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短评

栽下树抓管护
植树造林要三分栽,七分管,成林成材才有保证。
过去,一些地方重栽不重管,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成林,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近来,我们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有反映只种不管,不能成活,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的;有反映乱砍滥伐林木,破坏国家资源,无人过问的。这些来信说明,在不少地方,有关护林管树的问题仍然没有切实解决。这是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的一件大事。对此,有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再也不能漠不关心了。
凡是真正关心祖国绿化,真心想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同志,就应该爱护一草一木,千方百计地把林木管好护好。要确定林木权限,落实林业政策,实行严格的管护责任制。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林木,是公共财产,不允许任意侵犯。谁侵犯,就应依法惩处谁。按政策规定把集体树木分包到户的,应实行管护责任制,不允许自由砍伐;擅自砍伐者,要赔偿损失,处以罚款,并责令栽活一定数量的树木。属于社员个人的林木,归社员个人所有,任何机关、任何人都无权平调,都不得破坏。这些政策界限,要向群众讲清楚,并严格执行。
各地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中,种了不少树。对于新种的树,要组织专业护林人员管好护好,树木不成活,不能算完成植树任务。植树造林的目的在于使树木成活成材,希望各地党政领导机关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林木安全成长,使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取得成效,并健康地发展下去。


第2版()
专栏:来信

领导者要有责任心编辑同志: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河北邯郸县贾村公社东扶仁大队)探亲。真想不到,个把月没回去,故乡竟变得使我差点认不出来。昔日路旁、场边、村四周那一行行、一片片杨柳榆槐树,已荡然无存。村口处,一伙人仍在继续刨树。那些只有碗口、酒瓶粗的小柳树,有的已被撂倒,横七竖八躺在地上;有的树上正套着绳子,被拽的摇摇欲倒;有的斩“头”去尾被装上马车拉往外村。目睹此状,心里真不好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社员们告诉我,这阵子偷树成风,上边没人管,下边管不了,今天丢两棵,明天没三棵,大伙吵着说:“自己卖了,多少还能拿个钱;如果自己不卖,连个树枝也摸不着!”就这样,树木全砍光了。
“上边没人管,下边管不了。”我反复琢磨着这句话,心里气愤。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号召植树造林,国家制定了《森林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通知》,而这里却如此严重地偷砍树木,竟无人去管。我要大声质问:领导者的责任心那里去了!
河北邯郸矿
务局组织部 王文彦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心中不忘大伙富
——记何长运致富前后
何长运家住河南省嵩县黄水庵大队瓦房沟生产队。瓦房沟是个虚名,实际上没有瓦房。党的三中全会后,何长运搞起了家庭副业,一年就有些富裕了。去年,全家老小没明没夜地干。年终,饲养业收入1,600多元,种植业收入236元,科研受奖80元,小秋收得77元,加上集体分的546元,满共2,500多元,人均428元多。何长运致富后,心想,不能光顾自己富,干社会主义,图的是共同富。他处处帮助困难户。
社员李海明家,日子本不宽绰,加上盖房迁居,欠外债440多元,整天愁得他饭不香觉不甜。一天,他来到长运家请教致富门路。长运得知他家房前屋后有分把空闲地,高兴地说:“有了,你就向这闲散地要钱花”。这一年,他帮助海明到县医药公司买牡丹籽,主动登门下苗,传授管理技术。这一年卖药收入660多元,还清了债务还余200多元。庙沟生产队宁德明弟兄三人,听说何长运有生财之道,便登门拜访。何长运说:“你们那里满山酸枣就是宝,种血参也适宜”。弟兄三人听了他的话,当年光卖酸枣核一项就收入300多元。何长运不仅帮助困难户想致富之道,传授致富经验,还在经济上给予援助。近两年来,他先后拿出2,630多元,扶持48家困难户发展家庭副业。何长运富裕以后不忘国家。去年他家培育的山楂树苗,外社外县都有人来订购,有给四角一棵的,有给六角一棵的,他都没有卖,全部一角一棵卖给了国家。他还是个刨朱苓(群众叫黑药)的能手,1981年,他利用空闲时间挖了50多斤。私商上门高价收买,他没给,都按牌价卖给了国家。国家收购山萸肉5元一斤,而他却把自家的山萸肉3.5元一斤卖给了大队卫生室。有人不理解。他说:“咱是靠国家、靠集体致富的,可不能反过来坑国家、坑集体。”
何长运帮助大伙致富,受到了群众的信任。1981年春,他担任了黄水庵大队副大队长职务。他分管多种经营,公社和大队考虑到他家副业多,开始的几个月,有意少让他参加一些会议。老何觉察到这个问题以后,心里很不好受:“群众选我,就是让我领着大家共同致富,集体的活动我不参加,怎么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呢?”他下狠心把靠自己狩猎供食的养貂一项副业砍掉了。从此以后,他全力扑在大队的工作上。
何长运把自己的家庭副业当成全大队多种经营的试验点。他早年摸索出一套“早、密、深、多”的木耳点菌方法,曾得到地区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在本大队推广后,1981年全大队木耳产量成倍增长,收入1,300多斤,社员得现金9,000多元。何长运当上干部以后,走村串户,搞调查研究,从各家的劳力状况、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他抓多种经营有方,1981年全大队的多种经营收入,由上一年的67,000元,猛增到146,000多元。
刘雪林 焦治中 段全绪


