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非之者众”到“非之者寡”
——记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保护人才的事迹
本报记者 缪宜琴
编者按:当前,在一些文教科研单位有一股嫉妒冒尖人才、“掐尖子”的不正之风。谁有了成绩、出了成果,种种流言蜚语便接踵而至。此风不刹,人才难出。这些单位的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出面做工作,扶正祛邪。第四军医大学两级党委这样做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
一个学校的党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行高于人,人必非之’,因此,培养人才不易,保护人才更难。”这话未始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政委项远、部长刘晏明却说:“我国知识分子是有觉悟的,只要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家,‘行高于人’的人,就可以从‘非之者众’到‘非之者寡’”。
1980年年底,四医大训练部403研究室第三室讲师薛采芳,在著名微生物学教授汪美先亲自指导下,同研究生一起,运用国外七十年代的一项先进医学科研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取得了成功,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当时,获得了陕西省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表彰薛采芳,学校给她记了三等功。
正当薛采芳带着胜利的喜悦,全身心投入另一项科研工作的时候,风言风语来了:“就薛采芳能”;“薛采芳红得发紫了”“我有薛采芳那个条件,也做成了”。有人甚至歪曲事实说,薛采芳他们搞出来的这项成果一钱不值。去年6月份,训练部党委根据学校党委的指示,让第三室开会总结薛的先进经验。结果,总结先进经验的会议,开成了围攻薛采芳的会议。会上,有人当着薛采芳的面,说这项成果是剽窃来的。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训练部下属单位不少不了解情况的人也随声附和。当然,也有人同情薛采芳,说她抛开丈夫和两个儿子,没白没黑地钻在实验室里,却落得这样,以后可别卖命干了。
薛采芳坚信自己没有错,但她实在无力抗住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本来已经消瘦的面庞更瘦了。她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薛采芳找到了校党委一位常委同志。这位年近四十、已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党组织面前象孩子似地边哭边诉说自己的委屈和目前的艰难处境……。
四医大党委许多领导同志深知出人才、出成果对于四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两年前,这项先进技术刚从国外引进来,总后勤部把任务交给他们时,党委曾热情地支持汪美先教授从403室挑选基础比较好、肯勤奋钻研的中年科技骨干薛采芳主持这项工作。现在,成果出来了,人才也初露头角,有人想扼杀成果,掐掉尖子,党委的态度当然是十分鲜明的。他们认为,这是一股“棒打出头鸟”的不正之风,不刹住它,四医大今后休想培养出人才。党委一面鼓励薛采芳,不要灰心丧气,要继续干;一面指示训练部项远政委,亲自抓这件事,切切实实抓出成效来。
项远和训练部党委其他几个同志,经常到第三室和薛采芳家去,同薛采芳谈心,安慰她,鼓励她,叮嘱她注意身体健康。
风止树方静。训练部党委到403室调查“风”的来龙去脉。从整个训练部看,刮“风”的还是少数人。其中,有的人有不服气情绪,觉得好事都让薛采芳占着,没有自己的份;有些人要求冒尖人物十全十美,看不到薛采芳的主流、本质,抓住她某些次要的缺点不放;有些人不了解情况,人云亦云,跟着“风”跑。
党委布置403室第三室党小组召开了党小组会。政委项远在会上理直气壮地说,象薛采芳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就越有希望。他要求共产党员在纠正不正之风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旗帜鲜明地支持薛采芳。党小组会议以后,有些党员同志悔悟了,对薛采芳的态度有了转变。原来认为薛采芳“背了时”,不敢理睬薛采芳的同志,也去看望她了。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把所有的思想问题全都解决。会后,项远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一个个地谈心。知识分子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当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确实错了的时候,是会向真理低头的。经过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连原来吹“风”吹得比较厉害的同志,都主动做了检讨。
为了有利于第三室和薛采芳主持的科研小组开展工作,训练部党委经请示校党委后决定:将三室划归微生物学教研室领导,这样,汪美先教授对第三室有业务、人事、行政等等一切领导权。
薛采芳呢?不用说,早就振奋起精神来了。去年年底,她主持的科研小组,同西北光学仪器厂协作,在汪美先教授指导下,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设计、试制成功了微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仪,为我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工作,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为了表彰她这一年的工作成绩,年底,学校又授予嘉奖。
刘晏明和项远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软不得,急不得。也就是说,态度应该是坚定的,措施应该是有力的,方式方法则应该是和风细雨的。


