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德安共青垦殖场党委引导青年
在发展集体事业中实现理想
本报讯 记者杨木寿、于国厚、张达报道:江西省德安共青垦殖场党委,引导青年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革命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在发展集体事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
德安共青垦殖场是一个青年职工占多数的国营垦殖场。它的前身是1955年由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组成的“共青社”。经过先后来场的一批批新老垦荒队员的艰苦创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2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农、林、牧、副、渔综合性国营企业。现在全场已有2,000多名职工,大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70%以上。因此,青年职工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直接影响场里生产的发展。
这个场的党委成员,大都是“老知青”。党委书记兼场长蒋仲平、党委副书记于维忠等,都是从普通的下乡青年成长为能领导生产、会做思想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们了解青年的心,知道青年们都愿意干一番事业,因而十分信任青年,支持青年为发展革命事业而敢想、敢干。1978年下半年,羽绒厂机修车间的青年工人,听说广东省进口了一条先进的羽绒加工自动线,提出要去广东参观学习,以便改进厂里羽绒加工的落后面貌。场里派戚善宏等几个勤奋好学的工人去广州学习回来后,机修车间的20多个小伙子,在一个老工人的带领下,没有设备,土洋结合自己造;没有电焊工,懂得一点电焊知识的徐富根,毛遂自荐边学习边实践,只用一年时间就制成羽绒加工自动线。这套自动线达到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羽绒加工能力。1980年,这个厂的羽绒加工产值达到3,050万元,比生产设备改造前的1978年增长1.5倍,去年的产值又比前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如今,青年工人徐富根已担任了机修车间主任,他的电焊技术受到地、县同行们的称赞。戚善宏当上了羽绒厂厂长,成了羽绒生产的行家。这个场的酒厂,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80%以上。刚建厂的时候,大家都不懂制酒技术。场党委就对袁兴志、熊国东等几个青年工人委以重任,让他们到兄弟单位学习。他们虚心向外地师傅请教,不仅学会了制酒技术,还掌握了制酒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现在,这个厂的洗瓶机、冲瓶机、灌浆机、灌水机、压盖机等设备,都是这些工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为场里节约购置设备费用3万多元。袁兴志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被共青团员们选为该厂的团支部书记。熊国东也被提拔为该厂机修车间主任。据场部统计,全场相当于车间主任一级的干部,有40%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担任。
引导青年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在发展集体事业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是场党委的指导思想。前年,为了解决青年的活动场所问题,场团委请求党委拨款5万元。蒋仲平同志说:“拨款给你们,搞起来意义不大,应该发动青年从增产节约中提成解决。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来的青年之家,活动起来更愉快。”青年们积极响应场党委的号召,利用工余时间大搞增产节约活动,为场里多盈利9.7万多元。他们用这笔钱修建了一个公园式的“青年之家”,建房使用面积700多平方米。其中有棋艺室、康乐球室、游戏室、电视室、音乐室、阅览室、旱冰场,还有假山、喷泉。青年们高兴地说,在共青垦殖场,干得愉快,玩得痛快,越干越来劲!近两年来,场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新建了2.5万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婚后的青年都能住上两间一套的房子。还新建了场办子弟学校和职工医院。全场青年亲身体会到,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多作贡献,才是幸福的。


第4版()
专栏:

广东湛江地区妇联要求各级妇女组织
开展民主和睦新家庭活动
评出和睦家庭二万八千多户,促进了安定团结
本报讯 广东湛江地区妇联根据全国第四次妇代大会的精神,布置各级妇女组织在群众中开展民主和睦新家庭活动。三年来,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目前,全区各市、县(郊)社社队队和县城机关都开展了活动,评出和睦家庭28,974户,占总户数的1.3%,促进了安定团结。
过去,这个地区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家庭成员间、邻里间不和的现象,这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团结的因素之一。开展活动后,促进了家庭和邻里间的团结。阳春县有220户严重不和,现在有了明显好转。湛江市新兴一横巷十六号的一个院子里住有18户,原有16户不团结,常吵常闹的有7户,开展活动后,没有发现过吵架现象。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和睦村。遂溪县草潭公社石九大队芋仔哽村,杂居着袁、钟、罗三姓,共42户,家家和睦相处。还做到一人有困难大家帮,一家有矛盾,全村人分别登门相劝,被评为公社的和睦村。高州县高州镇通过开展活动,民事纠纷逐步减少,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经教育后也有明显转变。
开展这项活动,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尊敬老人等美德得到了恢复。高州县石鼓、平山公社和高州镇开展活动后,一年就解决了497个儿媳不愿赡养父母(老人)的户。同时,男女平等,移风易俗,婚事新办,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新风尚大大发扬。阳江县新圩公社新圩大队妇代会主任梁云兰,主动让长子到女家结婚落户,在群众中产生很好的影响,去年底被评为和睦家庭;高州县石鼓公社一年实行婚事新办的有210对,占结婚登记总数的72%。信宜县东圳公社岭咀生产队,有育龄夫妇14对,为争当和睦家庭,全部落实了节育或绝育措施,得到公社的表扬。
开展这项活动后,懒人变勤,勤劳致富。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表扬了一批勤劳致富的和睦家庭,使广大社员积极参加生产和发展家庭副业,使穷的变富,富的更富。高州县石鼓公社大治堂大队女社员关秀群,一家九口,以前由于出勤不正常,家庭副业搞不好,年年超支,生活困难,开展评选和睦家庭活动,对她教育很大。她回家先和家公商量,再开家庭会,研究如何争取当上和睦家庭。全家订好计划,合理分工,人人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搞好家庭副业。一年养了一头母猪、三头肉猪,有余钱,有存粮,当年她家被评为和睦家庭。
开展这项活动,活跃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动。基层干部一方面以身作则,带头争当和睦家庭;另一方面,帮助其他户创造条件争当和睦家庭。如高州县谢鸡公社保华大队坡尾队女队长(妇代会委员)张桂芬,自己被评为和睦家庭后,主动上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社员搞好家庭团结,使分食长达十五年之久的邓星平一家重新和睦团结。遂溪县草潭公社石九村寡妇何娇,媳妇与她长期不和,思想很苦恼,在评选和睦家庭时,她为了让媳妇受到教育,主动要求在她屋里开评选会,在“月里”休息的媳妇听到评议意见,受到教育,主动与婆婆和好。


第4版()
专栏:

发挥退休离休老干部作用
黎城县建立县社队三级参谋组
据新华社太原1月31日电 山西省黎城县委把散居在全县各地的离休、退休老干部组织起来,建立了县、社、队三级参谋组,让他们协助各级领导班子做好工作。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区革命老根据地。近几年来,全县共有离休、退休老干部225人。县委在总结前几年请老干部当参谋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离休、退休老干部工作的领导,除在县设立参谋组外,还在全县17个公社、116个大队分别建立了参谋组。为了充分发挥离休、退休老干部的作用,县委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县委的关怀下,离休、退休的老干部们政治热情都很高。一些身体较好的老干部,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社队的建设献计献策,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再立新功。去年在检查执行三中全会精神时,县委将参谋组的老同志用车接到机关,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离休、退休老干部诚恳地向县委提出,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一部分生产队和农民先富起来了,有一些干部就偏爱富队,嫌弃穷队,使穷队的面貌不能很快改变。县委接受他们的意见,提出既支持富队冒尖,又帮助穷队赶富,并制定了四条措施,使穷队的干部、群众感到有了富起来的希望,提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源庄公社寺底大队退休干部王有定,原任福建省尤溪县委副书记,1972年退休回来后,他和党支部书记刘福堂商议,在实践中培养和考察年轻干部。他每天和年轻干部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具体帮助,几年来,他帮助党支部培养和发展了八名新党员。这些新党员已有六人被选为生产队、大队的队长、会计和保管。


第4版()
专栏:

铺上公社计划生育工作好
河北省大名县铺上公社计划生育指导员、共产党员赵翠芳热情耐心地做计划生育的宣传和服务工作,使全公社出生率降低到14.6‰。
这是赵翠芳(左一)在春节期间给回乡探亲的职工家属送避孕药。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第4版()
专栏:

中国羽毛球队获亚洲西区预赛冠军
以9∶0战胜印度羽毛球队
据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中国羽毛球队以9∶0的成绩,战胜印度羽毛球队,夺得第十二届国际羽毛球锦标赛(汤姆斯杯)亚洲西区预赛冠军。中国队还将与亚洲东区预赛的冠军队比赛,以决出谁代表亚洲参加这届国际锦标赛决赛。(附图片)
韩健以2∶0战胜两名印度选手。 新华社记者 程至善摄


