1982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退与进的杂想
重甄
近两年来,脑子只要空下来,就要琢磨“退”的问题。退到哪里去?退下来干什么?思绪起伏,时昏时明。
反复追问自己,发现对“进”与“退”在思想里有个很深的根,党历来的教育不是要自己前进,不能后退吗?再说在青年时代就向党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从事过各种工作,最后当了基层领导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到去八宝山为止的观念,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两年,从全局看这个问题越来越尖锐,本人已年逾花甲,该退了!可是不干工作干什么去呢?退休?安度晚年?很怕把这个词和自己联在一起,好多该干的事都没干呢,这样退下来有点惭愧。但如果有人说,那你就干吧,又自觉力不从心,想到的时常做不到,想不到的更不少。况且冷静时看看,真有不少比自己年轻的干部,既能干且肯干,群众又拥护。自己退下来,让那些同志放开手脚去工作,会有新局面。个人退下来,事业会前进。似乎想清楚了。
有时又觉得自己还有余力,应将余力献给事业。反复琢磨后明确了,我们的社会分工中,有的职业是可以终生从事的,如老医生、老作家……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不会因其多而受累,但专职领导干部不同,他们是站在各岗位上管理着这个国家的,首先,有数量限制,多了也不行;其次,要求他们应该是精力饱满,德才兼备,不然要误国。如果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只能用剩勇余力来搞事业的人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再好,恐怕也只能以迟缓的脚步挪动。所以专职的领导干部的余力只能在离开领导岗位以后,重新寻找贡献点。已经退下来的同志的实践证明,这个“点”只要真心找,大都能找到。
退下来又能找到合适的新的贡献点的,也许不是全部,其余的人还有个精神寄托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严密的集体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养成了干工作是第一需要的习惯,无特殊技能,无业余爱好,甚至书也读得较少,一旦退下来无所适从,若不自觉摸索、适应,会产生精神苦闷。有关科学也需要研究这一问题。预见将来退下来的领导人的年龄比现在的还应该小一些。据知,日本办了老人学校,设各种学科,上学的老人不为提升,不为学位,而为满足精神需要;或一生喜爱的专业,原来无暇从事,年老无事再来学学并以此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这项措施好,是从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着眼的。
总之,现在是后浪推前浪,浪海滔滔催人迅速作出决定的形势,老干部逐渐退下来合乎规律。但“退”确需勇气,从某种意义来说,甚至比当年的“进”所需的勇气要更大些。


第8版()
专栏:

