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适地植树 搞好造林
林业部造林局 李一功
各种树都适于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生长。除温、湿度条件外,各种树还要求有适合的土壤等环境条件。杨树喜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在瘠薄的土壤上就生长不良。楠木宜于在较高的山地、有云雾的山窝、山谷生长。刺槐耐瘠薄土壤而不耐水湿,宜于在沙荒中的粉、细沙地和丘陵荒坡生长,在积水洼地则不能生存。柳树、桤木则耐水湿而不耐干瘠。盐碱地只有红柳、沙枣、胡杨等少数树种可以生长。
对于在具体条件下,如何安排树种,各地已积累不少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林业基础薄弱,加上过去搞一刀切,瞎指挥,失败的教训也不少。
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建议:
第一,要根据造林地条件和各树种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适于造林地生长、经济价值较高或防护效益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经过多年试种,证明生长良好,经科技人员鉴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推广的引进树种。
第二,提倡多树种造林。山区要按照山地的上、下、阴、阳、脊、谷等不同部位,分别选用适生树种,营造小片纯林,实行多树种的块状“混交”和人工林与自然林的块状“混交”。平原地区,则按照高、洼、肥沃、瘠薄、疏松、粘紧等不同地带,分别选用适生树种,分段分片栽植。进行平原绿化,混交林更要慎重选择树种,千万不能乱混。
第三,搞好适地植树工作,一定要事先经过调查规划和设计,准备好对路的苗木。


第2版()
专栏:

盘田大队扶持社员栽果树
本报讯 江西省宜春县盘田大队为社员提供果树苗、化肥、农药,指导栽培技术,扶持社员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山上栽种柑桔、桃梨等果树。
这个大队地处丘陵,前几年,他们着重垦荒造林、绿化山岗,不到四年,全大队荒山基本上披上了绿装,共垦荒造林4,000多亩。今年初,大队党支部感到,植树造林不但要造用材林,还应多造经济林,长短结合,增加社员个人收入。
大队拿出一笔钱为社员采购各种果树苗,统一分配给社员。同时,根据各块土地的土质情况定期供给化肥和农药;组织有栽培技术的同志到各个生产队传授果树的栽培和修剪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全大队社员个人已在房前屋后、自留山上和路旁等空地上栽了柑桔、桃梨等各种果树8,700多棵,户均34棵。


第2版()
专栏:

在提高造林成活率上下功夫
桃元区义务植树活动搞得扎实
本报讯 通讯员杨耀廷报道:安徽省宿县桃元区在春季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中,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讲求实效,不搞形式,在提高造林成活率上下功夫。
今年,宿县桃元区需要绿化的道路、河、沟、渠两旁,共计要栽各种树木76万株。义务植树活动一开始,区委就注意纠正过去那种“植树一窝蜂,造林不见林”的现象,要求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林一片。春节以后,区委书记和区长就带领干部到各公社帮助搞好义务植树活动。各生产队按照区、公社安排的义务植树任务,发给每户社员义务植树通知书。通知书上写明户主姓名、应栽多少树、栽什么树、在什么地方栽树、完成植树的时间和质量要求等。他们根据农村普遍实行生产责任制,社员干活分散的情况,植树造林地段由大队统一规划,分户挖穴,分户栽树。树穴由生产队检查验收合格后,才准栽树。购买树苗款,由承担义务植树的社员自己解决,树苗由区、社统一买回分配到各户。栽树时,每棵树都施上了一筐土杂肥,半斤磷肥,浇了水。


第2版()
专栏:来信

义务植树不要应付差事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下乡调查中发现,有些单位对义务植树存在应付差事的思想,抓得不认真。有的三镢两锨刨个小坑,把树苗的根卷起来搁进去完事;有的甚至把树根露在外面;有的栽上后培土不严,连水也不浇;还有的把树苗连拖带拉,甚至放在太阳下晒几天等等。这种管栽不管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光荣义务,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对待。应当责任到人,保栽、保活、保成材。
山东临朐县 宋华


