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文艺创作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曾镇南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也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美育的有力武器。一个态度严肃的作家总是以艺术的强光照出生活的美,使之得到升华、发挥,造成具有集中而强烈的美感的作品,以激发群众热爱生活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加强他们进行生活斗争的意志,在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一种创造美的目标,是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人格的表现。
作家创作活动中凭借以创造美的材料,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的美主要见诸人们的社会关系之中,见诸由这种种社会关系凝结成的人们的心灵的历程之中。它潜藏于人们最隐秘的内在心底,表现于人们的社会行为,不穿过驳杂的社会关系的丛莽,不透过纷纭的社会现象的云雾,艺术的光束是难以捕捉这种美的。特别是在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十几年动乱、社会上污泥浊水一度泛滥、歪风邪气尚有余焰的今天,文学作品要捕捉、开掘、提炼生活中的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胆识和对实际生活的熟稔是不行的。
作家要善于开掘生活中的美。在吕雷的短篇小说《火红的云霞》(载《人民文学》1982年第一期)中,围绕着“胡子工程”南江化工厂的下马过程,作者展开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上下级关系、党群关系的一幅真实的图画。为了使“南化”顺利下马,主人公梁霄承受了多少压力啊!这真是一场艰苦的阻击战:丁书记的愠怒和笼络,文洁淼的忧郁和纠缠,哄抢的风波,远调的报复,接踵而来。似乎是庸俗包围了高洁,歪风要压倒正气,丑欺凌着美;然而,一束强烈的光芒穿透了这沉重的、甚至有些阴郁的图画:那是发自梁霄的心灵的光,是火红的云霞的光!作者满怀激情,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网中,刻画了一个饱经磨难而棱角愈锋利、晚节愈坚贞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开掘出了他思想的美,感情的美,行为的美。当女儿文晓玩世不恭地嘲笑梁霄的原则性时,梁霄回答说:“你叫我睁开眼睛看看?其实,我们都大睁着眼睛,你是在乌云密布的时候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所以到现在你还是满眼乌云。但是,天空中不仅会有乌云,还有蓝天,还有彩霞……这些你见得太少。”这一段话,是梁霄内心激情的迸发,表现了共产党人对世界的积极审美态度。的确,对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先驱们精神的美,对于违抗俗流的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的美,丁书记、文洁淼们是丢掉或忘掉得太多了,文晓们则见得太少了;而那些“历史的癣疥、时代的创伤”,乍看起来却似乎触目皆是。但是,这种社会上丑恶现象的暂时存在并不能成为把天空看成一团漆黑的根据。美好的事业、美好的情操是确实存在的,人民群众对这种美是企望的、追求的。问题是要有更多的梁霄式的志士仁人拿出自我牺牲、艰苦奋斗的行动。当梁霄被远调的时候,丁书记、文洁淼们也许以为他惨败了,其实,他胜利了!送行的群众眼中闪动着的晶莹的泪光说明了他的胜利。这不仅仅是精神上、道义上的胜利,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实际的社会力量的胜利。毕竟,南江化工厂下马的工作是胜利完成了。多么强大的权势和积弊,比起人心所归的历史趋势来都算不了什么。作者从历史的运行、现实的信息、人民的呼声中,汲取了对美好事物的信念。他把生活中分散的、孤立的美集中了,强化了,塑造成梁霄的性格,使他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进军的鼙鼓。这样美好的艺术形象,的确象火红的云霞一样,照亮了读者的心灵,给人一个很大的振奋!
