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朝罗联合声明强调反对侵略维护和平
齐奥塞斯库结束对中朝两国访问后回国
据新华社平壤4月22日电 朝鲜和罗马尼亚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必须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
朝鲜《劳动新闻》今天刊登了由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和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4月20日在平壤签署的朝罗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说,“为了维护持久、巩固的和平与安全,必须解散军事集团,停止侵略与战争政策,严格保障每个民族在没有任何外来势力干涉的情况下自己开辟自己命运的权利。”
联合声明说:“为了和平与安全,应当停止军备竞赛,实现全面裁军,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双方主张应当缩减军费支出、军队和武器,解散军事集团,撤走驻在别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撤销军事基地。”
联合声明说,朝鲜方面积极支持和声援罗马尼亚争取欧洲和平斗争的有关建议,罗马尼亚方面积极支持和声援朝鲜关于要求一切外国军队从南朝鲜撤走,反对“两个朝鲜”政策,以联邦制的形式和平统一祖国的立场。
联合声明还强调,为了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保障发展中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有必要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联合声明说:“双方高度评价不结盟运动作为当前世界强有力的反帝革命力量,对反对各种形式的支配和奴役,维护人民的独立和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圆满结束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友好访问之后,已于21日下午乘专机回到布加勒斯特。


第7版()
专栏:

石油输出国组织分析市场行情后强调
石油过剩现象缓和 稳定油价大有希望
本报讯 据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市场监视委员会4月21日在维也纳举行了一天会议,对石油市场行情进行了分析。主持这次会议的这个组织本届主席奥泰巴宣布:目前,世界性石油过剩已达高峰,过剩现象已经缓和,石油市场形势正在改善。他表示,该组织将继续坚持削减产量维护油价的方针。
奥泰巴对记者说,一个月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日产量已下降到1,585万桶,比今年3月20日该组织决定的限额少165万桶。由于该组织削减了产量,石油市场开始稳定。
他说,目前西方石油公司每天抛售库存原油400万桶,影响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原油销路。但是,到今年下半年,当西方库存减少后,世界市场对该组织原油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到每天1,900万桶。
关于维护该组织石油价格的问题,奥泰巴说,最近市场油价每桶约回升2.5美元至3美元,英国北海石油价格比官价每桶31美元高出1.5美元。他对石油市场行情表示满意,强调该组织宁愿再削减产量也要维持油价不变。他否认关于该组织将降低标准油价的猜测,认为“这是过去的梦想”。
近一个月来,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特别是对尼日利亚施加压力,企图迫使尼日利亚降低油价,从而破坏石油输出国组织稳定油价的决定。这次市场监视委员会会议审查了这些公司的无理行径。奥泰巴指责西方石油公司对一些成员国进行“不公正的惩罚”。他重申,如果这些公司继续这么干,石油输出国组织将被迫采取自卫措施。(附图片)
石油输出国组织本届主席奥泰巴


第7版()
专栏: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对第三世界援助日增
本报讯 据报道,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援助,其数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工业发达国家。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援助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达3%左右,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1980年援助比例0.3%的10倍。卡塔尔1980年提供的援助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4.8%,相当于美国援助比例的18倍。如果按各国给予发展中国家援助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排队,卡塔尔占第一位,美国只占第19位,苏联26位。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条件优惠,有不少还是赠款。援助数额也逐年增加,1973年为13亿美元,两年后跃至48.79亿,前年达67.98亿美元。从1973年到1980年底,仅是非洲的非阿拉伯国家接受的阿拉伯国家的援款就共达55亿美元,其中25%是赠款。
“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组织”提供的援助,到1981年底约达33亿美元。1981年一年就支出7.18亿美元,成为去年阿拉伯最大援助国。伊拉克在1980年也借出了8.54亿美元。沙特阿拉伯提供的援助更为可观,1976—1980年间平均每年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40亿美元的援助。去年4月沙特阿拉伯还同意拨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0亿美元,以应付越来越多申请援助国的需要。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国际发展基金会的成员虽然不都是阿拉伯国家,但它们的大部资金来自阿拉伯石油出口国。该基金会到1981年12月已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267项贷款。