第2版()
专栏:

十七年坚持造林 改人工搬沙为生物固沙
临泽县沙害减轻农业增产
本报讯 记者郗永年报道:甘肃省临泽县大规模栽树治沙十七年,目前造林保存面积已达18.7万多亩,减轻了风沙威胁。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平均15次,吹得风沙线不断向绿洲进逼,绿洲内部的沙丘任意滚动,解放前夕粮食亩产只有134斤。土改至合作化时期,全县造林7万多亩,粮食亩产上升到323斤。从这里人们悟出了“靠树治沙”的道理,从1965年以来,栽树治沙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从栽树得到好处的先是农业。绿洲内部6,500多个沙丘,全部封闭治理,实现了田林路渠四配套,18万亩粮田变成稳产高产田。生态环境的变化改善了小气候,无霜期由解放初期的114天增加到168天,冬春风沙和夏季“干热风”显著减少。去年河西走廊遭到多年少见的风沙灾害,但是这个县因树木保护减轻了灾情,粮食亩产仍达700多斤。
栽树还在经济上给人们带来直接好处。全县现有树木,每年能提供木材6,000立方米、燃料800万斤、饲草380万斤,使全县40%的社员解决了燃料问题,60%的公社木材自给有余。近几年农民盖房9万多间,没有向国家和外县买过木头。北部风沙线上的五里墩大队,种树前地荒人穷,如今“每人二亩林,花钱不求人”,80%的社员盖了新房,装了电灯;大队用林业收入还添置了14台拖拉机和一部汽车。
临泽县造林治沙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领导重视。1965年至今的三任县委书记,都重视林业建设。前两任亲自下队抓点,解决了苗木供应、技术指导、人员组织等问题。现任县委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各社队落实林业政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二是普遍建立林场,有一支造林骨干力量。全县所有大队和半数公社都建立了林场,867名专业人员,管理着全县95%的集体林木,经营育苗地2,200多亩,1975年以来,全县造林所需苗木自给有余。三是开展科学种树。临泽县干部群众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张掖地区林科所和临泽县林业站的科技人员一起,大力开展科学种树,收到显著效果。他们改人工搬沙为生物固沙,三年内治理了绿洲内部的所有沙丘,改造沙地2,600多亩。他们还引进适于当地条件、速生抗病的树种100多种,加快了绿化进度。


第2版()
专栏:

挑选技术较高的农户作为示范户
叶万大队开展科学种田互帮互学活动
本报讯 “村看村,户看户,如今种田要学技术户”。这是湖北孝感县肖港公社叶万大队的社员在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后,口头上常说的一句顺口溜。这个大队从去年秋播开始,开展群众科学种田互帮互学活动,用技术示范户帮助技术薄弱户种好责任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叶万大队有16个生产队,去年9月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这个大队主产棉花,曾经取得亩产170多斤的好成绩。过去这些棉田一年四季的技术活路都由一个专业班子负责。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后,有些社员对于耕耘播种、防治病虫、田间管理等技术活路,不是一窍不通,就是一知半解,成了技术薄弱户。为了使每个农户责任田的棉花都能增产,大队领导在全大队挑选出40户技术较高的作为示范户。这批技术示范户,既要带头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又要分别帮教两至三户技术薄弱户。全大队104户技术薄弱户与40户技术示范户建立起了固定关系。第五生产队女社员左爱珍,爱人在外工作,去年秋播小麦时,她不会预留棉行,技术示范户胡世绪就来作指导,使左爱珍承包的4亩多责任田按照质量要求播了种。第八生产队技术示范户叶发祥,对棉花、水稻种植和综合防治、选育良种有一套经验。在每个生产环节中,他都给3户技术薄弱户作出示范,热情传授生产技术知识。
为了开展好科学种田互帮互学活动,这个大队成立了科学种田技术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农业技术大队长和一名农业技术员组成,一方面培训技术示范户,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一方面负责督促检查互帮互学活动的落实。


