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探真小语

愚公用什么感动了上帝
欣仁
愚公用什么感动了上帝?是用他那股令人钦佩的“傻劲”。这股“傻劲”,既包括操之必胜的信心,毫不动摇的决心,更包括“每天挖山不止”的实干、苦干。“每天挖山不止”,这是个重要的环节。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中申述时画龙点睛,特意把它点了出来,这才更鲜明更完整地展示了愚公精神。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借对愚公精神的阐发,总结并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作风。第一,要有这样一种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第二,要有这么一种志气:“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第三,要有这么一种作风:“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三者结合,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
党中央现在号召我们要继续发扬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最近报刊上表彰了不少“当代愚公”,他们所发扬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学用结合,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通过延安整风,在我们全党建立起来的良好学风。后来又普及于全国人民之中,培植成了新中国的社会风气。
但是,在对待愚公移山精神的态度上,也有主张学与用、言与行、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相脱离的人。他们赞扬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却鄙弃愚公毕力平险的行为。认为“愚公不惧困难之精神可嘉,‘搬山’之行为太愚;其精神当学、当取,其行为不可效,不可仿。”有人还在报刊上提出这么一个口号:“要学愚公,但不能做愚公”。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有的是由于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缺乏正确的理解,把“做愚公”误解为就是干前几年那种所谓“西水东调”、“人造平原”的事。担心提倡愚公移山精神,会又去重复那些错误。这些同志没有看清,今天我们已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认真总结了过去的沉痛教训,并着手进行整顿改革,全国城乡已经发生并将进一步发生变化。人们不会再去作那种不讲求经济效益,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蠢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种人。他们从根本上否定愚公移山精神,对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怀有抵触情绪,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持有发自内心的轻蔑态度。一听说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进一步开拓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他们一开口便是冷嘲热讽,行动上则加以抵制。他们讲要学愚公精神是假的,因为不“做”,不行动,哪里会有什么愚公移山精神!愚公如果不是“每天挖山不止”,就不会“感动上帝”;我们党如果不是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也就发动不起全国人民挖掉三座大山。没有言出行随,说到做到,踏实认真的实践,一切豪言壮语都会成为空话。
那种言行不一、说而不做,那种惯说假话、空话的坏风气是要坚决加以克服的,如果任其流行,就会瓦解人们的斗志和消磨人们的奋勇进取的精神。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号召:“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定要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反对华而不实和任何的虚夸,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邓小平同志要求恢复的这种延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传统的优良作风。十年动乱中虽受到林彪、“四人帮”的干扰,但仍然有人前仆后继,不断坚持着愚公移山精神。经过党的拨乱反正,大力恢复和提倡以后,各条战线上的当代愚公,就更多地出现了。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畏险阻,埋头苦干,用新的手段,克服新的困难,解决新的问题,把我们的事业坚实地步步向前推进。我们每个人,不仅应该学他们的精神,而且也应该争取做这样的人;这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


第8版()
专栏:副刊文选

“一片童心可为师”
春河
星期天,在小学四年级读书的儿子参加“红领巾为您服务”活动回来,遵老师之命写一篇记叙当天活动的作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他们怎样帮助一家饭店打扫卫生的情况。其中提到两名同学带病参加劳动,老师劝不走,还抢重活干,终于使一个“玻璃窗上满是灰尘,地上遍是脏物”的饭店,变得“玻璃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地板亮得能照见人影”。读完儿子的作文,看看他那被弄脏了的衣服,很为孩子们一片热诚的童心所感动。我建议他如果在文章结尾处把饭店叔叔、阿姨们对他们的赞扬写几句,文章会显得更完整。儿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俺不能硬编呀!俺们干完活,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
事有凑巧。时隔不久,我去一家百货商店买东西,看到几名“红领巾”正在店堂里扫地。两名售货员站在柜台里唠嗑,不时地对柜台外劳动的孩子训斥着:“嗐,扫慢点!看把土都扬起来了!”其中一名男孩子忙往地上洒水,这下更糟了:“别洒水,都和泥啦!”那声音很有些刺耳,弄得几位“红领巾”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童心是热烈的,热得象一团火;童心是纯洁的,纯洁得象一池清水。人们常用“赤子之心”比喻对事业的忠诚。当“文明礼貌月”到来的时候,千千万万个“红领巾”没有辜负“少年先锋队”这个光荣称号。我们看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怀着赤子之心投身到这伟大的运动中来,向社会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每当看到他们干起活来还有点笨拙,但却是认真地、卖力地为人民做好事的时候,我总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似乎从他们的行动里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纯洁的童心又象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灵魂中的污垢,大有“一片童心可为师”之感。
按照常理,成年人应是少年儿童的师表,处处要为他们树立良好的风范。然而,从古至今,事实上成年人却往往有许多方面不如孩子。孔融四岁能让梨,成年人却有的为了蝇头小利而打破头、吵翻天。少年英雄刘文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同坏人作斗争,却有些成年人见危思一己之安,视歹徒如虎,临阵脱逃。明明是孩子们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你去干活,你却一点文明礼貌都不讲。“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还在其次,总不该没好气地对孩子们的善行大加斥责。两相对照,难道还不发人深思吗?
保护少年儿童们一颗颗赤诚纯洁的心,不要让十年动乱留下的尘垢玷污他们,让这一代少年儿童健康地成长起来,这是我们每个成年人不可旁贷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理解孩子们的一片心,爱护他们的可贵热情,更要注意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做出榜样和表率。不然,当“红领巾”们叫你一声“叔叔”或“阿姨”时,是会感到脸红的。
(选自1982年3月16日《辽宁日报》)


