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大家谈

道德的“魅力”
水镜
报载,一位少女第一次从工作单位独自回家探亲,旅途中碰到一个“甜言蜜语”的“邪恶”人物,此人的一言一行引起长途汽车上中年女售票员的注意,在少女准备换乘火车时,女售票员委托一名海军战士希望他作这个少女的同路,海军战士中途到站下车,又嘱托另一位可靠的人,这样,五个素不相识的人在迢迢千里途中四次交接班,为这位少女的旅途平安,默默地履行着他们的社会义务。当少女明白事情真相后,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此时,她又能说些什么呢……(见1981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法律上应尽的责任,一是道德上应尽的责任,前者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作依据,后者却从心灵深处展示一个人精神境界之高下。这位少女旅途中遇到的五名陌生保护人,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生动地体现出共产主义道德的“魅力”。
这种道德的“魅力”蕴含着一种正义的力量。正义,就是合于人民利益的道理。我们古代就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称誉为见义勇为。《论语·为政》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这种优秀的品德。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涵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有了客观的需要,才有存在的条件和不断发展的前途。道德观念也是如此。但是,正象爱因斯坦所说:“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这种“内心的必然”反映在道德观念上,就是人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和主人翁责任感。道德的“魅力”,是从人们内心喷涌而出,贯穿于行为的始终,并受到时代的制约和检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的“魅力”在于陶冶人们的灵魂,启迪人们的思想,同时,它又象巨大磁石一般,吸引着一大批人为树立共产主义高尚道德而奋斗。这位少女所经历的事公诸报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使人们由衷地感觉到,在我们祖国美好的土地上,阵阵春风迎面扑来,给人以坚定信念:美的总是要代替丑的,正气总是要战胜邪恶。“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社会风气的明显转变,总是需要人们一点一滴做起,一件一件地积累才行。所以说,这种道德的“魅力”一经深入人心,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
(选自1982年2月28日《四川日报》)


第5版()
专栏:艺坛新风

“我们不能白看戏”
河南内乡县师岗公社有个戏剧院,不少外地剧团前来演出。过去每个剧团演出第一场都要给有关单位赠送戏票,公社机关则是赠送的第一家。公社干部竞相接票。有时候戏票满足不了需要,有的干部还到剧团私下要票。
近来,师岗公社党委和机关干部认真纠正不正之风,从书记到通讯员,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当建设精神文明的模范。不久前,湖北襄阳石桥剧团来师岗剧院演出,剧团同志给公社机关赠送四十张戏票,公社同志看见后没有一个上前接票。剧团同志把戏票送给通讯员小姚,小姚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们一定观看演出,不过我们不能接你们的赠票,我们不能白看戏。”又把戏票送给党委秘书老彭同志,老彭也是同样回答。剧团同志感慨地说:“你们公社干部高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为观众演好戏。”
张成敬


第5版()
专栏:艺坛新风

边演出边做好事
江西省南昌县采茶剧团长期坚持在农村演出,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剧团的收入。一九八一年该团共演出了三百三十场,其中在农村社队演出了二百八十七场。
为了更好地深入农村演出,剧团认真地解决了在下乡中的一些具体困难。如给每个演职员配发一张折叠床,下到社队时减少了社队为安排演职员住宿所带来的困难。以前下乡吃饭,农村要备酒菜,现在剧团自办伙食或在公社食堂搭膳,减少了社队的负担。为了减轻搬运道具的困难,他们改革布景,做到一景多用,又不影响演出效果。每逢演出,剧团人员自己值勤,不影响社员看戏。为了使广大社员都能看上戏,剧团演出增加场次,一天演日夜两场,星期天还为教师、学生增加早场。
剧团走到那里,演职员都积极帮助社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修水泵、修电灯、修收音机,还帮拖拉机驾驶员一起检修拖拉机。仅在塔城公社,剧团电工潘锦平一次就修好二十多只收音机,分文不取。
本报记者 赵相如


第5版()
专栏:

江苏发现民间文学巨作《五姑娘》
本报讯 记者吴强报道:江苏省吴江县最近搜集到一首长约2,000多行的爱情山歌《五姑娘》,这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汉族叙事民歌。
这首山歌,叙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歌中的主人公五姑娘是地主的女儿,父母早亡,她与长工徐阿天真诚相爱,但遭到门第观念严重的哥哥和绰号“辣椒心”的嫂子的破坏。一个寒冬的夜晚,当五姑娘被逼自尽时,被卖掉的姐姐四姑娘从远方逃回,救下妹妹,让她和情人逃奔他乡;之后,为了骗过哥嫂,四姑娘又替五姑娘自焚而死。两年后在外建立家庭的徐阿天回乡找寻四姑娘,“辣椒心”买通官府,栽赃他纵火杀人。五姑娘闻讯赶至,丈夫已被害死。她悲怆怨愤,控告无门,遂跳河自尽。
山歌《五姑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倾向,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清末时曾被官府禁止传唱。《五姑娘》情节曲折生动,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生动,集中体现了明清时代江南民歌的艺术精华。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首次吴歌学术讨论会上,各地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继民歌《阿诗玛》和《刘三姐》之后又一部优秀的民间文学巨作”,同时也否定了长期以来认为“汉族无长篇叙事民歌”的学术观点。
明清时代,我国江南吴语地区盛行山歌,素称“吴歌”,被认是文学史上的一绝。去年3月,江苏省民间文学协会张舫澜等在吴江县芦圩镇采风,发现山歌《五姑娘》的线索,马上拜访了当地许多山歌老人,最后在陆阿妹处完整地记录了全部内容。
陆阿妹出身雇农,八岁开始唱山歌,四乡有名。《五姑娘》是她在年轻时向被誉为“山歌老师傅”的父亲等人学唱的。陆阿妹如今年近耄期,牙齿半落,然而记忆尚好。
《五姑娘》的整理稿和记录稿将由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文艺出版部门出版发行。


第5版()
专栏:观众的话

请少拍一些“舞会”吧
现在,电影中的舞会场面太多了。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写战争的和反特的影片,写到敌人方面或资产阶级人物时,经常有舞会场面,使用的镜头一组不够就两组、三组,甚至更多。而且,场面越来越豪华,音乐越来越带刺激性,镜头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些舞会场面和镜头,是影片情节所必需的吗?不见得。我方地下工作者在什么地方传递情报不好,难道非得在那摩肩接踵的舞会上接头才显得机智和高明吗?事实上,在那样的环境中很难说得上安全。当然,如果确实对情节有利,舞会镜头还是可以拍的。但不要把它们当成调料,更不应该成为迎合庸俗趣味的一种手段。我以为,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提高创作和艺术格调,还是少拍一些舞会镜头为好。天津宁河 戴冠伟


第5版()
专栏:出版动态

《五讲四美一百题》
《工人日报》选编的《五讲四美一百题》一书,最近已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它从群众生活、工作、思想实际中选取那些经常出现的,而大家又不十分明确、容易引起不同看法的事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分清是非,明辨美与丑,善与恶。它具体形象地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矛盾冲突,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篇几百字,生动、活泼,花几分钟看一段,对成年人、青年、孩子都有益处。
(刘 岚)


第5版()
专栏:

为新秀铺路
帷幕徐徐拉开,歌剧《宦娘》演出开始。
戏中配角——员外的女儿葛良恭,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扮演,而扮演主角宦娘的却是歌坛新秀关牧村。
45岁的于淑珍在二十多年前就以扮演歌剧《向秀丽》中的向秀丽、《江姐》中的江姐而出名。她不但能唱,而且能演,是个艺术造诣很深的演员。
关牧村走上专业舞台刚刚四年,一次歌剧也没演过,由她扮演《宦娘》中的宦娘行吗?
于淑珍这位有影响的演员,由她演配角合适吗?……
排练前,不少人这样议论着、担心着。
然而,于淑珍却不这样想。她说:“为了给青年演员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老演员当铺垫、做陪衬,不是好事吗!”有人建议,为了不埋没于淑珍的艺术才华,在葛良恭和宦娘同时出场时,增加葛良恭的舞蹈动作,以提高这个角色的地位。于淑珍谢绝了这个好意。她说:“全剧的唱腔、舞蹈,都应该从人物出发,不能因人设戏,表现演员‘自我’”。
早在孩提时代,关牧村就仰慕于淑珍那金子般的歌喉和那大方、洒脱的表演风度。后来,她被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当歌唱演员,就暗暗地学习于淑珍的表演艺术。于淑珍被小关那纯朴的气质、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她们成了要好的朋友。
于淑珍觉得,小关应该创出自己的风格来。有一次,于淑珍看小关演出,发现她吐字发音,甚至一招一式,都在模仿自己。她感到很不安,马上找小关,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学我”。关牧村怀着崇敬的心情说:“我从小就仰慕您……”于淑珍语重心长地说:“我是唱民歌的女高音,你是女中音,如果一味地模仿我,就形不成自己的风格了。”关牧村得到启发,从此在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979年的盛夏,于淑珍、关牧村同去参加“青岛之夏”音乐会。在那里,领导上特地为她俩举办了专场。演出期间,由于过度劳累,于淑珍病倒了。怎么办,取消专场演出吗?不行,票早在几天前就售出了。为了对观众负责,也为了使关牧村得到锻炼,于淑珍毫不犹豫地建议把音乐会改名为“关牧村独唱音乐会”!这无私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全团的支持。而关牧村呢,她怕自己压不住台,心里很不踏实。
离晚会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于淑珍带病同小关一起来到剧场,在后台,她亲自为小关化装,为小关的演出做好各项准备。
关牧村从于淑珍的支持中得到了勇气和信心。
小关上场了,于淑珍一直站在侧幕旁。晚会在掌声、喝彩声中结束了。“关牧村独唱音乐会”在“青岛之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小关来不及擦一擦眼睛里涌出的泪水,便扑向于淑珍的怀抱,激动地说:“于老师,您今晚比演出还辛苦!”
那天晚上,于淑珍激动的心情并不亚于关牧村。她在党的培养下,从一个农村姑娘成为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人民的歌唱家。党为文艺工作者开辟了一条光辉的大道,在这条洒满阳光的路上,小关也走上来了!于淑珍高兴地想:四化大业多么需要这样有才华的艺术人才啊!她决心以泉水一样清澈的心,烈火一样炽热的感情,去爱护小关。也是在青岛的那次音乐会上,于淑珍再一次向组织提出要求:自己演前半场,让小关压后半场。“好角压轴”,这是多少演员所梦寐以求的。然而,于淑珍又一次地把荣誉捧给了青年。在以后的演出中,她俩经常轮流压台。于淑珍为新秀铺路的风格,受到人们的称赞。
郑立水 张淑英


第5版()
专栏:

诗二首
胡国瑞
游绍兴东湖
我家江汉滨,屈子行吟处,东湖渺千顷,屡泛亦成趣。朅来古越东,亦临东湖墅,铁壁摩苍穹,沉潭蛟龙据。棹艇入曲深,四顾无出路,仰首窥天光,如堕深井惧。豁然出清旷,一水博带附,水石大盆景,巨手巧安措。造物任小大,容态无穷数,回首叹清奇,游踪何曾遇!
游兰亭
曲水流觞胜韵垂,依稀风景想当时,右军书圣足千祀,一代人宗世应知。


第5版()
专栏:

我怎样做电影场记
王 洁
从解放前二年起,我前后做了二十部影片的场记工作,以后才当助理导演和副导演。近年来,听说有些人不甘心当场记,认为这工作低人一头。我倒认为,这是件极重要的工作,是导演必不可少的助手,是一项可以学习到很多电影业务的职务。
我第一次当场记时,记录过分认真,写得很繁琐,一位剪辑告诉我:“场记单只要简单明了地把内容、对话、摄影机的运动、尺数记清即可,尤其要把头尾剪接点的要求写明白。”这给我开了点窍。后来,厂长又对我说:“拍坏的镜头,一定要把原因写明,戏不好是导演还是演员的问题,是其它人为的原因还是机器设备的问题,都要记得明明白白。”这以后,我就很注意每个镜头的拍摄,弄清重拍的原因。有关的工作也懂得多一些了,比如,同期录音时话筒或话筒影子拍入了画面,移动车或者摇镜头的速度不准确,连戏的服装、道具上的失误,这都是事故,都要避免,因为多拍一个镜头,都要牵涉到成本和利润。
场记工作同时要与各部门配合,使工作正确无误。比如,连戏的化装、服装、道具及演员的情绪、动作,决不可以有一点差错。有时,有的部门疏忽了,或是演员不注意,场记都有责任事先提醒他们。
有一次,导演问一位新演员:“上个镜头你手上的扇子在扇吗?”演员含含糊糊地回答:“我记得在扇。”他又回过头来问我,我也有点拿不准了。这件事开始使我要注意演员表演时的动作和手势,但有时还是有疏忽。在拍《艳阳天》(曹禺导演)时,有一回只记得石挥的双手上下合拢着,但拍到下个镜头时,不记得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我急得要命,去问演员,他也记不清。幸亏石挥是个有经验的老演员,他叫我别急,接着做了个手势,将合拢的双手相互搓了搓,在动势中交换位置,很自然地解决了动作连戏的问题。
对于初上银幕的演员,常常不习惯“跳拍”,但是电影总不能按顺序拍摄,很可能开拍的第一场戏,是影片的最后一场,最后拍摄的恰恰是第一场戏。场记有必要去帮助他们完成情绪记忆,做到省却导演的许多繁琐工作,让他集中精力于创作,成为导演的真正的助手。
要学习业务,场记还应该处处多动脑筋。比如,对演员的台词,后期录音就不同于同时录音,如果不把台词正确无误地记清楚,只照抄剧本上的对话,一定会在录音时带来许多困难,多说一个字,少说一个字,口型就对不上,所以场记必须注意演员的语气和顿歇,正确地记清楚,才能帮助演员,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新演员。
场记应该熟知导演的意图和剪接技巧,到剪辑室去帮助倒倒片子,做完成台本,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记得在拍摄《渡江侦察记》时,导演汤晓丹在剪片时发现有一个镜头的内部节奏过于缓慢,这组镜头是敌兵搜索山林,我侦察兵匍伏在竹丛中,敌兵的脚从他面前一步步行进,行进的速度同规定情境比,显得过于缓慢,与紧促的节奏不能统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从导演那里学到了办法,他把这个镜头逐格拉过,每三格修去一格胶片,结果就加快了节奏,同整个情境和谐了。
在场记工作中,能学到的业务很多,从剧本的分场景,导演的分镜头,拍摄现场对每个镜头的处理,镜头地位和角度,声音的处理,对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指导,看样片后的修剪、补拍、分本,一系列的工作,都有各种专门知识,须要兢兢业业地学习。
在国外,有专业的场记,终身从事场记工作。在我们电影界里,对场记这职务和工作,似乎有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以为,必须扭转这种现象,才能有利于提高电影质量。


