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皓首雄心
——记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朱物华、周志宏
本报记者 穆扬 本报通讯员 许伟
有人赞美青年,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花;有人称颂中年,人到中年,脚踏实地的苦干。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却是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因为他们象青年人一样富有理想,如中年人一样肩挑重担……
198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朱物华、周志宏两位教授主动辞去了校长和副校长职务,让年轻的同志接任。当时,朱物华七十八岁;周志宏八十四岁。到了这把年纪,照理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了。
最近,在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一次会议上,我们遇见了朱物华教授,问起他离职后的情况,他却说,自己并没有离职,还在教书。朱物华从二十多岁起就教书,当了校长也教书,现在不仅教书,任务还很繁重。他辞去校长职务后,先后带了七个研究生;为研究生开设了两门课程,一个星期要上四堂课;还具体负责几项规模不小的工程实验。即使一个鼎盛之年的中年教师,要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已属不易,何况是八十岁的老人!
“我这把年纪何尝不想轻松一下?搞了这么多年的科研,肚里总会装一些东西,不能带着它们进棺材,要留给青年人呀。趁现在还能动,赶紧为国家多培养几个人才,这也是我这个作了一辈子教书匠的最后愿望。”朱物华这样对我们说。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为国家培养人才。
他的学生告诉我们这么几件事:
有人听说朱老要为研究生开设“声成像”课,就劝他作罢,因为声成像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朱老对电子声学虽然造诣很深,但要开设这门课,也得学习许多新的知识。朱物华认为,声成像研究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关系密切,国家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坚持开了这门课。没有现成的讲义,他参阅、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技术资料,编写了教材。他几乎天天到图书馆去翻阅资料,一些刚进口的书籍杂志还来不及编号,就先借来看了,目的是为了把国外声成像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朱物华作为一位社会知名人士,担负了繁忙的社会工作,但他从不因为忙而缺一堂课。有一次他接到会议通知,开会时间正好是他上课时间,他就把课改在下午。那天下午医院已约好朱物华去检查身体,但他把检查之事取消了,按时到校给研究生上了课。
如果说朱物华晚年念念不忘的是教书,那周志宏晚年最关心的是炼钢。周志宏当年在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工学院学习有了成就时,一家著名的钢铁公司以优厚待遇挽留他工作。但他认为,匹兹堡钢厂的冶炼炉里炼不出中国的钢铁。他毅然返回祖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钢铁工业。六十年代初,周志宏和同志们从国外成功地引进了纯氧顶吹炼钢法,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贡献。
周志宏虽然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但他十分关心我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去年2月,国务院在宝钢召开现场论证会,专门讨论宝钢第一期工程是否继续进行的问题。周志宏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尽管当时他正卧病在床,还特地从市区赶到宝山参加了会议。会上,他以宝钢副首席顾问身份,发表了颇有分量的意见。
周志宏告诉我们,那次论证会前,他先从有关同志那儿详尽了解了宝钢的实际情况,后又查阅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大中型钢厂建设的档案资料,经过反复地权衡、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了一个宝钢近期工程建设的意见。
周志宏的同事对我们说,周老面对复杂的情况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选择的科研课题,既看到了我国生产的实际需要,又着眼于今后几年、十几年钢铁工业发展的方向。现在,他正把全部精力放在顶底合吹炼钢的实验上。
顶底合吹炼钢法是国外近几年的新技术,它能显著提高钢的质量,增加钢的品种,降低能源消耗。为了让顶底合吹技术在我国尽快发展起来,周志宏在几年前就再三要求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惜,未被有关部门采纳。直到1980年,经过他多次力争,总算成立了一个由他负责的实验小组。辞去副校长职务之后,他就集中精力进行这项实验。有些实验不能亲手操作,就不惜时间,从浩如烟海的国外文献资料中,精心搜集了100多篇文章汇编成册,供实验小组的同志参考使用,并在国内交流。每逢实验进入重要阶段,周志宏总要亲临现场察看。有一次,实验小组的同志正在作底墙耐温实验,炉前的高温烤得大家汗水直流。这时,有人递来了毛巾,大家一看是周老,他已在一旁看了一个多小时了。
周志宏的言传身教,使实验小组的同志受到很大鼓舞。目前,他们已初步将顶底合吹技术推广到生产炉上使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当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时刻,周志宏又煞费苦心地考虑改进顶底合吹的某些缺陷,以便能尽快地在我国各钢铁厂全面推广的问题了。他就是这么一位不知劳累、永不满足的老人。