美和丑的对峙、交锋,有时象急闪与怒云的碰击一样耀眼!但是,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美和丑的对比,则显得隐蔽了。这就需要作家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金河的短篇小说《大车店一夜》(《人民文学》1981年第十二期),以犷悍有力的笔墨,勾画出大辕马这个车把式急难解困、爽直正义的高尚品格,赞颂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心灵美。小说展开的夜店情景,开始令人感到阴冷。冷炕、臭虫、滑腻腻的被子且不说,杨老汉父子的困窘,耗子经理的势利和逼迫,更使人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透出的冷气。但是,这毕竟不是旧社会。你看,性格粗犷而又妩媚的大辕马,象一团火光似的照进了夜店。这个大辕马,有刚有柔,有理有情;似乎就在你身边跳动、忙活。他在笑谑中斥骂耗子经理,语谐意庄,正气逼人;他由抢热炕头而让热炕头,由向车轴动粗而向车轴用柔,粗豪可爱,令人肃然;他安慰杨老汉父子,温言柔语,暖如新棉。他犹如净化天地的白雪、散发热气的温泉,是使卑琐、冷漠辟易的阳刚之气,是使沮丧、晦暗荡然无存的希望之光。不!他就是他自己——一个富有中国农民正直侠义的传统性格又受新社会的风尚濡染成习的普通的车把式,一个你在最僻远的乡间都不难遇到的热心人。这样的热心的普通人,正是社会主义新风尚发扬滋长的酵母。他是朴野无文的,但他却是真正美的!你听他又劝又逼、让车轴“学雷锋,树新风”的那一席话和那一份小小的狡黠,那是多么自然,多么叫人忍俊不禁,又多么叫人敬佩!这里没有任何说教,但是,在艺术的强光照射下,普通的、平淡的、灰暗的大车店一夜,闪出了多么美的色彩。我们不讳言,为了穷乡僻壤也能有整洁、温暖、文明的车店,为了杨老汉父子能摆脱贫困的命运,我们的国家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我们完全应该为大辕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精神自豪,这是我们赖以战胜贫困的富源,这是我们应该开掘、发挥的精神优势。
文学作品要对人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美进行提炼、集中、强化,这里必然要渗透作家的美学理想。我们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不是实录式的、爬行的、暗淡的现实主义,而是有革命理想照耀的现实主义。我们反对用蒸馏水写出的纯净但却苍白无味的人物,但也并不排斥使人物带上绚丽的理想的光辉;我们反对脱离生活编造的高大完美的假英雄,但也并不以为凡是美好的性格都务必添上一缕阴影才能增强其真实性。航鹰的短篇新作《明姑娘》(载《青年文学》 1982年第一期),就以优美的笔致,斑斓的文采,塑造了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冰清玉洁但又真实感人的盲人姑娘的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作者把青春的美、生命的美集中地、强烈地向人们揭示出来。明姑娘性格的美,不仅在于她在与黑暗搏斗中高扬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出了奇迹,更在于她对生命的那一种永不颓丧的积极的认识,在于她是一个用自己生命点燃别人的生命的人。这个生下一来就“没看见过光和色”的端庄朴实的姑娘,她的全部生命历程,就是动员耳朵、大脑、四肢等一切可以动员的生命器官去向黑暗斗争,让生命的电流和困难、黑暗撞击出“壮丽的闪电”。她的性格就是在顽强地突破生理局限的斗争中铸成的。很多在明眼人看来轻而易举的生活小事,对于明姑娘来说,就是攀登生命高峰的陡梯!因此,作者对盲人生活细节的工细传神的描绘,就成了最有诗意的生命乐章,成了使明姑娘鲜活起来的血肉。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在明姑娘的生命乐章上飞翔起来,她用理想的光芒照射这生命乐章的每一段音乐织体,使这生命乐章开拓了、强化了,“形成充满生命之火的大合唱”。这是多么美丽的生命之火呵,它吸摄了我们全部的神、情,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也被烧了进去,使我们的心魂也要飞扬起来。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交相激荡。是的,“残废者不是社会的累赘,不是接受救济的乞丐,他们不但是劳动者,还是进取者!”这种进取者的精神,这种“做一个对别人、对大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信念,对于青年一代,对于所有在人生征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人是多么可宝贵的财富!
