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短评

又一次丑行
最近一艘国籍不明的潜艇侵入意大利塔兰托湾。对于这一严重事件,意大利舆论哗然,纷纷要求把这个事件弄个水落石出。现在真相已经大白,尽管这艘潜艇已逃之夭夭,但它是苏联的间谍潜艇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意大利国防部副部长以及各界人士都指出了这一点。这样,苏联恣意践踏别国主权的行径,又一次暴露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人们记得,4个月前,苏联为了在瑞典近海埋设电子侦察设备,曾派一艘潜艇侵入瑞典领海,被瑞典当局逮住,在全世界大出其丑。现在,正当意大利海军进行反潜演习时,苏联又派出潜艇闯入意大利军事基地附近的塔兰托湾,其意图是不言自明的。莫斯科为了窃取别国军事情报,一再任意侵犯别国领土、领水,可谓目无国际公法,不择手段。前不久,当入侵瑞典领海事件发生后,苏联曾百般辩解,甚至还表示过道歉。然而言犹在耳,苏联在地中海又干出了同样卑劣的活动,真是本性难移!
对瑞典,莫斯科一面宣扬建立北欧无核区,一面却在背地里派核潜艇侵犯它的领海。在地中海,苏联总是把自己装扮成地中海的和平战士,喋喋不休地说什么要使“地中海成为和平的海洋”,表白它“不侵犯其他国家的安全”。可是就在它信誓旦旦的时候,它的魔爪又伸进了意大利的领水。苏联新的间谍潜艇丑闻,再一次揭穿了克里姆林宫的谎言和伪善。
莫斯科从六十年代建立地中海常驻舰队后,一直不断地加强它在地中海的军事存在。它通过种种渠道,在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建立据点,炫耀武力,制造动乱。此次苏联潜艇闯入意大利,正象意大利政界人士指出的,“证明莫斯科在地中海的扩张,是对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表现了俄罗斯帝国对地中海的实力政策”。对于这一点,西欧各国政府和人民是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外长谴责外国潜艇的入侵
新华社罗马3月3日电 意大利外交部长艾米利奥·科隆博今天在《晚邮报》上发表谈话说,最近一艘外国潜艇侵入意大利塔兰托湾的行动,不能不使意大利进一步提高警惕和加强国防。
科隆博指出,外国潜艇的入侵是“对我国领海十分严重的侵犯”。他说,“我必须再次重申意大利方面的关切:在地中海,这样一个对我们生命攸关的地区,长期来紧张局势加剧了。就我们方面来说,象塔兰托湾发现的潜艇那种不负责任的行动不能不使意大利负责安全和国防的当局加强努力,提高警惕。”
2月24日凌晨,在意大利塔兰托湾军港附近发现了一艘不属于北约国家的潜艇。


第7版()
专栏:

小邱吉尔分析70年代美苏关系的演变
“缓和的十年”实际上是“绥靖的十年”
本报讯 英国著名的保守党议员、政论家小温斯顿·邱吉尔,于2月6日在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一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七十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认为“七十年代这个‘缓和的十年’实际上证明只是‘绥靖的十年’,其结果美苏关系更为紧张,第三世界受到的威胁无限地增大,今后一些年里世界和平的前景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不祥的。”
文章谈到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时说,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开始了不利于西方的转变。当时,美国采取的边缘政策虽然迫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但苏联下定决心纠正它在战略方面和战术方面的弱点。而美国拥有巨大核优势的实力地位,却因推行缓和政策和在越南的失败,而逐步削弱。“今天苏联在战略和战区核力量领域建立了决定性的优势,它已成为世界历史上迄今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强国。由于它新具备了这样的威力,苏联在与西方的关系中和与第三世界独立国家的交往中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猖狂气焰和高傲态度。”
小温斯顿·邱吉尔说,七十年代,也就是“缓和的十年”中,开始了东西方关系的新时代。“到1973年,缓和的进程已充分展开。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观点,缓和根本不是一种减缓世界紧张局势的过程,只不过是一种伪装得很巧妙的苏联外交攻势,其目的是要劝说西方放松戒备,削减军备,并且承认克里姆林宫抱有和平和宽厚的意图,而实际上他们正在进行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扩充军备活动。他们之所以会搞得如此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领导人可悲地软弱无力,也是由于西方领导人没有对他们自己的人民讲明局势的真相和严重性。”
文章说,“缓和攻势对世界力量对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十年的时间里,西方已经从实力强大的地位发展到了软弱无力的地位。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在军事核力量方面居于最高地位的美国已经肯定无疑地被苏联超过了。甚至在常规力量方面,就在不久前美国在兵力方面还与苏联旗鼓相当,现在它的兵力还不及苏联的一半。一度曾是强大的美国海军,到1980年时所拥有的军舰竟只有越南战争时期的一半了。”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说,“七十年代这个‘缓和的十年’实际上证明只是‘绥靖的十年’。潮流一直在猛烈地无休无止冲击着西方利益。那些自以为正在把命运之船引向和平与和解安全港的人们,实际上却使它们危险地接近大灾难了。”