第2版()
专栏:

植树造林谚语
△光栽不护,白费工夫。
△一点星星火,能毁百年林。
△万人防火不嫌多,一人麻痹了不得。
△树不修,果不收。
△栽树也要水肥到,光栽不管长不好。
△既栽树,又管树,经常护理莫马虎。
△人要成才全靠教,树要成材全靠管。
(王殿芝辑)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不能丢掉自己的长处
加正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1981年第4期刊登的何康同志的一篇文章介绍:美国著名农学家维特维尔教授在中国考察回国后,提出美国要学习中国农业。他在一封信中列出了要学习的有15点,概括起来就是要学习中国的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
维特维尔教授列出的15点,虽然并非都是我们做得很好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国外很重视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好经验。
我不禁由此想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农业技术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早在两汉以前,就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经验。以后千百年来,又不断完善和提高。前汉的《氾胜之书》、后魏的《齐民要术》、南宋的《陈旉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以及明代的《农政全书》等农学巨著,就是这方面值得称道的巨著。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在各地区更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很多地区性的农学著述对这方面作了记载。至于直接在劳动人民当中留传的生产技术,那就更多更丰富了。对此,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妄自菲薄,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提倡发扬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向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还是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不高,很多方面需要国外的现代技术来装备自己。我们当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提倡向别人学习时,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长处,而是要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长处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来。


第2版()
专栏:

万年县大黄公社变少数人的经验为多数人的财富
组织能人教众人 动员众人学能人
本报讯 江西省万年县大黄公社积极推广能人里手的生产经验,组织能人教众人,动员众人学能人,有效地促进了全社多种经营的发展。去年,全社粮棉油增产,多种经营收入57万元。
大黄公社过去只有汪李大队刘家生产队几户社员种席草。种席草能手刘长锋自己种、自己加工,一年编织300多床,收入近千元。公社党委在全社干部大会上表扬推广他的经验,很快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1979年大黄大队种了20亩宁波席草,还办了一个年产万条草席的加工厂。为了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公社,1980年公社党委组织大黄大队向邻队供应席草种,并为邻队培训人员,传授种席草、编草席的技术,现在全社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员都种了席草,大黄、汪李、双山、上丁等大队大多数社员都添置了编草机,几乎男女劳力都会编织。
大黄公社黄土荒岗较多,1978年大黄大队黄锦海等人从刘家站垦殖场学来在山坡上种瓜的经验,当年获得丰收。在他们的影响下,桐沅、双山等几个大队的社员也学着种瓜。
大黄公社党委从种席草、西瓜中得到启示,多种经营要把少数人的经验变成多数人的财富,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抓。现在全社种植业已有甘蔗、柑桔、荸荠、薄荷、花生等10多个项目。在养殖业方面,养鱼、养兔、养珍珠等也已发展起来。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牛山新篇
——记张德民、孙友笙在牛山林场安家营林二十年
山东省肥城西北的牛山上,一片葱茏。条状、块状和株间混交的树林,遍布在山沟、山坡和山梁上。这里有个“穆格寨”,相传是穆桂英和杨宗保的练兵场。二十年前,大学毕业的张德民和孙友笙夫妻俩在这里安家营林,他们的事迹受到人们赞扬。
张德民和孙友笙1960年在山东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肥城县。人事部门想留他们在县城工作。孙友笙却问:“这里不是有个牛山林场吗?”主管分配的同志说:“那里条件太差了!”小夫妻俩立即接上:“我们年轻,锻炼一下也好。”
牛山林场虽然已建8年,但只有疏林、残林4,000余亩,40多名职工住在一座破庙里。分给张德民、孙友笙这对夫妻的是一间四下透风又潮湿的破屋,一张吱吱叫的木床和一条凸凹不平的条凳。可是,这对年轻人不计较这些,一心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好。
张德民夫妻主动把林场存在的问题当成自己科研的课题。这里造林成活率低,而且树株高低不齐,小老树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迈开双脚,调查了这里的土质、植被和气象,取得第一手资料,设计出了新的造林方案。在他们的建议和指导下,从1963年开始,连年营造和改建刺槐、松类、侧柏、麻栎、杨树等混交林12,000多亩。这些树木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很快为荒山披上了绿装。
六十年代末期,牛山林场出现了松毛虫、柏毛虫、刺槐小皱椿、杨树天社蛾、柳毒蛾等10多种害虫,用农药毒杀,消灭了它们,同时也药死了害虫的天敌螳螂、草青蛉、寄生蜂、灰喜鹊等,甚至连土壤中的蚯蚓,水中的青蛙、小鱼之类也少见了。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支持下,以孙友笙为主,组成5人小组,对林场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采集了13个目、80多个科、800多种昆虫标本,初步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相互关系,为制定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提供了一些依据。这里的柳毒蛾一年繁殖两代,幼虫越冬,白天下树隐伏,夜间上树取食。根据这一观察结果,他们在杨树展叶初期,夜间在树基周围撒1%到2.5%的“666”粉剂,取得了用药量少,杀害虫灵,能保护益虫的效果。近十年来,全场森林治虫经费开支由过去的8,000元下降到1,000多元。
夫妻俩还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资料,联系林场的实际,认为防治病虫害的根本途径,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科学营林为基础,使林中的生物相互依赖和制约。他们设计、营造的混交林长起来之后,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它们之间相互的食物链关系。因此,这里有病虫,但再没有形成灾害。
山林探索二十载,张德民、孙友笙先后在有关杂志上发表了刺槐林萌芽更新,板栗、杏、肥桃芽苗砧嫁接,利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报梨小食心虫等试验研究报告,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去年,他俩双双晋升为林业工程师。今年年初,张德民又由林场副场长提拔为场长。
本报通讯员 楚廷富
本报记者 宋熙文(附图片)
张德民(右)和孙友笙(左)在混交林里对刺槐良种进行无性系测定。 吴增祥摄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优质高产油料树——油橄榄
油橄榄是世界上著名而古老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植历史有4,000年之久。橄榄油居世界木本油料的第一位,占食用植物油的第六位。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五大洲30多个国家也有栽培,总株数达8亿多株。种植株数在1,000万株以上的国家有12个,我国名列第九。
油橄榄树寿命长,一般结实期长达四、五百年。成年树每株结果200到400斤,高的达千斤以上。成片集约经营的油橄榄园,每亩可产果600斤左右,折油130斤。1980年是地中海各国的油橄榄树年,经过一番“竞选”,南斯拉夫的一株1,042年的油橄榄古树被评为“冠军”。
橄榄油是一种优质非干性油,含有多种维生素,在医药和食品工业方面,用途很广。橄榄油可以用作各种维生素或抗菌素注射剂的溶剂和配制各种易被皮肤吸收的软膏。
橄榄油作食用油,有很好的风味和色泽。许多肉、鱼罐头中添加橄榄油,可以提高质量。橄榄油质量好,用途广,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远较其它食用植物油为高。1980年的橄榄油价为花生油的3.7倍、豆油的6.1倍、菜籽油的5.6倍。
我国1964年引种了油橄榄,开始在南方八省、区搞了12个点试种;到1981年,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种植了2,000多万株。我国种植的油橄榄,大多数长势良好,1980年全国共产果11万多斤。云南省林科所一株19年的油橄榄,树高6米左右,冠幅8米,1980年单株产量425斤,创国内单株产果高纪录。
实践证明,只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品种,这种油料树一般种后三年开始挂果,产量逐年上升。
油橄榄适宜在云南、江西、四川、湖北等地的低山丘陵地区集中成片种植,也可在房前屋后零星栽种。油橄榄是常绿树,它又是亚热带北部地区公园、城市街道和庭院绿化的好树种。
林业部经济林处


第2版()
专栏:

植树节的早晨
(原载《中国林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