第7版()
专栏:

尼日利亚同西方石油公司的斗争
张友新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稳定石油市场价格,对抗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破坏活动的斗争中,尼日利亚起着重大的作用。
3月20日,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过于求,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产量,稳定油价。西方石油垄断公司把处境困难的尼日利亚作为突破口,施加强大压力,企图迫使尼日利亚降低油价,从而达到破坏甚至整垮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目的。但一个月来,在石油输出国的支持下,尼日利亚顶住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沉重压力,维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稳定油价的决定,使西方石油垄断公司遭到了有力的打击。
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拥有雄厚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估计,石油储量为70多亿吨,已探明的近30亿吨。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尼日利亚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可可、花生和棕油闻名世界。七十年代,石油工业突飞猛进,成为该国的经济支柱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使国家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在“黄金时代”的1974年,石油产值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1%,占出口总值的92.6%。但是,近年来,在世界局势动荡、西方经济衰退和石油供过于求的形势下,整个石油输出国组织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尼日利亚石油也经受了“严重的挑战”。
去年开始,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下降。里根决定允许美国石油价格自由升降,并大量抛售石油库存,英国遥相呼应,把每桶北海石油从过去38美元降到30或31美元,甚至更少。尼日利亚出产的石油质量同英国北海石油相同,但价格不及英国低,因而销路成了问题,国家收入大受影响。据统计,到今年2月份为止,这个国家的石油收入下降了50%。加以进口耗费很大,外汇储备难以应付。1974年,尼日利亚的外汇储备可以支付两年进口所花费用;但到1982年2月,外汇储备减少了三分之二,只能维持两天进口的费用。
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月20日决定减少产量、维持油价后,尼日利亚虽然已把石油日产量从2月份的140万桶降到3月底的63万桶,但仍维持轻质原油每桶35.5美元的价格,比北海油价为高,困难更为严重。因此,西方舆论幸灾乐祸地预言,尼日利亚“已处于破产的边缘”;西方石油垄断公司也威胁尼日利亚:如不降低油价,就抵制购买尼日利亚的石油。
为了帮助尼日利亚克服困难,稳定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尼日利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政治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出警告:如果西方一些石油公司乘人之难,停止或减少购买尼日利亚石油,那末,该组织全体成员国将拒绝向他们供应石油。同时,在经济上给予尼日利亚以财政援助。据报道,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已向尼日利亚提供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以减轻西方对尼日利亚的压力。
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也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争取渡过“难关”。首先,控制进口以减少贸易赤字。沙加里总统最近强调,必须改变“国家的支出大约等于收入两倍”的情况。从3月下旬开始的一段时期里,尼日利亚商业银行已不颁发关于进口的任何信用状,以便把每月的进口账单从18亿美元削减到12亿美元。其次,沙加里总统打算今年从西方银行借款31亿美元,也准备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获得贷款。政府最近还强调,各个地方政府不仅要“节制借贷”,而且要“进行负责任的财政管理”,把资金用在
“可生产收益的计划上”。此外,沙加里总统号召政府“全力以赴”投入反贪污、走私活动的斗争。
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尼日利亚的努力,目前这场斗争已初步获得一些成效。沙加里总统本月7日说,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薄弱环节尼日利亚进行敲诈,是一些工业国家破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大阴谋中的一部分。如果它们对尼日利亚的阴谋得逞的话,整个石油输出国组织就将垮台。因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已保证,该组织支持尼日利亚,那些“敲诈”尼日利亚的人“肯定不会成功”。
目前,整个石油输出国组织为维护自身权益而与西方石油公司的斗争,仍将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尼日利亚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7版()
专栏:

摩洛哥首相布阿比德会见我人大代表团
据新华社拉巴特4月20日电 摩洛哥首相马蒂·布阿比德今天下午在会见由彭冲副委员长率领的中国人大代表团时说,摩洛哥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悠久的和牢固的。彭冲副委员长在向布阿比德首相转达了邓小平副主席和赵紫阳总理对他的问候后说,首相对中国的访问,表明中摩两国关系愈来愈发展。
今天晚间,刚从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回国的摩洛哥议长西迪·巴巴,出席了中国驻摩洛哥大使为人大代表团访问举行的宴会。他同彭冲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谈话,并会见了代表团的全体成员。19日上午,两国代表团举行了工作会议。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有朋自远方来
——记我人大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
本报记者 柯月霖
在奥雷斯群山环抱的山谷里,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德希拉特·乌尔德·穆萨地区,阿尔及利亚朋友指着纪念碑上镶刻的阿拉伯文认真地讲解着,以彭冲副委员长为团长的中国人大代表团团员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有的迅速地记着笔记,有的飞快地摄下珍贵的镜头。这是中国人大代表团到达阿尔及利亚后对武装抗击殖民主义的革命老根据地访问的开始。
这块纪念碑约有3米多高,背后是广阔的原野,树木稀疏,间杂着零星的土屋。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点燃起了革命的火种。1954年11月1日前的几个晚上,在这里召开的圣战者会议,对发动武装斗争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接着,向各军事分队分发武器。1954年11月1日,在10个根据地同时发动武装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战争。负责讲解的阿尔及利亚朋友在谈到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得到全世界人民支持时,特别激动地说,“我们尤其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助,包括武器的援助。”
阿尔及利亚人民把人大代表团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对他们倾注了诚挚的感情。他们不但缅怀过去,同时还赞扬日益发展的友谊。在阿里斯县,代表团探望了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医疗队。对于勤勤恳恳地为老根据地人民服务的中国医生,当地人民给予很高的评价。阿里斯县长称赞这个医疗队是“外国医疗队中最优秀的”。阿尔及利亚领导人也对中阿两国现在的合作表示满意,认为中国技术人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医疗队在人民中有巨大的影响。彭冲副委员长向阿尔及利亚朋友表达了这种心情:“这次有机会来到阿尔及利亚的革命策源地,耳闻目睹,亲切地感受到你们过去坚持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是艰苦卓绝的。你们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
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区的迅速重建,使人大代表团亲眼看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坚毅信心和力量。当汽车从谢利夫市旧城驶过时,断垣残壁,瓦砾处处,震后残迹,依稀在目。但当汽车绕过旧城沿着新建的公路行驰时,却见周围的山岗上兴起了几个新的居民区。这些由预制构件拼装的房屋组成的居民区,包括学校、商店以及文化设施,错落有致,别具一格。震后仅仅14个月,谢利夫市的12万居民就从帐篷迁进了新住宅。这是很大的成就。正如彭冲副委员长在谢利夫省长举行的午宴上所说的,“对你们那么快地重建起家园,我们感到十分钦佩。”谢利夫省省长阿克杜夫向人大代表团描绘了未来新城市重建的蓝图。地震考验了人民,也锻炼了人民。谢利夫省党部书记说得好,“灾害使人民更加懂得,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建设。”他还深情地表示,“不管我们经历何种困难,中国人民始终站在我们一边。”这位曾经于1963年访问过中国的老战士接着说,“那次我在中国呆了56天,一心想学好中文,但感到很困难。最后还是学会了一句。”这时,他用中文高呼“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友谊万岁!”大厅顿时沸腾了起来。一股暖流涌上了人大代表们的心头,他们不禁紧紧地握住了阿尔及利亚朋友们的手。
人大代表团在访问中受到沙德利总统和比塔特议长的接见,并同阿尔及利亚人民议会代表团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现在,访问圆满结束了,如同彭冲副委员长在临别时所指出的,“我们要向阿尔及利亚人民学习,学习阿尔及利亚的宝贵经验”,“我们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而来,也满载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友情而归。”


第7版()
专栏:

西欧天然气储量很大加速开采
本报讯 法国《问题》周刊4月12日一期报道的日内瓦一家能源咨询公司为美国国防部编写的一份报告说,西欧天然气储量很大,高达10万亿立方米以上。
据估计,从1981年底到1985年底这一时期,西欧的天然气储量将增加1倍,达到10.2万亿立方米,其中二分之一位于北海的挪威海域,其余分布在荷兰、英国、丹麦和爱尔兰。
报告认为,各国正在消除障碍,加快开采速度。英国、荷兰和挪威的天然气生产开始发生变化。但挪威担心最近一些西欧国家同苏联签订的合同会使它失去在西欧的主要市场。
《问题》周刊认为,由于一些国家决定同苏联进行天然气交易,该报告在西欧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第7版()
专栏:

海湾合作委员会将讨论援助尼日利亚
产油国削减进口使日本外贸受到影响
本报讯 据沙特阿拉伯国家通讯社4月19日报道,海湾合作委员会将于24日在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召开石油部长会议。
据报道,会议原定于今年9月在阿曼召开,这次会议的议题是:一、重新协商海湾产油国的石油政策;二、讨论对因陷于财政困难的尼日利亚进行财政援助问题。
本报讯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上的石油供应过剩,产油国石油收入急剧减少,已开始直接影响到日本向这些国家的出口。报道说,进入今年以来,日本向尼日利亚等国新的商业谈判“处于全面停止的状态”,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进行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谈判也“多有推迟”。尼日利亚因石油收入减少,商品的进口事实上已停止。日本原定去年年底向尼日利亚出口汽车、轮胎、建筑机械,但至今尚无洽谈消息。


第7版()
专栏:赞比亚通讯

又一次丰收在望
本报记者 李 红
赞比亚现正处于暖雨季节,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玉米禾苗茁壮挺拔,并已吐穗扬花。赞比亚的朋友说,今年雨季虽来得迟,但他们预料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赞比亚的农业去年获得丰收,增长率达到9.8%,玉米的收购量从1980年的420万袋(每袋90公斤),增加到1981年的770万袋,其他农产品也不同程度地获得好收成。财政部长穆索柯特瓦尼认为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就。
在赞比亚的经济中,农业仅次于铜矿业而占第二位。60%的人口直接依靠农业生活。1980年以前的几年,由于天旱、加上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的袭击和破坏,以及国内粮食收购价格偏低等原因,作为赞比亚人民主食的玉米曾连续4年减产,造成粮食大量进口。1980年仅玉米进口即达350万袋,用去国家的大量外汇。与此同时,国际上铜的价格也不稳定,外汇收入急剧减少。赞比亚政府认为必须改变这种完全依赖铜矿业的单一经济状况,把振兴农业放在优先的地位。
赞比亚有发展农业的许多优良条件,例如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可以成为非洲的谷仓。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从南部来的战争威胁解除之后,赞比亚政府即着手制订发展农业计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玉米和其他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征农业所得税,规定生产超过定额可得到外汇提成,降低化肥价格,增加农业贷款,建立农业服务站,推广科学种田,改进生产方法。此外,它计划建立国营农场,争取国际资助,鼓励政府工作人员和职工在房前屋后种粮食和蔬菜,部分满足自己的需要。
赞比亚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卢萨卡郊区,记者访问了一位叫萨卡拉的种商品粮的农民,他种700多公顷土地,1980年政府宣布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后,他将收获的2.5万袋玉米都卖给了国家。之后他向商业银行贷款买了拖拉机,扩大耕种面积,1981年向政府出售近3万袋玉米,获得卡翁达总统颁发的三级勋章。在赞比亚,象这样的商品粮农民约有数百家。赞比亚农业局长说,1981年政府收购的粮食中,75%是种两、三公顷土地的小农和合作社农民提供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它也调动了千千万万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赞比亚去年除玉米大量增产已能自给外,大豆、小麦、稻谷、糖等也都有增产。记者在卢萨卡西南参观了纳坎巴拉蔗糖基地。它位于卡富埃河与卡莱亚河的汇合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又处于铁路线侧,有交通与电力之便。这是一个工农业联合企业。1967年种植甘蔗2,000多公顷,产糖2.1万多吨,此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现种植甘蔗已达1万多公顷,产糖10万多吨,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还向邻国出口。此外,赞比亚也出口烟草和棉花。
赞比亚人民在卡翁达总统领导下,把发展农业看作是改变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他们正在继续努力,力争再夺丰收。(附图片)
1982年赞比亚玉米预料又将获得丰收。图为种商品粮农民萨卡拉在他的玉米地里。李 红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