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梧桐六队把种植业、畜牧业和加工业结合起来
农业经济初步实现良性循环
本报讯 据新华社记者林田、葛象贤、屈维英报道:如何在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甘肃省武威县永昌公社梧桐六队在这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梧桐六队近几年种地和养地结合,地越种越肥。从1977年开始,他们在省农科院和甘肃农业大学的指导下,首创了小麦、大秋、绿肥“三区三年轮作制”。三年完成一个轮作周期,三部分耕地依次循环,常年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长着绿肥作物。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变一年一熟为两年三熟(小麦—绿肥—玉米或洋芋),一熟草割两次,草木犀等根茬还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梧桐六队过去地越种越瘦,自从种了绿肥,地越种越肥,农业的良性循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促成梧桐六队良性循环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畜牧业。近几年种了绿肥,每年春秋割两次草,可收鲜草100多万斤(10斤鲜草晒1斤干草)。加上粮食加工的副产品,集体每年养猪160多头,社员养猪也增加了几十头,不但向国家交售肥猪增加了一倍,而且猪多肥多,可供300亩地使用。集体还办了奶牛场,养奶牛10头。
梧桐六队通过种绿肥和养猪,粮食产量上升,每年除了交售12.4万斤公购粮,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外,还有余粮十几万斤,这就为发展加工业创造了条件。他们从1978年起先后办起豆腐、粉条、挂面、酱油、醋等作坊。近两年,每年纯收入达7万多元,相当于全队一年总收入的40%多。
梧桐六队使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全面发展,互相促进,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集体经济越来越富,社员生活越来越好。去年全队总收入16万元,比1976年多10万元。1981年与1976年相比,社员每人平均分配由83元增加到250元,队里的固定资产由5.3万元增加到17万元。队里新添大卡车一辆,手扶拖拉机3台,收割机、播种机、磨面机、粉碎机、碾米机等共9台,耕作和运输初步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水利、林业、农电线路的建设也有较大的进展。


第2版()
专栏:

队长选得好 穷队能翻身
生产队长唐成斌,办事公道,勇于挑担子,领导生产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去年干群齐心协力,一年摘掉了穷队帽子
本报讯 通讯员魏刚、姜桂林报道:黑龙江省绥化县新生公社西十一大队一队是个老穷队,去年粮豆丰收,收入提高,人均分配由上年的46元上升到100元。社员们开始摆脱贫穷,愁容换笑颜。
谈到生活的变化,社员们无不感谢队长唐成斌。前些年,这个队劳动搞“大帮轰”,收入低,社员穷。因为越来越穷,社员们越不愿参加集体劳动,队长派活谁也不肯动,1980年秋,场没打完,队长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全队40户人家,200多口人,80垧耕地,总得有个当家人啊!社员们一致选举唐成斌当生产队长。
三十三岁的唐成斌,生产上有一套本领,会动脑筋,能算计。1980年,他曾利用地窖做冰棍,收入1,000多元。他父亲一听说儿子当选队长,很不高兴,怕误了生意,又担心队上搞不好,就说:“现在政策放宽了,做点冰棍卖卖比啥都强,何必当那个队长呢?”唐成斌对父亲说:“咱们不能光想自己‘冒尖’,要为大家致富着想啊!只要我们带头干,做的对,行的正,就一定能把生产搞上去,使大家都富起来。”就这样,唐成斌说服父亲,放弃卖冰棍的生意,当上生产队长。
唐成斌一上任,就向社员宣布:一,当干部不能损公肥私,多吃多占;二,队干部都要参加劳动;三,不偏亲向友,办事一定要公道,一视同仁。去年春天,队里实行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每个社员承包2亩地,正、副队长每人承包6分地。唐成斌抓紧队里的生产,关心社员生活。社员王义的三岁小男孩得了痢疾,没钱治疗,唐成斌主动借给他10元。有一天,唐成斌的叔叔找他,想用用马车。他耐心地给叔叔解释说:“本队社员用一天马车花50分工,你使车也得照章办事。”叔叔愉快地走了。
有了这样一个公道能干的队长,处处为群众着想,大家积极性高涨,干群齐心协力,一年时间就摘掉了穷队帽子。