文学作品要揭示生活的美,这和它要鞭挞生活中的丑并不矛盾。艺术美既可以由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提炼中获得,也可以由生活中丑恶事物的揭示而形成,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丑要转化、升华为艺术中的美,就必须对丑恶事物所潜藏的社会意义有充分的揭示,对丑之所以为丑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作家内心必须有自己崇高的审美理想的光。只有凭借这审美理想的光照,他才能使自己笔下的丑具有社会认识意义、具有对生活中丑类的实际批判能力,具有反衬美的效果。如果是对丑持欣赏、展览的态度,那么,丑不但不能升华为艺术美,反而会成为艺术中最恶劣的东西。我这里想谈谈某些低劣作品中关于性的丑恶描写的问题。这种丑恶描写虽然一再受到批评,但还没有敛迹,表现得相当顽强。例如,去年末,一个大型文学季刊发表的中篇小说《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小说描写一个叫魏琮琮的技术员眩惑于女流氓艾丽丽的“性解放”的邪说,在艾丽丽的挑逗引诱下,终于被拉下水。充斥作品的是那种不堪入目的色情描写。作品在描写艾丽丽纵欲的丑恶活动时,以欣赏的态度大肆渲染,其丧失人格、国格达到难于入目的程度。这种描写,只能是“讽一劝百”,成为鲁迅所指斥的那种收集猥谈写成的下作。类似这篇小说对所谓性的丑恶描写表现浓厚兴趣的作品,还有一些。这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作者,不是努力以自己的作品去提高读者美好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是宁愿充当污染社会风气的垃圾桶。更奇怪的是,有的人还打着什么“爱情解放”的旗号来掩盖自己的低级趣味,并曲解恩格斯的话来作自己的护符,这是对青年的蛊惑和欺骗。我觉得,把一切性爱视为不洁而在文学中加以禁锢,这是封建道德的虚伪姿态;但是,对性爱表现过于浓厚的、不正常的文学兴趣,却也是资本主义文学的一种衰颓现象。列宁曾经告诫说:“革命要求力量的集中和加强。……性生活的淫佚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衰颓的现象。无产阶级是个正在兴起的阶级。它不需要利用麻醉剂来谋陶醉或刺激。要象少用酒精一样地少用性欲的放纵来求得陶醉。……不要削弱力量,不要浪费力量,不要破坏力量。克己自律,即使在恋爱上,也不是奴隶主义。”列宁对蔡特金讲的这些话,今天读起来是多么犀利、多么新鲜呵!他好象就是针对我们文学中的某些病态的性爱描写讲的。列宁说得完全正确:“青年人特别需要生活的快乐和力量。”只有那种揭示生活的美的健康的文学作品,才能尽其美育的功能,对加强人们的生活的快乐和力量有所助益;而那种病态的、丑恶的作品,却只能剥夺生活的快乐和力量。


第5版()
专栏:

广播剧是值得重视的艺术形式
刘保毅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它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和录音技术,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描绘场景;借助听众的想象力,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获得艺术享受和教益。
广播剧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早已流行各国,成为世界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播剧的发展一度因为电视剧的兴旺而有所影响,但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视觉艺术,也需要听觉艺术,广播剧并没有中止发展。现在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电视剧和广播剧两朵花竞相争艳。
广播剧在我国算是迟开的花朵。三十年代一批著名戏剧家,如夏衍、洪深、熊佛西、于伶、孙瑜等,曾为宣传抗日写过广播剧。他们是我国广播剧的开拓者。然而,由于无线电技术的落后和当局者对广播剧不予重视,广播剧在旧中国没有兴旺起来。
解放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工团,于1950年2月,播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广播剧《一万块夹板》。随后,广播剧这朵花在许多电台相继开放,到六十年代,涌现出一批听众喜爱的剧目,并有一些成为保留剧目。十年动乱期间,它和其他许多文艺形式一样,基本被扼杀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广播剧又复苏了,特别是近两年来,广播剧呈现了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电台去年一年录制了近四百部广播剧。从题材上来说,古今中外,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有所反映。从样式上来看,有正剧、喜剧、悲剧,也有儿童剧、童话剧。
由于广播剧的兴旺发展,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不断提高,爱听广播剧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元旦和今年春节举办的“全国广播剧展播月”播出的两批剧目,引起全国广大听众的强烈反响,仅中央台就收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听众来信1,000多封。例如安徽省一位山区听众来信说:“中央台最近举办的‘广播剧展播月’,我们很爱听,我们山区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戏很难看到,有广播剧便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希望多播一些。”由于广播剧不受剧场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比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更便于送戏上门。通过无线电波,广播剧传送到偏僻的山乡、遥远的边疆和天涯海角,使缺少文化生活的群众也能增添一点精神食粮。遍布全国各地的无形的“广播剧场”可以容纳亿万听众。因此,广播剧是拥有最广泛群众性的戏剧形式。
广播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能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听众的原因之一。建国三十多年来,电台录制了数以千计的广播剧,通过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在向听众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有些青年来信谈到他们曾经一度对政治厌倦,对生活、学习丧失了信心,而在听了《道路就在你的脚下》、《晶莹的心》、《金鹿儿》、《白玉兰》等广播剧以后,“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僵死的心恢复了青春活力。”一些读者听了《彭元帅故乡行》,
“一边听,一边流泪。彭总高尚品德打动了我的心,教育了我如何做人。”从听众来信中可以反映出广播剧的教育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能作出有力的贡献!