第3版()
专栏:

广西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中学
增拨经费,制定统一教育计划,加强教师培训,编写教材
本报讯 本报1月31日和《光明日报》2月21日、22日对广西几个县农业中学的报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引起了反响,自治区、地、县不少领导部门及公社立即采取新的措施,巩固和发展农业中学。
自治区教育局决定:一,今年多挤一点经费给农中;二,立即制订全区统一的农业中学教育计划
(草案),秋后试行;三、加强对农中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并要求人事部门今年分配一批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中去担任专业课教师;四、组织几个地区的教育局研究、编写农中文化课教学大纲。
钦州、南宁等地区教育局对农中工作作了新的部署。钦州县教育局第一季度拨款5,700元给沙埠、康熙岭、大寺三所农中修建校舍,又借周转资金一万元给他们办鸡场、果园。合浦县环城公社要求公社农业站、林业站跟农中合作搞科学研究,并提供良种。
广西教育界的同志指出,巩固和发展农业中学意义重大,但有许多困难。例如,农业中学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合适的文化课教材,缺乏专业课教师。他们呼吁中央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 陈永作


第3版()
专栏:

上海古北中学抵制看坏书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古北中学在学生中开展抵制看坏书的教育活动,并对传阅黄色手抄本的学生,认真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去年11月中旬,这所学校发现有部分学生传阅、转抄黄色手抄本,校领导和教师采取教育引导的方法,收到学生交出来的黄色手抄本共11本,并基本弄清了这些手抄本传阅的情况。
古北中学在收缴黄色手抄本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情操高尚的活动中来。学校增加了一些报刊杂志,增辟了阅览室。图书馆改变了过去集体借阅的办法,让学生自由借阅。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补助农业和职业中学
湖北省人民政府最近拨款300万元,对全省104所办得较好的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予以补助和鼓励,帮助他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全省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所办得较好的农业或职业中学。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北京市连续三年增加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北京市今年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将比去年增加8.1%。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三年增加这方面的费用。今年主要用于发展幼儿、工农业余教育,巩固和发展电视、函授大学;加强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开发、交流活动;增加病床600张。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湖南省参加文化技术学习的职工逾百万
湖南省目前有一半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办起了各种形式的职工文化学校和技术训练班。参加学习的职工达140多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30%以上。不少单位建立了从扫盲到职工高等教育,从徒工培训到科技人员进修的职工教育体系。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黑龙江勃利县设立老干部医疗室
为了使离退休老干部医疗就诊方便,黑龙江省勃利县老干部工作委员会设立了老干部医疗室。这个医疗室负责全县副科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和一般退休干部中的急重病患者的治疗工作。他们采取巡回医疗、接待就诊、建立家庭病床和帮助联系住院、会诊等形式开展工作。医务人员热情周到,深受老干部欢迎。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世界语杂志《世界》正式创刊
我国学习世界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宣传、普及世界语,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编辑的《世界》杂志,已于今年2月正式创刊。《世界》杂志以汉语为主,为双月刊。内容有世界语介绍、世界语学习心得、翻译经验、语法研究、会话、注释读物和国内外世界语运动的历史及近况等,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世界语者学习和阅读。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开始编纂
中国地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出版局决定着手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最近成立了词典总编纂编委会。出版工作由商务印书馆承担。


第3版()
专栏:

从太空观测大气的使者——气象卫星
邢福源 言 实
1960年4月1日,世界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开始了从太空观测全球大气的新时代。22年来,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很快,到目前,世界各国已发射100余颗,尚在使用的有几十颗。
在全世界,气象观测地面站分布很不均匀,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沙漠、极地等,观测站非常少,甚至是空白,以致一些灾害性天气系统有时不能发现。如果在这些地区设观测站网,不仅每年要耗费十亿美元以上,而且事实上也办不到。气象卫星问世后,才初步解决了全球气象的观测问题。极轨气象卫星,单星系统每12小时可对全球观测一次,正交双星系统,每6小时可对全球观测一次。静止卫星,定位在近3.6万公里的赤道上空,观测范围近地球五分之一的面积一亿平方公里,一般30分钟观测一遍,如果需要还可以15分钟、5分钟观测一次。1977—1978年,在全球赤道上空曾布了五颗静止气象卫星,与3—4颗极轨气象卫星,共同构成了一个全球卫星观测网,参加了1978—1979年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一颗气象卫星可以顶上成千上万个气象站,气象卫星开拓了全球大气的观测事业。
气象卫星问世前,台风预报十分困难;有了气象卫星,情况大为改观。气象卫星不仅能在热带气旋的发展初期就发现它们,而且可以跟踪它们的移动,确定其中心位置和强度,预测未来的演变和路径,并及时发出预报和警报,以利采取措施,减少损失。自业务卫星使用后,没有一次台风漏报过。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预报难度很大,但气象卫星提供的红外和可见光云图的对比分析,有利于确定暴雨的范围、强度,判断洪水的危害及采取防治措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飞机在平流层飞行,因此卫星探测的平流层资料,对飞行安全十分重要。气象卫星也是航海和捕捞业不可缺少的益友。商船靠卫星资料掌握海上天气及其变化。1970年8月18日,一艘美国货轮从巴拿马运河向西开往夏威夷。途中,从卫星云图得知,将遇热带风暴。这只船立即改变航线向东北方向驶去,待风暴移去后,货轮才又恢复了原航线。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冷暖洋流边界。边界水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鲑鱼、清花鱼、长鳍金枪鱼往那里集结,同时,卫星资料还可给出这种渔场是否有2—3天适于作业的天气,这样渔民可以减少盲目出海,提高作业率和捕获量。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目前,有会员一百四十九个国家。为了使各国群众了解、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世界气象组织把世界气象公约生效的日期(三月二十三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要求各会员国围绕统一主题举行纪念活动。为便于各国及早筹备,主题一般在两年前由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确定。今年的主题是:从太空观测天气。


第3版()
专栏:

留学思絮
魏庆鼎
魏庆鼎是北京大学的讲师。他于1979年春到日本留学,在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佐藤浩教授指导下,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的实验研究。他怀着“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勤奋学习,取得了好成绩,现已学成回国。这里选登的,是他在国外留学期间所写的杂感。 ——编者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振兴中华”的口号,我最早是从北大同事的信中得知的。看到这句话时,不禁“啊”了一声。因为当时我脑子里想的也正是这句话。和留学的同窗、复旦大学庚镇城谈起此事,他也有同感。他说,几十年前的留学生里出了许多革命先驱,其中有的是为觅求救国之路出来留学的,也有许多是到了国外,打开了眼界,痛感自己祖国的落后而激发起救国热忱,投身于革命的。年近五十的庚镇城学习非常刻苦,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一方面劝老庚注意休息,一方面也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有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我国是个穷国,要赶上发达的国家特别需要有革命精神和革命干劲。讲爱国主义,讲革命精神,讲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落后,而怕消沉。“四人帮”的罪恶之一在于以极左的疯狂摧残人们的革命热情,其恶果今天还某种程度地存在。
我出国的时候只想出来学一点外国的先进技术,但以什么姿态、什么思想来学,很少考虑。一到日本,一方面是环境不熟、语言不过关,因而学习一下子扎不进去;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个人的琐事上分散了不少精力。头两个月,我跟两个代表团接触,帮他们联络联络,买买东西,自己也想办法买点便宜货托他们捎回去,有时竟为此占用工作时间。开始,并不以为然,但是当我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时,就感到深深的内疚。我当时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个留学生每月用10万日元的话,国家每个月就要用3,800元人民币的物资换这笔外汇。国外生活的每分每秒都是祖国母亲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的,我没有权力浪费它。我用大字写了一条斥己书:“马不停蹄犹不及,人闲鞍落意何为?”放在抽屉里,每当拉开抽屉,这条斥令就击我一鞭,激发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督促自己奋发勇进。
时值7月盛夏,我放弃了许多招待留学生的暑期活动,投入了学习电子技术的苦战。我的工作条件除仪器外,其它条件并不好。毫无冷气设备的实验大厅闷热窒人,成群的蚊子白天也向我俯冲,我只好在身边点上两三盘蚊香,坚持在烟雾熏腾之中学习制作电路,焊接、调试。我开心地想,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火眼金睛的时候,大概也是够难受的,可是不经那番苦,怎么能有那般本事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需的。
苦战终有收获。在学习电子技术的同时,我制做与调试成功了一台双线定温度热线风速计,并且用它进行了湍流边界层的测试。这反过来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也使我的感情和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俯案钻研、动手实践来度过每分每秒,我觉得心安;拿去处理生活琐事、游玩,就很疚歉。这样,我渐渐地形成了习惯,每天早晨大约七、八点钟从宿舍出来,夜里十一点才回住处,节、假日也都如此。特别是新年期间,研究所几乎没有人去,我充分利用这种空闲,使用平时闲不着的仪器、计算机。在实验最紧张的几个月里,我常常留宿在研究所工作室的地板上。那时候,正值寒冬,有时通宵在没有取暖装置的大厅做风洞实验,确有点苦。两年后,我通过了博士论文的预备答辩,不少日本朋友在表示惊奇之余称赞说:“两年干了三年、四年的工作”,“做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到日本两年多,我去过四国、九州等地参加学术会议。会议一散,照例要游玩一两天。这种情况下,我总是想法尽快返回研究所,趁研究室别人不在的时候,充分利用设备。1980年10月,我从四国开会回来途经京都时下了车,把在京都留学的北大的同事邀到车站,请他带我去岚山拜谒了周总理的诗碑。朋友盛情邀我在京都停留两天,参观一下名胜,但我急于回去利用空闲的计算机编制实验程序,谢绝了朋友的好意,只停留5个小时就匆匆返回东京了。在傍晚的岚山脚下,望着苍郁的山廓,和朋友谈起当年周总理在日本留学,立志改造中国的情景,不禁十分感慨。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大业尚待我们继续奋斗。
必须学会几手
由于我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鄙薄技术工作,以为没有出路;又由于我国长期技术落后,从事技术工作、实验工作难以取得成就;加之报刊有个时期也偏重于宣传数学及其它抽象学科,造成一种轻视技术学科(特别是农、林)的偏向。这种学风在留学生的治学方法上也有不少反映,主要是:重视学理论而不重视学技能;重视读书,不重视实践;听、看太多,动手太少;广涉过度,无一突破……我自己就曾受这种学风影响多年,结果,自己只有一条腿——会点理论却完全不善于动手。而搞实验科学的人不能动手就寸步难行。到日本后,我发现从导师到他的助手都不仅懂得湍流,而且精通从电子学到计算机、照相等许多技术,相比之下,实在感到差距极大。开始,我曾经想转到搞计算、理论分析的部门去,但后来想到,如果不硬着头皮啃掉这一个困难,我将永远在先进的实验技术的大门外徘徊。两年多来,在佐藤研究室的帮助下,我在学习湍流实验技术的同时,自己动手仿制和试制了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实验设备9台,并用这些设备做了大量湍流边界层的实验,取得了新的成果,完成了博士论文。这比我只会用人家现成的设备取得成果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这意味着我已经从学爬到能独立地走路,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后可以继续走向、乃至跑向新的目标。
争乎其上
在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想到回国以后自己的重担,决心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迅速带回去,同时,要努力把研究用于应用方面(航空、船舶、风力、水力、医学各方面都与湍流有关)。有了这些具体目标,我就有许多想法:把热线技术学到手,把流动显示方法学到手,把计算技术学到手,把加热实验技术学到手,……。画象处理方法要了解一下,水槽实验技术要了解一下……。想法很多,“野心”颇大。时间不够怎么办,那只有靠挤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
在对待时间问题上,我的原则是:少务杂琐,不务清谈。凡可以回国后再做的(例如某些书、资料的阅读、整理)留在以后做,尽量把留学的每一分钟用在回国后缺少条件的方面,例如学习新技术,使用设备,积累资料等。乘车时间能看书就看书,不能看书就想问题、背外语。最大限度利用时间的同时,劳逸结合,注意锻炼。为了过好外语关,尽可能少用汉语,争取多和外国朋友接触,“脸皮”厚点,多说、多练,多用外语写文章,多用外语思考问题。
俗话说:争乎其上,得乎其中;争乎其中,得乎其下。我觉得目标要高,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积极性。当然,并不是高到达不到。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要订到这样的目标:使劲蹦才能够得着。”
高标准、严要求,就一定能在留学中取得成绩。


第3版()
专栏:

昆明师范学院77级毕业生冯家曙(右二)主动要求重返曾经插队的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当地干部闻讯后前来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