油菜花丛中
崔合美
跟着一群彩蝶,我飞到洞庭湖乡,飞进金黄的油菜花丛中。今年的油菜长得格外肥壮,齐人高的青枝碧杆上,黄灿灿、嫩鲜鲜的油菜花,象是从绿色的土地怀抱中迸溅出的万千金星,串成一束束,连成一片片,好似一瓶柔和的嫩黄色颜料,倾倒在一张宣纸上,从我的身边向四野渗漫,把百里湖乡染成叫人赏心悦目的鹅黄,一直渗向天际……
我在金黄的油菜花丛中走着,在蜂群蝶阵中穿过,走进花香熏泡的诗境,走进“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回忆,竟忘了自己的年岁,又象儿时那样,踮起脚尖猫着腰,追逐春风戏蝶玩。
不远的花海金浪深处,两对颜色特别的蝴蝶翩翩飞来。一对,是粉红色的;一对,是翠绿色的。它们在金花丛中一上一下地扑闪飞腾着,显得格外惹眼,比我过去见到过的粉蝶、玉蝶、金蝶、斑蝶,要艳丽多了。
踏着两串脚步声,那两对特别的蝴蝶越飞越近。哈,哪是什么蝴蝶哟,是两个十五、六岁的湖乡姑娘。那两对粉红色、翠绿色的蝴蝶,原来是扎在她俩辫梢上的绸蝴蝶结儿。她们在齐人高的油菜花丛中奔跑,花簇花浪笼掩住身子,只有风扬起辫梢上的绸蝴蝶结一上一下地在花枝尖尖抖闪,远望就象一对在花海里扇翅掠飞的蝴蝶。
“你俩的蝴蝶结扎得真好!没见到你们以前,我还以为是真蝴蝶呢!”我和她们招呼。
回答我的是一阵清脆的笑声。
“我们虽然不是蝴蝶,却在作蝴蝶的工作。”其中一个俏皮地说。
“作蝴蝶工作?”我一时没弄明白这话的含义,便追问了一句:“也在为油菜传花授粉?!”
“对!不过,我们管它叫‘赶花’。”绿衣姑娘提起手,我这才看清楚,她和女伴隔着田地,共拉着一根细小的白色尼龙绳。她告诉我说,去年,她俩参加队里的科学实验小组,从杂交水稻育种的人工授粉得到启发,实验出一种促进大面积油菜田传花授粉的新办法:由两个人平拉一根细绳,从油菜花梢头掠过,绳带动油菜全身摇晃,花蕊也就互相碰撞接触,把花粉震动飞撒出来,从而增加了授粉的机会。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赶花”。实验证明,在油菜花盛开的十来天里,在每天早晨露水干之前,连续搞几次“赶花”,油菜结的籽增多。
“看来势,今年的油菜籽肯定丰收!队里的社员该感谢你们两个了!”
“我们算什么罗?”红衣姑娘不以为然地说,“要说感谢,我们都感谢生产责任制!”
“这块油菜田该是你们组的责任田吧?”我揣测着。
“不是。我们组的责任田在柳沟那头,隔几十块田呢。”
“怎么?你们谁家还有块这么大的自留地呀?”
“才不是咧!”绿衣姑娘明白了我问话的意思,哈哈大笑,“你以为我们两个只顾自己的责任田、自留地啵?我们这是帮助别的组!”
“那,别的组怎么给你俩算报酬呀?”
绿衣姑娘用责备的眼光盯着我:“你以为农民一双眼睛只认得钱呀!”
听着她的话,我的脸热辣辣的。
说话间,两个“赶花”的姑娘又拉着绳儿,笑着,唱着,奔向前方去了。在她们身边,对对彩蝶作伴迎送;在她们身后,绳儿牵动油菜,一起一伏,卷起层层金波。一会儿,就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花海深处……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艺术鉴赏漫笔》
方斜
作家艺术家创作作品,总是为了给读者、观众阅读和欣赏的。没有群众的鉴赏,作品产生社会作用的可能性就不能转化为现实性。由于缺少鉴赏能力,青年中以丑为美,似假当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江曾培同志的《艺术鉴赏漫笔》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就受到很多青年读者的欢迎。
这本书收有32篇短文,内容涉及的都是关于文艺作品的鉴赏问题。《创作离不开鉴赏》一文,触及了艺术鉴赏的社会意义;《摘取花瓣的人得不到花的美丽》,提出了艺术鉴赏要具有整体观念。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十分耐读。
目前的文艺评论中,深入浅出地谈艺术鉴赏问题,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文章和著作较少。愿我们的评论家多写一些这样通俗易懂的谈艺术的文章。


第8版()
专栏:

花脸春秋
峻骧
四、十全大净晚境凄清
说金少山是天赋奇才,十全大花脸,实在并非过誉。直至今日,老北京人谈起金当年演出的盛况,还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他那势如长江大河、滚滚天来,一泻千里,震得整个剧场嗡嗡作响、四壁回声的念唱;他那体魄伟岸、宽额丰颐、龙骧虎踞的扮相,真是得天独厚。金少山身高一米七八,扮戏后带上头盔、穿上厚底靴,凛然已过两米,簪翎子时则更显得顶天立地。金虽身高,却屈伸善用,与身量较矮小的演员同台,亦能默契交融。他与杨小楼同台,看来比杨高出一头,但却欺不着杨的英雄气概;与梅兰芳合作,他那项羽的夫子盔的峥嵘、霸王靠的雄丽,却掩不住梅扮演的虞姬的哀艳巾帼风度。他善于刻画各种人物,有时眼神象闪电飙,被时人誉为“目有鬼光”——这鬼就是机灵善变之意。他的舞姿演做,尤得师祖何九真传。他跟何学过《嫁妹》和《山门》。虽未露演过,却吸收了一些玲珑剔透的舞姿用于别处:如他演《黄鹤楼》带“水战”的张飞,他撕着黑髯,一手撩起袍襟,蹲身下腰走碎步,真如鹭伏鹤行,既“帅”且美。此即行家所谓“旦起净落”也。他善演狠戏。《红逼宫》中他演司马师,剑劈贾羽,满脸凶光煞气,真有毛风雪雨之疾,令人激灵而战。
金少山为花脸春秋谱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他除了筋斗不能翻,可谓花脸全才。他创造的少金派艺术,为后来裘盛戎的卓尔成家,都起了开拓激励之功。这样一位优秀演员,为何后继乏人,销声艺坛呢?这就是由于金少山的保守和早逝。金吊嗓子时,除琴师外从不许他人在旁,徒弟吴松岩虽随侍半夜,但师父开吊时也得悄然离开。金演出时连脸谱都不画全,随演随到后台再添上几笔,直到一出戏演完才画成一幅完整脸谱,而且立即用热手巾擦掉。青年裘盛戎为学他的脸谱,经常守在下场门匆匆看上一眼。艺人保守也是那个险恶社会造成的,这是许多绝艺失传的重要原因。金少山博闻强记,兴趣广泛,上自琴棋书画、下至花鸟鹰犬,以及摔跤、曲艺、鼻烟壶儿、雨花石子,样样内行,买起来一掷千金,他甚至养过老虎、猴子。他善从各类风物中摄取艺术滋养,故有人说他“取象于花、择音于鸟”。但也有人说他玩物丧志、挥霍无度,这是他寅吃卯粮,债台高垒的根源。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金少山的悲剧根本还应归咎于那腐化恶浊的世道上,解放前的北京、上海,烟馆娼寮、欲豁纵横;声色犬马、魔障重重,爱讲排场、没有多少政治头脑的金少山怎么抵挡这些诱惑!当时物价飞涨,医药又贵,因此虽只病卧两月,就四壁皆空,只落个一领芦席为褥、半块砖头作枕的惨境。多亏梨园同仁仗义募捐,才得在松柏庵义地安葬,逝年仅五十九岁。花脸艺术的空前繁荣是在解放以后,不过此时两颗净行新星早已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了。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自动化与基本功
吴印咸
问:有了自动化的照相机还要不要摄影的基本功?
答:现代生产的照相机,其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日益完善之中。尤其是35毫米照相机,大多采用了自动曝光系统,给摄影者带来很大的方便。近几年来,更有自动对焦照相机问世,不仅自动曝光,而且为你自动调好焦点,你只要把照相机瞄准被摄对象,按下快门就可以拍照。甚至是新型的闪光灯也用电脑控制,不必担心曝光的多少……几乎是“只要能按快门就会拍照”了!
那末,在这种新情况下,还要不要摄影基本功呢?
我认为,摄影的基本功起码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去表现我们的生活,反映我们的时代,用自己的摄影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化,鼓舞教育人们前进;另一方面是技术和技巧的基本功,包括对现代摄影器材性能的掌握以及构图、用光、用色等摄影造型技巧的素养。任何现代的摄影器材,都不可能代替摄影者的艺术创作才能。它不可能告诉你应该怎样去选择题材,怎样去正确地反映生活,也不可能自动地帮助你运用适当的造型表现手段把照片拍得更加感人。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自动照相机具有十全十美的技术性能。使用自动曝光照相机,在某些情况下还要依靠摄影者的经验对曝光量进行调整。所以,新型自动曝光照相机上都有人工调整曝光量的装置,以应特殊需要。尤其在较弱的光线下,虽然自动指针替你拨好了在慢速上,你能不能把相机拿得稳稳的拍出清晰的照片,拿稳照相机就是起码的基本功。
有了新式照相机,不但摄影的基本功不能丢,而且还要不断训练,它虽不一定时时使用得上,而有时缺它不行。比如,你的新式相机里电池没电,自动化失灵时,需要你自己去决定光圈和速度时,如果你的基本功过硬,你仍能得心应手地拍好难得可贵的一刹那。
用自动对焦照相机拍摄时还需加以注意,比如,拍一张人像,被拍者只有处在画面中央时才最清楚,如人物在画面的一边,就不如在画面中央的那部分清楚,如你有使用超焦距的基本功时,你就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它。


第8版()
专栏:

街心广场
何鹰街心广场,绽放着鲜花万朵,它慷慨地向人们展现着明媚的春色。太醉人了,——这崭新的生活;街心广场,——城市微笑的酒涡!
清扫工抹去了满街的夜色,清扫着生活的河床。我们已用汗水,把它洗得锃亮,从这里通过吧:——车辆和霞光。
路灯下象蜂儿采蜜一般聚集在路灯下面,这里,有人念外语单词;那里,有人把习题演算…… 一根灯柱,支着闪光的大网一面,人们用它在茫茫的夜海,捞出这么多宝贵的时间!
新风“对不起!”“您好!”……如今,这含金的语言,终于又在我们生活中闪耀。“对不起!”“您好!”……每一句话都象一枚铆钉,嵌在通往文明时代的大桥!


第8版()
专栏:

豆花香〔木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