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容城县委学习《准则》进行思想整顿
认真纠正领导干部中的不正之风
本报讯 刘梦蛟报道:中共河北容城县委以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准则》为准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纠正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受到群众的赞扬。
从今年2月1日开始,县委对县委常委、县人大副主任和副县长以上的19名干部,进行了思想整顿,首先组织上述同志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和有关领导同志的讲话,学习《准则》,提高大家对端正党风重大意义的认识,扫除各种思想障碍,然后围绕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农转非、招工转工、盖私房、干部问题上的派性和宗派主义倾向,以及经济领域里的不法行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既认真检查自己,又大胆、严肃地批评揭发别人;既与人为善,又坚持党性原则,毫不妥协退让;既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或隐匿问题。然后,按着党的方针政策定出解决办法,在科局长会上见面,征求大家进一步的批评和意见,以便把纠正县级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放在群众的监督之下。
一位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在战争年代曾经出生入死,立过功,转到地方后也辛辛苦苦为党工作。但在不正之风的侵蚀下放松了思想警惕,利用职权,动用公家的汽车,拉公家的砖和水泥,在房后接了3间小房。在这次党内生活会上,他深刻地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会后经过反复做家属思想工作,带人拆毁了自己的小房。
容城县委对纠正不正之风一方面态度坚决果断,不搞“下不为例”;另一方面又反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帮助那些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的同志,自己纠正自己的不正之风。一名县委常委、计委主任利用搬迁房屋的机会,以较少的钱,让房管部门给盖了一处新房,占了公家的便宜;还违反政策把农业户口的子女转为非农业人口和正式工人,群众意见很大。在县级干部生活会上,他主动检查自己的错误,房屋按原价卖给国家,其子女让有关部门辞退并转回户口。县委在反复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同意本人的意见。对另一名副县长为其家属和20余名公社干部贷款,倒卖服装的问题,县委除同意当地税务部门罚款外,还令其作出深刻检查。群众反映说,纠正不正之风只有这样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取信于民,刹住歪风,使党的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和发扬。
容城县委还制定了关于端正党风、严肃党纪的具体规定和细则。


第3版()
专栏:

大连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党委
教育年轻干部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
本报讯 申合成、陈友民报道:人民解放军大连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党委,教育年轻干部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使多年不睦分居的夫妻和中断的恋爱关系恢复了。
这个大队是一个新组建的单位。大队的教员和其他干部90%是刚从军队院校和部队机关调来的年轻干部。在这些干部中,有的婚后与爱人不睦分居数年;也有的提干前与农村姑娘相爱多年,提干后甩掉,给女方造成极大痛苦。针对这些情况,大队党委研究决定:组织这些干部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他们克服喜新厌旧的思想和骄傲自满情绪,正确处理个人的恋爱、婚姻问题,不当现代的“陈世美”。
教员向挺屹,结婚14年和爱人不和睦。爱人在农村带着女儿独立生活10年,他只给爱人寄过40元钱,多次向爱人提出离婚,使爱人非常苦恼。现在,他主动给爱人写信作自我批评,请求爱人谅解,决心和爱人终生不离。为了密切夫妻关系,他还寄给爱人40元钱和一些衣物,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教员房纯战,当战士时和农村姑娘相爱,提干后向她提出“断绝关系”,想在大城市找个有工作的妻子。经过组织帮助教育,自觉地给相恋4年的农村姑娘写信承认错误,并准备在今年“五一”结婚。


第3版()
专栏:来信

要尊重子女的婚姻自主权力
编辑同志:我们从各地反映的情况中看到:当前,一些家长在子女婚事上很讲究所谓“门当户对”,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有的利用职权刁难;有的不给子女粮票;有的对子女公开打骂,甚至酿成子女被迫逃婚、自杀等悲剧。新乡地区内燃机配件厂党委书记丁长忠的女儿丁小平和一司机恋爱,丁夫妇嫌司机地位低,不同意这门亲事,硬将女儿介绍给一个部队干部,造成女儿自杀。在一些高、中级干部中,有些家长只许儿女在与自己地位相当、级别相仿的老同事子女中找对象。我们认为,上述做法,不仅严重违反了《婚姻法》关于婚姻自由的规定,还给子女(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终身遗恨,在群众中影响很坏。
我们呼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认真学习婚姻法,坚决按婚姻法办事,肃清头脑中封建思想的流毒,真正做到尊重子女婚姻自主的权力。 全国妇联宣教部婚姻处


第3版()
专栏:

应当清除“门当户对”的观念
北京政法学院 巫昌祯
“门当户对”是一种旧的传统观念,它是封建等级思想在婚姻问题上的具体反映。所谓“豪门攀豪门,柴户对柴户,只有蛟龙配彩凤,哪有富人嫁穷人!”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儿女婚事、联姻结亲当作扩大财势,维护家族利益的手段。门第高低、财富多少,必然是缔结婚姻的主要依据。多少年来,这种封建的门阀等级观念象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隔开了千千万万彼此相爱的青年男女,把他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解放以来,虽然我们已经彻底铲除了“门当户对”赖以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但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至今还没有完全根绝。特别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人们受权势观念的腐蚀,在婚姻关系中搞什么“攀龙附凤”“攀高结贵”,封建思想沉渣浮起,“门当户对”又有了市场。有的青年屈从于家庭的压力,和不相爱的人结了婚,造成了终身痛苦。
在封建社会,剥削者属于高贵的“上等人”,被剥削者属于低贱的“下等人”。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间是禁止通婚的。在剥削阶级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封建的等级制度被摧毁了,人与人之间再没有“上等”和“下等”的区别。不论是干部、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虽然职业不同,但这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不是“高、低、贵、贱”的不同。所谓“龙配龙,凤配凤,是理所当然”的。这里的“理”是封建主义的“理”,而不是社会主义的“理”。承认这个“理”就是复苏封建等级观念,就要坑害更多的青年男女,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容许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婚姻的基础应该是爱情,而不是门庭。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自由婚姻,男女双方才能互相敬爱,彼此关怀,获得最大的幸福。没有爱情,即使“门当户对”,也不会幸福。有一个干部子女,爱上了一个工人家庭的男青年,但是,她的父母认为这个“门户不当”的婚姻不会给她带来幸福,劝她另选高门。随后,由父母作主和一个门庭相当的干部子弟结了婚。由于他们婚前没有爱情基础,婚后不能和睦相处,“幸福生活”成了泡影,最后终于离了婚。这种教训应该汲取。
必须指出,以“门当户对”为条件,包办或干涉子女的婚事,是婚姻法禁止的违法行为。如果采用暴力干涉,则构成犯罪,还要受刑事制裁。父母对子女的婚事,有关心和提出建议的责任,但没有包办、干涉的权利。这就是法律规定的要求。
对于青年人来说,要珍惜和正确行使婚姻自由。对旧思想、旧传统,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要屈服,更不要轻生。要相信,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获得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最大保证。


第3版()
专栏:

党委坚决支持纪委秉公办事
高炮团及时处理党员干部违纪事件
本报讯 人民解放军某部高炮团党委积极支持纪委维护党规党法,使先后发生的17起违纪违法事件得到严肃认真处理,促进了全团党风的显著好转。
一次,有人揭发高炮团一名营长用焊条到地方换取钢管为自己做家具。团党委纪委发现这件事涉及到当时团的3名领导干部(都是党委常委),感到左右为难。团党委书记、政委于凤山三次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统一思想,支持纪委组织一个调查组去核实处理。问题查清后,对那位营长和三名团领导干部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责成他们作深刻检讨,并收回了占用的钢管、木材等物资。
这个团有三个连队曾违反财经纪律,用不正当手段购买自行车,造成了不良影响。纪委在处理这件事时,决定对当事者严肃批评并责成退掉自行车。但由于一位团领导干部出来替下边说情,提出自行车仍留连队使用,使纪委的决定一度落实不了。团党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对那位团领导干部进行了批评,支持纪委的正确决定。三个连队都退掉了自行车,对由此造成的一些经济损失,也由几个主要责任人员作了赔偿。此后,团党委专门作出规定:不准利用个人职权,随便插手、干扰纪委工作。
对同上级领导有牵连的人和事,这个团党委也能坚持原则,不讲情面,支持纪委按党的原则办事。一次,这个团党委纪委审理一位上级领导干部的儿子参与倒卖银元等问题,说情的电话接二连三。团党委统一口径,一次次给顶了回去,支持纪委的工作。纪委对那位上级领导干部的儿子进行了严肃处理。