虽然广播剧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需要的艺术形式,但是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它的发展还嫌慢了点,同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不相称的。我们所生产的广播剧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电台经常收到听众来信呼吁:“我们爱听广播剧,就是太少了,希望多播送一些!”广播剧在所有剧种当中是轻骑兵,制作比较简便,生产周期短。目前,我们有五、六十个电台能生产广播剧,按理说是有可能制作出更好更多的广播剧的,但为什么没有办到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必须重视配备专门从事广播剧生产的编剧、导演、配乐和效果人员,加强和更新录音技术设备;另外,也需要得到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近两年来,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出版社以及一些报刊杂志已经开始扶植广播剧这朵花了,出版了广播剧选集,发表了评论文章,这对广播剧的发展和繁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些作家为电台写了广播剧本,一些著名的话剧和电影演员参加了广播剧的演播,因而提高了广播剧的艺术水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评论家来写广播剧、评论广播剧,这对提高广播剧的艺术质量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希望各个方面都来扶植广播剧,让这朵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第5版()
专栏:

关于发展民族音乐的通信
(一)李凌同志:
见《光明日报》上你写的关于吉林省民族乐团的文章,我读了,感慨颇多。由于我知道这个民族乐团的始末由来,也想说几句话。
我们这个民族,在音乐理论体系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国,如《左传》一书所记的《吴季扎观乐》一文;如《乐记》一书,到今天读了,还让人不禁瞠目结舌,惊叹不已。在乐器上更了不得。有古琴、古筝、古瑟、箜篌、排箫、编钟、编磬,各种鼓、锣、琵琶、大小阮等。还有一些现代人只能在敦煌壁画或其他古画中见到的一些乐器的样子。但叫什么?怎么用就暂时还弄不明白。我前晚看完这个乐团的演出之后,也说了一句笑话,“你们是出土文物”。我这话有笑的意思,但也有辛酸的眼泪。我想到清末一些老同盟会员,曾有一句话为:“久已夫不见汉唐之衣冠”。以此来动员民族自豪感,达到振兴中华的鼓吹目的。见了中国今日音乐界的一些情况,我也很想说一句,敬请音乐界在振兴中华上学学女排,土洋并举,中西结合,力追汉唐老祖宗,大长中华民族志气。
如以打击乐器来谈,它是全部乐器的原始,也算得老祖宗。但世界就是辩证法,最简单的双手,可以出最高级的产品,如手工业产品就是证明。破油筒算得了什么?打击乐器耳,但它可组成二十世纪的大交响乐队。李秋奎的卡戏算什么?城里人也许谈不清,小城镇和农村都明白卡戏(即唢呐演奏)的迷人威力。
此次这一民族乐团来京,受到欢迎,是给民乐艺术打了一针强心剂,你说是吗?
此致
敬礼!