第8版()
专栏:拾柴集

服务要练三手“硬功”
吕秀玉
上星期天,有位顾客到济南百货大楼为人代买汽枪,经当场检查,汽枪完好无损,顾客欣喜而归。谁知不到一小时,那位顾客又把汽枪送回来了,说是“不好使”。
接待这位顾客的是一位青年售货员,他在问明了“不好使”的原因之后,笑了笑说:“打不出子弹,是因为没压上气。来,你这样试试看。”说着,便手把手地教给那位顾客压了一次空枪,果然有效。那位顾客歉意地说:“对不起,麻烦您了。”售货员回答,“不客气,这是应该的。”
耳闻目睹这件小事,有三点感触要发:一是这位售货员没因星期天顾客盈门业务多,而冷落这位顾客,服务态度堪称文明;二是他熟悉分管商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能及时正确地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服务质量可说得上佳;三是不光卖货,还能“教客”,使顾客掌握商品使用知识,工作到家,算得上完全、彻底。由此使我想到,如果我们服务行业上的同志,都能象这位售货员那样练出三手“硬功”来,那么,广大顾客一定会拍着双手欢迎的。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镜子
郝赫
我们市府机关设在一座旧王府里。进门不远,便有一面宽阔的青砖墙。它上有飞檐斗拱,下有石基台座,俨似一座小牌楼。墙边有四棵高大耸立的古柏,两旁又栽种了两行梧桐树,枝茂叶密,一片绿荫,可以躲雨,可以乘凉。它地处“交通咽喉”,是人们上下班必经之处,因此它的身影,总是朝朝夕夕,映入人们的眼帘。
十年动乱期间,这面墙也闯进我们政治生活里来了!它躯体上被写过语录,刷过标语,贴过大字报……常常弄得五颜六色,乱七八糟。近三两年来,它才被洗刷得干干净净,恢复了本来面目。只是办公室的同志,还要利用它的有利位置,用水泥在它身上抹出一块布告牌,作为发通知之用。这一来它就更加为同志们所关注了。
自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以来,这面墙又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机关里擅长美术的同志,把“五讲”、“四美”的内容,用工整秀美的艺术字写成条幅,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两侧。没过多久,有人在墙上贴出了火车时刻表,航空班次表,轮船班期表,这自然受到出差和接送客人的同志们的欢迎。出人意外的是,寒潮来临之前,暴雨将下前夕,也有人贴出预告;月尾,有人又贴出提醒人们买月票、订牛奶的小纸条。后来异军突起,墙上出现了表扬稿件。例如:市委书记自己掏钱买票看戏,市长骑自行车下工厂搞调查,房管局长三让新房,等等。
机关里那些善于总结归纳的人们指出,如今墙上的张贴,有以下特点:第一,都有利他性,内容是对大家有益的。第二,都是自发的,纯属自愿而为。第三,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第四,凡是表扬稿都是“短命的”,一两天内就被悄悄取下或覆盖。
一些热心的人们,建议要给这面墙起个名字,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什么“光荣榜”、“生活之友”、“学雷锋之声”……提了一大串,都被别人用太俗、太露、太平、太窄等为理由,一一推翻了。倒是有位双鬓斑白的老办事员给起的名字“镜子”,大家一致赞成,被通过了。这个美称,虽然没有写成楷篆,制成牌匾,挂到墙上,可是却有口皆碑地传开了。
是的,我们机关这面墙,现在它多么象一面明镜呀!它映现出了人们美的心灵,映现出了祖国灿烂的明天!


