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建议

战胜干旱,夺取农业丰收
——有关专家对于“三北”地区如何抗旱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
编者按:如何战胜干旱,已成为北方广大地区夺取农业丰收的一个紧迫问题。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于2月27日至3月3日,在连续遭受两年大旱的辽宁省朝阳地区召开了西北、华北、东北(简称“三北”)干旱地区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6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交流了建国以来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对这一地区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建议。现在北方各省旱情严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干旱作斗争,夺取今年农业丰收。下面介绍的有关专家提出的建议,可供各地参考。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东北),特别是东北的西部,华北的西部和北部,西北的大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旱作耕地约有3亿多亩,其中不少地区年降水量仅350毫米左右。建国以来,我国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但重点多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区,对于一些缺乏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重视不够,致使这类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自然面貌改观不大,抗御干旱能力很差,人民生活改善较慢。我们认为:加强领导,改变这类地区的自然面貌,促使农业生产有个较大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抗御干旱最好的办法是灌溉。但是,我国北方水利资源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工农业争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现有的水浇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缺水威胁。如果再发展农田灌溉,难度甚大。因此,要把重点放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提高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这是发展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当然,改革既无灌溉条件、土地又瘠薄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认为,如果加强领导,认真把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耕作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在较短的时间里,每亩产量提高三五十斤是可以办得到的;工作做得好,亩产提高百斤以上也是可能的。
改变这类地区的生产面貌,战略上必须从水土综合治理,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着眼。但是,我们还必须远近结合,采取适应当前当地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发展抗旱耕作技术,把较多的降水储存于土壤
我国北方农民素有蓄水保墒的丰富经验,五十年代也曾推广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抗旱保墒技术。近十几年来,很多宝贵的经验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而被忽视甚至抛弃。年青一代农民对这些技术十分生疏。
“三北”地区的土壤多为黄土母质,质地疏松,利于存水。据研究,2米厚的土层可储水400毫米左右,其中有效水为200毫米左右。如果技术措施得当,就能使这些水份储存于土壤,为农作物利用。如山西省闻喜县东官庄大队的“伏雨春用”措施,使小麦亩产稳定在500斤以上;晋东南壶关县晋庄大队采用保墒耕作法,旱地谷子亩产高达800斤。近年来,东北地区在原有垄作基础上,发展了翻地、深松、耙茬、原垄播种等相结合的耕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御旱效果。
施肥养地,以肥调水
通过考察和田间试验,我们了解到“三北”地区现有降水的生产潜力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土壤供肥能力不足。如甘肃、宁夏的一些地区平均每亩作物每年只能获得3.6—4.4斤氮素。施肥量少,养分不足,已成为许多地区增产稳产的障碍。据调查,黄土高原一些瘠薄的地方,生产一斤小麦往往要消耗3.6—4.0毫米以上的降水,而在肥地上则只消耗0.7—1.5毫米的降水。由此可见,增施肥料(包括有机肥与无机肥),培肥地力,用增肥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作物抗旱能力,是发展“三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了尽量多施一些粪肥,多用一些秸秆还田,目前必须妥善解决燃料与饲料和肥料间的矛盾,否则增加有机肥料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主张在“三北”那些干旱、又无水利条件的地区,要着重提倡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推行种植豆科绿肥、豆科作物,积极推广生物养地措施。
切不可减缓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步伐
“三北”这类地区多山地、坡地,降雨又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无论从长远或当前看,除应大力植树造林外,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与水土保持,是改变这一地区农业生产面貌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三北”地区一些地方农田基本建设处于停顿状态,牧草、绿肥种植面积有下降趋势,这对抗御干旱、保持水土极其不利,必须引起重视,要从政策上给予鼓励。
根据“三北”地区特点,调整种植结构
“三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复杂,降水量很不平衡。因此,这些地方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应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不要作过多过死的规定。针对天旱、地薄的特点,要适当安排耐旱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谷子、马铃薯、向日葵、棉花等;短生育期的抗灾作物,如绿豆、糜子、荞麦等。为了发展牧业,应多种多年生牧草和饲料灌木。在耕作制度中也可因地制宜安排一定面积的休闲地,以便两年的雨水一年使用;两块地的肥料,集中到一块地里。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有利于单产与总产的增加。
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抗旱播种技术
今春,“三北”地区许多地方在连续两三年大旱之后,旱情更为严重,春播困难。建议各地在春播中要做多手准备,因地制宜地采用:深耠浅盖、抢墒播种、坐水点播、深播,一套或几套种子分期播,以及机播连续作业,多次镇压等措施,力争今年有个好收成。