宋振庭(二)振庭同志:
接到你的信时,我正在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和日本东洋音乐学会的联欢会。这个团体的领队田边秀雄先生,是日本著名音乐家田边尚雄先生(现年100岁)的儿子。他听完了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奏,激动地说:“你们有些音乐家访日时,曾问起:日本还有没有民族音乐?是的,百多年来,日本音乐界走过了一段弯曲的道路,全搬西洋或美国音乐,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才清醒过来,开始向日本民族传统学习。目前稍为有些新的生气。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听过中国的民乐表演。而今听了你们的表演,发现又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希望两国从事民族音乐的作曲家、理论家、表演家携起手来,共同为发扬东方的民族音乐而努力”。
我读了你的信,的确感慨系之。
我想对于发展民族音乐艺术,在认识上我们是比日本早一些。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后来周总理还提出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指示,并具体创办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来贯彻这一方针。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些实践遭到摧残,近两三年才逐渐活跃起来,在艰苦地探索,象吉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那样,以器乐专场来实践,还不多见。
最近,胡耀邦同志一再提出:我们要把西洋音乐艺术学好,不要排外,但如果忽视或轻视民族音乐传统,放慢脚步来发展民族音乐,是要犯大错误的。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有几千年优秀的传统,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离开这个传统是没有前途的。他希望我们从事音乐工作的同志,重视发展民族音乐艺术,希望搞民族音乐的人鼓起劲来,为创造新的民族音乐艺术而努力。说实在的,建国以来,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是远非过去可比。但还很不够。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当然,领导重视不够,条件不足,还有人轻视民族音乐……等等原因是存在的。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我们从事民族音乐事业的工作者,对如何才能使民族器乐的改革、演奏更加提高,创作更多能吸引听众的新作,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我不认为观众不喜欢中国的打击乐……等。问题在于曲目不多,专场演出太少,近几年来,首都舞台举行民族器乐专场演出实在太少。
我认为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应该象搞交响乐的演员那样,深入群众中去做普及工作,敢于创新,多作实践,才能打开这沉闷的局面。我知你为吉林民族乐团的成长,操过许多心。我这些看法不知对不对?
此致
敬礼
李凌


第5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中国历代作家小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作家小传》,系统地介绍了先秦至“五四”以前我国三千多年中,在文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和影响较大的作家四百余人。《小传》共分三册。上册介绍先秦、两汉至隋朝的作家,中册介绍唐、宋时期的作家,下册介绍元、明、清以及近代的作家。这本书的特点是,根据历代各种史传材料,吸收前人和近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着重介绍每个作家生平事略的同时,还对他们的思想、创作活动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适当的分析和评价。这本书内容比较丰富,材料比较翔实,文字简练通俗,是一本既带普及性也适用于研究工作者的知识性读物。
(文宜)


第5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艺论丛》第十四辑,以显著地位首次全文发表了朱自清先生的重要遗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这是朱先生一九二九年春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的讲义,尘封三十余年迄未问世。这次刊出,经赵园同志参考三种稿本进行了整理。
《纲要》所涉及的时代,上溯戊戌,下至三十年代初,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计八章。“总论”三章是:第一章《背景》,讲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及其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第二章《经过》,从《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开始,一直讲到一九三三年,包括文艺运动、思想争论及各种文学流派的重要主张。第三章《“外国的影响”与现在的分野》,从创作上不同的风格流派着眼,讲述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各论”五章分别为:第四章《诗》,第五章《小说》,第六章《戏剧》,第七章《散文》,第八章《文学批评》。这份《纲要》,对我们了解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朱自清思想的演进,都是很有价值的。(若 华)


第5版()
专栏:

生气勃勃 结结实实
——读《萧乾短篇小说选》
张伯海
《萧乾短篇小说选》,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选得较严,篇幅不多,却是他的代表之作。
萧乾多以亲身的经历作小说素材。他自幼失怙,受人冷眼,靠半工半读,挣扎着求学。少年不幸,却使他比温室里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到底层人民,品尝了人间苦涩的滋味。小说集中最抓读者的要算《篱下》、《日落》、《矮檐》等反映少年生活的作品了。这些作品不论写被遗弃的母子受人歧视的际遇,写失去双亲的孤儿的辛酸,写为洋人做牛马的童工所受的欺侮,写穷孩子读书的艰难……,都浸透着作者同情的泪水,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愤怒的抗争。可贵的是,作者不仅描画了人间残虐,还着力写出了生活的另一方面:人间也有好人,而且比坏人“多得很”,除了母亲外,还有给了自己“半个母亲”的爱的胖姐姐、一起嘻戏的童年伙伴、与自己共同卷进反帝斗争的爱国学生……
作品中的少年虽是生在巨石下的一棵嫩草,但没有变形,没有被压弯,他贪婪地吸吮着他生活里所能遇到的一切善良、正义、爱和美的露水,顽强地茁长着。作品使人感到了生活的沉重,却不失去希望,表现了战斗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集子中另一类作品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作者在所写的第一个短篇《蚕》里,就以自己领悟到的生活哲理,否定了“全能的主宰”——神的存在。在短篇《皈依》、《昙》、《鹏程》、《参商》里,作者更根据切身经历,揭露了帝国主义传教士的欺诈和虚伪,特别是对中国人民的政治欺压。现代文学创作中接触到帝国主义宗教侵略这一主题的,尚不多见。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美国作家斯诺曾将《皈依》收入他1933年编译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之中。
小说集中《印子车的运命》、《邓山东》、《花子与老黄》、《小蒋》等篇,描写了洋车夫、小贩、老家人、伙计等小人物在旧社会的遭遇。这是些善良本分的可怜人,他们心中都有爱,都“靠力气吃饭”,并愿将自己仅有的一点光和热送给人间。但生活是那样的冷酷无情,他们虽执拗地挣扎,却终难摆脱越来越黯淡的命运。作者写了旧社会对于人的斫丧,为这些被欺凌被毁灭的善良人发出叹息,替他们控诉!