第8版()
专栏:

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钟敬文

宏壮厅堂电炬红,
朱颜白发尽英雄。
自惭驽劣书斋里,
也以微劳厕此中。

八十年华闪电过,
平生志业半蹉跎。
老怀不作消沉感,
禹域春光此日多。


第8版()
专栏:

花脸春秋
峻骧
三、风虎云龙少山来京
郝寿臣既非梨园世家,又未列入名家门墙,却以自己的苦学勤修,磨砖琢石,在京剧艺术史上砌成一座丰碑,原因何在?就在于他虚怀若谷,有善纳百川的海量。1926年前后,每天早晨,天色尚暗,总有两个人相会于北京天桥桥头(那时天桥有桥),然后结伴去天坛公园练功喊嗓,寒暑不辍。这两个人就是马连良和郝寿臣。逢到雪天,郝寿臣总还要带把扫帚,提前在公园扫出一块空场。马连良是唱老生的,说起来和花脸并非同行,再说他当时刚刚25岁,从“喜连成”科班毕业不过两年。郝寿臣却已经有了二十五年的艺龄,是成为红角的四十许人了。但他却虚心与这位富有革新精神的生行新秀磋磨艺理,毫不作大自负。善学而诚厚还表现在他对裘桂仙的提携上。桂仙当时正甚潦倒,郝就常常请他到家里为自己操琴吊嗓,并随时向桂仙求教,每次总优礼厚赠,使年长6岁的桂仙极为感激。寿臣还与陈哲甫等文学语言学教授忘年论交。他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直接把《三国演义》的人物对话纳入,曹操关于“龙”的那118字的念白,他念得抑扬顿挫、活灵活现,加上他的表情、手式,真使人仿佛看到了那能大能小、忽而兴云吐雾,忽而敛形藏迹,忽而升腾宇宙,忽而潜伏波涛的神龙一般。他对字首字尾字韵的深切理解,都得益于他与文学之士的交往。郝侯联辔,驰骋艺坛十六年,春风得意。1937年平地一声雷,一位花脸奇才出世,扭转了铜锤花脸久居人下的地位,使净行艺术登上了独踞龙庭的宝座。
这位被誉为“嗓高何九、做精黄三”、“乌龙下界、十全大净”的人物,就是金秀山的儿子金少山。金少山生于1889年,早年随父搭班,与何桂山、黄润甫都曾同台,耳濡目染,深得教益,但他的嗓子倒仓后一直喑哑不全,父亲去世后,他在北京甚至不能自立,只好到烟台等外埠小镇演出。传说他在海边曾一度灰心,陡生蹈海轻生之念,幸遇一崂山道士,送他丸药一袋,嗓音才渐见转好。故而又有“神医其嗓”的传说。随后他到上海,长期坐班演戏,潜心温习家传技艺,同时学习新戏,如全部《浔阳楼》、《李七长亭》等。经过近二十年的千锤百炼、漱石砺齿,终于练出了音若洪钟、声震屋瓦的嗓音,一鸣惊人。来京之前在上海与杨小楼合演《拜山》,与梅兰芳演《别姬》,他饰的窦尔墩和楚项羽已博得了“铁罗汉”、“金霸王”的称号,誉飏全国。来京就独挑大梁组班,第一天在华乐戏院演出《盗御马·连环套》,第二天演出了《头二本草桥关》,之后几场是《清风寨》、《刺王僚》、《断太后·打龙袍》。四场剧目铜锤为主,架子兼工,一时誉满京华、声震九门。梨园名宿弹冠相庆,赞其为盖世天才。但是这位天才人物,却如电光石火、水月昙花,没过几年就凋零枯萎,几至死无葬身之地。


第8版()
专栏:

柳笛
陈景文春风为柳枝,送来了温柔。于是,朝着刚吐嫩芽的绿,伸来了胖乎乎的手,拧下柳条的外壳,化一支童心的歌喉。故乡的笑语拍着童年的梦,伴我在暖人的乡村里漫游。啊,又是一片柳笛舞着春光,哟,还有几个老人陪着孩子们吹
奏。那堆一脸欢笑的不正是爸爸吗?悠扬的笛音舒展着他的额头。春风啊,一年为乡村送一次绿笛
——农民的希望就在这笛声中成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