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给市委当好参谋 为人民谋利益
长春视察室老干部调查研究开展社会活动
本报讯 通讯员刘华礼报道:吉林省长春市视察室的老干部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市委当参谋,为人民谋利益,受到群众的赞扬。
这个视察室现有19名视察员,最大七十四岁,最小六十七岁。这些同志身体虽不好,但他们革命精神旺盛,积极参加视察室的活动。
这个视察室的老干部们为市委当好参谋,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工作。1981年5月到9月,他们对伊通河和新立城水库进行了调查。在这4个月中,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们象当年行军一样,拄着拐棍,沿着河道实地调查,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听取各种意见,最后写出了调查报告。长春市委已根据这份报告,对治理伊通河和加固新立城水库大坝的问题作了研究。
长春市视察室的老同志们还做了不少有益于群众的工作。群众反映城市饮食卫生状况不好,他们就对全市饮食、副食行业79个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了检查,并针对经营不善、卫生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岗位责任制、改进卫生面貌等5项建议,均被有关部门采纳。


第3版()
专栏:

武汉部队后勤部洛阳干休所离休老干部
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本报讯 王锦鹄、李守中报道:武汉部队后勤部洛阳离职干部休养所20名离休老干部,时刻不忘自己仍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继续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些老干部,大都是红军时期和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1980年初,他们离职后,经常去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的还被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去年暑假,离休老干部、原某部仓库主任席培芳曾先后20多次冒着酷暑到各个校外学习小组、家庭进行访问,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带领孩子们到车站、广场打扫卫生。他还以自己当年跟随刘邓大军南下的革命经历,教育孩子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今年3月5日,他们步行3里来到洛阳市李家村菜店参加义务劳动。20名离休老干部同菜场工作人员一起,把菜店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第3版()
专栏:编后小议

老干部的可贵精神
长春视察室的老同志们克服年老体弱的困难,下去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工作;武汉部队后勤部洛阳干休所的离休老干部们走出大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负起教育青少年的重担。
这些老干部虽已退居二、三线,仍在辛勤地为群众做好事。这一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在晚年还保持着为人民谋利益的革命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必将激励着人们为建设四化作出贡献。


第3版()
专栏:

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于浩成
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得到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完全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心愿。《决定》的公布,使一些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犯罪分子感到犹如当头棒喝,他们自知法网难逃,主动投案自首,坦白交代罪行,并交出赃款赃物。在短短的时间内,法律的威力已经开始显示出来。人民群众受到鼓舞,增强了同经济领域犯罪活动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决定》根据近两三年走私、套汇、索贿受贿、盗窃公物、盗卖珍贵文物等经济犯罪活动猖獗的情况,对我国《刑法》的一些有关条款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经济罪犯的量刑从重,其中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而原来《刑法》中对这类罪犯除了情节特别严重的贪污罪犯和抢劫公共财物而致人重伤、死亡的以外,没有死刑的规定,仅仅对盗窃罪、伪造货币罪、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中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无期徒刑。多数刑期都在七年以下。这些规定显然是太轻了,与1952年施行的“惩治贪污条例”相比也明显地偏轻,而今天经济领域的犯罪比那时要严重得多。加上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就使得一些重大经济犯罪活动,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裁,因而日益猖獗起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对《刑法》有关条款加以修改和补充。对于有效地打击和制止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决定》对《刑法》有关条款修改和补充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规定对犯有这类罪行的国家工作人员从严惩处。当前,许多经济犯罪案件同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甚至负相当责任的干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他们的包庇和纵容,才使得这类案件牵涉的面愈来愈广,性质愈来愈严重,而查处时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大案要案一直打击不力,处理不了。如不着重解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问题,要有效地制止经济犯罪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决定》把参与犯罪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同一般犯罪分子分开,规定从重惩处。对国家工作人员包庇、窝藏犯罪分子的,打击报复执法人员和揭发检举作证人员的,有追究责任而不依法处理或因受阻挠而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追究责任的,知情而不依法报案和不如实作证的,规定分别按徇私舞弊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或报复陷害罪、渎职罪处罚。事实证明,如不严格追究和处理少数干部有法不依、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甚至执法犯法的行为,要有力地打击社会上的犯罪分子,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犯罪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人也许会问:对国家干部犯法从重处罚,是否违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认为,这样作不但不违背这个原则,而且是实行这个原则所必需的。因为国家干部掌握一定的权力,根据权责相当的原则,国家干部违法犯罪应负更大罪责是理所当然的。我国古时候就有“执法犯法罪加一等”的说法。赵紫阳总理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犯罪活动的,一律从严处理,不得姑息养奸。”如果国家干部利用职权为非作歹,也就是滥用权力而不受惩罚,这种权力就在事实上成为一种特权。这样,也就谈不上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
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其性质是资产阶级腐蚀我们和我们反腐蚀的斗争,也就是一场阶级斗争。但是,这场斗争是发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阶级斗争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种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应该在正常的法律范围内进行,即主要运用法律武器惩戒犯罪。这样做,既能稳、准、狠地打击犯罪分子,又不致干扰、破坏、影响我们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正常工作的进行。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法律的强大威力,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这场反击资产阶级腐蚀斗争的胜利。