萧乾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他能博取各种文学流派的长处,却“不当它的奴隶”。作者善写人,把旧社会中各阶层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活动,描摹得栩栩如生;也娴于写景,如对旧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绘声绘色,是幅使人目不暇给的北国故都风情画。小说在艺术构思上也比较讲究,情节紧凑缜密,笔墨用到好处,篇幅不太长,却有较大的容量。
当萧乾的第一部小说集《篱下集》问世时,作家沈从文曾作了“生气勃勃勇敢结实”的评价。这些作品至今读来仍然给人生气勃勃、结结实实的感觉。


第5版()
专栏:

提高电视剧质量问题小议
洪民生
近两年来,电视剧作为艺术的一个新品种,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能独立制作电视剧的电视台已经有三十多个,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制作出近300个电视剧。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电视剧在题材开掘、艺术处理、制作技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涌现了一批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而又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电视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无庸讳言,目前电视剧虽然在数量上有较大提高,但在艺术质量上,还普遍存在着比较粗糙的毛病。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艺术质量,以促进电视剧的进一步繁荣,这是摆在每一个电视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电视剧是综合的视觉艺术,但基础是剧本。文学剧本的质量如何,几乎决定着电视剧的命运。一些拍得比较成功的电视剧,大都是创作者们在剧本的题材选择、主题开掘、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花过大功夫的。比如《新岸》,原是根据一篇反映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改编的。初稿有大约一半篇幅表现刘艳华如何犯罪以及在监狱的生活。如果按照这个稿子拍摄,就很可能拍出一个十分平庸的电视剧来。后来,创作人员重新构思,对初稿作了大幅度剪裁,略去了监狱生活和犯罪过程的描写,只用几个简略的闪回作为交代,而用全力描写刘艳华出狱后如何走向新岸的过程。这样,该剧的主题得到深化,情节也更为精练,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加上演员深沉真挚的表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但是,目前有一些电视剧的剧本非常粗糙,有的不是着眼于塑造人物,而是热心于编造一些五光十色的场景;有的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虚构一些故事和情节;有的结构松散、情节雷同,对思想内容只作肤浅的表达,总之,是对剧本的创作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当然,目前电视台还没有专业队伍,力量不足,剧本创作中存在着很多困难。但是,为要给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我们还是要千方百计,其中包括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抓好创作。只有端正创作思想、积极组织创作力量、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搞好电视剧剧本的创作,才能从根本上使电视剧的艺术质量得到提高。
其次,电视剧是集体艺术劳动的结晶,它的艺术质量的高低,除了剧本之外,还受到多种艺术因素的影响。因此,一部优秀电视剧的产生,需要编导、表演、摄象、灯光、音响、美工等所有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目前,我们对于电视剧的艺术特性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如何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提高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依然是薄弱环节。如电视具有家庭收看的特点,因此它在镜头处理上,就以中、近景为主,这样,在场面调度,演员表演,服装、化装和道具上都带来与话剧和电影所不同的特点。表演过火,环境的细节不真实,都会减弱艺术感染力。而这一些,在当前的众多电视剧中,是常犯的毛病。其他如灯光、音乐、音响等,由于缺乏专门人材,创作中的不当之处就更为普遍。为要克服这许多毛病,我们需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提倡严肃的创作作风,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另外要加强专业培训和业务研究,力求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使电视剧的质量有一个普遍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