第3版()
专栏:文明礼貌小论坛

紧火煮完慢火炙
在全民文明礼貌月就要结束的时候,想起续范亭先生的诗句:“革除积习须持久,紧火煮完慢火炙。”这两句诗似可用作文明礼貌月后的寄语。
同革除一切积习一样,解决“脏乱差”,也不是一月之功。如果把今年3月带有突击性的活动比作“紧火煮”,那么,这个月过后,是不是就抽薪熄火呢?显然是不应该的。
至于怎样“慢火炙”,有几点想法,略陈如下:一、对一个月的活动认真总结一下,发扬成绩,找出差距。二、有益的活动、有效的措施,要持之以恒。三、表彰好的单位和个人,鼓励先进促后进。四、增设和维修的公共设施,要抓紧施工,尽快发挥效益。总之,本着综合治理的精神,哪项工作都不能有始无终,不了了之。尤其是那些“死角”,更不能留待明年的活动月解决。
这样“紧煮”加“慢炙”,长久坚持,“脏乱差”总是可以消除的。 赵兴田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来自校园的赞歌
本报通讯员 孙才友 黄传泽
我们来到山西阳高县西关学校采访。宽敞的教室里,窗明几净。富校长赞叹地对我们说:“这多亏解放军帮助呵!”
西关学校的教室由于多年失修,有些门窗的玻璃破了。为了挡住寒风,教师们只好用硬纸和铁片嵌在门窗上。这样一来,室内的光线就暗淡了,影响了学生的视力和学习。这事被常来学校当辅导员的解放军某团副政委知道后,让营管部门的同志帮助在外地顺便购买了玻璃,送给学校。学校的课桌凳子损坏以后,部队也经常派木工去修理。指战员们看到学校的环境不够整洁,就利用节假日帮助小朋友们美化校容,学校没院墙,周围群众的家禽家畜常跑进校园,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部队就派出20多名战士,帮助垒起院墙。
为了使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学,这个团还经常把教师的一些生活琐事挂在心上。有的老师离家比较远,中午回家吃饭不方便,他们就安排他们到招待所就餐。驻地冬季蔬菜供应比较紧张,部队每年都要从自产的冬菜中分给教师几百斤土豆、萝卜和白菜。
富校长的介绍还没完,校园里响起了欢乐的歌声:
“天上星,亮晶晶,
不如解放军的红五
星;
解放军,心儿红,
个个都是活雷锋。”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重视蒙语影片译制和发行工作
本报讯 石圭平、周文龙报道:为了活跃草原牧区广大蒙古族牧民的文化生活,内蒙古自治区十分重视蒙语影片的译制和发行工作。截至去年底,用蒙语译制的影片已有308部,其中故事片150部,科教片、纪录片、美术片158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不仅译制了全国“百花奖”获奖的全部影片,还着重译制了体现党的民族政策、适合牧区特点、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斗争的各类影片,深受牧民观众的欢迎。
为了使广大蒙古族牧民看懂看好电影,内蒙古电影公司还翻译了近千万字的蒙语影片说明书、台本、解说词,创办了蒙文宣传刊物《草原银幕》,翻译出版了400多万字的蒙文电影技术教材。


第3版()
专栏:

象春天般的温暖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散记
“对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这是雷锋同志生前为我们留下的一句名言。在首都采访,我们感到雷锋的这句名言正在变成千百万人的自觉行动。
幸 福
3月5日下午,一位手提篮子的姑娘,径直向住在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宿舍的韩子厚老人家走去。一进老人家门,她就忙着从篮子里往外拿东西,有切面、鸡蛋、肉块,还有青菜和食盐。
韩子厚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半身不遂;他老伴刘敏也年近70了,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老两口常年很少出门。看到姑娘送来的这些副食,老两口连声道谢:“姑娘,你的心真好。这么多年你一直挂记着我们,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
这位姑娘,就是北京市西城区社会路副食商店26岁的女售货员王桂荣。她为这样不沾亲、不带故的孤老户送货上门,已经坚持4年了。为了及时给孤寡老人送货上门,她甚至多次放弃了和自己的男朋友见面的机会。
我们访问王桂荣的时候问她:“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么一股韧劲?”她笑了笑说:“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追求个人的幸福,那是既可怜又渺小的,我的幸福,是在使别人得到幸福的过程中获得的。”
王桂荣的话,使我们感动。象她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生活中越来越多。
蜡 烛
请认识一下浴池工人李恕吧。他是海淀服务楼玉泉池的一位老搓修工,今年53岁了。今年年初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蹬着平板三轮车,把一位下肢有残疾的八旬老人从家里接到浴池洗澡。车子在浴池门口停稳后,他立即跑到老人身边问道:“今天真冷,没把您给冻坏吧?”老人寿眉颤动,说:“有你心里这盆火,冻不着!”说话间,李恕就背起老人走进了浴室,他亲手为老人脱去衣服,在浴池里替老人擦身、搓背,忙了近一个小时,才把老人背回床上躺着,然后,又端来一杯热茶送给老人喝。老人歇足了,他又问:“您还想去烫烫吗?”“那敢情好了!”于是,他又为老人忙开了……。
李恕坚持用业余时间接送病残顾客洗澡,已经有19个年头。19年来,象这样洗澡有困难的老人,李恕先后接送过80多位,达1,200多人次。在被他接送的人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也有干部、教授、演员。就是十年内乱期间,他也从未中断过这项义务服务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廷谦,在十年内乱中曾被扣上“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两顶“帽子”,身患重病。李恕照样登门帮他洗澡,为他搓背、修脚,还安慰老教授说:“我知道您是个学者,您不会干反对共产党的事。”这位老教授重新工作后,逢人便说:“李恕精神境界高,思想品德好,我能与这样一个人交上朋友,是我一生中的幸事。”
李恕接来的这些“特殊”顾客,大都是行动不方便的残废人。对他们,李恕总是精心照料,从未发生过任何意外。他那种待顾客胜似亲人的工作态度,使许多人由感动而生敬意。一位四肢瘫痪的老人说:“他称得上是个英雄,但我更喜欢把他比作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感 动
在采访中,使我们特别感动的,是一群戴着红领巾的英俊少年。他们是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学生,名叫腾岩松、沈文红、陈刚、马迎辉、刘晓和王晓建。
一天下午,这群天真烂熳的孩子,相约到校外去做好事。走到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门口,却不敢进门。“这是幼儿园还是学校?”一个怯生生地问。“这是大学!”另一个神秘地说。“你敢不敢进?”一个提出了挑战。“你敢我就敢!”另一个鼓足勇气回答。
就这样,6个小学生跨进了大学的门槛。他们走进第一间屋子,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满脸稚气的孩子们看到没事可做,感到有些失望。这时,一位大哥哥用手指了指楼上。他们立刻跑上楼,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啊,纸屑满地,可干的好事多着呢!他们立刻争先恐后地忙碌起来。有的扫地,有的倒垃圾。
这间教室,是北航三分院七九级三○二班的教室。正在自习的大学生们被小学生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坐不住了,纷纷放下书本。跟着孩子们动起手来。不久,这间教室第一次夺得了全院卫生优胜流动红旗。
这件小事,象石子投在水里一样,激起了广泛的波澜。院学生会广播了孩子们的事迹,还邀请他们在广播中向全院朗诵文明礼貌的歌谣。
这是一堂生动的文明礼貌课。大哥哥、大姐姐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育,也纷纷热心地为附近居民、菜店、幼儿园、中小学做起好事来。他们两次到东高地小学,为小学生们理发、修理桌椅。
亲爱的读者,大自然的春天到来了,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春天也到来了。从这些并非惊天动地的“凡人小事”之中,您是不是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呢?
本报记者 徐光耀 黄智敏
栗金孚 郭有瑞