第3版()
专栏:来信

要充分发挥法律惩戒犯罪的作用
编辑同志:
从最近有些报纸的报道中,只看到对罪犯判处了主刑,但是否追缴了赃款、赃物,是否判处了罚金、没收财产?不清楚。特别是有的罪犯仅一年多时间就侵吞国家资财达4万余元,令人难以相信一点赃款、赃物都追缴不出来。而且犯罪气焰嚣张,情节恶劣,似有判处附加刑的必要。不知是人民法院没有作这样的判决,还是报纸没有报道?
贪污、盗窃、走私、贩卖毒品和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等犯罪活动,是出于贪利的动机,大量侵吞国家和人民财产,非法牟取暴利,肆意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无论是从改造、教育罪犯,还是从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及惩戒其他可能犯罪的人来讲,仅仅判处主刑是不够的。我国刑法第155条规定犯贪污罪“并处没收财产,或者判令退赔”,第116条、117条、118条、171条、173条分别规定,犯走私、投机倒把、贩卖毒品、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可以并处罚金”,或“可以并处没收财产”。第152条规定犯盗窃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于上述规定作了确认。刑法总则第60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据此,在判处主刑追缴非法所得的同时,对有些犯贪污罪的,必须考虑并处没收财产。对犯走私、贩卖毒品、盗窃和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的,可以视情节轻重,分别并处没收财产或罚金。人民法院通过适用罚金或没收财产这种刑罚方法,能更好地达到惩戒犯罪的目的:给罪犯以惩罚性教育,使其失去重新犯罪的物质条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并威慑其他可能犯罪的人。判令退赔、没收赃款、赃物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犯罪活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物质损失,它和罚金、没收财产虽都表现为钱物,但性质不同,不能混同,更不能互相取代。那种“打了不罚,罚了不打”的观点既不利于改造、教育罪犯本人,也不利于预防犯罪,必须坚决摒弃。当然,在适用罚金和没收财产时,应执行法律的有关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总之,在当前人民法院应当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作为报刊,也应全面报道判决情况,使那些企图以身试法的人,不得不考虑犯罪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法律后果和经济后果。
卢云华
张朝


第3版()
专栏:

小“鲁班”大显身手
郑天奇 田望生
不久前,在四川省重庆市,一座高达60米的大烟囱,从印染厂的锅炉房前拔地而起。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手捋着银须,一手伸出大拇指,夸奖一位年轻战士:“我砌了五十年烟囱,头一回见到不搭脚手架,把大烟囱砌得这样好!”
这个被称颂的年轻人,是铁道兵某部的志愿兵黄景学。
黄景学自1968年入伍以来,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参加过20座楼房、5座大烟囱的建设。他的砖瓦工技术达到6级工水平,木工、架子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项技术达到5级工水平,部队评他为一级技术能手。
去年9月,重庆市印染厂为扩大生产,决定建造一个锅炉房。如果搭脚手架砌筑大烟囱,不仅要增加38,000元工料费,而且由于施工场地狭窄,附近的锅炉房还得停产。印染厂产品远销27国,对内包销西南三省,工厂停产一天,就少向国家上缴利润10万元。怎么办?正当厂方焦急之时,黄景学冒着酷暑,千里迢迢来到重庆。他一放下背包就来到工地,在这块方圆不到五十步的地基上踱步琢磨。黄景学过去不用脚手架砌过30米的大烟囱,那是靠独脚扒杆和简易工作台发挥作用。现在,要建的烟囱比过去高了一倍,不搭脚手架能成吗?
开工以后,黄景学带领5个徒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经过几个月的施工,大烟囱提前5天“盖帽”了。有关部门核算和测试的数据表明:这项工程降低成本36%,节约经费20,700多元,烟囱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都达到样板工程的水平。在竣工典礼的时候,当印染厂基建科副科长刘新生登上烟囱顶部,从烟囱中心把沉甸甸的大铅锤徐徐放下烟道时,从烟道底部传来了令人吃惊的回声:“铅锤正对中心桩的红点。”顿时,全场暴开了热烈的掌声。厂党委书记拍着黄景学的肩膀说:“小‘鲁班’真是大显身手啊!”


