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孺子牛”精神
赵清阁
举凡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写作都有一个崇高的目的;在执笔之前总是首先想到:为什么写?然后才考虑写什么。鲁迅先生如此,茅盾同志也如此。尽管他们在旧社会,曾经有过鬻文活口的问题,但他们更多是为促进革命,为提倡祖国文明,为培植后代而写作。
1979年4月,我在北京,一天下午去看茅公,带了几张“文革”时的习作国画请他指教。有两帧仕女图《琵琶行》、《文姬吟》,他见画上没有题什么,问我为何不将《琵琶行》、《胡笳十八拍》的诗题写几句?我告诉他:“文革”时题画危险,有不少画家因为题诗而遭曲解,被扣了反革命的帽子。记得我在一次“黑画”展览会上,看到刘旦宅画的一幅《琵琶行》,因为上面题了《琵琶行》的一句诗“无声胜有声”,就批判他是用缄默表示内心的反革命情绪。茅公听了我的话哈哈大笑,随后骂道:“无知,无知!他们根本没有读过《琵琶行》,胡说八道!”于是他指出,十年动乱中青年人很少读书,尤其不读古诗文,因此有关文史典故,懂的不多。“亡羊补牢”,还不太晚,为了把国家建成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教师应当抓紧补课,作家也应当多写些这类辅导性的文章,他认为这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叫我赶快写出《琵琶行》的典故,说这也是揭批“四人帮”的愚民政策。我答应了他。惭愧的是,我只写了一篇《漫谈题画》,后来再没有写过。
就在茅公溘逝的三天前,我去北京医院探望他的病,我谈到他送我的《世界文学名著杂谈》,我为读者庆幸这本书的重版,因为这本书对青年很有教益。三十年代我读过《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原名),受益匪浅,使我避免了在浩瀚书海中盲目摸索,迷失方向。他听说我早读过他的这部旧作,高兴地喘吁吁笑道:“唉,三十年代我为了换取稿费啖饭,写了这些文章;不过也是想对青年有所帮助,今天重版,依然是这个意思。”正如他1980年3月5日在重版序言里写的:“现在的青年,尤其是中学生,需要有一些适合他们的水平,又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通俗读物,以引导他们有选择地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虽然他谦逊地说这些文章是为糊口而写,但实际上他首先想到的还是青年的需要,这是多么可贵的作家品质!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辛勤无私地为哺育青年,挤出他的“乳汁”!直至最后一息尚存,他还念念不忘青年;也不啻谆谆教诲所有写作的人,应当做文学事业的“孺子牛”!


第8版()
专栏:

一条题字
魏新生
去年阳春时节,《南开电影》创刊二周年前夕的2月8日,我们鼓起了勇气,给茅盾同志写了一封信,寄去了《南开电影》报两年来的合订本,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指教并请题写个新报头。当信滑落到信筒中后,那一股勇气却变成了对自己举动的怀疑,甚至后悔起来。我们的小报不过是海河之滨的一个区级电影管理站编印的,我们还在信中不知深浅地要求把题字于2月15日前寄到。这岂不近于强求于人了吗!
2月13日,一封从北京发来的信带来了春风。茅公不但给我们寄来了《南开电影》的报头题字(写了两个,让我们选择),而且还让韦韬同志代笔给我们写了回信。茅公说:“报纸办得很有特色,很吸引人,相信一定是受群众欢迎的。”啊,奢求变成了现实,而且得到他老人家的支持和鼓励,怎能不使我们激动呢!
万万想不到,一个半月后,却传来了噩耗。
后来我们才知道,为《南开电影》题写报头,是茅公“在严重的哮喘中题笔的”,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的题字。茅公,我们虽然得到了您珍贵的墨宝,但是却给您那已是十分虚弱的病体又增添了劳累,使我们永久感到内疚和不安。茅公,每当我们拿起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南开电影》,看着您那遒劲飘逸的报头题字,感到您老人家就在我们身边,您的心脏还在跟我们一起跳动,于是我们平添了无限勇气、信心和力量。我们一定要遵照您的教导,把《南开电影》办成“吸引人”、“受群众欢迎的”报纸,为建设精神文明,竭尽绵力!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提倡独幕剧
李健吾
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独幕剧?独幕剧的特点是什么?
答:过去我一直在写独幕剧。一九二四年,我在中学时期,写过独幕剧《工人》。据郭增恺先生(当时他是我最亲近的朋友,我住在解梁会馆,他从沙滩常来看我,也常常在北京《晨报》上夸我演戏好)告诉我,《向导》曾经转载过。为什么我写《工人》呢?因为我父亲在陕西要讨伐袁世凯,远远把我一个人送到天津附近的一个小站住了整整一年(将近十岁)。更因为一年前,武汉和长辛店工人罢工。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我写的《战争贩子》又侥幸蒙《新华月报》转载过。当时的导演朱端钧先生现在已经去世了。
我早年写的独幕剧大都是写下层社会人物,同丁西林先生写的可以说是完全两种境界。我的独幕剧自然也就陷于寂寞境地。我和丁西林先生有过几次会面之缘,我曾经是他最早的无名的后台工作人员之一。他去世了,赶上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又在病中,未能参加他的追悼会。朱端钧先生的追悼会我也未能参加。这使我都深深引为憾事。
关于独幕剧的评论,我曾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戏剧新天》中收过几篇,我在一篇标题是《独幕剧——时代的尖兵》里说:“这类小戏,好比大戏的末一幕,带有前几幕的厚实。象一个‘点’,却又包括发展在内,人物又有厚度,又要通明。”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独幕剧是个轻骑兵,它不但反映迅速,而且配合战斗,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抗战初期街头常演的《放下你的鞭子》,对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就起了很大很好的作用。”而我自己却做不到。
现在独幕剧很少演出了,《小剧本》也停刊了。我曾经称赞过那些独幕剧的无名作者们,现在都在哪里?你们都是业余作家,人们忘了你们。不幸的业余工作者们!
《李健吾独幕剧集》,收了我的十个独幕剧,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印刷条件差,纸也是东拼西凑的。印数只有一千五百册。独幕剧这朵花不应枯萎,大家应该重视独幕剧,提倡独幕剧。