第2版()
专栏:短评

社员欢迎好队长
唐成斌当队长的事很有意思。他不听父亲的话,放弃赚钱买卖,挑起队长的重担;他约法三章,一心为公,说到做到,身体力行;在他领导下,社员热情高,干劲足,多年的穷队一年翻身。
广大社员是多么需要这样的队长啊!某地一社员曾说过:“有个好队长,比得金元宝还强!”这话反映了社员的心声,也说明集体经济多么需要又公道又能干的当家人。
在我们的基层干部中,有很多象唐成斌这样的队长;凡是集体经济壮大的地方,都有这样的好当家人。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缺少象唐成斌这样的队长;有一部分基层干部,没有挑起带领群众前进的重担,使社员很失望。有些是思想上有误解,以为实行了责任制,干部任务少了,说什么“包产到户,不要干部”。有些是怕困难,怕麻烦,撒手不管;还有些是只顾个人“冒尖”,不管大伙苦乐,放弃领导责任。少数人胡作非为、贪污多占、损公肥私,那就更是错误甚至是犯罪了。
农村正经历一场大的变革,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解决。广大基层干部应该认识到,实行责任制后,干部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社员不是只去各顾各,而是更需要集体的领导,更需要有唐成斌那样的干部,“不顾自己冒尖,愿为大家谋福”,担负起壮大集体经济的重担,引导社员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2版()
专栏:

畜牧专家王无怠认为
大力发展畜牧业 甘肃就能富起来
本报讯 最近,甘肃省畜牧厅副总工程师王无怠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甘肃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以发展畜牧业为突破口。畜牧业上去了,农业也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甘肃就会富起来。
王无怠说,甘肃在古代并不穷,只是到了近代才变穷了。究其根源,主要是畜牧业衰败了。甘肃处于内蒙古、黄土、青藏三大高原的交接地带,分属于森林、草原、荒漠和青藏高原四大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和生态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但各地一个共同特点,即都适宜发展牧业。
王无怠说,甘肃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干旱、低温和黄土。怎样改变或避开这三个不利因素呢?先说干旱,甘肃降雨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都有灌溉设施。400毫米以上或400毫米左右,包括少数只有200多毫米的地区,要搞农业,就必须有充分的畜力和足够的粪肥才能抗旱,这就要有畜牧业。更重要的是黄土的问题,黄土本身是从干旱的沙漠地带吹来的风积土,有机质含量很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发展畜牧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还有低温问题,甘肃大部分地区由于低温,基本上是一年一熟。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设法提高单产,二是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甘肃河西走廊和其他不少地区,光热资源一年种一季有余,种两季不足,但如麦田里套种豆科牧草,就可把麦收后的光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变一年一熟为两年三熟(小麦—豆科草—大秋作物)。套种毛苕子,一亩产鲜草4,000斤,草木犀亩产3,000斤,不仅肥了地(豆科草有根瘤菌,能固氮),而且有了草,就可大力养畜,这样就可变一年一熟为一年多“熟”。
要抓好农村的千家万户养畜,特别是抓好专业户养畜。要大力种草,除荒山荒坡造林种草外,甘肃5,000多万亩耕地,可有三分之一种草,其中一部分是套种,不占耕地面积,把赤地休闲变为绿地休闲,另一部分要占用耕地,搞草田轮作。同时,国家给以帮助,把工业生产方式引到牧业中来,使工业为畜牧业服务。当前最迫切的是建立饲料工厂,为群众养畜提供配合饲料。调节牧、工、商三者的利益,目前在畜牧产品的收益中,牧业单位的收益少,应当逐步地加以调整。此外,要注重提高畜牧业的智力投资。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牧民接羔忙
内蒙古草原已进入接产春羔大忙季节。这是达茂联合旗乌兰图格公社呼和点素大队牧民在喂羔羊。
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摄


第2版()
专栏:

沂蒙山区营造速生丰产林见成效
本报讯 记者高粮报道:山东省沂蒙山区农民营造速生丰产林,解决社员生产生活用材的困难。
莒县陵阳公社于家店子大队有92户人家,400口人。1975年,这个村将每人平均6分河滩地上的老残小树伐掉,深挖换土,栽上速生良种树苗。经过精心管理,到第五年木材蓄积量平均每亩每年生长二立方米以上。现在,全大队200多亩丰产林,每年可为这个队的社员人均积累100多元钱,社员平均收入1979年60元,去年达到140多元。社员把速生丰产林称为零存整取的“绿色银行”。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的东南部,气候温和,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都非常好。这里山滩总面积为760万亩,其中宜林地占566万亩。到1978年,全区已造林491万亩,使本地区的木材蓄积量达到510万立方米。在绿化山滩的同时,他们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发展蚕、果、茶、金银花、编条等多种经营,取得了初步成果,收入曾达8,000多万元。由于林业生产的发展,对田园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提高抗灾能力、保障粮食丰收等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这个地区的13个县培育的速生丰产林,已达11万多亩。


第2版()
专栏:

山东莒县陵阳公社的中学生在浚河林场挖坑,准备营造速生林。
 本报记者 高粮摄


第2版()
专栏:来信

这笔开支何时才能减少?
我们所在大队去年客餐费开支是1,221元,比前年的1,115元还多。
这笔浪费性的开支是这样造成的:领导下来检查工作或顺路来队里看看,大队伙房就煎炒几个菜,三三两两地猜几拳;社直机关派人来队联系业务时,也照样招待;外边来客一人,大队干部数人奉陪,不但不收客人一分钱,反而歉意地说:“实在对不起,菜味不好,酒没喝好,饭也没吃饱”。象这样,今天开支5元,明天开支10元,日积月累,就是1,000多元。
类似情况,邻队也有。如果队队都能减少这笔开支,那该多好啊!
河南商城县三里坪公社郭窑学校 于红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民随不起“份子钱”
春节时回农村老家走了几户亲戚,又到庄里串了几个门。唠起家常来,他们都谈到,如今随不起“份子钱”。他们算了一下账,一年时间光结婚去随礼(农村叫随份子)的,多的花了110多元,少的花了50多元。我说:“你们不去随不行吗?”他们说:“有些我们也是想抹黑脸,但如今沾亲带故的要结婚,都来请你去喝喜酒,不去面子过不去,去,不带礼钱怎么行呢?”他们还说:“现在庄里或上下村里结婚的都是大办,全村家家户户大都要上礼钱,落下一户,日后也不好见面。如今礼钱也长了,少的三五元,多的十元,实在随不起呀!”
农村一些地方结婚大操大办之风确实很盛,这是党风不正、民风不正的一个表现,应该采取措施狠刹一下。
辽宁省凌源县
金振华


第2版()
专栏:

山川风貌和精神状态
中共山西临汾地委书记 董启民
吉县、翼城、安泽和临汾市的实践说明,发展林业,绿化祖国,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持久的干劲,需要落实党的政策,需要实行科学造林。既要有改造自然的远大理想,又要有实现理想的具体规划。
地广人稀的黄土沟壑地区能不能快些绿化起来?吉县的情况说明是可以的。我们在这个县的山岭沟洼之中转了两天,跑了300多里路,看到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树。
地缺人稠的平川地区能不能多多造林?翼城回答了这个问题。那里的大路小路两旁已经绿化的总长度达5,000多里;还有大量渠旁、地旁、宅旁植树。
历来穷困、土壤瘠薄的丘陵地区能不能快些变富?安泽是一个榜样。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个县1980年人均分配收入已经达到120元左右,是我们地区各县市中最高的。为什么?就因为这个县的林业发展了,草坡养护好了,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多种经营的门路越来越多了。
城市的草木覆盖率能不能快些增长,而且确保不被损坏?就在临汾市里随处看看吧。五年来,这个十多万人口的城市栽树将近百万株。主要街道已绿树成荫。有垂柳、白杨、梧桐,有红果、樱桃、柿子、梨树,一年可收水果上万斤。街道、机关、住宅,处处有花草。花果树木受到全市群众爱护,经常完好无缺。
事实说明,绿化事业能够加快,也能够做好。事在人为,关键在于人们愿意干还是不愿意干,是认认真真地干,还是马马虎虎地干。
过去,不少人总觉得林业无关紧要,或者认为,即使想快也办不到。因此,今年推明年,明年推后年,一推再推,放不到议事日程上。我原先也觉得,临汾地区东西两山荒岭荒坡面积很大,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披上绿装。因此,习惯于盯着“二分田”,忽视了“七山一水”的利用和治理。说是重视农业,实际上搞的是不完全的农业,抱残守缺的农业。
吉县、翼城、安泽、临汾市绿化的成就,开扩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从这些地方,可以明显地看到:绿化祖国大地,关系我们民族的生存、兴旺,关系子孙后代的幸福、康乐,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没有一个很大的持久的干劲是不行的。
这个干劲从哪里来呢?
干劲首先来自对事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凡是林业生产搞得好的,那里的领导干部对林业一般也都比较重视,既有改造自然的远大设想,又有实现理想的具体规划,并为规划的实施而奋力大干。吉县是从1959年开始进行荒山造林的。二十余年来,虽然县委书记七易其人,但是抓林业的思想始终不变,抓林业的干劲长期不减。就在十年动乱中,他们抓林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动摇。到1978年底,这个县总共造林17万亩。三中全会以后,按照本县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林业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制定了“五林三草二分田”的土地利用规划,全县人民清楚地看到了植树造林的光辉前景,激发出了更大的干劲。三年造林30万亩以上,还种植牧草6.5万多亩。吉县是个山区小县,满共只有2万多个劳动力,“又种地,又植树,又整地,又放牧,又打坝,又修路,还有副业没有误”。这么些劳动力,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凭什么呢?首先是凭振兴中华民族、造福子孙后代的志气。他们看清了植树造林是整治国土的根本大计,自觉地为绿化祖国大地出力流汗。
吉县是这样,翼城、安泽和其它一些林业先进单位也是这样。他们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林业建设规划,用这个规划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林业不断发展。相反,一些地方多年来山河面貌依旧,就是因为那里的领导干部缺乏远大的理想,拿不出治理山河的切合实际的具体规划。我们平川一些社队,论人有人,论水有水,四旁的树却一直栽不起来,甚至还有一些“无树村”。太(太原)茅(茅津渡)公路经过临汾地区的七个县市,满打满算不到400里,这七个县市的劳动力,比15个吉县的劳动力还多,可是,说了多年,路旁的树至今也没有栽好。原因首先要从这里找。
要使广大群众长期保持一个很大的干劲,还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除了林权必须确定以外,最关紧要的,是把林业生产责任制作为整个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部分,与农田生产责任制同时建立起来,并且力求完善。可以说,不包括林、牧、副业在内的责任制,就不是完整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翼城、吉县、安泽的林业发展速度快,质量高,都是由于把长远规划的实施和具体政策的落实结合起来了。他们建立了林业专业队、专业组,设立了专职护林员,实行了专业承包。我区不少地方只注重农田责任制,对于林、牧、副各业和农机、水利等没有注意,或者注意不够,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破坏了集体财产,损害了集体经济,包括集体林业,这是一个教训。
持久的干劲还来自掌握自然规律,实行科学造林。解放初期,我区的森林覆盖率是7.7%,现在是13%。三十多年只增加5.3%,主要还是在三中全会以后赶上来的。为什么发展不快呢?除了思想上的弱点、工作上的失误和政策多变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结果是:造的多,活的少,成材的更少,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比如,翼城县的辛史大队,过去因循守旧,年年栽植不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杨树,结果年年植树,年年无树,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就渐渐泄气了。近几年,大队党支部总结教训,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和各种树木的生长特性,调整了树种,落实了技术措施,加强了管护,大量栽植核桃树、红枣树和榆树等,三四年工夫,人均栽树150株,全村郁郁葱葱,气象一新。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只有使各种树木的生物特性和它生长的土壤环境相适应,才能速生丰产。如果不分沙土粘土,不分山顶山脚,不分阳坡阴坡,拿苗就栽,栽上了事,那必定是年年植树不见树。
林业生产周期长,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干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之后,组织领导工作必须紧紧跟上,领导干部还要坚持带头实干。现在,我们地、县两级党委,都把林业生产列入议事日程,并有专人具体分管。几年来,每逢春秋两季,地委和行署的机关干部,到汾河两岸,到东西两山,进行义务造林。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强对林木的管护,提高成活率。
临汾地区宜林宜草荒山面积约1,340万亩。目前,有林面积440万亩,牧坡300万亩,还有600万亩是裸露面积。不少县在绿化方面还没有抓好,我们决心争取在十五年后使所有宜林荒山都披上绿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