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民会县长
——发生在常德县农业庆功表模大会上的一件新事
2月3日,湖南常德县雪花纷飞,寒气袭人。县里召开的农业庆功表模大会正在进行,1,000多名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济济一堂,聚精会神地听着典型发言。这时,一位头系青丝巾,两脚沾满泥巴的农民来到会场,要找主持会议的县长万祖钧。
万祖钧离开主席台,来到接待室,见是一位老农,便叫人端来一盆炭火,自己又给老农倒上一杯热茶,然后问他有什么事。
这位老农说:“我是断港头公社英湖大队十生产队的社员。听说县里开劳模会,我从家里动身,走了60多里路,专门来请问县长一件事:我为什么不能参加县里的劳模会?”
万祖钧忙解释说:“参加县劳模会是有条件的。您老的情况是……”
老农说:“我叫胡金山,全家8口人,两个男劳力,一个半女劳力。搭帮党的政策好,去年向队里承包28亩田,共收稻谷32,930斤,卖给国家2.3万斤。还向国家交售了60斤皮棉、两头肥猪、60多斤鸡蛋。前些年我欠国家贷款1,400元,去年一下还了970多元。我参加了公社的庆功表模会,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县里的劳模会?难道不够条件?”
县长听了,乐呵呵地答道:“您老去年搞得很不错呀!全家人均生产粮食两吨,贡献给国家将近3,000斤,在全县是比较突出的。不过,我要向您说明:第一,您出席了公社的庆功表模大会,这也是一种光荣;第二,参加县里这次庆功表模会的只是代表,不可能把全县评出的所有先进单位和个人都请来参加;第三,今年底,县里还要召开劳模会,希望您老在今年做出更大的成绩,争取参加下次劳模大会。”
老农点点头,“呵”了一声,刚要起身,又要求道:“县长,你说的我都明白了。我那大儿子为这事也想不通,在家里闹情绪,请你给写个条,通通他的思想。”
万祖钧说:“写个条子讲不清楚,请您老回去,向您儿子作个传达,以后我要到你们队里去的。”
已经到了散会的时候,万祖钧送胡金山出会场,留他吃晚饭。快走到餐厅门口时,老农突然止步,说:“我不能吃这顿饭,这是劳模代表吃的,下次我再来!”
胡金山回家后,开了个家庭会,全家商量订出了一个争取今年当劳模的生产劳动计划。
送走老农后,万祖钧感到很兴奋,他好几天想着一个问题: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人们怕当模范,当了模范受孤立,受歧视,现在争当模范,争取光荣。我们的工作如何跟上去呢? 本报通讯员 伍乐清
编后
这篇报道有意思,写得也生动。它通过一件似乎不起眼的“小事”,反映了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农村,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农民过去怕当模范,现在,“搭帮党的政策好”,争当起模范来了。这是农民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瞎指挥等“左”的束缚后出现的变化之一,是十分可喜的。
如何对待农民的这类变化?有些在农村工作的同志错误地认为:“落实责任制,干部得清闲。”事实上,责任制的落实向农村各级领导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怎样把已经调动起来的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因势利导,引向夺取今年农业的更大丰收,继续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我们都应当象常德县县长那样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的工作如何跟上去呢?”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郭富山十八年绿化了一座山
本报记者 东君
在没有水利设施的干旱山区,能够植树造林吗?郭富山老汉用他十八年绿化了一座荒山的事实,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六十八岁的郭富山,家住甘肃省会宁县四方公社南坡川大队上沟生产队。这里是西北高原典型的干旱山区,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整个山区全是干秃的黄土,寸草不生。当地人畜饮用的都是窖水。遇上干旱严重的年份,还得靠国家派汽车从百里外拉水接济。
1964年,生产队要办林场。当时年过半百的共产党员郭富山,自告奋勇挑起了建场的担子。他在红嘴山搭了个窝棚,住在山上,吃在山上,常年挖山种树不止。天长日久,老汉瘦了,老伴心疼地劝他:“看,把你累的,下山缓缓吧!”他说:“山不绿,我不下山!”老伴只好一天三顿按时送饭上山。就这样,寒来暑往过去了十几个年头,郭富山磨穿了七张铁锨,挖秃了四把镢头,移动了46,000立方米土方,整修好750多块、面积为120多亩的反坡梯田。为了把这里难得的雨水全部蓄在地里,他每块地都要翻十遍八遍,直到地块松软得象棉絮一样才罢。下雪天,他扫拢路边、地旁和背风角落的积雪,用背兜送到树坑里。就是下零星小雨,他也要把沟沟岔岔拦截住,把流水一勺一勺刮起来浇树。郭富山以惊人的毅力在人们认为种不活树的干山上,种活了3.6万多棵各类耐旱的榆树和杨树。
山绿了,郭富山的头发白了,他仍没有下山。他盖起两间土房,把老伴接上了山。“四人帮”垮台后,郭富山的模范行动得到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原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和省委书记李登瀛,专程到山上拜访他。省委的同志由郭富山领着,从山脚转到山头,又从阳坡转到阴坡,看到满山长着碗口粗的串根杨、北京杨、榆树,不禁抓住老汉的手说:“你干得好,照这样下去,干旱山区大有希望!”他们建议郭富山以后多种些经济果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宋平还特意请人打了两把耐磨的钢锨,系上红花送给他。
转眼又过了几年,特制的钢锨又磨秃了,红嘴山也变得更美丽了。郭富山象侍弄娃娃一样精心栽培的各种果树,已经开始挂果。春天,果树开花,梨白杏红,十里飘香;秋季,漫山挂红垂绿,果实累累。全村男女老少尝到了本乡本土长的水果。更可喜的是他种植的用材林成了材,生产队间伐了360多根椽条和1,000多根杂木杆,盖起了新房。
郭富山创造了奇迹,人们夸他赞他,推选他当了劳动模范和省五届人大代表。去年底,他到省会开人代会,特地带去一口袋新采摘的晚熟苹果。他要用这实打实的成绩,向代表们宣传干旱山区不光能绿化,还能结出又香又甜的苹果,进一步鼓起大家绿化荒山、种树种果的劲头。他把苹果送到了省委书记、省长李登瀛手里,李登瀛高兴地握着郭富山的手说:“老郭啊,你在干旱山区带了个好头!”当李省长得知郭富山的两个孙子也上山做了老汉的帮手时,他又买了两把新铁锨送给郭富山,作为对这位老模范及其孙儿的热情鼓励和支持。