第2版()
专栏:

从思想教育入手 建立岗位责任制
武安社队干部振奋精神抓春耕
本报讯 通讯员暴银昌报道:河北省武安县委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广大基层干部振作精神,把应负的领导工作担当起来,稳定和完善了生产责任制,推动了春耕春播。
武安县农业生产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由于思想、组织工作没有跟上,有的干部以为:“分了责任田,干部没事干。”部分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引起了县委的重视,春耕生产开始前,县委统一部署,以公社为单位举办干部培训班,用七天时间集中学习中央有关政策文件和外地的先进经验,联系本社本队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研究改进办法,并且订出大队、生产队干部的职责,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经过学习、培训,社、队干部普遍对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目的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振作了精神。矿山公社常石门大队的一个支部书记,学习前,放着工作不做,经常开拖拉机外出搞副业。这次他认真地作了自我批评,并把拖拉机交队统一管理。庄晏大队第四生产队马九富,连任队长二十年,去年冬季撂担不干,这次通过学习文件和做工作,又主动挑起了担子。现在,全县90%的大队、生产队都建立了干部岗位责任制。全县3,000多个生产队中已有2,800多个队完善了各项责任制。广大社员正在忙春耕春播,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


第2版()
专栏:

广东省汕头市郊金砂公社浮西大队社员正抓紧时机给早稻秧田下种。 何 田摄


第2版()
专栏:

涓涓细流润心田
——江苏涟水县红灯公社的思想政治工作纪事
本报通讯员 尤希文
实行责任制不是分田单干
王咀大队西王生产队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后,分成了三个作业组,群众很满意。后来个别人想单干,又分出了个第四组,队里的家当也一分为四,结果有的小组分得手扶拖拉机的拖斗子,有的小组分到两间房子,有的小组分到一头牛。其中分到房子的那个小组,没有人熟悉种田技术,眼看着别的小组耕的耕、种的种,而自己一无牛,二无农具,三无经验,急得一个个直掉泪。正当他们几户合计要拆房时,公社党委书记周耀美和管委会副主任徐敏高来到这里,及时进行动员说服工作,指出实行责任制不是分田单干,联产计酬不能把集体财产分光拆光。他们组织社员回忆过去单干时无法抗灾、无法治穷的苦头,使大多数社员提高了觉悟,决定仍然保持耕牛专户饲养、集体使用,农具联户使用,生产队的房子集体保存。接着,公社党委抓住这个事例,向全社干部进行教育,很快解决了少数人只要“分”不要“统”的问题。全社没有一户单干,没有一间集体的房子被拆,没有一个队搞自由种植;一年下来,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1,200多万斤,棉花总产翻了一番。
富裕了不忘社会主义
大胡大队胡东生产队社员胡启荣,在三麦丰收后,对干部说:“我自己‘苦’来的粮食和你们搞什么统一分配?这次不管到哪打官司,也不能动我的麦子。”大队党支部书记周耀进来到胡启荣家,和他共同学习中央75号文件,讲“几个统一”,讲“几个不变”。他问胡启荣:“你家单干时一亩田有没有收过这么多小麦?”胡启荣回答说:“从来没有。”“那是为什么?”胡启荣沉思起来了。这时周耀进温和地说:“我们大胡过去是有名的胡大洼,稍微下点雨,‘客水来,内水涨,遍地都开玻璃厂’。多亏国家在西边开了公兴河,才消除了水患;多亏上级支持我们新建了电灌站,才实现排灌;今年要不是国家供给化肥、农药,集体供给良种,干部、技术员帮助传授技术,能有各家各户的丰收?”胡启荣听了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周耀进又问:“丰收以后,我们有劳力的人有吃有喝,可是五保户、军烈属他们也要吃饭呀。队里没有统一分配,这些人吃什么呢?如果大家只想分光,那还有什么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还有什么社会主义可谈呢?”胡启荣被这番道理说得心悦诚服,站起来只说一句话:“别说了,庄稼人绝不能在富裕时忘了社会主义。”
公社党委从处理这一类事情中受到启发,决定采取算“三笔账”、讨论“四个问题”的办法,启发群众的思想觉悟。一算“人账”:同是一个队的人,为什么搞平均主义时多数人劲头不大,实行责任制后却干劲倍增?二算“力气账”:为什么“大呼隆”时有的社员出的力和联产计酬时差不多,而收入却大不相同?三算“天地账”:地是过去一样的地,天也是过去一样的天,为什么过去的碱地只长草,如今能长出千斤粮呢?为什么三年前的风调雨顺年,只增产100多万斤,如今的风调雨顺年却增产1,200多万斤?“三笔账”、“四个问题”开阔了大家的眼界,社员们饮水思源,正确总结了丰收、致富的根本原因,都说:“多亏党的政策好啊!”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耕牛不能吃“派饭”
陈满正
让耕牛吃“派饭”,听起来希罕,但是确有其事。所谓吃“派饭”,所谓“联户养牛”,就是生产队的耕牛,固定由几户轮流使役,轮流喂养。
这种谁使牛、谁喂牛的办法,带来很不良的后果。一是职责不明,发生事故,互相推诿;二是轻喂重使,饲养不善。联户养牛,社员多关心使役,都想在自己使牛的那天要牛多出力,多干活,至于怎样喂好牛,却不大注意。牛干“壮工”活,吃“零工”饭,劳累过度,草料不足,容易生病甚至死亡。私心重的人喂牛不加料;有些懒汉喂牛不铡草。湖北石首县易家铺大队七户社员使牛七天,居然忘了给牛饮水,将牛活活渴死。湖南浏阳县文家市公社喂“转转牛”,几户轮流喂,轮流使。去冬以来,全社死亡耕牛约占总头数的五分之一。
养牛要有技术,有一套科学饲养管理办法,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喂好的。要养好耕牛,这种联户养牛的办法非改变不可。湖南常德县伍铺公社取消了联户养牛的办法,将全社七百多头耕牛包干到人,实行定使役年限、定耕作面积、定饲料、定报酬、定繁殖和视膘情奖惩的“五定一奖”制度,激发了饲养员的热情,病牛得到医治,瘦弱牛得到护养,情况很快好转。
俗语说,和尚多了没水吃。喂“转转牛”,好比和尚太多,肯定饲养不好。农业生产实行责任制,饲养耕牛也应建立责任制。当前,春耕大忙正由南向北逐步开展,检查一下耕牛的养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有裨益。


