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访歌德故居
梁兴唐
“W”之谜
那是整整一百五十年前的事了。1832年3月22日中午,歌德静静地坐在靠背椅上告辞了人间。弥留之际,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还希望把他最后一束智慧之光贡献给他的民族,贡献给世界文坛。他微微抬起右手,写下了最后一个字母“W”。有人认为,他要写的是他的名字;也有人认为,他想写“世界文学”一词。歌德的真意已无从知晓,但人们的猜测却不是没有理由的。他的名字确实同世界文学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为了纪念歌德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德国文学界、新闻界等准备举行各种活动,出版新的选集、评论专著,演出《浮士德》等大型话剧,拍摄有关电视片,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这个时刻我们来到歌德的故乡——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访问歌德的故居,是特别有意思的。
在闹市中心一条幽静小街上,有一幢十六世纪古色古香的四层尖顶楼房。1749年8月28日中午,时钟正敲十二响,歌德就诞生在这里三楼一间小室里。宽敞的厨房和餐室,内院那口自用的水井,以及近二十间内室中精致的家具,都表明歌德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里。他的祖父经营旅店业和酒业,留下一笔可观的积蓄。他的父亲用钱捐了一个市参议员,但实际在家赋闲,给子女作启蒙教育。但他却是一个收藏家,特别是绘画,有很多画家朋友。歌德的童年是在画家中间度过的。那些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特别是美妙的风景画,深深地激动着当时歌德的幼小心灵。他从十几岁开始作画,一共有2,000多幅作品。
文学之路
歌德走上文学家的道路是以绘画为起点的。歌德的母亲是位市长的女儿,她经常给歌德讲民间传说和童话。这些传说故事比风靡一时的、用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罗珂珂文学作品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反映民众的愿望。这对形成歌德的创作道路具有巨大的影响。故居里放着一座两尺来宽的木板小屋子,制作也比较粗糙,但它却是一件宝贵的文物。这是歌德童年和少年时代常演木偶戏的道具之一。歌德在这里演出过许多民间戏剧和他自己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凭借着这小小的有限空间,歌德的想象力早就飞翔在广阔的天地里。
歌德的学习和工作室在阁楼上,同整个楼房里的豪华陈设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在这个简陋的斗室里,歌德创作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不朽之作,使他成为当时德国的革命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人物。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唤起民族觉醒,代表着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在文学创作方面,狂飙突进运动一扫无病呻吟的宫廷文艺的污浊空气,开创了一代新风。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感情热烈,歌颂自然美景,赞扬淳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1770年,歌德21岁时离开故乡到斯特拉斯堡求学,在那里结识了后来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核心人物的海德尔、克林格尔、瓦格纳等一批青年作家。一年后,他又回到故乡,从那时起到1775年离开故乡去魏玛,这四年,恰是歌德风华正茂、文思如潮、创作鼎盛的时期。1773年歌德写成了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一代的反抗精神。1774年出版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腐朽现象,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作,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年时代的歌德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对自然界有深切的感受,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抒情诗,如《五月小调》、《野蔷薇》等,深受民众欢迎。歌德用六十年心血完成的巨著《浮士德》,其构思也开始于他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都渗透了反抗当时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
“北京厅”里
每年来自全世界的15万参观者都会惊奇地发现,歌德故居二楼主厅叫做“北京厅”,内部陈设全是中国式的。墙壁的贴布上绘有中国装饰画,室内放着中国传统式的器皿,桌子和椅子也都是模仿中国式样制作的。在二楼另一间音乐室里,放着一架仿照中国家具风格制造的古老风琴,琴盖上绘有一幅典型的中国漆画:山水、杨柳、追猎、垂钓、河溪、宝塔,充满着中国的田园气氛。二楼是歌德一家欢庆聚会和接待亲友的地方。据考证,年轻的歌德在这里发表过著名的《纪念莎士比亚》演说,提出要打破古典主义文艺桎梏,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建立德国自己的民族文学。在室内布置中国式的家具、手工艺品和绘画,是十八世纪欧洲的一种时尚。但在这里不也能得到中国文化对歌德影响的一点小小信息吗?他在晚年读过译成外文的《水浒》片断、《玉娇梨》、《花笺记》等中国小说,非常赞赏。1830年,他运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写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这说明,中国文化同歌德的创作,是有一定联系的。(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歌德与中国
叶廷芳
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开创者之一的歌德,他的名字在我国广大读者心中是光辉的。他不仅是德国最受尊崇的伟大诗人,而且在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是巨匠。他的思想曾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过影响。他的艺术曾滋养过我国现代的新兴文学。我国现代文学的前辈如郭沫若、田汉、宗白华等,都曾直接从歌德的作品中吸取过思想和艺术养料。正如郭沫若自己所指出,歌德是他受影响最大的几个外国诗人之一。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中的某些部分,明显带有歌德风格的烙印。歌德的早期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戊戌”前后就已引起中国先进知识界的注意,并有片断被翻译过来;它那反封建的“狂飙突进”精神对中国民主启蒙运动无疑是一个促进。一九二二年,即《女神》发表后的第二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由郭沫若全译发表,它与“五四”时代精神一拍即合,在我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其后,作为歌德创作生涯结晶的《浮士德》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这部宏篇巨著与其说是一部艺术品,毋宁说是一个知识和智慧的宝库。它使中国广大作家和读者至今仍怀着浓厚的兴趣细细咀嚼和思考。