第4版()
专栏:

宁与亲人长离别 乐为祖国育英才
英语教师张凤仪三次赴港探亲均按期返回岗位
本报讯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旅游职业中学英语教师张凤仪,具有在香港定居的证件,近年来三次赴港探亲,都婉言谢绝亲友的挽留,按期返回工作岗位。她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受到人们的热烈赞扬。张凤仪出生于香港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1945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曾到澳门教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 年8月,她告别了双亲,只身回到长春,后调到广州当一名人民教师,并建立了美满的家庭。1979年初,她因母亲去世,前往香港料理丧事。亲人们向她转述了母亲临终的遗言:希望她留居香港,照顾年迈的父亲。当时,她父亲已一百零二岁高龄,且双目失明。老父多病,张凤仪十分难过。但她对自己从事光荣的教育事业不愿半途而废。她对家人说:“学生们需要我,我离不开他们。父亲如果病重,可请专人照顾,若需要我时,我也可以临时请假来。”亲人见她态度坚决,说得有理,也赞同了。前年8月间,张凤仪的父亲去世,她前往香港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又按时回到了工作岗位。


第4版()
专栏:杂谈

英雄到处有用武之地
慕翔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党和国家机关正着手精简机构,并启用年富力强的干部。相应地,一部分老干部,包括老知识分子,就会退居第二线、第三线……。对这项工作的意义,绝大多数老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理解的,能够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的安排。
但是,许多老干部有一个共同的后顾之忧,担心退居二、三线后,不能继续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了。
老干部(包括老知识分子)受党教育多年,为革命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现在,由于自然规律所致,从事某些工作力不从心了,不得不把某些职责交给后来人。但是,其中的多数人,人老志不衰,还有勃勃的雄心和足够的“剩勇”。他们一旦离开原有的岗位,如果无所事事,将会平添烦恼。因此,他们的这种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读了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朱物华、周志宏等同志的事迹,使人高兴。在有关领导机关的赞助下,这些身居二、三线的老人,仍在为党和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甚至是他人难以代替的贡献。事实证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不但是年富力强的人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也是所有的老同志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
看来,在妥善解决老同志离休退休问题的时候,有关领导对一些尚有一定工作精力的老同志,不仅应该解决好去向问题,还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继续为人民做贡献的必要条件。


第4版()
专栏:

噪声控制研究工作者提出
应综合治理我国城市噪声
本报讯 记者报道:我国城市环境的噪声防治工作,应从单机单项治理为主转到区域环境和工厂企业的综合治理为主。出席中国环境工程学会环境噪声控制工程专业学术组成立会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提出,这是我国环境噪声控制研究工作今后的任务和方向。
专家们指出,噪声仍是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它不仅影响居民休息,而且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及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在噪声环境下生产和工作,他们中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症等“噪声病”的发病比例相当高。工厂内部的噪声对工人健康造成的极大威胁,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把国内外对噪声控制工程学研究的许多成熟理论和技术,尽快地推广应用起来。为此,与会同志一致呼吁,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来为我国的噪声防治工作创造条件,贡献力量。他们建议,要加强噪声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健全控制噪声污染的标准和法制,在城市规划和工业企业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必要的控制噪声措施。


第4版()
专栏:

卫生部一百多位领导和干部签名响应倡议
身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
本报讯 为发展医学事业作最后贡献,卫生部100多名干部签名,自愿在身后把遗体送给高等医学院校和卫生学校供解剖用。
身后献遗体,是由出席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在今年1月4日倡议发起的。在这次会上,53位知名教授和行政领导干部表示他们要生为培养医学人才服务,死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并联名倡议在全国医疗卫生界发起身后献遗体的签名运动。
卫生部首先响应了他们的倡议。到2月24日止,卫生部已有100多名机关干部在倡议书上签了名,表示自愿身后献出遗体。在这些签名者中,司、局级以上干部有38人,其中正副部长和顾问有15人,他们是钱信忠、王伟、杨寿山、胡昭衡、黄树则、谭云鹤、崔月犁、季宗权、郭子恒、杨纯、柯麟、马海德、崔玉田、何穆、王斌。