第2版()
专栏:

精心护养 合理使用
南一生产队26年耕牛无伤亡
本报讯 通讯员张培根、李根福报道:江西省贵溪县大塘公社南坂大队南一生产队,坚持对耕牛精心护养,合理使用,从1956年建队以来,未发生过耕牛伤亡事故。全队现有12头水牛,头头膘肥体壮,正为春耕出大力。
多年来,这个队对耕牛管理实行定牛、定人、定时间、定报酬的“四定”办法,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平时,他们尽量用干净的稻草喂牛。冬春期间做到不缺牛水,不用腐烂的稻草喂牛。春耕前一个月,每头牛每天还喂给拌有食盐的熟早稻谷2至3斤。
无论是春耕大忙季节,还是“双抢”紧张阶段,这个队总是根据耕牛的体质状况,合理调剂,搭配使用,让耕牛负担均衡。母牛生小牛的前后两个月内,不让耕田,并给予特别的护养。由于他们养牛有方,全队5头母牛每3年就平均有1头小牛出售。


第2版()
专栏:来信

不可任意改变养猪政策
一天,我在公社食品站发现农民交售的猪多数是三级猪,大个的肥猪很少。为什么社员不等育肥就急着卖呢?据一位卖猪的老大爷说:“俺这里的养猪政策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不,前些日子,队里宣布取消养猪奖励粮和积肥工分。俺一合计,再喂肥猪无利可图,不把猪提前卖掉咋行!”
这说明,养猪政策要稳定,不可任意改变。有人认为,目前即使改变养猪政策,社员也会自觉养猪。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山东淄博市路山公社 向民


第2版()
专栏:

老社员姜登先八年育肥猪一百二十头
不卖高价全部交售给国家
本报讯 通讯员肖文福报道: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子河区长青公社白石大队社员姜登先,八年家庭养猪120头,全部交售给国家。今年他又同收购部门签订了交售27头的合同。
姜登先已八十岁了,1974年后开始在家养猪。近几年,党的农村政策进一步落实,他养猪的劲更足了。1979年,他开始自繁自养,解决了仔猪来源,一年就向国家交售肥猪27头,毛重6,000余斤。有人帮他算了一笔账:一头毛重200斤的肥猪,杀猪卖肉至少多收入80多元钱。姜登先不认这个账,他说:“咱年老体弱,不能参加集体劳动,养几头猪也算对国家做点贡献,可不能一眼盯在钱上。”他养猪八年,没舍得自己杀一口猪吃,也从未卖高价,全部交售给了国家。


第2版()
专栏:

北京举办植树知识展览
北京市教育局教学植物园筹备组举办的植树知识展览,连日来在北京各区巡回展出。这个展览通过图画、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了植树的好处,北京地区常见绿化树种的特点、用途等知识。


第2版()
专栏:

武汉新增一批花坛树坛
武汉市繁华的大街上新出现了100多个花坛和树坛。有的花坛,在南天竹、棕榈树丛中点缀些淡黄色的玉兰花,呈现出一派南国风光。有的树坛,高大的雪松、龙柏直插蓝天,具有北国景色。


第2版()
专栏:

苏州市确定市树和市花
香樟树、桂花被确定为苏州的市树和市花。苏州市绿化委员会要求全市人民大力种植这种树和花,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打扮得更加美丽。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青年社员热心帮助邻里
福建省古田县吉巷公社前垄大队社员戴维浩今年28岁,仅高小文化程度,很喜爱钻研。1978年,他学习瓶栽银耳技术,在实践中不断革新,用横式薄膜袋栽培银耳成功,收到成本低、操作方便的效果。仅1981年,他家父子兄妹四人就生产银耳菌种17,000瓶,生产银耳300斤,年产值16,000多元,纯收入10,000元。戴维浩自己富了不忘别人,积极帮助其他社员。
戴维浩所在的前垄大队,前年仅戴维浩一户生产银耳菌种。为了帮助大家共同富裕,他主动赊销银耳菌种给缺乏生产资金的社员。去年,前垄大队就有130户社员向戴维浩共赊了4,000瓶菌种,使这个大队成为全县有名的“银耳队”,年产干银耳近20,000斤,总产值达20万元。他还赊销给附近社队120户社员银耳菌种4,000瓶,使更多的困难户翻了身。
小戴还常常借钱给社员,扶持困难户。去年,他就借给51户社员共7,000多元钱来发展别的副业生产。
小戴是当地袋栽银耳首创者,他不仅热情接待登门求教的人,还经常抽空骑着自行车巡回吉巷、大桥两个公社的一些大队,及时指导社员解决银耳栽培中的技术问题。看到大家都获得高产,他心里也特别高兴。
福建古田县 李仕坦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高龄老人带头架桥
安徽省来安县雷官公社桥湾大队七十四岁的老人雷如彬,带头献资金,为群众修建一座交通要道桥。
雷如彬所在桥湾大队的河口,是高圩、桥湾、五七三个大队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公社的必经之路。这里多年来没有渡船也没有桥。下雨天,来往行人都得脱鞋过河;雷雨季节,河水上涨,人们还得冒着危险,摸着过河;老人、妇女和小孩只好绕道而行,很不方便。当地社员常常叹息:桥湾、桥湾,见了必拐湾,厌地又厌天,多走三里三。
今年初,老人雷如彬决定自己带头拿出十五元,修建桥湾的要道桥。他把生病卧床不起的老伴托给邻居照料,开始忙碌建桥的事。在他的带动下,五七大队社员林永茂捐献十五元,桥湾大队社员高永云捐献十元。元月十二日,老人冒着寒风,带领几个亲戚,开始建桥。施工中,只见他跑来跑去,认真指挥,来往行人被他一心为民操办好事的行为所感动,不少人自愿捐钱相助。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仅用四天时间,就完成了五十六个土方工程,埋设了四节涵管。新桥建成了。
如今,社员们走在新桥上,高兴地说道:桥湾、桥湾,直走不拐弯,过河不湿脚,少绕三里三。 安徽来安县 孔祥华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十年护林分文不取
在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公社同兴大队第六生产队,有一位年逾七十的老党员邢玉。他曾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信用社职员,1970年退休回到家乡同兴六队。他不愿呆在家里吃闲饭,就主动向生产队要求担任义务护林员。在护林工作中,他早出晚归,严格执行护林公约。一次,一位乡邻砍了棵小树做镰刀把,他发现后,不顾别人说情,按制度罚了5元钱,以后又先后有12个人因砍树被他罚了款。从此,林木保护工作开展起来了。他年年给树铲草、浇水,精心护理。目前生产队的300亩护路林、用材林都已成材,社员们很不过意。队里决定补助给他2,000工分,他摇着头说:“我领着国家退休金,生活过得很好了,不用补助。”
黑龙江青冈县 刘文兴


第2版()
专栏:

林业部西北林业机械厂设计试制的植树挖坑机,由2人手扶操作,8小时可挖1,200个深度达450毫米的坑。这是工人在检验挖坑机。
新华社记者 姚宗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