第3版()
专栏:

张佩珠出国期间处处节俭
本报讯 王旦华 任亚芬报道:上海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院院长、共产党员张佩珠自1979年12月至去年年底,先后5次赴日内瓦、墨西哥、洛杉矶、伦敦等地进行学术考察。在她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学术会议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发给她生活费,她处处节俭,每天只花掉一小部分。回国后,她将会议期间节余下来的外汇2,000余美元全数交公。
她5次出国,没有添购任何个人生活用品。国家发给她的零用钱,她也用来为保健院购买了工作用具。


第3版()
专栏:海峡两岸

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统一
穆扬
近阅台湾一些出版物,发现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在名词术语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差异。大陆所说的“录像机”、“立体声”、“导弹”、“塑料”,台湾则分别名为“录影机”、“身历声”、“飞弹”、“塑胶”。大陆所说的“接班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台湾分别叫做“传人”、“亲职教育”。一些译名,因为习惯的翻译方法不同,也有了区别。如大陆翻译的人名“黑格”,国名“沙特阿拉伯”,台湾分别译为“海格”、“沙乌地阿刺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台湾一些有关卖淫、吸毒等方面的词语,诸如“马杀鸡”、“强力胶”等,大陆读者都难以理解。至于成篇的文章,更因为遣词用语习惯的变化,而文风迥异。此外,大陆和台湾的出版物还有着繁简字体的差异。这么多的差别,使大陆的一些中青年知识分子,读起台湾的出版物来,已经感到不怎么顺当,年纪轻些的人,读起来就更费劲了。自然,台湾同胞读大陆的出版物,也会遇到同样问题。
在这些差别中,显然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比如,大陆所说的“导弹”,我觉得比台湾叫的“飞弹”妥贴得多。“导弹”,概括了它的人工制导的性能,而“飞弹”,就不易使它区别于在空中飞行的枪弹、炮弹。相反,大陆所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不如台湾的“亲职教育”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大陆和台湾长期分离,出版物又难以相互交流,彼此一时不能取长补短。只好你用你的,我用我的。这对祖国的文化发展,显然是一个损失。长期延续下去,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长期处于分离状况的国家和民族,有的单方面改革了文字,另一方没有改革;有的一方大量借用西方外来语,而另一方却主要借用东方的,以致一国同胞在语言文字方面,产生了严重障碍。我认为,海峡两岸的同胞都有义务维护祖国文化的纯洁和统一。在这方面,当前唯一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于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通”建议,以及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意见,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台湾当局至今还顽固地拒绝这些合情合理的意见,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来说,显然也是违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的。


第3版()
专栏:海峡两岸

希望有一天在大陆见到你
陈树林
去年11月,我们到澳大利亚西部参观访问,归途中,在黑德兰镇机场转飞机时,遇到一位中国人模样的乘客,他左手缠着绷带,鲜血已经渗过厚厚的纱布。那副病态实在令人可怜。我正在思索着怎么办,突然听到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说“你好!”我也脱口而出“你好!”他急切地伸过手来和我握手。
他姓吴,是船员,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1949年到台湾。这次航行中出了事故,中指和食指被打断。船东见他伤势重一时难以治愈,又怕在澳大利亚住院治疗费用高,就让他回台湾就医。他说:“老板只顾钱,连派人送我上飞机都不肯。我又不懂英文,只好凭着英语会话手册同人交涉。要不是上了我珍藏多年的云南白药,说不定手指早就烂掉了。”
他说:“今天能有机会碰到你们,我特别高兴。一路上我遇到许多人,却没有一个人象你们这样热情。还是祖国亲人好啊!我经常打听大陆的情况,很想回大陆看一看。不知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回去啦!”他声音变得十分低沉,眼睛也潮湿了。
台湾和大陆虽然隔绝三十多年了,但是台湾人民却无时不在想念着大陆。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对他说:“台湾和大陆统一的日子不会很远了。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他先是点头同意,但紧接着又摇头表示担心。我说:“祖国统一是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只要我们共同坚持努力,我们再次见面的日子一定不会很长啦!”他连连重复说:“我希望是这样的,我希望是这样的。”
班机就要起飞了,我们刚刚开始的热情谈话不得不结束。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眼睛里含着热泪说:“希望有一天在大陆再见到你。”
我恋恋不舍地走上飞机,透过椭圆形的玻璃,看到他拿起那本英语会话手册使劲地摇着。
和这位台湾同胞接触虽然不过四五十分钟。但是,他那怀念大陆的热切心情,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自言自语地重复着他的话:“希望有一天在大陆再见到你……。”