第7版()
专栏:

西德坚持同苏联进行天然气交易
苏联鼓吹西欧不应与美国步调一致
本报讯 西德经济部长拉姆斯多夫2月26日结束对美国的访问时说,从西伯利亚到西欧的天然气管道无论如何是要铺设的。他要求不应再公开讨论这个问题,而应集中力量防止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气氛恶化。
苏联报纸攻击美国阻挠西德同苏搞天然气交易,认为美国想让西欧买自己的煤代替苏联的天然气,同时鼓吹西欧“不应与美国人步调一致,而是必须同时代步调一致”。


第7版()
专栏:综述

双重目的的交易
刘英娜
苏联同西欧关于铺设从西伯利亚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和双方的大宗天然气贸易,目前已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问题了。这条长达5,000多公里的管道,工程巨大,约需资金150亿美元,计划到1984年建成后每年将向西欧输送4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近年来,苏联极力说服西欧国家提供资金然后由苏联供应天然气来偿还。虽然美国一而再地表示反对,但现在,西德、意大利、法国等已分别同苏联签订了协定,特别是法国是在不久前美国宣布了对苏联的经济制裁后签订了每年从苏联得到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合同的。这项被称为“东西方之间最大的交易”给苏联带来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利益,或者说,使它达到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重目的。
这笔交易不是偶然产生的,是苏联和西欧这些年来天然气交易的继续和发展。
苏联同西欧天然气贸易发展很快。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半期,苏联天然气在西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极小。1950年和1960年分别只占0.5%和1%。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西欧对天然气需求量的上升和苏联对西欧“缓和”外交的开展,苏联同西欧的天然气贸易迅速发展起来。1968年,奥地利第一个同苏联签订了关于补偿贸易的协定,规定从1975年起二十年内苏联每年供气14亿立方米。而后苏联同法国、意大利、西德、芬兰分别签订了这种协定。特别是1973年中东战争后,世界石油价格猛涨。苏联利用西欧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迅速推进同西欧的天然气贸易。1974年它对西欧的天然气出口量比前一年猛增一倍半,从19.75亿立方米增至50.4亿立方米。从出口的金额看,增长的速度更为惊人,到1979年苏对西欧出口天然气的金额高达9.62亿卢布,比1970年增长约80倍。据统计,七十年代苏对西欧的天然气出口金额中,西德约占36%,是苏联最大的天然气贸易伙伴,同时,它也是向苏提供天然气补偿贷款最多的国家。从1970年至1976年它先后向苏联提供了总额为20.14亿美元的贷款,供苏购买了370万吨大口径钢管、19套增压站设备及其它设备。这条从西伯利亚到西欧的管道建成后,八十年代中后期,苏联天然气在西欧天然气消费中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10%提高到20%,西德和法国将提高到30%。
苏联从它同西欧的天然气贸易中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又得到了巨大的政治利益。首先,苏联捞到了开发天然气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促进了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七十年代苏联仅从西德、法国和意大利就得到了约34亿美元的天然气补偿贷款,用来购置了420万吨大口径钢管、22套增压站设备、3套脱硫装置及其它设备。还帮助它先后建成了3条通往西欧的输气管道和一个天然气开采和加工综合企业,同时也增加了外汇收入。据西方估计,到八十年代中期,仅根据七十年代苏联同西欧签订的协定,它对西欧天然气的出口可达340亿立方米,每年将收入30亿美元,上述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至西欧的天然气管道交易全部成交,那么,到1985年后苏联每年所得外汇将高达70多亿美元。
苏联通过天然气贸易,不仅密切了同西欧的经济联系,同时明显地扩大了对西欧的政治影响,对欧美联盟起着分化作用。美国一直反对这项交易,担心西欧会因为在能源方面日益依赖苏联而处于易受讹诈的地位,在政治上容易屈服于苏联的压力。但是,西欧国家需要使能源多样化,因而反对美国的干预。法国总理莫鲁瓦说,美国人没有权利“教训缺乏能源的国家”,而且“如果法国不同苏联签订这一合同就会使法国的能源计划面临风险。”这种情况使苏联颇为得意。它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极力挑拨美欧关系。当美国认为不久前法苏的天然气协定“不能原谅或赞成”时,苏联却大谈这一协定如何具有“政治意义”,挑拨说欧洲“不希望被大洋彼岸歇斯底里地牵着鼻子走。”
苏联和西欧的大宗天然气交易,使苏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捞到了好处,是十分明显的。西欧许多人士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知道,以大量资金和先进设备长期供苏联开发西伯利亚天然气资源,将会增强苏联的经济实力,助长它争霸的野心,其结果将会“祸及自己”,同时又担心在能源方面过于依赖苏联将会限制自己在“政治上的抉择”。加之,近年来西欧和平主义、中立主义思想的抬头,都给了苏联以可乘之机。


