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当前机械工业面临的主要课题
饶 斌
当前,机械工业面临的主要课题是什么?我以为,是解决产品的质量差、品种少、水平低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讲?这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和机械工业的地位、作用、现状考虑的。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因此,不仅要努力提高机械工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要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为各部门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有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问题,也有技术装备的产量、品种和水平问题。
从质量来说。据原电力部反映,近十余年来制造的水电设备,运行事故甚多,给电站的正常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安装时,设备缺陷处理常占安装工时的一半左右。设备投入运行后,经常因事故停机检修。有的机组,一年大修、检修时间在二千小时以上。一台机组一年总运行时间不过七千小时左右,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能运转,怎么能提高经济效益呢?
从品种来说。据了解,我们生产的机械产品的品种,只有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由于品种太少,社会各方面需要的许多机械设备得不到满足,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宝贵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白白浪费。比如,原料不足对造纸生产影响很大,但仅东北林区就有300万立方米的残留枝材得不到利用,原因之一是缺少扒皮机等一系列技术装备。纯碱供应不足也是影响纸张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目前1,500多个造纸厂中90%以上的厂没有碱回收装置。
从水平来说。一机部归口产品,大部分只相当于世界四十、五十年代的技术水平。由于性能落后,直接影响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在火力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5万千瓦以下的小型中低压机组,比大型高压机组要多耗煤25%。按现有装机容量估算,每年要多耗煤1,500万吨。显然,用大型高压机组,经济效益要好得多。但是,我国自己制造的30万千瓦机组效率还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60万千瓦机组还不能设计制造,需要引进技术。
从机械工业自身的情况来看,任务不足是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当然与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有关,同时也与机械产品质量差、品种少、水平低有很大关系。
可以这样说,把质量、品种、水平搞上去,是当前机械工业由被动转为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发展机械工业的核心问题。机械工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展开,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
怎样把质量、品种、水平搞上去?需要做的实际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明确的指导方针。这就是着眼于用户、市场,着手于科学技术,落脚于经济效果。
为什么要着手于科学技术?这是因为改进质量,发展品种,提高水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甚至可以说取决于科学技术。首先,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要靠科学技术。现在,不少产品使用不可靠,寿命短,事故多,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试验研究,或者是根据落后的理论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科学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比如,凿岩机活塞原来使用寿命不过500米,在有关院校和工厂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多时间,几百次的试验,积累了上万个数据,依据“多次冲击理论”进行设计,并改进了热处理工艺,使寿命提高了5倍,达到3,000米。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水平,更要靠科学技术。许多社会急需的产品,大到海上石油钻采设备、大型火力发电设备,小到浓缩菜汁设备、中药丸生产线设备,我们一时生产不出来,也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必要的技术设备,缺乏必要的试验研究手段。这些情况说明,质量、品种、水平的差距,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差距;解决质量、品种、水平的问题,必须从大力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着手。
为什么要着眼于用户、市场,落脚于经济效果呢?这是因为,改进质量,发展品种,提高水平,不能凭主观想象,而要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要;也不是技术水平越高越好,而要看全面的经济效益。我们过去的一个教训,就是不大研究用户和市场的需要,不大注意分析经济效益,单纯考虑产品技术水平的升级,导致某种程度的技术与经济脱节,制造与使用脱节。有些新产品长期成为展品,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映。近几年比较重视用户和市场的需要了,情况有一些变化。去年新产品的发展,不但数量多,投产快,而且销售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说明,着眼于用户、市场,着手于科学技术,落脚于经济效果,体现了技术和经济的统一,制造和使用的统一,应当成为振兴我国机械工业的一条重要方针。
当然,对这条方针也要有全面的理解。我们要着眼于用户、市场的需要,但不能只看当前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地预测未来的需要;不能只看国内市场的需要,也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我们强调落脚于经济效果,是指广义的经济效果,既包括企业自身的经济效果,也包括社会的经济效果;既要看当前的经济效果,也要看长远的经济效果;既要考虑资金赢亏方面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社会公益方面的经济效果。为什么要强调这两点?因为机械工业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在许多情况下是自己不受益而社会受益,当前不受益而长远受益。作为社会主义企业,无论如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
应当指出,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有了正确的指导方针,还要组织落实,这方面工作量很大。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把机械工业搞得更好。