第4版()
专栏:来信

多向农民提供通俗实用的科技读物
近几年来,出版部门为农村出了许多好书,销往农村的图书1981年比1980年增长24.5%,但农技读物还存在着品种少,不大对路,也不够通俗的问题。有的农技书追求“小而全”,内容多而杂,价钱高。农民反映这样的书“中看不中用”,买一本书只用其中一节,其余全白搭。这些情况说明,农业科技读物的出版发行还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出版发行的方针执行得不够好:一些发行部门认为农技书“本小利薄”,重视不够,订数偏少,又不主动送书下乡。有些地方出版社也很少出版通俗实用的科技读物。
为了多向农民提供一些通俗实用的科技读物,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出版社和省级地方出版社,应具体落实选题计划、编写人员和出版品种,保证拿出成果来。
二、出版和发行人员要深入调查,针对农民的需要,编写农技书籍。最好不要把专业理论内容和实用的农业技术混编在一起。
三、发行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推荐,做好预订工作。并充分运用供销社和行业代销、个体经销等途径,向农村输送,方便农民买书。 潘国彦 费再扬


第4版()
专栏: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倡议
开展医德教育 改善服务态度
本报讯 参加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一百多位著名医学专家、教授和各地学会秘书长最近向中华医学会全体会员和全体医药卫生人员发起倡议:从今年3月起,大力开展医德教育,改善医疗服务态度,同时改善教学、科研工作态度。
倡议要求全体医药卫生工作者认真解决医药卫生部门本身“脏”和“乱”的问题,切实搞好清洁卫生,杜绝院内交叉感染,防止污染周围环境,使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并大力提倡医德学,改善医疗服务态度。


第4版()
专栏:

江西召开盘古山钨矿地压研究方案论证会议
本报讯 受国家科委委托,江西省科委、江西省冶金厅、江西省金属学会于2月底在盘古山钨矿召开“盘古山钨矿地压研究方案论证会议”,全国有关院校和盘古山钨矿等13个单位的46名领导、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专家们指出,开展盘古山钨矿地压研究,对于全国类似条件的矿山防止地压灾害,确保国家资源回收和保证采掘作业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曾令斌


第4版()
专栏:

靠科学技术振兴钨业
张今友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到1980年,我国累计生产钨精矿107万吨,除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了相当数量。但是,总的来看,我国钨业发展不快。这里有政策、体制问题,有资金问题,有经营管理问题,也有资源保护问题。但从钨工业发展全局来讲,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科学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振兴我国的钨业,就是要向科学技术要速度、要质量、要效益。
一、加强地质资源的研究。我国不少地区钨矿资源底数不清,储量不明。例如,南岭地区是一个富含钨的地球化学区,地质条件优越,只要加强地质工作,完全有可能发现新的矿床和矿体,储量将有大幅度的增加。
二、加强采矿研究。要把提高开采强度,降低成本,提高矿石质量作为科研的重点。要进一步研究适合我国脉钨矿床开采特点的新工艺、新设备,延长资源开采年限,防治粉尘危害,保证安全生产。
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研究、推广选矿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才能提高总回收率,提高精矿质量,减少杂质,使产品多样化,满足国内外用户对优质钨矿产品的需要。在冶炼方面,要尽快采用新技术、新流程,使金属回收率从现在的90%以下提高到95%以上。
四、发展钨的深度加工技术。钨的深度加工,是充分发挥我国钨资源优势,改变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钨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硬质合金是一种主要的含钨制品,很有发展前途。要研究解决硬质合金的组织结构、成分配比以及外观尺寸和精度差问题。要积极发展钨合金新品种。加强特殊钨合金的研究与试制,尽快实现商品化,扩大在民用工业中的应用范围。根据我国资源特点,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钨合金钢系列。在加速发展钨加工材及其制品方面,要把提高原料纯度,研究最适宜的加工方法,制定最佳工艺规程,建立严格的中间检验和性能标准作为重点。
五、科学研究要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服务。对现有矿山的供水、通风、提升、运输、供电等各工艺系统进行合理地改造;把重点企业五十、六十年代的装备,改造到七十年代末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第4版()
专栏:

科学使昔日沙荒变绿洲
黄河故道已经发展成为果树基地
本报讯 记者王友恭、周其甫报道:昔日黄沙漫漫的黄河故道,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已经初步建成我国中部最大的落叶果树基地。这个基地不但每年向国内外提供十几亿斤汁甜味美的瓜果,还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黄河故道西起郑州、东至滨海,涉及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的8个地区110个县,沙荒盐碱地2,000多万亩。解放前,这里是不毛之地,每年沙丘移动,淹没大片农田,旱涝盐碱交替为虐,致使原来土地肥沃的古黄河下游平原成了我国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1956年,人民政府派出的一批农业、园艺专家到当地进行考察。他们建议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经济价值高的果树生产。随后,成立了以中国农科院为首、由各有关地区、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黄河故道发展果树技术指导委员会,并且筹建了郑州果树研究所。这个所的专家们不断培育出耐盐碱的果树良种,推广苹果矮化栽培和葡萄无架管理技术,传授果品加工技术,倡导种植绿肥改良土壤,培养了一大批果林管理及果品加工技术骨干,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地区果树生产。
目前,整个黄河故道果树基地面积已达300万亩,生产以苹果、葡萄、梨为主,早、中、晚熟品种基本配套。营养极为丰富的中华猕猴桃也在这儿落了户。这一地区还建成一批较大的果品加工厂,葡萄酒的生产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果品的生产、加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果树的发展使黄河故道地区许多农民富裕起来。如皖北故道园艺场管粥集大队过去是一个生活靠贷款的穷队,每年人均口粮不过200斤。果树发展起来之后,到七十年代初,不但全部还清了贷款,而且现在粮食亩产提高到1,200斤。
大面积果树及防沙林网的建立,加上引黄灌溉等措施,这儿的自然面貌已经得到明显改变。据河南省民权县的气象记录,五十年代中后期,每年遮天蔽日的沙暴天数平均为17.8天,而七十年代以来,每年平均仅为一天左右。


第4版()
专栏:

鄂西南大山区飞播造林
荒山披绿装
本报讯 记者屠正峰报道:鄂西南大山区采用飞机播种造林,使一百零三万亩靠人工无法绿化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早在一九六六年,湖北省林业科技工作者就在山大人稀的恩施地区七个县的高山及边远山区,进行试验飞机播种造林。十五年来,飞播有效造林面积上的大部分幼林郁郁葱葱,长势旺盛。其中十余万亩成林已开始间伐利用。
飞机直播试验成功,解决了边远山区绿化的问题,加快了绿化工作的进程。现在鄂西南山区初具规模的森林基地,成为长江上游的水源林,对恢复清江水系,保持长江流域鱼米之乡的生态平衡,控制水土流失,起了好作用。


第4版()
专栏:

长期坚持绿化建设
三明一中有了幽美的学习环境
本报讯 记者蔡清河报道: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几年来坚持组织师生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绿化校园,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在,该校在校园内外种植的100多种林果、花卉苗木已有51,000多株,品种达100多种,树墙、绿篱带1,800米,花池15个,草皮地5,000平方米。全校2,000名师生,平均每人绿化面积达20平方米。1981年该校荣获团中央、林业部授予的“全国青年绿化祖国突击队”的称号。
三明一中所在的地方过去是一片荒山坡,1954年学校迁到这里后,师生们挖土填沟,平整校内的坑洼地,改造校园的环境。学校制订了绿化校园的总规划,还结合生物课教学和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选种育苗、幼苗抚育、植树造林、整枝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逐步绿化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人行道以及学校四旁的山坡荒地。
在植树造林中,除学校自建苗圃外,还组织学生采集杉、松、樟、柏、桂等野生苗木,节约绿化校园的经费开支。
学校还订立了绿化管理守则,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守执行,几年来植树种花的成活率都在80%以上。


第4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某部医院的医务人员,二十年来坚持自己动手为伤病员洗被褥,为国家节省了开夫支。 孙仁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