第2版()
专栏:

我国树木之最
我国是树木的宝库,约有7,500多种,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高的树是从大洋洲引进的桉树,树身高可达150米以上。
△年代最久的树是陕西省黄陵县黄陵旁的一棵柏树,树高4.6丈,树围粗3丈,相传这是五千年前的黄帝亲手种植。
△最重的树是云南西双版纳的铁力木,木质坚硬,水中不浮。
△结果最多的树是福建漳浦县的一株“千年桐”,有一年结果曾达到2,000斤,能榨油100多斤,素有“油桐王”之称。 鹤岐辑


第2版()
专栏:

满目青山看不尽 张守志摄


第2版()
专栏:

开挖精养塘 改造旧塘堰
洪湖县抓紧商品鱼基地建设
本报讯 通讯员夏大成报道: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洪湖县,去冬今春抓紧商品鱼基地建设,现已新开挖精养鱼塘7,000亩,改造旧塘堰1万亩。
洪湖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湖北省最大的商品鱼基地县之一。从去冬开始,中共洪湖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近10万个劳力,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挖泥积肥,开挖精养塘,改造旧塘堰。他们采取“统一规划,分段施工;任务到劳,联户作业;定期结帐,奖赔兑现”的办法,加强了施工进度,提高了鱼塘工程质量。汊河公社五丰大队,570亩精养鱼塘、41万土方的施工任务,一个冬季就圆满完工,比结帐期提前一个半月。所有新开挖的精养鱼塘,大小一致,规格整齐,埂宽池深,排灌配套;改造后的旧塘堰一般都比原来深。


第2版()
专栏:

月光如水照新村
范敬宜
三月三日、四日,我夜宿辽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
据当过六年秘书的公社干部赵富权说,前几年情况大不一样,经常刚刚睡下,电话铃又响了,不是下达播种指示,就是追生产进度。冬天只好把电话机搬到枕头旁边。
一年前,两家子还是全县最穷的公社之一,一年到头,生产队干部和社员来公社要农贷和救济粮、救济款的推不开门,往往天不亮就有人来堵公社党委书记的被窝。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情景了。去年他们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全社人均收入由历年六七十元增加到一百六十五元。社员生活好转了,他们不再向国家伸手,由于穷困造成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
四日深夜,我步出敞开的公社大门,遥望沐浴在银白色月光下的村庄,显得分外安谧,不禁遐想联翩,成诗一首:
劫后灾痕何处寻?
月光如水照新村,
只因仓廪渐丰实,
夜半不闻犬吠声。
(原载《辽宁日报》)