第7版()
专栏:

苏联在欧洲加快部署SS—20导弹
西德和美国进行揭露 苏联企图抵赖遭反驳
本报讯 据报道,在美苏就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进行会谈期间,苏联一面提出“继续裁减”中程核武器的“建议”,一面继续在欧洲加快部署新的SS—20导弹,企图夺取更大的军事优势。
西德政府人士3月2日说,他们得到证据证明,今年1月份,苏联又部署了新的SS—20导弹,在它的欧洲地区,一个拥有9枚SS—20导弹的发射场也已交付使用。从现在的基地上,苏联导弹向西甚至可以打到格陵兰。到今年2月初,莫斯科在32个基地上部署了280多枚SS—20导弹,其中在乌拉尔以西的欧洲土地上的22个基地上部署了大约200枚导弹。最近西德观察到的情况表明,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还有一些发射场正在建设中。
在此之前,今年2月初,苏联官员扎格拉金曾对访问苏联的一位西德议员宣称,苏联几周来已停止部署ss—20导弹。当时,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龙伯格就指出,美国“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表明苏联已经停止部署”SS—20导弹。西德政府发言人吕尔也援引西方最新的卫星情报说,克里姆林宫到今年1月还在部署这种导弹。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3月2日也对参院拨款委员会国防小组说,苏联加快了部署SS—20导弹的步伐,以每7天部署1枚加快到每五天部署1枚。苏联现在已总共部署了285枚机动的SS—20导弹,这种导弹既能打到西欧的目标,也能打到亚洲的目标。
当天,苏共中央国际宣传部部长扎米亚京在一个学会举行的裁军座谈会上加以否认。他说,自从勃列日涅夫去年11月访问波恩以来,苏联在乌拉尔以西已经停止部署任何SS—20导弹。参加座谈会的美国国务院军事司司长理查德·伯特当即予以反驳。他说,扎米亚京的话没有证据,苏联已经部署了大量的导弹(共840个核弹头),而且准备再部署500个弹头。他重申,如果苏联希望北约放弃从1983年年底开始在西欧部署美国中程导弹的计划,它就必须拆除他们部署的全部导弹。(附图片) (原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


第7版()
专栏:

瑞典要苏联从波罗的海撤走核潜艇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3月3日电 据瑞典《每日新闻》今天报道,瑞典外交部常任国务秘书莱夫·莱夫兰德昨天在军事科学院就波罗的海无核区问题发表讲话时指出,在波罗的海建立无核区必须包括整个波罗的海,当然其中也包括苏联部分。
莱夫兰德说,在波罗的海建立无核区,必须撤走苏联长期驻扎在波罗的海的W级和G级核潜艇;必须从那些建造和维修大部分苏联舰队的造船厂撤走核武器;同时装载有核武器的舰只在进入波罗的海之前必须撤除核武器,决不允许船只通过这一区域运输核武器。
莱夫兰德还说,瑞典有权通过检查苏联舰只、造船厂和港口核实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


第7版()
专栏:

美苏在欧洲核武器问题上的舌战
方敏
围绕着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美苏之间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舌战。这是当前紧张的美苏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这场舌战是在前后举行了20来次秘密谈判的会议桌外进行的。2月3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会见社会党国际裁军谘询委员会代表时,首先指责美国“明显地不想寻求相互能够接受的协议的基础”,说“谈判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本来,美苏欧洲核武器会谈的内容是不向外界公布的。勃列日涅夫这番话,立即引起白宫的反驳。里根总统在2月4日的书面声明中宣布,美国在日内瓦会谈中已经向苏联提出了一项裁减军备的条约草案,因此他要求苏联方面在谈判中作出认真努力,“同我们一起迈出这重要的第一步”。之后,双方指责越来越升级。苏联方面一再指名批评美国“在谈判中制造障碍,阻挠谈判”,把谈判陷于僵局的责任推给美国。美国军备控制署署长罗斯托则攻击莫斯科在谈判中耍尽骗人花招,使得谈判一无进展。
在一片互相指责声中,双方又各自吹嘘自己的谈判诚意。苏联说,它一贯主张就限制和裁减欧洲地区的中程核武器达成协议,如果北约同意苏联的方案,“欧洲和全世界的和平事业就会真正取得胜利”。美国则说,它是“本着诚意进行谈判的”,如果签订一项它所建议的条约,“那将是对安全、稳定与和平的一个重大贡献”。
美苏在舌战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所谓“零点方案”。
早在去年11月间,里根接受并提出了西欧国家首倡的“零点方案”,即如果苏联拆除它的SS—4,SS—5和SS—20导弹,美国就放弃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原定计划。美国人说,这个方案是个“简单公正的办法”,希望苏联人“表现出同样爽快的态度”。苏联指责里根的“零点方案”是要苏联单方面裁军,拆除其全部的中程导弹,而保留美国和英法等国家的核优势,是个极不严肃的建议。为了与这个方案相对抗,苏联也抛出一个苏联版的“零点方案”,声称双方完全放弃欧洲的中程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使欧洲成为既没有中程核武器也没有战术核武器的大陆”。苏联人吹嘘说,这才是“真正的零点方案”。然而苏联真正想推销的是“分阶段裁减方案”,即双方把苏联和北约现有的欧洲中程核武器缩减三分之二,第一阶段到1985年底,每一方减少到600件,第二阶段到1990年底,每一方降低到300件。苏联人说,这是“建设性方针”,“现在就看美国了”。
美苏的方案清楚地表明,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核武器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各自的用心。欧洲中程核武器包括导弹和能够携带核弹的飞机,它们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机动性大,如何计算它们的数量以及谈判从何着手,是个复杂的问题,而目前美苏的分歧恰恰突出地表现在这两个棘手的问题上。
苏联计算双方中程核武器的数量时,极力把英国和法国的核力量包括在内,声称苏联和北约的数量大致相等。它这样做的用意,一是据此说明北约不应再追补核军备,美国不应再在西欧部署新导弹,否则就破坏了核力量的均衡;二是想说明在裁减军备时,双方应以1,000件为基数进行“对等裁减”。美国则指出,苏联有意夸大美国在西欧核武器的数字,同时又把英、法的核力量列入,是种欺骗性的估计。它强调,美国与苏联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苏联拥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苏联提出的力量对比,“不能成为进行谈判的有意义的基础”。
关于谈判从何着手,双方的分歧更为尖锐。美国特别反对不加区别地笼统谈论中程核武器。它认为欧洲面临的最大核威胁莫过于苏联的陆基中程导弹,特别是SS—20导弹,因此谈判的首要任务是讨论陆基中程导弹问题,其他核系统(例如飞机等)应在以后阶段再谈。目前,苏联已有600枚SS—4,SS—5和SS—20导弹,美国正在研制潘兴Ⅱ式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计划从1983年开始在西欧部署572枚。美国提出当前谈判的重点首先应集中在中程导弹上,其用意是,要苏联拆除中程导弹,以此打掉苏联的导弹优势;如果苏联不同意,致使达不成协议时,美国就有理由按原订计划在西欧部署新的导弹。苏联方面对美国的这一意图自然是心里明白的,但如公然拒绝就会对自己不利。因此它费尽心机,提出把各种不同种类和性能的中程核武器放在一锅来煮,把它独占鳌头的中程导弹淹没其中,按件数而不论质量来裁减,这样利于它保存自己的优势。苏联最近提出的“共同文件”,则更清楚地说明了它的意图。
这个文件提出,在裁减时,各方“有权自行确定裁减军备的成分”,“自行更换和更新武器”,同时还提出,所裁减的中程武器可以采取“移开”的方法。这就是说,即使象苏联建议的那样,各方到1990年底把中程武器裁减到300枚,苏联也完全可以把它威力最大的SS—20中程导弹全部保存下来,而且还可以继续增加。而这些导弹即使不能部署在苏联的欧洲地区,它也可以把其中一部分部署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照样威胁着西欧。
美国官方指出,如果照此办理,“苏联人用不着销毁一枚SS—20导弹”,却可以迫使西方减少现有的核武器。“如果接受苏联的这种要求,就会使苏联追求的霸权合法化”。
不难看出,美苏双方根本对立的方案,都是以削弱对方、加强自己为目标的。日内瓦谈判之所以停滞不前,其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它们谁也不愿贸然中断谈判,承担破坏谈判的责任,而是都想利用谈判,在欧洲核力量对比上为自己争得有利的地位。
西方人士在评论美苏谈判场外的舌战时指出,双方大声叫嚷是想“把自己形容成是有灵活性的,而把对方描绘成毫不妥协的”,企图用这个策略把糊弄世界舆论的这出裁军把戏继续演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