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04-15

1982-04-1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搬家”并不是出路

第8版()<br/>专栏:探真小语<br/><br/> “搬家”并不是出路<br/> 欣仁<br/> 有人不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和可贵,总觉得“挖山不如搬家好”。他们说,搬家不是也能解决“出入之迂”的困难吗?而且省工、省力、省时,要比<br/> “挖山”高明多了。<br/> “搬家”虽然也是一种办法,不过,翻检古今中外“搬家”的史例,除了作为军事手段的一种、兵书上称作<br/>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或者还有必需的移民以外,再也找不出什么“高明”的例证。比如那些被别人用武力驱逐的国破家亡的大搬家;那些被天灾人祸迫得流离失所、死里逃生的搬家;那些被洋人强行劫运充作奴隶劳工、苦力的搬家,等等,统统难以被称作“高明”。<br/> 至于说到“愚公”的搬家,也并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样简单。有人指出,智叟居住的河曲是一个“舟楫相通”的好地方,反问“愚公为什么不搬到那里去?真傻!”可是,他并没有认真地想一想,一则愚公其人,宁可终生叩石垦壤,亲率子孙毕力平险,为后代开路造福,而不肯贪图眼下的轻巧,去坐享那寄人篱下的现成,这正是他品格、志气的可贵,否则,还有什么值得后人效法的“精神”可言呢?二则智叟其人,虽然已被称颂为“大智大贤”,但在讥讽了愚公以后,却也并未向之发出“老哥,还是搬到我们河曲去吧”的邀请。其实,这也很难怪智叟“不贤”。要知道,即使是远古时代,从一个部落居住的地方,“搬”到另一个部落居住的地方去,也要“兵戎相见”,通过流血才行的。今天,有些人,总想攀扯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以便“搬”到人家开辟过的地方去分享些“舟楫相通”的现成,却不管人家是否真的欢迎。有的甚至为了沾点小光,无耻地去认些干娘、干老子之类。这种小聪明不见得是“名副其实的‘智’了”。<br/> 这里,有必要简单地说一说被一些人羡慕的华侨、华裔人“搬家”的真象。因为溯其本源,也都是从祖国“搬”出去的,这同我们谈论的“搬家”问题有关。新近放映的电影《海囚》揭示的那种“搬”法,令人惨不忍睹。被这样拐卖和劫虏到海外作牛马的华工,总数不下50万人。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对此进行过深刻的揭露和愤怒的指控,很值得对此健忘或不知的人一读。被日本远东军抓走的华人“苦力”,也属于这一类,但并未计入数内,其惨痛之情,尚在人心,就不去细说了。至于更多的人,则是由于想在故土“挖山”也不可得了,这才凄凄惨惨戚戚地“搬”到异乡去的。当然也有怀着挖“金山”的想望“搬”出去的,但又有几人,挖开了“金光大道”呢?他们有的生活还不安定,有的安定下来了,也是经过了世代的辛勤挖掘而开辟的。他们心怀祖国人民,祖国人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彼此情深意厚,共同寄希望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可是,现在的一些戏文电影里,大都表现的是个别人的“衣锦返乡,荣耀故里”,大有重演韩湘子得道后返尘“二度梅英”的那么一种味道,而把血迹斑斑的往事掩过去了。<br/> 我们谈论“愚公移山”的事,并不是离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大计这个前提,来孤立地比较“挖山省力”,还是“搬家省力”?而是说,靠什么样的精神,用什么样的态度,才能真正克服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那些必不可免的困难?更何况,就解决我们整个民族的大计来说,十亿人口要搬家,又能搬到哪里去呢?移居“舟楫相通”的“河曲”吗?然而,如此广袤的河曲,又在哪里?<br/> 所以,除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外,再也找不到另外的出路的。

飞临台湾上空

第8版()<br/>专栏:<br/><br/> 飞临台湾上空* <br/> 卞之琳可是为鸟瞰异国风光,一探头穿出了层层的白云?是岛!我们的岛!还想望见一下应该是熟稔的人群,我们飞开了;还历历在目是河流、葱茏的山顶山坳,是一个手掌,久经爱抚!我可以辨认道路——甚至桥!难道一片水真能分隔大陆和它的岛?试想海底深藏着浑成的岩石胶合,血浓于水,再加上印记,更有了人间的千丝万缕!我冥想有一天,任波涛汹涌,象一条输水道让水流来去,把一条海底隧道凿通!心不能永远裂成两半;割掉又恢复,是我们的血肉!我可为什么不能对这片怀乡的苍翠伸手一摸?人因水相隔也凭水相依,看点点渔帆却早已明晓;我们要自由,该顺应天理:<br/> “生生之谓易”,是世间常道。感谢“泛美”驾驶员利索,给我们一瞥和一个信心:<br/> 一滴坏水毒不了美国,在我们岛上也休想去寻自杀性基地,从那里投掷炸弹来擦伤它根柢!从长看:四海为家总有此一日;崎岖的尘寰总归于浑圆。<br/>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五日<br/> *一九八○年应邀访美,九月二十三日乘泛美航空公司班机直飞旧金山。铁鸟有情,忽然降低高度,让我们大陆乘客得以一瞥我们的台湾岛。这对我是一大兴奋,也激发我断念写诗二十多年后,起意写一首新诗。文思枯窘,将近一年半后,由于局势复杂化了,才拉杂写出,不顾生涩,略表心迹而已。