歌德生前对中国怀有特殊的兴趣,也热情关心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他很喜爱中国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晚年,他通过一些英、法、德文译本阅读了不少中国小说、戏剧和诗歌等。他称赞元曲中的某些剧目在描写人物感情方面“最深刻动人”,尤为《赵氏孤儿》一剧主人公舍身救孤的侠义行为所感动,打算把它改编以在德国上演。对《风月好逑传》、《玉姣梨》、《花笺记》、《百美图咏》以及《今古奇观》都深为赞赏,还想把其中有的改编成长诗。虽然他深知,这类作品“绝对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品,但他从中却了解到中国的灿烂文化和风土人情,使他对中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感应。在他后期的剧作中,多次出现与中国有关的人物和道具。  歌德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和德国人非常相象的民族”;“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觉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容易理解的,平易近人的……因此和我写的《赫尔曼与窦绿台》以及英国理查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之处”。歌德还把法国著名诗人贝朗瑞同中国诗人作了对比,指出“中国诗人那样彻底遵守道德,而现代法国第一流诗人却正相反,这不是极可注意的吗?”他认为,“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应该说,歌德的这一看法是很精辟的,无怪乎鲁迅曾称他为“识见既博,思力复丰”,很“有见地”的“大诗人”。歌德逝世前不久,还采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写了一组托物寄情的诗歌,题为《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共十四首,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向往。这期间,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仍不放松对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研究,在日记中曾写道:“晚上自修,续读《花笺记》。”这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一往情深。(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雪国缤纷飘彩绸
陈泊微
日本新澙县十日町市是个仅有5万人口的小城市,却因雪和丝绸而扬名远近。它被称为“日本第一的多雪之国”,同时也是盛产高级和服衣料的丝绸之城。
十日町市每年举行一次雪节,今年已是第33届了。在本届雪节开幕的日子,我们访问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时值2月中旬,东京已是梅花初绽时节,这里依然是一片白银世界。由于节日的到来,整个城市都被用冰雪制作的艺术品打扮起来了。广场上,街道旁的空地上,到处都是雪雕,人们不但可以看到龙太子、桃太郎、一寸法师等等民间故事和童话中的人物,而且可以通过这些雪雕艺术品,欣赏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的风光,窥视“动物之国”的热闹景象和“巨鲸闹海”的场面……据统计,在今年的雪节中,全市这样巨大的雪雕共有48座。
节日里,轻松的乐曲在城市的上空荡漾。全市一切饰有雪雕的游艺场全都活跃起来了。雪上运动会、雪上音乐会、乡土艺术表演、雪上茶馆、雪上酒店、散发着香味的小吃摊、五花八门的民间工艺品摊……每个场所都吸引了许多游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雪节的最高潮到来了。望不到尽头的人群奔向一个名叫“城丘”的山岗。山岗平地上,矗立着一座巍峨壮丽的尖顶殿堂。这是一座全部用雪修筑起来的“巴黎圣母院”。为了建造这座殿堂,人们特地从市郊运来了2,000卡车雪。这座雪宫,英国的一个权威机构认为是“世界第一的雪建筑”,并且发来了一张证书。以雪宫为舞台的精彩表演开始了。宫殿大门开处,一队队身穿鲜艳和服的年轻女子飘然降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宫殿的半腰和上空,在特制光照装置辉映下,霞光缭绕,异彩纷呈。看了这个场面,使人不由得联想起神话中的琼楼玉宇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一会儿,五光十色的焰火之花在雪宫上空飞舞。一会儿,一队队手擎火炬的滑雪健儿从远山高处疾驰而降。这时,舞台上青年女子们的艳丽服装在这些精彩场面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光彩夺目了。据说,当晚出现在雪宫舞台上的女装,都是用该市特产的名为“诞生色”的新彩绸制成的。啊,原来雪节不仅仅是表现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而且也要表现彩绸缤纷的服装之美哩!
十日町市的雪节是在人们同雪的斗争中诞生的。这里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日本首屈一指的多雪地带。每逢雪季,大雪连绵,一、二月间平地积雪至少在两米左右,有的地方深达5、6米,往往大雪封门,压塌房屋,压断树木,有时还出现可怕的雪崩。十日町市人民年年岁岁都要为排雪和救治雪灾进行艰苦的斗争。他们一年之中有一半时间是在雪的包围中度过的。漫长的雪季生活,使人们感到单调、沉闷和阴郁。人们不甘于闷守在家里等待冰融雪消的春天。为了使雪季的生活过得更快活些、轻松些、丰富些,终于作出了一个有意义的决定:举办雪的节日,丰富雪季的文化娱乐生活。人们在与雪斗争的同时也不会忘记,十日町市的丝绸生产,却又离不开雪的惠赐。这是因为,雪多,正好造成了织绸所必需的湿润而洁净的空气,以及印染绢绸所需的清冽的雪水。“十日町”这个名字,就是由古老的纺织品定期集市贸易而来的。因此,雪节不仅表现了雪国的欢乐,而且成了扩大本地丝绸产品影响的一个园地,它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和与丝绸交易有关的客商。本届雪节的来客就达35万人次。
十日町市的人民,是经历白雪考验和磨练的人民。他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满怀乐观地去创造美好的事物,这大概就是这个雪国里的可贵的风尚吧!(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寄怀
欣闻阿富汗游击队捷报
蒲 剑忆昔盘坐地毯上品尝瓜果,并聆听民歌唱得多么欢乐,虽是谈情还不离开爱国,而今,不唱情歌唱战歌。唱着阿富汗的母亲慈爱,但不哺养屈膝的奴才。唱着什么所在是荣誉?荣誉属于为国捐躯的烈士。国门已被撞倒毁坏,长驱直入浩荡的军车。对此若不抵抗便灭亡,哪里有第三个选择!同仇敌忾龙虎般的战士,神出鬼没在山野或在城市。沙场上滴下鲜血斑斑,美过蔷薇花红瓣片片。锁链套在敌人的颈上,让他们当作漂亮的领带。想在这国土上当主宰,应知地雷到处密密埋。爱慕卫国豪杰,女友会送来一双花鞋;如果不幸身死,女友会用发丝缝件寿衣。出鞘的剑十分犀利,剑光闪耀传统的战绩。兴都库什山峰顶的军旗,赢得万千眼睛的注视。从前击退入侵经过好多年头,当前敌人是比邻更须持久。我们斟满葡萄美酒夜光杯,遥祝小胜的现在,大胜的将来。
注:第二、第六节的意思,
来自阿富汗民歌。
1982年2月21日