第4版()
专栏:

在香港国际马拉松赛上
中国选手获第三名和第六名
新华社香港1月30日电 中国选手方嫩顺和杨林今天在这里举行的第五届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分别以2小时25分18秒和2小时31分35秒的成绩,获得第三名和第六名。
英国的霍尔登和澳大利亚的汉德分获这次比赛的冠、亚军,他们俩的成绩分别是2小时17分43秒和2小时18分49秒。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澳门和香港的选手参加了这项每年一次的比赛。


第4版()
专栏:

《徐特立文集》《怀念徐特立同志》重新出版
新华社长沙1月31日电 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诞辰一百零五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徐特立文集》、《怀念徐特立同志》两书。
徐老对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教育学,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文章。
由长沙师范学校搜集、编辑而成的《徐特立文集》,收入了徐老1914年至1965年半个世纪的文章、书信、日记共149篇。《怀念徐特立同志》一书收入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徐老的祝寿信和诗词等,从各个侧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徐老的革命经历。


第4版()
专栏:通讯

九妹三回娘家
九妹名叫张惠芳,娘家在上海。1970年初,她到安徽省来安县十二里半公社尧山大队前郢生产队插队落户。她在劳动中看到同村的小伙子唐世和待人忠厚能干,同他结了婚。一年后,小两口添了个娃娃。九妹七凑八借,正巧又领到一笔救济款,总算凑够了一人回沪探亲的路费。到了家,哥哥姐姐们一见九妹身上穿的还是下乡时的衣裳,心里都不好受。九妹临走,哥姐们买了车票,还送大米、挂面几十斤,让她回农村过春节。唉,大米、白面本来就是农村的土产呀,没想到九妹又把它们从上海带回农村!归途上,九妹发誓:穷日子没个头,就再也不回娘家了!
1978年冬天,新调来的县委书记王业美到前郢生产队访贫问苦,头一户就是九妹。他看见她家一间茅庵,屋里破破烂烂的没有多少东西,再看别的户,也都差不离。于是他就支持这个全县最穷的生产队第一个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结果第二年,九妹家和全队一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说她孩子小、自己多病,农活全靠丈夫干,一年下来,居然也扒掉了茅庵,盖起了土墙瓦顶的三间新房;虽说盖房欠了点债,可日子有奔头了。秋收一罢,九妹想回娘家去报喜。丈夫却劝她说:“包产到户能否长远很难说,先不要去报喜吧!再说盖房又欠了帐,……等明年再瞧一瞧!”
1980年,前郢生产队虽然遇到了大旱,但收的粮食仍超过上一年。九妹坚持要回娘家,这回丈夫同意了。他说:“九妹,这次还是你一人去吧。今年咱家虽说翻了身,但比起人家来是个下游,怎能甘心哪!我留家里可以开拖拉机跑运输,挣点钱多买几袋肥料,争取明年来个大翻身!”当下,她就从鸡笼里掏出七只肥母鸡,送娘家姊妹每家一只;又装上20多斤绿豆、20多斤黄豆等,喜滋滋地到了上海。
这回九妹是衣服鲜亮脸上笑,娘家人个个欢喜。可她人到了上海心里还惦记着自家笼里的鸡、圈里的猪和新盖起来的大瓦屋。只住了十来天,就回农村了。
1981年的前郢,农业空前大丰收。九妹的病也好了,每天起早贪黑地忙里忙外,小日子越过越好。全家五口人收了不下8,000多斤粮食;还喂养了60只鸡、15只鸭、两头肥猪,人均收入合400多元。小两口还清了债,又高高兴兴地买了几套时新服装。九妹对丈夫说:“世和,这次该陪我一起回娘家了吧!”小唐点了点头,说:“不过,这回还是你先走,我后追。”“为什么?”“一是咱包产地里刚种的麦子我要等着看苗出的齐不齐;二是明年的肥料还没备足。”“好,听你的!”九妹又被丈夫说服了。于是,她换上崭新的桔红色春秋衫和涤纶裤,拎了14只老母鸡和一大篮子鸡蛋,先走了。约摸过了十多天,唐世和也动身了。他带的东西比九妹多好几倍!
从未出过远门的唐世和这次可开了眼界!在九妹的陪同下,他玩遍了上海。晚上,他不是看电影、电视,就是和九妹的哥哥姐姐们拉家常。姊妹几个把各家的经济收入一比试,都输给了九妹。九妹在农村收入属于中等水平,而在娘家姊妹中间竟成了“冒尖户”!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新华社通讯员 刘汉章 郭家才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缅怀英雄倍思亲