第2版()
专栏:来信

义务植树更要注意管护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每到植树季节,各单位都抽调大量人力、物力,植树造林。但是好多单位植树不讲效果,成活率不高,流于形式。比如,我们西宁市有的地区、街道,连续栽了几年树,成活的寥寥无几。外地来到西宁出差的人说:“西宁真够秃,街道不见树!”为什么年年栽树不见树呢?主要原因是有关单位的领导只抓栽树,好象把树苗栽到地上就完成了任务,活不活由它自己去了。
今年是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的第一年。义务植树是尽义务,更要注重实效,一定要包栽、包管、包活,确保林木正常生长,决不能流于形式。建议各地各单位要建立树木管理组织,加强林木的管理,坚决改变过去只栽树不管护的做法。
西宁市城中区武装部 孟凡金


第2版()
专栏:来信

加强教育 保护树木编辑同志:
几年来,我部利用业余时间,在营房周围的山坡上、马路旁和营房前后种植了大批适宜南方生长的桉树。这些树木本来已长得很茂盛,却遭到严重破坏。
去年以来,有些人为采桉树叶子去卖(注:桉树叶子可以提炼桉油),竟不顾树的死活,从树下面的枝丫一直砍到树顶。这样就把树砍死了。
一棵树要十几年才能成材,为栽活这些树,大家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今天看到这情景,同志们真是心痛着急。植树重要,保护树木更重要。在当前全国上下积极开展义务植树的时候,希望各地政府加强保护树木的宣传教育,对一些严重破坏树木者,要依法严肃处理。
解放军某部 张金星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发挥地方优势要从现有条件出发
——对内蒙古甜菜生产的几点看法
傅 旭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甜菜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甜菜大增产以后,收购工作跟不上,当地糖厂加工能力不足,运输条件又不具备,农民普遍反映:“种甜菜容易,卖甜菜难。”有些卖不掉的甜菜,农民只好喂了猪,或者白白烂掉。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甜菜生产缺乏计划。种一亩甜菜,收入一般可比种小麦高一倍左右。单算经济收入帐,一些地方的领导部门乐意发展,农民觉得合算,于是甜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内蒙古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而集中,有利于甜菜糖分的积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区有1,200万亩盐碱地,其中约有一半可以利用,以耐盐碱的甜菜和粮食作物轮作,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良土壤。这里有些地区种植甜菜已二十多年,农民有较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是,根据现有条件,这里要大量发展甜菜生产,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近两年国家没有太多的资金新建糖厂,甜菜就地加工有困难,大量外调,收购、运输问题一时也不好解决。甜菜生产中需要较多的磷肥,以促进糖分积累,这些年内蒙古使用的磷肥多是从国外进口,而且供不应求,几年之内在当地建磷肥厂可能性不大。同时,内蒙古每年要由国家调拨部分粮食,过多地种植甜菜,挤了粮食作物面积,还得调入更多的粮食来解决糖农的口粮,这对国家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由此看来,虽然本地具有种植甜菜的自然优势,但从全局着眼,仍应按国家计划种植。盲目扩大面积,于国于民都不利。
那么,如何发挥内蒙古适宜种植甜菜这个优势呢?这就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做到稳步发展,避免盲目性。现在有的原料集中产区糖厂少,加工能力小;糖厂生产能力大的地方原料又不足,只好长途调运原料,结果造成浪费。在这种糖厂和原料产区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下,显然,前者需要控制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通过挖潜、革新、改造的办法,提高糖厂生产能力;后者虽可适当发展,但重点应放在提高单产和含糖量方面。据调查,内蒙古地区甜菜的平均含糖量,已由19—20%下降到16—17%。平均单产也较低,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科学种植甜菜的工作抓得不力,农民缺乏科学知识。有关单位如能加强科学种植的研究,培育、推广良种,普及科技知识,甜菜单产和含糖量高了,不用挤占粮田面积,甜菜的总产量和农民收益也会增加。
内蒙古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大部分农民分到了责任田,这样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给甜菜的机械化生产也带来一定困难。由于地块分散,一些社队原有的农业机械搁置不用了。而实行机械化种植,是甜菜生产省工、高效率、低成本的一项有效措施。如能在甜菜集中产区实行先专后包,搞专业承包,成片种植,将有利于机械的使用,这对甜菜生产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此外,甜菜收获季节比较集中,收购旺季,在多设点解决农民交售难的同时,要是能够根据含糖量高低分等,论级收购,实行优质优价,将会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甜菜生产。


