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保四争五”重在效益
岳平
今年工业生产的奋斗目标是“保四争五”,即确保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增长4%,争取达到5%。这个速度并不算高。但在目前经济调整时期要真正做到没有“水分”的扎扎实实的“4”或“5”,却不很容易。今年一开始,我们的工业生产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好势头。在去年增长4%的基础上,我们的同志振奋精神、满怀信心,准备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这种精神状态是可贵的,我们的潜力确实也是不小的。但是,多年来的痛苦经验告诉我们,片面追求速度而不顾经济效益,是经济建设的百病之源。讲效益,自然不能没有速度,问题是要实事求是,保持头脑清醒。目前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一股指标看涨的空气,企图不适当地层层加码。所以今年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可能主要不在速度,而在于忽视经济效益。
对去年工业增长4%,要加以分析。总的看,说明我们的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形势确在好转,但这个4%还是有“水分”的。我们生产的东西,还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不好,规格品种不对路,增产后积压,卖不出去。据统计,去年年底,商业库存不适销的商品比前年年底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仅超储积压的混纺与化纤布、手表、半导体收音机、袜子、钢笔等八种产品,总值就达几十亿元。如果从总产值中扣除“水分”,去年有效产品的增长速度就达不到4%。这种情况说明,在一部分同志当中,片面追求速度和产值而忽视经济效果的倾向还存在着。
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办工业,搞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固然是不容易的,但是,要经常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和适销对路,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却是更不容易的。工业增长速度中夹带“水分”,不仅浪费了能源、原料、材料、运输力和劳动力,而且虚增了财政收入,实际上是增加了一笔隐蔽的赤字。努力争取一个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增长速度,是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的希望。我们吃高指标、层层加码的苦头实在太多了,人民不希望我们再折腾,哪怕是不太严重的折腾。为此,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从急于求成转变到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来。就是说,要实实在在地“保四争五”,全面完成国家计划。
形势好转时,头脑要保持冷静。过去往往是这样:遇到困难时,我们头脑比较冷静,订计划、搞生产比较实在;形势一好转,或者形势虽不那么好但估计过分乐观时,头脑就热起来了。高指标,层层加码,大多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现在一些生产指标往上涨,一些计划外工程往外冒,同目前形势比较好是有关系的。形势越好,人们越想多办些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领导者,头脑必须清醒,不能形势有所好转就只看到顺利方面而忽视困难方面。这两年,我们的经济搞活了一些,这是对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坚持下去,并使之趋于稳定。但是,什么时候都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形势好时也要瞻前顾后,要注意解决搞活经济以后带来的新问题。工作要越做越细,摸着石头过河。
要坚持实事求是。过去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生产指标常常随风涨。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坏风气基本上扭转过来了。但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生产指标的确定,决定于能源、原料、材料、运输能力、技术力量和市场需要等许多主客观条件。按风办事是不行的。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但精神振作不振作,干劲足不足,主要表现在是否扎扎实实地做了应当做和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今年“保四争五”,是就全国平均工业增长速度说的,是一笔总账,当然不是要求每个行业、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齐头并进,一律不得超过百分之五,或者一律不得低于百分之四。这里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争取一个没有
“水分”的切实可靠的增长速度。
要树立牢固的计划观念,坚持全国一盘棋。最近几年,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扩大了,市场调节作用增加了。总的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搞活了经济,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国家计划在有些地方、有些企业不大受欢迎了,一些同志计划观念淡薄了,为自己着想多了,为国家着想少了。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注意。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说:“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并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列宁全集》第28卷第18页)。扎扎实实“保四争五”,就是要求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我国工交企业有四十来万个,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几百万个,社队企业发展甚快;近年来,又涌现出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少量的个体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国家计划,不是全国一盘棋,大家没有强烈的计划观念,都听随市场规律的驱使自发行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健康进行。搞活经济,要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一点决不能动摇。行政干预也决不能少。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广大干部牢固地树立计划观念,这是实实在在地“保四争五”的重要一环。
陈云同志今年春节约见国家计委负责人座谈时强调指出,“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干,经济发展就快;如果急于求成,经济发展就慢。”这是至理名言。中央指出要实实在在“保四争五”,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首要问题,也正是这个意思。在这方面,要好好总结经验,在宏观经济的决策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面都要端正思想,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全国计划指导下兼顾国家、地方、企业三方面,使生产稳步增长的好势头得到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


第5版()
专栏:

机构改革与行政法
夏书章
行政法是法律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定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职责权限、各种制度、工作程序等等一系列法规的总称。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国家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行政活动中,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使一整套的行政“机器”能正常运转,不出或少出“故障”。行政法最根本的法源是宪法。
近几年来,我国除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以外,又有不少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法规陆续公布,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发展经济、财政税收、市场物价、城市建设以及卫生、治安、土地、交通管理等各种业务的实际需要而颁发的,而关于行政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法规,则显得相形见绌。
因此,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对于各项行政工作及其主管或号令机关的设置、职责、编制等等,过去有无法律规定,或规定得是否明确(因为有的规定弹性很大,例如可设副职“若干”人,便再多也不能说不合法),是否适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否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应当认真回顾和总结,从行政法的角度,检查一下机构亟待改革的现象是怎样造成的。此其一。
这次机构改革,实际上是行政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各种重要成果,应当用法律形式(即行政立法)加以巩固。过去没有规定的,予以规定;过去规定欠妥的,予以修改。否则,事过境迁,日久玩生,故态复萌,前功尽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受影响,那就太可惜太失策了。这就是说,机构改革要同行政立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其二。
即使这次机构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应当借此机会,把有关制定和执行行政法方面的工作和行政法学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做出良好开端。这对于保障和推动今后的进一步改革,具有持久性的积极意义。例如对于设经济特区这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措施,除了要搞经济立法外,行政管理上也要研究如何适应。又如在人事制度中常遇到有血亲或姻戚关系的人,在工作上是从属或监督关系,可否在同一机关任职(一般不包括选举职和教师、医生等),过去中央领导同志虽曾有勿以妻子任办公室主任的意见,但一直没有从法律上制度上加以正式规定。此其三。
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应该象刑事、民事等一样,要依法办事,就必须有法可依。有了明确的行政法规,以后对工作的检查、督促,便有所遵循。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纠正。遇到扯皮和侵犯合法权益的事,就可以诉诸法律(有的国家为此成立行政法院或类似的司法、半司法性质的机构)。机构重叠、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效率不高等现象,也可望避免或减少。此其四。
国家机关从一般人员到各级行政首脑,都要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多的法律知识,都要受法律的约束。据了解,南斯拉夫把熟悉宪法和有关法律、法令,作为各单位包括企业的负责人任职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也应当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逐渐养成执法、守法的习惯和风气,自觉地谨慎从事,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以高度的热忱和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此其五。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只有使行政法日臻完备,才有利于人民对行政管理进行群众性的监督,防止公仆变为“主人”。此其六。
以上六点粗浅想法远不全面,也未必尽当。但对机构改革与行政法的关系,或可略见梗概。这里,我并不想把行政法说得神乎其神,给人以一种能解决行政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任何问题的印象。它们不是也不可能是万应灵药。不过,如果有各个密切相关的方面的配合,它们又确能实实在在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5版()
专栏:发展的专题讨论 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

科技生产力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朱绍文
马克思曾经说过,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普及,标志着人类一个新时代的降临。近代和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就经济来说,看一个国家是不是富强,不在于它手中掌握有多少资源和财富,而主要是要看它所掌握的国民生产力,特别是要看它所掌握的民族的科技生产力。创造财富的国民生产力远比财富本身更加重要。从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评论波兰的历史命运时说,波兰只有发展本国的工业力,依靠本国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城市,才能建立强有力的国家组织,才能发展民族工业,获得自由与富裕,从而确保其独立,对在文化上比它低的邻国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但是波兰的贵族们却喜欢将本国奴隶劳动的可怜果实送到国外市场,自己穿着从外国进口的价廉物美的布匹做成的衣裳到处游荡。波兰没有建立本国的工业力,四分五裂,日趋衰亡。这种历史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
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实现这个伟大的任务,必须发展国民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科技生产力,使国民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生产力一方面是指那些作为客体存在的工业力、设备力和机械力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指它的主体承担者——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科学管理人员等。如果作为科技生产力的主体承担者不能直接同现实的生产过程、现实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发挥他们的应有技能,那么这种科技生产力也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设法保证科技生产力与现实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兴隆发达的重要问题。赵紫阳总理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组织好科学技术由实验室向生产转移,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国外向国内转移。”“现在的任务是要把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它真正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为此,我们强调必须让那些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科学的经营管理人员等能够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真正地直接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否则,我国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可能迅速提高的。
社会上有一种议论,以为我国人口众多,为了让更多的人口就业,养活自己,主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局部地区、某些手工业消费品生产,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解决我国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种战略方针,我国的经济困境不但不能解除,势必要更加日趋严重,无法摆脱人口的压力和贫困落后的生活。二次大战后的日本,人口多,资源少,如果当时日本采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方针来解决人口的就业,恐怕日本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今天。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增长,主要是在六十年代,在一些主要关键产业部门,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技术,彻底进行了固定设备更新。只有应用高度的科技生产力,一国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能提高,文化才能发达。如果我们不是依靠发展本国的科技生产力,而是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就无法提高,国民经济更谈不到现代化。劳动密集型的道路,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所安排的糊口道路,根本不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历史的经验早就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才是一国富强的物质力量和基础。
当然,我们注意发展科技生产力,绝不是脱离本国的现实和可能,进口几套尖端成套设备,就意味着发展本国的科技生产力了。发展本国的科技生产力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科技队伍。否则,无根之花,不能成活。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从分配过程转移到发展科技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轨道上,从整个国民经济有机体出发,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生产新秩序。


第5版()
专栏:

信息预测 计划效果
黄学忠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河北、天津、武汉等地的几家报纸,相继开辟专栏传递经济信息。这是一个进步。过去,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很不注意经济信息。前两年,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市场调查了,许多经济管理机关开始加强经济情报的交流了,广告在各种场合与人们见面了,现在又有报刊开辟这方面的专栏及时沟通情况,这对于发展经济,无疑会起很好的作用。
但是,直到现在,不少的人把了解信息仅仅理解为市场调节的需要,只是在讲市场调节时才强调信息的重要。这种看法,恰恰忽略了正是计划调节、计划指导更需要不断有比较准确的信息。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离开计划调节和计划指导。但是,计划调节和计划指导必须具有科学性,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我们过去计划工作中的一个缺陷,就是主观主义的干扰比较严重,不大考虑实际情况,不大讲究综合平衡,造成了很多失误。所谓经济信息,无非就是经济情况。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原材料供应情况、消费需要情况、价格情况、成本情况、利润情况、利息情况、技术设备情况等等,都是经济信息。我们说收集经济情况,也就是了解经济信息,或者反过来说,了解经济信息,也就是收集经济情况。经济信息,经济情况,是计划工作的基础。没有对于经济信息的经常掌握,没有对于经济情况的详细占有,怎么能有符合实际的经济计划?又怎么能实行正确的计划指导呢?
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是一个体系,既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也有地区的计划、企业的计划,就是农村经济,也不能说没有计划。问题在于计划要符合实际,各个方面的计划要协调。怎样才能符合实际呢?要靠经济信息。怎样去协调呢?要靠传递信息。由此看来,经济信息是我们计划工作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成为计划经济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工作。现在,我们的经济信息工作,已有一定的开展,但是总的说来,渠道少,手段差,传递慢,准确性系统性都很不够,既缺乏横向的联系,纵的联系也很差,以致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的现象仍在继续发生,在不少地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某些经济主管机关,还没有把经济信息工作摆到应有的地位。致力于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实在是刻不容缓。
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是不可分的。本来,经济信息就包括经济预测。经济信息,既包括现状的信息,也包括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后者就是经济预测。现在,许多地方传递的信息,往往偏重于现状的信息,而对于带预测性的信息传递不够。传递现时的信息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经济预测,经济信息就不全面,经济工作的指导就会发生片面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经济预测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企业从得到信息、作出决策、投入生产到产品问世,一般都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经济情况是会发生很多变化的。许多在决策时是短线的热门产品,到了产品出来时,往往变成了长线的呆滞产品。有些产品,由于大家都去生产,各地都扩大规模,这样一哄而起,本来是缺门产品,也很快变成长线,加上粗制滥造,质次价高,积压一天一天增多。目前,电风扇、手表等的生产,已经面临这样的情况,但许多同志仍醉心于此而未自觉。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注意。经济主管机关应当把经济信息、经济预测的工作抓起来,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计划工作的重要性,不但在于通过计划指导生产出多少产品,而更重要的是要讲求经济效果。我们强调经济信息,强调经济预测,是要使计划指导、计划调节更科学,最终目的是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使广大人民得到实惠。过去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表面上轰轰烈烈,热气腾腾,但实际的效益很差。产值产量上去了,积压却大量增加,许多东西生产出来就没有人要。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当然远远并不仅是经济信息、经济预测问题,但是,如果注意经济信息、经济预测工作,我们的计划指导、计划调节就要科学得多,人民得到的实惠就会多得多。


第5版()
专栏:

《宗教史话》出版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史话》(张文建著),介绍了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历史。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了解宗教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研究哲学和历史。
(王景海)


第5版()
专栏:

《太平天国史丛考甲集》出版
最近,三联书店出版了罗尔纲先生写的《太平天国史丛考甲集》。本书是作者所著《太平天国史论文集》第八集。集内所收二十三篇论文,共约二十五万字。主要内容有:太平天国的政体考,太平军北伐事迹考,天京事变补考,有关石达开大渡河覆败的几个问题,太平天国在何时何地建国,等等。
(晓桥)


第5版()
专栏:民事诉讼法知识(十)

民事调解
用着重进行调解的方法处理民事案件,是我国处理民事案件的主要方法。调解的方法就是说服教育的方法。
调解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诉讼外的调解,一种是诉讼中的调解。诉讼外的调解,主要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其他有关组织(如当事人所在单位)主持进行的。诉讼中的调解是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主持进行的调解。处理人民内部纠纷是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凡能用调解方法解决的,就不使用强制性的判决方式。即使需要判决的案件,也应当是经调解无效的。法院调解,从方式上讲,又分庭上调解和庭外调解。庭上调解是开庭审理时的调解;庭外调解是指开庭前准备阶段的调解和对有调解可能的案件休庭时进行的调解。庭上调解,由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成员进行;庭外调解,可以由审判人员单独进行,也可以邀请群众和有关组织共同进行。从程序上讲,开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可以试行调解;开庭审理阶段,当法庭辩论终结时,可以再行调解;一审判决后,凡上诉的案件,二审法院还可以进行调解。
法院调解,必须坚持双方自愿的原则,不得强迫;协议内容不得违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调解达成协议的,一般应制作调解书。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书一经送达,便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不得上诉。但对于已经生效的确有错误的调解,经发现后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由审理该案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或上级法院予以撤销,指令再审。调解书具有法律强制力。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无故拒绝履行已经生效的正确的调解,权利人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周道鸾 洪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