第7版()
专栏:

国外文明礼貌点滴
△坦桑尼亚的曼亚拉湖国家公园虽然游客如云,地面上却看不到果皮纸屑。那里也看不到关于乱丢东西将被罚款的告示,只是在公园门口贴着这样一首语气温和的诗以提醒游客:
不要招人说:
“这人真可恶,
是他将幽美环境弄龌龊。”
那时你的脸将往哪里搁?
△肯尼亚某公园里有这样一张布告:“参观者不得向鳄鱼池里乱丢果皮纸屑。谁丢了,谁就得把它拾起来。”
看看鳄鱼池,确也干干净净。这未必是人们怕被罚下鳄鱼池之故吧!
△埃及首都开罗有一条法律,规定在妇女面前不准说骂人话,初犯者关押多至七天。要是同年重犯,关押期可长达六个月,外加罚款。当然,即使是骂男人,在那里也被认为是不文明的。
△瑞士德欧城通往山顶的缆车站旁边,用三种语言写着一张告示——
英文:请勿摘花
德文:严禁摘花
法文:爱山及花
(严维明辑)


第7版()
专栏:摄影艺术

文艺沃土一枝花
——意大利摄影艺术欣赏
 邓历耕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曾经出现过群星灿烂的历史时期,诞生了但丁、伽利略、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众多的伟大诗人、艺术家和科学家,留下了举世倾慕的无数文化宝藏和名胜古迹。正是在这得天独厚的悠久文化熏陶下,意大利的摄影艺术也绽放出许多瑰丽的花朵。令人高兴的是,首都北京的广大观众,如今有机会在中国美术馆欣赏到来自这个欧洲文明古国的许多摄影艺术佳作了。
宏丽壮观的古罗马水管桥前的羊群、意趣盎然地闪现在威尼斯水城的雨中人影、米兰大教堂无数尖塔后矗立的现代高层建筑、被艺术馆中珍品的魅力吸引得留连忘返的观众……都一一通过镜头得到艺术的再现。总之,题材广泛、风格迥异、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等等,使这次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的100多位意大利摄影家的作品,有如色彩缤纷的花束。特别应该一提的是,这次展出的大量作品,把璀璨的文化遗产与现代摄影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观众既能领略到意大利历史瑰宝的光彩,又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不少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人民的生活面貌和风土人情,表现手法又是那样朴实、自然。
乔治·洛蒂是中国人民相当熟悉的摄影家,他拍摄的周总理彩色照片,传遍千家万户。这次他展出的两幅题为《光与海》的照片,是用抒情的手法,通过光线与色彩的变幻,表现了大海的美和力量,给人以十分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葡萄美酒》和《炊具》等,则以高超的用光技巧,把各种静物造型的线条和鲜丽的色彩,表现得美奂美轮,令人赏心悦目。
为这次展览作出巨大努力的意大利《国际电影、摄影、录像、视听产品博览会》的文化处主任、著名摄影家科隆博先生很强调通过展览增进意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预见,这次展出定将达到相应的目的,意大利摄影艺术作品将会在中国广大观众心中留下友谊和美的印象。


第7版()
专栏:

味尔加尼充满诗情画意的《在翁布里亚收获季节》,再现了意大利农村优美、纯朴的小景,在意境上与十九世纪法国艺术大师米勒的《拾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