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促进家庭和睦
怀化各级妇联同歧视妇女现象作斗争
本报讯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怀化地区各级妇女组织,坚决同各种歧视虐待妇女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团结。
怀化地区位于湖南边远的湘西山区,文化比较落后,包办婚姻和虐待妇女的现象比较严重。怀化地区各级妇女组织在地委及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发现妇女的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时,都及时调查,弄清情况,为妇女说话撑腰;遇到情节比较严重的,及时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地区妇联和全区13个县、市妇联共收到妇女来信、接待妇女来访1,677件次,当年处理好1,375件次。全区各级妇女组织还帮助妇女解除包办买卖婚姻600多起,为11,000多名妇女解决了在家庭受歧视虐待的问题。怀化市榆树公社湖天桥大队女社员向本慧到地区妇联上访,反映在怀化市某单位当干部的丈夫,开始以解决小孩户口由农村转到城市为名,欺骗她假离婚。离婚不久,其丈夫即申请与本单位的一女青年结婚。地区妇联立即同有关部门,先后进行两次调查,终于调查出其丈夫欺骗向本慧离婚的大量证据,使怀化市人民法院作出了撤销他们离婚的判决;同时对其丈夫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教育,维护了向本慧的合法权益。
怀化地区各级妇女组织对于在一般的婚姻家庭纠纷中妇女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既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展开严肃的批评斗争,又注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去年,全区妇联组织帮助解除的600多起包办买卖婚姻,绝大多数都做到了男女双方及其家长满意;解决了11,000多名妇女在家庭受虐待的问题,其中绝大部分帮助她们建立了团结和睦的家庭。辰溪县修溪公社龚家湾大队女青年龚?妹,十五岁时父母私下将她许配给井浜公社杨家湾大队的一个男青年,并接受了男方的礼物。龚?妹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多次提出要解除婚约。父母却逼迫她上男方家。男方也执意不肯解除婚约。大队妇代会主任多次登门做工作,促使双方的父母都高高兴兴解除婚约。沅陵县高砌头公社王家坪大队女社员陈开英,因生女孩,丈夫很不高兴,对陈开英又打又骂。大队妇代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一道,到陈开英家里,既严肃批评她丈夫重男轻女的思想,又讲清生男生女不由女方决定的科学道理。丈夫向陈开英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夫妻重新和好。
现在,怀化地区出现了“三多”、“三少”:婚姻自主的多了,包办买卖婚姻和干涉婚姻自主的少了;尊重妇女的多了,虐待打骂残害妇女的少了;团结和睦的家庭多了,打架离婚的少了。广大妇女亲切地称各级妇女组织为自己的“娘家”。


第3版()
专栏:

天津市妇联和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本报讯 天津市妇联和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举办了8课家庭教育讲座,内容是:家庭教育重要性,家庭教育心理学,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儿童品德教育的心理分析,儿童的智力与早期教育,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对儿童智力的鉴别以及违法犯罪和品德不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讲座聘请儿童教育专家,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道理,联系儿童实际,深入浅出,使听课的人受到很大启发。
各区、局、大厂和街道已有5万多人听了课。大家反映有三点收获:
一、各级妇女工作干部听课后,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信心。
二、广大家长听课后,改变了“家长管吃穿,学校管教育”的片面观点,懂得了“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以及抓好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三、一些保教人员主动改进园所工作,提高保教质量。


第3版()
专栏:

她热情关怀年轻的科学工作者
——访黄葳大姐
听说黄葳大姐为培养中青年干部操心的事,“三八”前夕,我特地访问了这位参加革命工作四十多年的老大姐。她是国务院科技干部局的负责人,今年六十七岁了。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是精神饱满,看不出曾深受磨难的痕迹。黄大姐的爱人,原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同志和她的独生子欧阳湘,在十年浩劫中相继被迫害致死。“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和失去亲人的悲痛,没有征服黄葳大姐的革命意志,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承受了这沉重的打击,对党的事业依然充满了信心。
从“一二·九”运动就开始投身革命事业的黄葳大姐,是清华大学1936年物理系毕业生。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她曾经做过多年党的政治、组织工作,解放后还担任过大型企业的厂长、科研单位的领导,有丰富的组织工作、干部管理和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她对如何培养中青年科技干部,既有感情,又有经验。
黄大姐讲,那些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干部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要让他们施展才能,为祖国的四化做出贡献。黄大姐说:“就拿科技战线的中青年干部来说吧!全国500多万科技干部中,90%以上是解放后培养的。他们是我国科技战线的主力,四化建设的骨干,肩负着我国科技事业承前启后的重任。但他们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必须迅速加以解决”。她举例说:“我国著名科学家象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等都是在二、三十岁就驰名世界了,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显露了才华!”黄大姐还认为,中青年干部最大的苦闷就是事业上无所作为,不能够将自己的所长贡献给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理解他们这种心情。一定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多多关心中青年干部。
前一时期,有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黄葳同志对此十分关心。她说:“外流人才中,大部分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有的是因使用不当,专长得不到发挥,有的是因知识分子政策和侨务政策没能很好落实,使他们心情非常苦闷。”凡是她得知有人要离开祖国,总要亲自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挽留他们,使这些人十分感动。有的最后终于高兴地留在祖国工作。
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不断有人打电话或上门来找她,大都是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黄大姐对他们都是十分亲切地接谈,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培养和使用好一个干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多少细致的工作要做呀!这些中青年干部不少人都是很有才干的,但是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不那么好,有些人工资偏低,有些人住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还有许多其它具体问题。不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怎么能使他们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事业呢?”说到这里,她随手拿起桌上放着的一叠信稿对我说,最近我就作了一些调查,也收到一些来信。譬如,有些中青年干部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一家四、五口人挤住在十一、二平方米的斗室里,除了摆床之外,唯一的一张桌子,吃饭、作业,夫妻子女要轮着使用。他们只求能再有安放一桌之地,免得每天都要和孩子争地盘、夜间学习影响家人睡觉,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的问题,你能不关心么!又譬如,有的中青年干部满怀激情地写信给我,倾诉要为四化尽力的高尚胸怀,有的还提出宝贵的建议:希望国家广开才路,成立中青年人才“服务公司”,为存在种种困难的中青年干部穿针引线,介绍他们到较适当的单位去发挥作用。……每逢我深夜一个人坐在桌前读着这一封封充满激情的来信,思考着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我自己真是百感交集,夜不能寐。多好的一代年轻干部啊!我们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
黄大姐还谈到,现在影响中青年干部发挥作用的一个障碍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少单位,人才互相牵制,不能施展才能。如何让年轻干部崭露头角、大显身手,已经摆到日程上来了。
说到老干部的问题时,黄大姐说:
“我觉得老干部受党多年教育,具有长期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群众威信比较高,我们何尝不想为党多工作几年呢!可是,我们这些人的体力、精力毕竟要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比不上年轻干部了。”黄大姐表示,她已经要求退居第二线,继续为党工作。她感到自己今后要做和可做的事情还很多。譬如对技术干部的调查研究、知识分子政策和党纪党风的检查工作等。本报记者 柏生


第3版()
专栏:

山西省委发出通报
严肃处理不服从调动的干部
撤销李凤珉冯德亮原分配的职务
本报讯 中共山西省委发出通报,撤销不服从组织调动的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凤珉等二同志职务。
山西省委的通报说,李凤珉同志,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任省公安总队后勤部副政委,“文化大革命”中到地方“支左”,1977年提拔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1981年2月10日,省委决定调李凤珉同志任山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并于3月18日下达任免通知。但是,李凤珉同志一直不去报到上班,后经组织几次督促,于1981年10月9日把行政关系转到省体委,但至今仍住在家里,未去上班工作。
通报中说,冯德亮同志,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任县委书记,后任吕梁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
1980年4月28日,省委决定调冯德亮同志任运城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并于5月12日下达任免通知。6月15日,冯德亮同志到运城行署报了到,8月初就又回到吕梁行署所在地离石县,长期在家休息,没有上班工作。
省委决定,撤销原分配李凤珉同志山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的职务;撤销原分配冯德亮同志运城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职务。
省委将根据他俩的认错态度,另行分配低于原分配职务的工作,或另作处理。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妇联表彰一批“五好”集体和个人
据新华社北京电 北京市妇联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5日下午召开大会表彰了1,030个“五好”妇女集体和“五好”妇女积极分子。
北京市从1979年以来,开展了以工作学习、生产劳动好,执行政策、遵纪守法好,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好,计划生育好,移风易俗、文明礼貌好为内容的“五好”活动。这次表彰的1,030个“五好”集体和“五好”积极分子,就是从中选拔出来的。
全国妇联、北京市委及有关方面负责人陈希同、罗琼、黄甘英等和北京市妇女干部、妇女代表2,000多人出席了大会。


第3版()
专栏:

“天女”降雪
1981年的冬天,新疆北部一直没有下雪,冬小麦和牧草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就在这时,女飞行副大队长岳禧翠率领机组穿云破雾而来。
午夜,浓厚的层积云笼罩着天山群峰,西北风卷起盐粒似的冰籽漫天飞扬。这正是人工降雪的好时机。岳禧翠驾驶的银鹰象离弦之箭,朝前飞去。不一会,机头、机翼和螺旋桨凝结了一层冰凌,飞行速度受到影响,岳禧翠当机立断,打开除冰开关,喷出酒精,溶化机体表面的冰晶,然后猛地加大油门,甩掉冰块,快速爬升。飞机在夜空疾驰。前面就是通向伊犁的阿卡拉山口。这座险峻的空中门户,左边是3,600米的峭壁,右边是3,200米的山峰,中间是个不到1,000米宽的弯曲通道。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岳禧翠和副驾驶王启山全神贯注,凭借闪烁着紫蓝色荧光的各种仪表,顺利地飞出山口。在预定作业区内,把乳白色的催化剂均匀地撒进适合降雪的云层。
两小时以后,雪花从夜空飘落下来。无边的麦地和草场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被。天亮了,村庄里传出了欢乐的歌声和热瓦甫琴声,那是各族社员在歌唱人民的雄鹰为夺取农牧业丰收洒下了甘霖。本报通讯员 徐生 本报记者 吴林