绿色的墙

第8版()<br/>专栏:晨光短笛<br/><br/> 绿色的墙<br/> 解放军某部 胡国钰<br/> 在我们西北戈壁的边防线上,有一道道胡杨林子。它与沙漠深处的片片绿洲、大沙河边的丛丛红柳相连接,形成了一堵横贯千里边防的绿色的墙。<br/> 这道绿墙抵风抗沙、调节气候,给荒凉的戈壁带来生机,使这里的人民得到利益。因此,边防战士们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自然,筑墙、保墙,使这道墙长青不老的也就是驻在这里的边防战士们了。<br/> 听指导员说,军队刚移防到戈壁滩的时候,这里还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刮石头跑”的不毛之地。为了在这里扎下根,部队一住进刚建起的小土屋,老团长就领着人冒着风沙,走遍戈壁,察看地形,寻找水源,在心中绘制了一幅植树造林、绿化边疆的蓝图。<br/> 第二年一开春,建设边疆的第一个战役——植树造林就打响了。这一年,全部队硬是完成了每人平均种100株的计划。团长和政委还在团部大院的四周亲手栽下200多株呢!<br/> 这年夏天遇着少见的干旱,戈壁滩的地下水位下降了60多毫米。刚开始植根的小树苗面临着酷暑的严峻考验。把全部队每天少用两小时的电用来抽水浇树,都不能满足树苗的需要。大家又把每天洗脸洗脚的废水攒聚起来给树苗喝,还是无济于事。战士们急得搓手顿脚,老团长更是心如火燎。后来发现了“深沟植树”的新办法,老团长便带领战士们把所有的树苗开沟下落了16厘米,才度过了这场酷暑。经过这场拚搏,小树苗终于手拉手地站了起来,绿荫开始覆盖军营四周的戈壁沙砾。看到那青翠悦目的颜色,大家的心都醉了!<br/> 小树苗的劫难并没有结束!这年初冬,西伯利亚的寒流和罕见的西北季风提前肆虐了。部队党委接到预报,立即采取措施。给小树绑上“保险架”,用准备盖营房的火砖、土坯,给小树砌防护墙。可是料太少,还有一半树苗的安全问题无法解决。全部队人人都为这事揪心挂肠,忙得团团打转。<br/> 这天夜里,老团长和几位领导正在现场研究应急的办法。忽然,狂风大作,沙石满天,10级狂风从西北天际卷了过来。战士们听见风吼声都冲了出来。寒风呼呼地叫着,把树苗压在地上,又拖拉起来。眼看那些可爱的小胡杨就要被连根拔走。这时,只听老团长高声叫道:“来呀!顶着风,站成一道墙!”战士们立刻手挽手、肩并肩,直直地挺立起来,把大风挡住。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猖獗一时的狂风终于软瘫了。幼小的树苗在人墙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可战士们都变成了泥人,绿色的军装上盖了一层厚土沙。老团长的眉毛、胡子都被气、土、冰结成了打锣锤。<br/> 隆冬过去了,晚春季节,小胡杨茁壮展枝了。战士们为它辛勤剪枝,浇水,培土,压枝育苗……年复一年,新生的林子不断向前伸展,把原来的一些零星树林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堵顺边防线蜿蜒矗立的绿色的墙。<br/> 如今,边防战士已经换了五、六茬了。这堵绿色的墙也在不断增高、加厚,愈来愈雄伟壮观了。一片葱绿中间,那一颗颗红五角星,焕射着更加耀眼的光芒!