第5版()
专栏:报刊摘要

《甲申三百年祭》写作的前后
方诗铭
1944年,郭老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
当时山东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书籍迁移在重庆,其中有一部名为《剿闯小史》的小说,是清初禁书,属于十分罕见的旧钞本。郭老以偶然的机会读到这部书,立即对它发生了兴趣,他放下正在从事的古代研究,对《剿闯小史》加以整理标点,由重庆说文社出版。同时,《甲申三百年祭》也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续发表。
在此以前,国民党政府的学术机构也有人在研究这个课题,写出了《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之类文章,说什么“流贼实因‘东事’而蜂起,‘东事’亦缘流贼而不救”,借以影射现实,诬蔑、攻击当时的革命力量。这些学术机构,从图书到档案,资料十分丰富。但是,对郭老来说,却是封锁的。因此郭老所凭借的仅是他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一些藏书,而这却是十分贫乏的。但是,为了回击那些人对革命力量的诬蔑,郭老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写出了不朽的《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引起了革命方面的重视,延安《解放日报》迅即转载,并加按语,又刊印成书,把它当成整风文件看待;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反革命方面的叫嚣,由叶青、陶希圣出面,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进行围剿。
当时,我在成都,读到郭老标点整理的《剿闯小史》,又连续读完《甲申三百年祭》,即写信给郭老,说明史料上有某些不足之处。这时,我正在读查继佐的《罪惟录》,从《李自成传》中发见李岩提出“均田免粮”的建议,立即将这条资料提供给郭老,又寄去一部与《剿闯小史》同一类型的小说,改名为《铁冠图》的《新世弘勋》。郭老大为高兴,回信嘱咐代为继续搜寻资料。不久,我从署名吴梅村所著的《鹿樵纪闻》中看到有关李岩的记载,又告诉了郭老。接着,我又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图书室继续翻检,找到一部怪书,即是《梼杌近志》。运用这些资料,郭老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关于李岩》。此外,郭老还有意将李岩和红娘子的故事搬上舞台,写一本历史话剧。可惜的是,这部有关李岩的历史剧始终没有与读者或观众见面。对李岩这个历史人物,郭老倾注了丰富的感情。李岩作为知识分子,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并提出“均田免粮”这种主张,当然值得歌颂,也应该歌颂。但是,当时一些御用文人如陶希圣之流,就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说郭老以李岩自况,竭尽攻击之能事。
对《甲申三百年祭》,我的意见,首先要看它的政治意义。我们要是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可以明白看出,它并不完全是一篇学术性的,而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文章,这是对《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之类文章的响亮回答,也是科学地分析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尽管当时文章中还没有明确提出,旧式农民战争之所以终归失败,是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但是,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农民战争成功还是失败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但不排除,而且十分重视如何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中汲取教训,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定为整风文件之一,其意义也在这里。
(摘自1982年3月3日《文汇报》)


第5版()
专栏:

一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力理论研究述评
熊映梧
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就提出“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力组织学”问题。但是,长时期内,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主张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只是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对于社会生产力这个范畴,近期的一些论文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其一,社会生产力不是可能性的东西(通常讲,“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现实的物质力量,或如马克思说的,“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只有作为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才能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的变迁。我国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同农业、工业、运输业所拥有的生产潜力(或称“潜在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落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忽视这个特点,就会轻视现有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热衷于新建、扩建,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的弊病就难以纠正过来。其二,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工艺学范畴(或技术范畴),而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范畴。这些年社会科学领域最大的误解莫过于把生产力当作一个工艺学范畴,最大的灾难莫过于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如果生产力是工艺学范畴,那就会得出工艺问题是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的结论,从而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近年来,生产力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的进展,是突破了“因素论”的束缚,从动态中考察生产力,并且如实地把生产力当作一个“系统”对待。有的同志指出,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况,是寓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力。因此,形成生产力的因素和结构不是万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并日益复杂化。我们不能把各个时代差别极大的各种生产力硬塞进一个“二因素论”或“三因素论”的固定模式中去。
一些同志指出,生产力不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几个因素机械相加,而是诸生产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体系”)。社会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强烈的集合性”、“密切的关联性”、“特殊的数量规定性”、“明显的总体性”。有的同志把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特点概括为“整体性”、“生产力各因素之间的均衡性、比例性”、“综合性”、“多层次性”;还有的同志认为,要研究生产力体系中“诸因素的技术结合”、“诸因素在空间上的结合”、“诸因素结合中的时间制约关系”、“生产力因素的物质更新运动”等等。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不仅重视对生产力的理论研究,而且也注意生产力应用学科的研究。有的同志说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并提出了四方面的研究课题:“结构经济”、“布局经济”、“规模经济”、“运营经济”(运营指运筹和经营的意思)。
应当指出,由于多年来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严重地忽视生产力,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我们在生产力研究方面的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认为,今后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方面应注意三点。
第一,从调查研究入手,首先弄清生产力的历史和现状,以此作为研究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常讲“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实际、实事,就是生产力的状况。弄清中国和世界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是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世界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很少有什么系统的调查研究。现有的经济史专著,多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史,缺少对生产力的系统考察,更没有一本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专著。希望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尽早对中外生产力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纂资料,写成专著。
第二,兼顾生产力的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两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为了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为了全面发展经济科学,我们必须全面开展对生产力的研究。对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对前面提到的“结构经济”、“布局经济”、“规模经济”等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将丰富有关生产力基本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从总体上弄清楚生产力系统的运动规律,给应用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
第三,建立各学科的协作,通力合作,开展对生产力的全面研究。生产力虽然不是技术范畴,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产力必须研究科学技术史,注意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动向。一个经济学家,必须懂得必要的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深入经济过程,揭示经济规律。当代各门学科有一种强烈的互相渗透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各学科的协作,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去攻克生产力经济学这座科学堡垒。
(原载《经济学文摘》1982年第2期)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信贷资金经济效果理论讨论会
最近,陕西省金融学会、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信贷资金经济效果理论讨论会。
一、信贷资金经济效果的标志。大家认为,信贷资金的经济效果是指银行贷款的投量与成果的比例关系,既应包括宏观经济效果,又应包括微观经济效果。贷款的宏观经济效果要看:(1)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2)是否符合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3)是否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提供更多的社会积累;(4)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贷款的微观经济效果,要看它是否能够起到发展生产、扩大销售、提高积累、加速资金周转的作用。
对于考核贷款经济效果的具体指标,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银行贷款和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果是一致的,对银行贷款经济效果不必另搞一套考核指标。第二种意见认为,贷款经济效果虽寓于企业经济效果之中,但与企业自有资金使用经济效果毕竟有所区别。因此,贷款经济效果的考核应只反应贷款这一部分资金运用获得的成果。
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果的途径。大家认为:(1)银行在贷款决策上要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能把信贷资金用作弥补财政资金的缺口。要根据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相应地调整信贷投放结构。(2)银行要积极协助企业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推行资金分口管理、资金下库制度,加强财经纪律。(3)改革信贷管理制度,切实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在利率上应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企业发生的新积压,要认真执行加息制度,使银行贷款与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4)改变信贷资金供给制的作法,以提高信贷资金的经济效果。(红积 林宝)


第5版()
专栏:

论太平天国法制并未超脱封建主义范畴
邹身城
论者多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一切立法活动的基础和准则,具有根本法的性质。要探讨《天朝田亩制度》算不算法律,得先考察这个“制度”有没有实行与有没有可能实行?法律可以是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但必须是实际施行的。《天朝田亩制度》宣称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作为地主财产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田地看成上帝的财产。根据现有材料看,可以确定,《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计划和平均享用的方案,自始至终都是不曾实行过的。事实证明,太平天国革命这一单纯农民战争的历史局限性,不可能制定出非常明确的土地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只是设计者的一个“平等天国”的政治理想罢了,算不得什么法律,更不可能“具有根本法的性质”。
从现存太平天国六十二条刑律及有关文献的内容来看,太平天国的法律性质,封建性多于民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如刑律所载:“红黄二色为天朝贵重之物,凡有官者,即遵官职制造穿着。无官之人,仅准红色包头,其汗袍蚊帐足裹尤不准用。……”逾限者“斩首不留”。(见《太平天国》第三册第223页)“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同上书第230页)之所以等级如此森严,违者立即杀头,是因为太平天国领袖坚决维护封建主义的基本原则——“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同上书第223页)
其次表现在维护君主的绝对专制主义。太平天国法律肯定了天王权力凌驾一切,专决独断。明确宣告“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官书《幼学诗·朝廷》)“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第378首)“一句半字都是旨,认真遵旨万万年。” (同上书第417首)可知太平天国的专制独裁到了何等地步!
第三表现在维护封建世袭制。太平天国法律确认父子继承的家天下特权。洪秀全自称万岁之外,只规定年幼的儿子洪天贵称万岁(开始封洪天贵万岁时年仅三岁)。其他要职也多“以子孙承袭,世传不替”,如西王萧朝贵的儿子封为幼西王,称八千岁,十岁的时候就兼任赍奏官的重职。三年后洪秀全下诏:“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据《李秀成自述》)这都是封建主义“荫子孙”的特权制度的沿袭。
第四表现在维护夫权。太平天国提出过男女平等的口号,但社会实践中却没有男女平等,专以“三从四德”为准则。洪秀全规定后妃们绝对服从丈夫,简直把妇女当作奴隶:“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喙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天父诗》第17、18首)宫中如此,民间也规定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牝鸡若司晨,自求家道苦。”(《幼学诗》)1854年6月东王杨秀清复英人的三十一条中有一条说:“一复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
第五表现在太平天国法制渗透着宗教迷信的神权色彩。“天父上帝要人生则生,要人死则死。”(《太平天国》第一册第13页)由于法律附会宗教教义,便出现了许多有乖人情的严法苛罚,如“剃胡刮面,皆是不脱妖气,斩首不留。”“凡邪歌邪戏一概停止,如有聚人演戏者全行斩首。”(《太平天国》第三册第231、232页)
第六表现在对内部苛刑酷法。如刑律规定应斩罪名甚多,虽赌博、口角、打架、饮酒、吃黄烟、私藏金银、口出怨言都要处以死刑。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推行的法律,只是一些零星的封建性的“罚律”。它保护的是君权、夫权、神权(上帝)、族权以及各种封建特权。人民群众并没有得到反对封建特权、君权、夫权、上帝神权等权利,更没有彻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保证。太平天国法制保障“照旧交粮纳税”、“赋由租出”,就是确认封建的经济基础。由此可见太平天国法律本质上并未超脱封建主义的范畴。(摘自《法学研究》1982年第1期)


第5版()
专栏:书讯

《财政与信贷》出版
邓子基主编的《财政与信贷》一书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把财政与信贷统一起来考察。
过去一个长时期,对于财政与信贷的作用,都是分别论述,很少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财政与信贷》一书把财政信贷统一起来分析,在统一的基础上讲明各自的特殊性,为在共同目标、统一计划指导下更好地发挥财政银行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基础。  (徐日清)


第5版()
专栏:书讯

《政治经济学原理》将重印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是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需要编写的教科书。本书增大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内容的比重,注意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分析,对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工人实际工资是否越来越下降、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趋向、对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估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该书一九八一年出版,为满足一九八二年秋季教学用书需要,即将重印。
(田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