第5版()
专栏:

欧阳山的《三家巷》搬上话剧舞台
著名作家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由电影艺术家王为一和作家曾炜改成电影剧本,已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开拍。同时,曾炜同志又将它编为多场话剧,并由广州市话剧团搬上舞台,于最近在羊城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省、市委负责同志观看后,也给予好的评价。
《三家巷》的主要角色,都是由青年演员扮演。区桃由24岁的叶莉莉扮演,她是市青年业余话剧团演员;扮演周金的李建龙则是个青年服务员。此外,扮演周炳的李伟英和扮演陈文婷的梁丽娟,都是刚刚踏上艺术门槛的话剧新兵。
(关锦龙、陈貌)


第5版()
专栏:

国外电影中的“替身”
国外影坛有一种危险职业——“替身”。
为了刺激观众,惊险片中往往安排一些惊险镜头。进行表演的并非主演本人,而是他们的“替身”。
“替身”的报酬颇为可观,但他们是随时在用自己的生命孤注一掷。请看:
吉恩从飞机悬下的绳梯上成功地跳到火车的车顶上,但被认为“不理想”又重拍了三次。到第四次,他体力耗尽,摔死在地上。影片中采用的镜头仍是第一次的。
另一“替身”迪克奉命驾车飞驰,汽车滚翻后,还要跳出来攀上呼啸而过的火车。汽车翻了三个身,他满身是血地继续完成第二个动作。不幸,扒车失误,被最后一节车厢的车轮碾死。
拍摄《最后一名复仇者》时,“替身”曼努埃尔攀上三百多米高的巴黎铁塔。最后,从塔顶跳到电梯顶部时,一阵大风使他撞到铁架上,他惨叫着摔下来,撞死在柏油地面上。这一镜头就成了这部影片的结尾。
比起他来,“替身”鲁宾逊是“幸运”的。他从离地三百四十六米的塔顶上跃下,六秒钟后才能打开降落伞。他毕竟活着到达地面,获得了十五万美元酬金。但谁知他还能在几次生命的赌博中获胜呢?(剑)
——摘自《戏剧电影报》


第5版()
专栏:

首都立体交叉桥之夜 王喜清 何祖才摄


第5版()
专栏:

轻与重
韩子善 摄影 徐刚配诗
这是山野的一角,这是田野的锦绣,这里并立着石头的坚硬,芦苇的轻柔。轻柔的并不轻飘,依恋着石头,坚硬的并不自负,朴实而淳厚。整个世界都是由大小、高低组成的,互相依存,互相比较,也互相追求。于是,这野草,这荻花,这石头,便都成了秋的笔画,春的潮头……


第5版()
专栏:

——导演同志,女主角的替身都找齐了,开拍吧!
苗 地


第5版()
专栏:

钓台帆影(中国画) 王利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