第3版()
专栏:

我国第五批女飞行学员,圆满完成在航空预校严格、紧张、艰苦的体育训练和军事、政治、文化学习,即将转入航空学校学习飞行理论和驾驶技术。 黄宏建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世界屋脊”上的门巴族
门隅是东部喜马拉雅山区的一块富庶地方。那里四季草木常青,鲜花盛开,茶园碧绿,蕉桔成林。门巴族的无数村寨,就座落在这一带苍翠的峡谷之中。
门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公元七世纪,门隅就属于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政权管辖。十三世纪元朝统治西藏以后,门巴族同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门巴族和藏族互通婚姻,信仰喇嘛教,半数以上的门巴族会说藏语,通用藏文、藏历,经济生活和命名也大致和藏族相同。
门巴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身上佩戴许多装饰品。房屋多是用石头垒砌成的两、三层楼房,上边住人,下边关圈牲畜。食物除吃大米和玉米、鸡爪谷面做的粥糊外,还特别喜欢吃在青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他们习惯把这种饼抹上奶渣和辣椒糊卷着吃。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门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化。不少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表现了门巴族的奇妙幻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优美的情歌,格调清新,耐人寻味。此外,还有流传很广、独具一格的“萨玛”酒歌,是人人爱唱的抒情曲。
门巴族无论男女均擅长编织。他们用竹篾藤条编织的竹方盒、藤斗笠、背篓、竹筐等,都是经久耐用、图案别致的手工艺品。其中,木碗的制作尤负盛名。
门巴族长期从事农业,也兼营牧业和狩猎。但是解放前,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门巴族备受西藏封建领主的压迫剥削,致使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西藏民主改革后,门巴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各级人民政府送来了救济物资和大批新式农具,教会他们掌握先进生产技术,门巴族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纺织、编织等副业也有显著提高。过去门巴族地区没有一所小学,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不仅县县有了中学,还培养了自己的大学生、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在无医少药的山区,有了卫生所和本民族医生,普遍实行了免费医疗。索文清(附图片)
上图为门巴族女教师。
右图为门巴族少女横跨激流中的藤索桥。(新华社供稿)


第3版()
专栏:

勒布木碗
勒布,是西藏错那县南部的一条美丽的山谷。它是全藏有名的木碗之乡。
提起木碗,谁都知道它是西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器物。特别是牧区来的人,怀里总是揣着一只木碗,到亲友家作客,就掏出它来喝酥油茶,吃糌粑;吃饱喝足,擦拭干净,又揣在怀里。
早在几百年前,门巴族就开始生产木碗。木碗一般是用桦、桐、桑、柳和杂木的树干雕琢而成。以树节疙瘩作的木碗,质地坚硬、纹路清楚,更不易破裂。制作木碗,大致分五道工序:第一道是选料,上山将生长年代久、树节多的木料采下来锯成木墩;二是将截好的木墩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十天左右;三是制坯,削成雏形,放在清水里煮沸,再用文火烘干;四是挖槽定脚,加工车制;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车制好的木碗上色涂漆,以使其花纹突出,色泽鲜艳。
1971年勒布成立了竹木生产合作社,他们现在除了生产一般吃糌粑用的木碗外,还制作成套的带盖木碗和盛酥油、辣椒末的大木钵、小木盒,工艺都很精美。这几年,合作社生产的木碗畅销区内外,还在广州交易会上展销出口哩。群佩


第3版()
专栏:

民族大家庭
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共约4万多人,大部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小部分居住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巴族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


第3版()
专栏:

今日墨脱
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墨脱,是一个门巴族聚居的边境县。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森林繁茂,花香袭人,向有“西藏江南”的美称。
可是在封建领主统治的旧时代,墨脱却是个满目疮痍,荆棘丛生的地方。那时候,墨脱县城只有几所破烂不堪的木板房,贫困落后,疾病猖獗。不少门巴农奴因为负担不起农奴主沉重的乌拉差役和赋税,扶老携幼远走外乡。墨脱大片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凋敝,人们由于收下的粮食不够吃,一年中有半数时间要靠寻食野果和其它野生植物为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党派出工作队,深入门巴族村寨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带领群众一起垦荒扩大耕地,改变耕作方式,使这里的粮食生产逐年上升。
为了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地驻军充分利用山区的水利资源,帮助门巴族修建小型电站,给各村寨安上了电动机、电灯和广播喇叭。还送来了报纸书刊,活跃了山区文化生活。
1962年初,墨脱完成了民主改革。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在门巴族中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和医务人员,兴办了学校,还把一部分有理想、抱负的青年输送到拉萨、北京学习。
墨脱山高谷深,过去交通十分闭塞。出门爬陡坡,过河靠藤索。为改变这种状况,这几年军民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打通了无数悬崖绝壁,修筑了300多公里便道,架起了六座跨江钢索吊桥,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
现在,墨脱县已有常耕地1.3万多亩,粮食年产量按人口平均计算连续几年过千斤,畜牧业和副业也有发展。 陆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