第3版()
专栏:

闲不住的人
——记海军航空兵某部离休干部刘金泉
黄代培 刘纪舟
在江苏无锡县洛社镇,人们常见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同志在食品站里忙碌着,他就是海军航空兵某部离职休养干部刘金泉。
1970年底,刘金泉这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共产党员离休回乡后,一次,他路过食品站,看到几个职工忙得不可开交。一打听,方知食品站要给镇上、公社及34个工厂销售猪肉,人少任务重。于是,他自动到那里上班。每天一大早,就和职工一样准时来到站里,烧水、杀猪、过秤、收款,乃至扫地擦案,直到八、九点钟忙过早市供应才下班。镇领导、食品站的同志劝他别起早顶班干,多次“赶”他走,他都回绝了。每逢春节,是食品站最忙的时候,刘金泉总是同职工们一起加班加点,忙得连回家吃“团圆饭”也顾不上。
刘金泉还很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他见有的青少年游游逛逛、惹事生非,便与学校、镇委联系,建议把他们分片组织起来。他和老伴商量腾出一间房子,作为青少年活动站。他义务劳动归来,常给他们讲革命故事。洛社中学有个十五、六岁的女学生不认真读书,追求吃喝玩乐,沾染了不良习气。家长气得把她赶出家门。刘金泉热情地把姑娘接到家中,说服女儿与她作伴,一起学习,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他还多次到姑娘家里做她父母的工作,使这姑娘有了转变。不料,后来这位姑娘旧“病”复发,把刘金泉女儿的一副红尼龙手套偷偷塞进了自己的裤兜。刘金泉的女儿发觉后,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人家推都推不出去,您倒把她请来。”这位姑娘知道自己干的事被刘伯伯察觉了,提心吊胆地等待着被辱骂、被驱赶。可是,刘金泉却将一副崭新的红尼龙手套递到她手里,和蔼地对她说:“天气冷了,我买了副手套送给你。”姑娘望着刘伯伯诚挚的目光,想到他平时对自己的教育,羞愧交加,自动交出了刘金泉女儿的那副手套,痛哭流涕地作了检讨。经过长期教育帮助,这位姑娘改正了缺点错误,高中毕业时被班里评为学习积极分子和节约模范。


第3版()
专栏:

江苏省海安县南屏公社开展“五好家庭”评比竞赛活动,全社家家和睦、人人相爱蔚然成风,这是海光大队表彰“五好家庭”、“五好个人”的情景。
杨一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