第2版()
专栏:

济宁地区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效途径
利用现有土地创造更好的经济效果
本报讯 通讯员李继坤、记者贾建舟报道:山东省济宁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果。
济宁地区人多地少。就五业讲,农是优势;就农业12个字讲,粮、棉、油是主要优势。但是从大局出发,又不能无限度地扩大棉、油的种植面积。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利用现有土地,发展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呢?济宁县的社队将集体耕地承包给社员,每人2分种菜、栽瓜、育苗、植藕,全年人均收入增加60元。这些地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5%,而收入却占农业产值的37.2%。这件事给地委一个启示: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可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他们组织全区干部、社员出主意,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如下四条有效的途径:
一、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如种瓜、菜、大蒜等,一亩可创五六百元、上千元的价值。济宁县王堂大队社员利用自留地、家庭院落空闲地种植蔬菜,去年收入10万元左右,为上年全大队农业总收入的1.4倍。二、实行间作套种。曲阜县五泉庄大队连续三年拿出700亩耕地实行麦棉间作、棉蒜间作、粮棉菜间作,平均每亩收入400元以上,相当于目前全县亩产值的4倍。三、采取多层种植。不少田地上上层是果,中层是条,底层是粮油作物。邹县张屋大队社员常照海承包的1亩责任田上,有枣树、花椒树,地边黄花菜,地面种花生间芝麻,一年收入500多元。四、努力提高单产。汶上县小店子大队有果园105亩,1980年只收获15万斤苹果。1981年他们全力攻单产,同一个果园产果55万斤。


第2版()
专栏:

山西一批专家、劳模为社员当顾问
本报讯 山西省一批著名的农业教授、专家、科普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生产能手,最近应《山西农民》的聘请,给该报设立的“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站”担任顾问,帮助广大社员学习和应用农业科技。
《山西农民》是《山西日报》农村版。该报辟出专门版面回答广大社员提出的各种农业科学技术问题,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科技情报。对一些重大课题和难题,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服务站顾问到现场解决。现在,已有25位同志表示乐意担任服务站顾问,其中有山西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张龙志,山西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周祥麟,全国植棉模范吴吉昌,小麦专家刘忠义,捕鼠能手赵生成等。他们还对办好服务站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沙洲县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社员要求掌握农业科学知识越来越迫切。这是兆丰公社常丰大队的社员在大队俱乐部图书室看书学习。 新华社记者 高梅及摄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小两口办夜校
红日西坠,夜幕降临。安徽省怀远县河溜公社街西大队自由生产队一家屋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这就是大队团支部书记蒋新华、团员胡新华小两口办的农民夜校。
1979年冬,县委提出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知识,促进生产大发展。小蒋、小胡都是高中毕业生,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决定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他们把心思一说,立即得到了大队干部的支持。他俩和母亲商议,将自家的二间住房腾出一间做教室。他们自制油灯,领来课本,夜校就开课了。
俗话说:戏台易搭戏难唱。刚开始,来学习的人很多,可是没多久,门庭渐渐冷落了。有些家长不愿孩子们晚上出去,尤其是女孩子;有的认为反正是拿锄头,何必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小两口因人制宜做思想工作。女青年小陈的妈妈认为识字念书耽误时间,不如学裁缝现得利。小胡三次登门做工作,终于使小陈的妈妈思想开了窍。有的女青年家住的较远,小两口就组织大家接送。这样一来,学生们纷纷来上夜校。前年,小蒋因公外出,小胡一人仍坚持讲课。去年春节,小胡祖母多次捎书传信,要孙女、孙女婿带孩子回家看看,小两口都婉言谢绝了。他们不愿丢开夜校走亲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参加夜校学习的28名青少年,已能阅读通俗的科技书籍,书写简单的书信便条,掌握了农村安全用电、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常用的农药使用等科技知识。
李焕俭 马连生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青年科普读物之家”
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公社胜利八队拖拉机手肖茂新、社员赵传林、马密祥、张维华,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平日,他们每人订了不少报刊,互相借阅学习。共同的志趣促进了他们的联合。去年5月,由赵传林提议,把各自订阅的20多种报刊合在一起,在肖茂新家建立了“青年科普读物之家”。今年,他们又自费70多元订阅了22种报刊。
4名青年坚持业余学习,注意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肖茂新热心学习拖拉机构造、修理等书刊,驾驶技术有了提高。赵传林对农技知识兴趣浓厚,他和肖茂新常向生产队提出科学种田建议;有些被采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张维华爱好无线电和医学,立志学会为群众服务的本领。赵传林、肖茂新和马密祥还爱好业余通讯报道。去年,他们共写稿件200多篇,其中有不少被报刊采用。
“青年科普读物之家”还吸引了同村不少青年。每天晚上,许多青年自动聚到这里。他们看书、读报,议论国际国内大事,十分活跃。有许多少年儿童也经常来借阅儿童文学书刊。这里成了全村青少年的活动中心。
魏国志 廖殿阁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农民需要《农家顾问》书
前些年,因为吃“大锅饭”,社员们很少操心科学种田的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人们才知道了其中的利害。去年,我们这里就闹了这样一些笑话:有个老农叫他的儿子拿“稻瘟净”打棉花。有户人家在下晚稻秧时,把早熟的和中熟的混合下在一起,结果田里是“高高矮矮几层楼,青的黄的样样有,别人看了哈哈笑,自己见了心发愁”。再谈防虫治病,大多数人的办法是:六天一次药,都是“1605”,效果、成本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通过一年的实践,农民们尝到了不懂科学的苦头,大家都想拜老师,请顾问,学点科学种田的硬本领。基于以上情况,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印《农家顾问》书。《农家顾问》可按农、林、牧、副、渔的顺序收集资料,内容应以土壤与肥料、农作物栽培、选育良种、防虫治病、农药性能与使用方法等为主。为了帮助农民识别害虫,掌握农作物病害的程度,应配上各类害虫的体形标本图和病害作物形状插图。有这样的书,农民搞科学种田就有“师傅”了。
湖北应城县陈河公社甘杨大队 骆林肇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北国明珠——龙眼葡萄
河北涿鹿县外虎沟大队社员 陈世贵
深秋9月,当你身临龙眼葡萄产地——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公社外虎沟大队村边,举目远眺,漫山遍野一片紫红墨绿。那一架架葡萄,一串串玛瑙,珠光宝气,相互辉映,使你感到好象走进水晶宫一样。1958年国庆节前,郭沫若同志率领作家协会代表团到外虎沟大队参观龙眼葡萄后,盛赞它是“北国明珠”。
龙眼葡萄粒圆形,色紫红,味甘美,糖分高,刀剖其汁不溢,食之芳香沁肺,实为葡萄中的上品。
“龙眼”之称从何而来?据传说,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带回的葡萄中,并无“龙眼”这个品种。到了唐朝,突厥人中秋节给唐太宗敬献了这种葡萄。唐太宗李世民品尝后,觉得味道跟其它葡萄不一样,便问殿下众臣:这种葡萄叫什么名字?众臣答不上来。太宗审视其粒恰与宫殿玉柱上的金龙眼睛差不多,说道:“此如龙眼也”。从此,“龙眼葡萄”这个名字传开了。
李世民是个安邦治国之君,为了民富国强,他派人到突厥采来龙眼葡萄秧,栽植在塞外夹河一带。明朝万历三年,外虎沟建村不久,有位名叫陈阳登的人,从夹河采来葡萄秧,栽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此,龙眼葡萄便在外虎沟扎了根。经过农民多年改良,外虎沟产的龙眼葡萄不但含糖量高,而且耐寒易贮,只要把它放在摄氏零度的地方,就可储存到来年5月底,吃起来香甜可口,鲜味依然不变。
龙眼葡萄还是制酒的优质原料。我国用它酿造的“大香槟”和“葡萄干酒”名扬全世界。为了扩大葡萄美酒的生产,我国有关部门将怀来县暖泉公社和涿鹿县温泉屯公社两个龙眼葡萄产区,划为美酒葡萄原料基地。
现在,外虎沟大队栽培龙眼葡萄已达3,000多亩,去年总产90万斤,人均分配300余元,社员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那情形,正如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随郭老来访后表演的相声所说:龙眼葡萄一条龙,虎沟产它最有名;味道甜得赛蜂蜜,谁要吃它长精神;能制药品能酿酒,一沟葡萄值千金;满山遍野栽葡萄,一望无边幸福林!(附图片)
李锡武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