第2版()
专栏:

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图格公社五个大队和大多数畜群点最近都通了电。这是乌兰图格公社一大队牧民在电灯下给羔羊灌药防病。
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摄


第2版()
专栏:

孟良崮变成了花果山
山东省蒙阴县垛庄公社境内的孟良崮,方圆数十里。当年这里激战之后,弹坑遍地,草木皆毁,成了一座荒山秃岭。后来虽经几度治理,由于管理不善,山上树木仍然很少。
三年前,蒙阴县决定把孟良崮作为绿化重点。垛庄公社组织植树造林突击队,每年冬春上山挖坑,担水栽树。他们连续奋战三个冬春,在孟良崮开辟了万亩果园,栽种果树和其他树木100多万株,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第2版()
专栏:

阳朔县加快绿化漓江两岸
为了使漓江风光更加秀丽,今年,广西阳朔县在桂林市政府的资助下,在漓江沿岸共种植各种树、竹、花木134,800多株,比去年同期增加50%,质量也好。(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中国农科院研制成功“植物防病膜剂”
本报讯 记者杨传春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经过多年努力,研制成功“植物防病膜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苹果炭疽病和轮纹病等植物真菌病害,效果显著。
多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和发展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害,但带来了农药残毒和植物病害抗药的问题。1975年,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室助理研究员廖宗族等同志,在研究控调土壤植物水分的过程中,开始研制“植物防病膜剂”,设想用这种高分子成膜化合物喷布于植物体表面,形成一种有拉力而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膜,从而隔离附着在植物表面的病菌所需的氧气和水分,阻挡菌丝伸入植物的细胞内,以达到物理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
1980年,“植物防病膜剂”研制定型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南口农场、北京市海淀区东升公社等单位进行了田间试验。去年11月,他们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升公社前八家一队未发霜霉病的黄瓜地里,用清水和农药乙磷铝与“植物防病膜剂”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清水株的发病率为48.5%,乙磷铝为3.5%,“植物防病膜剂”为4.7%。这表明,“植物防病膜剂”的防病效果可与农药媲美。东升公社的前八家一队,去年有五亩黄瓜因为白粉病的严重发生,亩产只有2,000多斤,今年他们喷布了“植物防病膜剂”后,亩产增至4,000多斤。
“植物防病膜剂”所形成的膜,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物质的原料,国内丰富,利于工厂化生产和大面积施用。


第2版()
专栏:

晋东南地区采取五条措施
解决城镇居民吃菜难问题
本报讯 通讯员王金水报道:山西晋东南地区煤炭、冶金、化工和电子工业比较集中,职工和城镇居民比较多,蔬菜供应紧张。不久前,这个地区的领导机关采取了五条措施,初步改善了蔬菜供应状况。五条措施是:
一、层层建立蔬菜工作领导小组,从种植到供销,一抓到底,解决难题。
二、扩大商品菜种植面积,解决供需矛盾。晋东南地区原种两万多亩蔬菜,随着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今年,地区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全区32万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安排商品菜地4万亩。
三、签定产、供、销合同,保证蔬菜按时按数供应。在蔬菜领导小组指导下,各县蔬菜公司和种植蔬菜的专业队及专业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合同,菜农的收入和口粮有了保证,在未完成合同前,都不把蔬菜拿到农贸市场自由出售。
四、安排农民自用菜地,防止蔬菜倒流。晋东南地区各级组织在安排种植计划中,都适当安排菜地,解决社员自己的吃菜问题。
五、搞好物资供应,支持蔬菜生产。


第2版()
专栏:

灌溉蔬菜也应节约用水
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蒋名川
蔬菜本身含水量很高,如大白菜含水量为96%、番茄含水量为94%。栽培蔬菜,如果没有充分的水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根系就不能吸收,茎部就不能运转,叶部就不能利用光能进行同化作用。
蔬菜虽然是需水较多作物,但也并非灌溉量多多益善。蔬菜的种类不同,需水量也不一样。有些蔬菜耐旱能力强,消耗水分少,有的恰恰相反;有些蔬菜,前期需水量小,中期或后期需水量大。因此,蔬菜的灌溉用水,必须适合它的生物学特性的要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该停则停,这样才能达到既丰产,又节水的目的。
北京郊区有一个合理灌溉、节约用水的实例。在七十年代的一个严重干旱年,南郊小红门的一个队的大白菜,从种到收,共浇水17次,平均浇一次的轮期为5天,亩产20,060斤。南苑的一个队共浇水12次,蹲苗15天,亩产20,760斤,后者比前者少浇水5次,产量反而提高700斤。如以每亩每次灌溉量为30吨计算,少灌5次就可节约用水150吨。全郊区大白菜约八、九万亩,如果都象南苑那个队那样合理灌溉,节水的数字是很可观的。在严重缺水的今天,节约蔬菜灌溉用水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现在的灌溉工具普遍由人力、畜力改为机械动力,井灌地区只要闸门一开,地下水立即向地面奔流,适宜的灌水量不易掌握。多数种植蔬菜单位,对各种蔬菜的各阶段用水量、菜地的蒸腾量等,又没有依据,实行合理灌溉、节约用水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科研部门大力支援,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为蔬菜栽培节约用水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植物防病膜剂
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室 廖宗族 王一鸣
病原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温、湿、光、气等农业气象因素。植物体表的微气象(水、气、热)条件,若不能满足病菌的需要,它就不能正常繁殖,植物就不会受害。“植物防病膜剂”这种高分子成膜化合物,就是通过调节植物体表的微气象来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目的的。它喷布于植物体表,形成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薄膜,隔离了附着在植株表面的病菌所需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以后浸沾在植株上的病菌,因薄膜的疏水、隔离作用,叶表湿度减小,病菌生活条件不宜,长期下去必然自灭。
我们这几年的温室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物防病膜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苹果炭疽病和轮纹病效果显著。此外对葡萄霜霉病、月季黑斑病及白粉病等有防病效果。用于黄瓜贮藏时可减轻腐烂。“植物防病膜剂”在植物体表形成薄膜,据显微观察,在叶子气孔处不形成连续的膜层,因此不堵塞叶上气孔,植物光合作用仍能正常进行。
“植物防病膜剂”防治植物病害,是一种物理防治法。进一步开展对“植物防病膜剂”的研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三老”护林队
新华社记者 熊典达
江西省高安县上湖公社有一支由一百三十九名老汉组成的护林队,他们全是土改、合作化时期的老干部、老党员、老贫农,人称“三老”护林队。三年多来,他们一心护管道旁、堤旁、村旁的林木十二万株,使这个公社近年来造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现在公社境内已经树成行,林成网。
上湖公社地处平原地区,过去年年造林,二十年造林折合面积一万五千多亩,但由于管理不善,大人砍,小孩折,牲畜践踏,成活的很少,到一九七九年公社境内还是光秃秃。群众批评公社造林是,“只见娘怀胎,不见崽上街。”
公社党委重视群众的批评,加强了护林工作,一九七九年下半年成立了“三老”护林队。“三老”护林员同大队、生产队签订护林合同,实行“五定一奖赔”的责任制。
上湖公社的干部和社员都夸“三老”管林、护林的责任心强,劲头大。共产党员黄思毛,今年六十四岁。自从管林以来,不管三九还是三伏,认真看护他管理的那一段树木。平时整枝、培土、浇水、施肥、治虫从不放松。他管理的一千株喜树、法国梧桐、水杉,株株成活,大的高达三米,比碗口还要粗。七十四岁的老党员刘明涛管树九百八十五株。无论天晴下雨他都要到自己管的地段去走一走。他的儿子在县里当社队企业局副局长,多次要接他到城里去住,他不肯去。他说:“我当了几十年队长,现在管好这些树,就是我的最后一班岗。”
“三老”平均年龄五十五岁,他们不仅护林、管林,还在林间套种一些蓖麻、油菜、大豆、绿豆等作物。去年,“三老”护林队林间套种收入每人平均一百二十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