——访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石井镇
今年2月1日,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最近访问了英雄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县石井镇。
石井隔海与金门岛咫尺相望,厦门市就在它的西南40公里处,是个“摄东海之雄威,占水陆之优势”的侨乡重镇。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这里屯过兵,至今还留下
“水师寨”、“统城楼”、
“海上视师”、“国姓井”等许多遗迹,郑成功墓也在附近的覆船山下。设在郑氏祠堂里的“郑成功纪念馆”,陈列着郑成功的头发、玉带、蟒袍花绣、鞋面、手书真迹和当年将士们用过的刀、枪、剑、矛、火药瓶、土炮弹、养马槽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经常有人前来参观,缅怀英雄的光辉业绩。
当年随郑成功东征的义军,有不少是石井人。后来郑成功和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又从家乡南安石井及闽南的泉州、漳州一带,招纳贫苦百姓到台湾垦荒屯田、发展工商。当时去台湾的人多数留下定居,繁衍后代。至今在台南、彰化、鹿港等地的许多郑氏大门前悬挂的宫灯,还书写着“石井”字样,一些村庄仍沿用石井乡的井江、院里、溪东、安园等村名。现在在石井,从山上的台湾相思树,到一些家庭用台湾楠木制成的床,也处处记留着台湾的痕迹。
英雄故乡的人民对台湾骨肉同胞怀有特别亲切的感情。过去,清明或中秋佳节,常有台湾郑氏宗亲回祖家石井祭祖谒墓,延续族谱,每次来都受到石井乡亲的隆重款待。最近,在缅怀英雄光辉业绩的日子里,石井乡亲倍加思念台湾亲人。刚从海上捕鱼归来的石井渔业大队的渔民,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在海上遇到一艘台湾渔轮,听说那艘台轮机油快用光了,便立即把自己库存的机油送过去。经过攀谈,原来这艘台轮的船长姓郑,祖籍南安石井,是郑成功的后裔,他家门前的灯号就是“石井”,六十年前他父亲曾经回石井拜谒郑氏祖陵。得知赠油的就是石井渔船,台湾渔民们非常激动,就在海上认起亲来,并设宴招待乡亲。两船人一同举杯,共叙盼望早日实现骨肉团圆的心愿。
新华社记者 林群英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缅怀民族英雄练兵业绩
南澳岛举办郑成功文物照片展览
据新华社广州一月三十一日电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前夕,曾经是郑成功练兵之地的广东省南澳岛(南澳县)举办了郑成功文物照片展览。
三百二十年前,郑成功率兵渡海作战,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我国领土台湾。出兵之前,郑成功曾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南澳岛练兵,至今岛上还留有不少遗迹,在南澳岛的较场村,有当年郑成功操练陆战的演武厅遗址。
中澎岛上,有一口水井,据说就是郑成功在这里训练水师时挖的。因郑成功被明朝皇帝赐姓朱,人们把这口水井叫“国姓井”。出海的渔民,至今还在饮用这口井的水。在南澎岛西面浪涛中,屹立着一块三米多高、顶部平坦的巨石,据说是郑成功操练水师时的指挥台。
南澳县文物工作组深入调查,陆续发现这些历史遗迹,把它拍成照片,在岛上巡回展出。居民看了展览,更加盼望台湾回归祖国,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第4版()
专栏:

台湾油画家王双宽经过辛勤劳动
郑成功收复台湾业绩壁画创作完毕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据台湾报纸报道: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光辉业绩,不久前由台湾油画家王双宽绘成壁画,已正式开放供台湾同胞参观缅怀。
据报道:壁画共有四幅。第一幅1丈3尺宽、1丈2尺长,为郑成功登陆台湾鹿耳门图;第二幅为郑成功孔庙焚儒衣图;第三幅为八仙聚会;第四幅为封神榜。全部是油画。
这些壁画是绘在台南鹿耳门一座新修的圣母庙内。由于鹿耳门系当年郑成功率师登陆台湾的地点,又传说郑成功登陆台湾时曾获得妈祖赐水之助,因此,王双宽决定将庙中壁画题材,全部绘成郑成功与妈祖之间的传奇事迹。他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完成这四幅创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