春日尤可贵

第8版()<br/>专栏:文史小品<br/><br/> 春日尤可贵<br/> 田雨普<br/> 阳光对人体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br/> 明媚的阳光,通过视觉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引起神经轻度兴奋,使人心旷神怡,情绪饱满。阳光中的红外线,可使人表皮变热,产生暖融融的舒适感,临床医学证实,它对医疗关节疼痛、哮喘都有积极的作用。紫外线是阳光中的杀菌能手,一些在阴暗处可存活几十天的病菌,经它照射,不消几小时就会毙命,同时,紫外线还可以使人体生产钙骨代谢所必须的维生素D3,使人骨骼健壮。<br/> 春天气温转暖,阳光充足而又不过分强烈(强日光的过度照射会使人受害),是人们进行日光浴的好时机。据研究,春季中午11:00至12:00的阳光强度,与夏季午后4:00差不多,是进行日光浴的最佳时刻。同时,由于冬季日光相对不足,加之保暖服装的遮掩,人们接受阳光明显不够,春天更有及时补充的必要。<br/> 春季进行日光浴要根据气温变化合理安排,一般说,气温高于摄氏零上10°,就可以脱去一些衣服,尽量多裸露一些皮肤,在身体运动中进行日光浴。气温稍凉,可先进行跑步、做操,待身体发热后,再脱去一些衣服。老年人和体弱者也应根据情况脱去帽子、手套,或卷起裤管、衣袖,面向阳光做一些伸展性练习。婴幼儿吸收钙质特别需要晒太阳,每逢风和日丽的好天,则应打开窗子,在室内进行短时间的日光浴,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十分重要。<br/>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寻求健康的人们切莫错过良机。

花脸春秋

第8版()<br/>专栏:<br/><br/> 花脸春秋<br/> 峻骧<br/> 七、桃花村里师生互励<br/> 《桃花村》是郝寿臣当年根据《水浒》编演的一出以花脸为主角的新戏。讲的是鲁智深赴东京,遇史进,途经桃花村仗义救人的故事:桃花山寨主小霸王周通强娶刘太公之女,鲁智深闻知,乔装新娘,在洞房中痛打小霸王。后桃花山两头领李忠、朱武来为周通报仇,认出鲁智深,和好上山。这是郝寿臣的成名剧目,解放后郝老执教于北京戏校,又将此戏列为教学剧目,并亲自为学生排演。<br/> 有一年春天,袁世海到广和楼看戏校学生演出《桃花村》。散戏之后,他心潮起伏,再也难以平静。这出戏还是按郝老三十多年前演出的规范排的,今天看着却有些不相宜了。特别是小霸王周通由小花脸来扮演,在“洞房打周”那场戏里,插科逗眼,竭尽揶揄之能事,就更觉不合适了。时代不同,对人物的认识也不同了。周通到底是梁山好汉呀!既然绰号小霸王,自应有些豪杰霸气才对。袁世海怀着这些疑问与剧院的老编剧翁偶虹同志商量。偶虹同志亦有此感,就出了个主意:与《花田错》结合,编出了一部新本《桃花村》。作为剧本作家,翁氏是大手笔,袁世海看了新本《桃花村》甚为喜悦,就带着剧本,登门向老师郝寿臣求教。<br/> 素来极有涵养的郝老,看完新编《桃花村》脸色却沉下来。他那花白浓眉一耸,一双虎目炯炯有神地瞪着年过四旬的袁世海,压抑着心中的不悦道:“这不成了花旦戏啦!这样的《桃花村》我没见过。”说着拂袖而起,继而却又婉转道:“你和翁先生编出来了,你们就先排吧,以后我再看。”他把剧本退还给了袁世海。<br/> 作为郝门立雪二十年的得意弟子,袁世海是理解老师的心情的。多年心血结晶的艺术品么,晚辈轻易改动自然难以接受,但是袁世海也牢记郝老师经常的教导:“你要把我捏碎了变成你的,不要把你捏碎了成为我的!”其意乃是鼓励弟子勇于创新和发展。基于对老师的了解,袁世海怀着对郝师颇为负疚和对观众负责的矛盾心情,按新本《桃花村》试排试演了。他曾准备着受老师的责难甚或挑剔。<br/> 一天早晨八点钟,袁世海忽然接到郝老的电话。一般说郝老从不在这样早的时候来电话,因为他知道世海晚上演出睡迟起晏。袁世海忐忑不安地拿起听筒,里面传来了老师浑厚苍老而透着欢欣的声音:“世海呀,昨儿晚上我破格儿听到十点钟的广播,新《桃花村》好哇!又丰富又饱满,虽说是旦角戏,可花脸站住啦,人物形象立起来啦,我也用这本子教学,不过有的地方我还得帮你琢磨琢磨,改天来家谈吧。”原来那天袁走后,郝老又翻阅了毛主席的《讲话》,对照戏剧改革文件就感到世海改得有理。如果说袁世海善于继承乃师而又突破乃师,创宗立派,那么裘盛戎就善于启发乃徒,传真授艺,广大裘派的门户。

井场野炊

第8版()<br/>专栏:<br/><br/> 井场野炊<br/> 郭廓荒漠的原野崛起一座井架连草丛中的野兔也感到惊讶旋转的钻头向岩层挺进冰雪,被喧闹的阳光融化……炊事员直嚷:“饭都凉了!”钻井队的小伙却都笑而不答眼下,他们正通过那痴迷的钻头向三千米之下的油海倾吐情话一手抓起夹着咸菜的凉馍馍一手握着叩唤地球心扉的刹把为了钻机更快地运转甘愿嚼尽天下的凉馍和风沙

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腊月(油画) 姜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