第3版()
专栏:海峡两岸

鲁兮(右二)四川郫县人,1949年去台湾,三十多年,孑然一身。前年底回到大陆故乡,去年国庆期间,与韩玉华(右三)结成终身伴侣。图为当地干部群众向鲁兮、韩玉华祝贺新婚。 明正泉摄


第3版()
专栏: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和台湾船员在一起
去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和两位援外专家在大西洋岸边的黑角市区赶路,看到一位身着中式布衣的老人。我用询问的口气打招呼道:“您好,先生。”他一愣,边端详我边说:“你好!你们是……?”“我们是中国人,您呢?”我握着他的手。“我是台湾人。”我惊喜地睁大眼睛,把他的手握得更紧了:“我们都是大陆人。”他欣喜的双眉一展:“大陆人!见到你们可是天大的不易啊!”我们各自都象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他是一位台湾厨师,在轮船上工作。7天前一艘台湾轮船到过这里,他因胆道蛔虫病暂留这里住院治疗,5天后,那艘船回这里接他。我们约定晚上7点半去医院看望他。车子到医院时,他已经站在门口久候了,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
这位台湾厨师,热情而激动。台湾的糖果、花生、名茶……,摆了一桌子。他说:“我的家乡在大陆南方农村。中国人乡土观念强,有家不能归,会是个什么心情啊!有信说,母亲前几年去世了,我这作儿子的没给母亲扶棺送葬,真是天地、良心难容啊。”
第二天,我们把这位厨师接到住处,用名酒、名茶、名烟、鲫鱼和对虾招待他。大家还提议,由这位老师傅做了个西式大蛋糕,我们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
以后几天里,老师傅和我们常来常往。那只台湾船到达黑角后,我们到船上去,船员们也到我们这里来,象办喜事一样热闹。大家海阔天空,山南海北,说个没够。几个台湾青年人,则是个个睁大疑问的眼睛,问这问那,对自己还未曾到过的祖国大陆无限向往。
分别的时间到了,我们带着水果去送行。老师傅代表全船船员送我们一箱旅行面条,他说:“尝一点台湾亲人做的面条吧,这是台湾父老兄弟的一点心意。”一位青年海员为大家拍下了留念照。老师傅说:“三十多年见不到家人,如今能和大陆亲人合张影,让台湾的亲友看看,也算是见到大陆家人了。”
李富


第3版()
专栏:

喜见家乡好风气
——访回故乡定居的沈番金老人
福建省东山县前梧村沈番金先生,今年七十二岁。他于一九五○年去台湾,离家乡三十年,念祖思乡与日俱增,去年春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妻子儿孙团聚。
沈番金高兴地告诉我们:“回家一年了,亲眼看到家乡的社会风气比解放前好,比台湾更好。乡亲们讲文明礼貌,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日子过得挺美气。最使我感动的是,过去不和的沈吴两姓,现在变得礼尚往来,亲如一家。我时常到吴姓乡亲家去玩,他们一见到我,立即亲切地招呼我,尊敬地称我
‘叔公!’‘阿伯!’端椅、捧茶、递烟。我心里感到热呼呼的。我家建楼房时,吴姓乡亲主动前来帮助,也不要一分工钱。”
沈番金老人走时家里只有一间破平房。如今建了三间新房,旧平房也翻盖成新楼房。一家三代人相处十分和睦。儿子沈阿水虽然是过继的,但胜过亲生儿子。家里有好吃的,都让沈老先生先享用。儿子在公社企业做工,每月薪水就给他一半作为零花钱用。儿孙们对他说:“你年纪大了,应该很好养老。”
沈番金感慨地说:“在台湾,我无依无靠,度日艰难。回到家乡,骨肉亲人团聚,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真是越活越高兴啊!”
孙英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