第8版()
专栏:拾柴集

从茅盾写序谈起
官伟勋
在今年第一期《新文学史料》里有篇茅盾回忆录。其中讲到1932年当阳翰笙的《地泉》再版时,阳翰笙请茅盾给写篇序。茅盾说:“我告诉他(阳翰笙),要我写
‘序’就要批评他的作品,因为《地泉》也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成的。他却仍然坚持请我写。”
茅盾写了。他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分析批评了作品中存在的“公式化”、“脸谱化”,指出“这种‘革命文学’不可能有深切感人的力量”。后来,阳翰笙把这篇直言不讳的评论“一字不动地编进了《地泉》新版内”。
对别人的作品,尽管是熟人是朋友,也要有好说好,有不好说不好,而且要认认真真地说出其所以不好;对自己的作品,人家说好,欢迎。人家说不好,更欢迎。不但欢迎,而且还要把人家的批评意见跟自己的作品印在一起。这是何等的雅量,何等的风格。
十全十美的人和作品是不存在的。要不断提高,就要不断地克服弱点,纠正错误,就需要他人的帮助,也就是批评。所以,对于一个不愿意满足现状、不愿停滞止步的人,对于一个希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人,对于一个力求把自己最好的成品献给人民的人,他不但不拒绝批评,反对批评,相反,他异常渴望批评。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告诫他的朋友说,如果你给过某人许多金钱,或者你将给某人许多金钱,那么你千万不要把你的新作读给他听。贺拉斯还表示担心:有权势和有地位的人,要辨别真朋友和假朋友,要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贺拉斯的告诫和担心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他最怕的是听不到真话,听不到批评,而不是相反。


第8版()
专栏:

春蚕
——茅盾先生周年祭
徐新杰
在那风雨如磐的子夜,
默默地嚼着苦味的叶。
你执著地追求呀追求,
从不动摇也从未幻灭。
白色恐怖中你电贺长征;
造神大合唱却决不合拍。
你是一只通体发亮的春蚕,
你是一张经霜愈艳的红叶!


第8版()
专栏:

我呼吁(外一首)
——为义务植树的决议而写
田 间

我在人大的会堂,
双手高扬迎接春芳。
  二
世上花香党给乳浆,
党的阳光照心脏。

没有金枝哪有富强?
没有翠叶哪有风光?

植树金锣铁鼓响,
各路凤凰来飞翔。

为子孙后代留荫凉,
我愿将生命作土壤。
拟 格 言
 一
攀枝花这位新画师,
金笔涂之于玉城。
 二
樱花树她以那微笑,
显示出青春与年少。
 三
“我们还贫穷,又富有千金”*
绿色的江山万古青青。

我的沃野重重新绿,
可为儿女作玉作书。

黄金的季节已到来,
黄金之树应由我们栽!
*引自胡乔木近作《诗六首》。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娃娃学科学》
国内第一套系列科普智力图书——《娃娃学科学》将于“六·一”前出版。这套丛书集儿童科普读物的精粹,又具有自己独创的风格。它是科学、文学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智慧果实。
《娃娃学科学》注重启发、诱导,引导娃娃们去思考,去探索,去观察,去想象,去实践,去创造。让他们看到:数学的奇迹;理化的奥妙;生物界的繁荣;大自然的秘密;科学游戏的趣味……
这套丛书是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和北京市教育局幼教研究室合作编写的,出版者是北京出版社,他们为全国学龄前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
(高士其)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爱国老人沈钧儒》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沈老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他曾经为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奋斗到老。”《爱国老人沈钧儒》一书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著者是沈钧儒老人之子、老画家沈叔羊先生,他根据回忆并参考大量史料写成此书。这本书介绍沈钧儒老人的一生,从早年参加科举,后转向革命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北伐、组织救国会,以及七君子事件等等,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直到建国后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作了系统的叙述。书中还介绍了沈老与鲁迅、周恩来、邹韬奋的友谊。  (积 木)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少年时代的聂耳》
天津新蕾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少年时代的聂耳》一书。本书的作者聂叙伦,是聂耳的三哥,他以七十二岁的高龄,回忆了聂耳的童年、少年时代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用朴实、亲切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聂耳鲜明的性格,描述了聂耳过人的音乐才华。
书中附有聂耳童年及中、小学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使读者读起来更感亲切,一个迎着时代风暴成长的人民歌手的英姿,宛然如在眼前。
(战以厚)


第8版()
专栏:

蒙山林海〔木刻〕  程辛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