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泰马总理指出越侵柬威胁本地区和平
马来西亚总理重申支持民柬联合政府
新华社曼谷12月8日电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今晚在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说:“越南对柬埔寨的军事干涉和继续占领,不仅是对柬埔寨内政的直接干涉而且是对整个这一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威胁。”
他说:“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的成立,是实现柬埔寨问题政治解决的一个重要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我们必须继续促进柬埔寨问题在关于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的宣言和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求得政治解决。”
他表示:“作为近邻,在面临的柬埔寨问题上,马来西亚站在泰国一边。马来西亚将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泰国紧密合作。”
马哈蒂尔还强调马泰两国在经济和其它领域要加强合作。
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在讲话中说:“泰国和马来西亚都认为持久和平是繁荣与幸福的前提。我们希望东南亚能够免于战争、饥饿和贫困。我们还希望东南亚成为一个和平、自由与中立的地区,我们希望我们和东盟的伙伴所作的努力不会徒劳无功。”
炳·廷素拉暖对泰马两国在经济合作和其它领域中的相互支援表示满意。
马哈蒂尔是今天下午到达曼谷的,他将对泰国进行两天正式访问。
据新华社曼谷12月9日电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今天在结束对泰国访问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马来西亚将继续给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以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争取国际上对这个政府的最大支援。
他还说,马来西亚支持西哈努克亲王在明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发言。


第6版()
专栏:

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说
阿拉伯代表团访华结果十分积极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利雅得消息: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从北京回到利雅得后8日发表谈话说,阿拉伯七方委员会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结果是十分积极的,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同中国高级领导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
费萨尔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对中国进行了两天的访问。
他说,代表团访问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为解释阿拉伯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以及非斯阿拉伯首脑会议的结果。
费萨尔要求安理会成员国,特别是美国担负起对中东地区的责任。
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新闻》7日以《北京的明确立场》为题发表社论,称赞中国对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的原则态度从未发生过摇摆。社论说:“中国的政策一直是明确而稳定的。巴勒斯坦人必须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以色列必须撤离被它占领的阿拉伯土地。”


第6版()
专栏:贝鲁特通讯

寒流笼罩着黎巴嫩
新华社记者 喻开元
入冬以来,黎巴嫩气候反常。上月中旬,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沿海城市和港口,有11艘船只被毁,近200条渔船被卷走,许多城市的街道变成汪洋一片。近日来,寒流又袭击黎巴嫩南北,气温急剧下降,海拔400米以上地区大雪封冻,交通中断,许多汽车被困在路上,等待援救。住在帐篷和尚未修补好的建筑物里的居民,在虔诚地乞求真主赐给他们温暖。反常的气候同混乱不堪的治安状况交织在一起,加重了笼罩在黎巴嫩人心上的阴影。
在阿莱和舒夫山区,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同穆斯林德鲁兹人之间的武装冲突已持续了两个多月,绑架和袭击事件造成100多人死亡。这种状况使这个国家面临着新的分裂的危险。
阿莱和舒夫山区本是德鲁兹人传统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居住着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居民。1975年内战以后,部分基督教徒被排挤到黎巴嫩北部地区。最近,基督教居民在长枪党民兵的“保护”下又逐渐返回了原来的住地。他们认为,基督教徒应该同德鲁兹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而穆斯林德鲁兹人认为,他们并不反对基督教居民,但是,在以色列军队没有撤出的情况下强行返回这个地区是不能接受的。
以色列当局一方面利用黎巴嫩国内两种教派之间的矛盾,拒绝从阿莱和舒夫地区撤出军队,使黎巴嫩政府军无法进去执行任务。另一方面,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关于以色列撤军的谈判已变得遥遥无期。今年6月入侵黎巴嫩时穿着单衣的以色列士兵已经换上了厚厚的冬装。以色列参谋长埃坦最近说,他们在苏伊士运河岸边呆了13年才撤走。言下之意,只要黎巴嫩政府不满足以色列的条件,以色列军队就要长期赖在黎巴嫩不走了。
今年9月初,当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和叙利亚军队撤出贝鲁特时,美国当局曾经许诺,要在三个月内使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现在,三个月已经过去,以色列占领军不仅一个也没有撤走,相反,以色列当局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价,如要在耶路撒冷举行谈判;以色列军队“有权”对黎巴嫩领空和领海进行监督;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要签订一个安全协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等等,对于以色列的这些无理要求,黎巴嫩政府予以拒绝是理所当然的。
同以色列的步步进逼相呼应,美国对以色列的立场后退了。美国先前许诺今年年底以前实现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但现在看来要推迟到明年2月或者3月再说。由于美国说话不算数,黎巴嫩报刊舆论近来对它的真实意图纷纷提出疑问。《呼声报》认为,美国企图利用以色列的占领来扩大美国对黎巴嫩的控制。《使者报》援引黎巴嫩政界人士的话说,美国的立场可能为苏联恢复它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开辟道路,从而使黎巴嫩陷入世界两大势力争夺的漩涡中去。12月6日,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会见美国特使哈比卜的助手德雷珀,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明确和最后的立场”,强调黎巴嫩不能在以色列制造的死胡同里无所作为。
今年六、七、八、九月,黎巴嫩人渡过了一个炽热的夏天。他们曾经希望,在11月22日庆祝独立节的时候,看到黎巴嫩的“雪松”国旗飘扬在这块10,4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但是,人们迎来的却是一个严酷的冬天。然而,几经战乱考验的黎巴嫩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黎巴嫩国内各派要求全国和解的呼声在继续高涨。瓦赞总理已经表示,如果不能通过谈判使以色列撤军,黎巴嫩将会采取其他手段。黎巴嫩人民确信,严冬过后,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


第6版()
专栏:

许多国家代表在联大痛斥以色列侵略行径
强烈要求全面公正解决阿以冲突
据新华社联合国12月8日电 联大今天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关于中东局势问题的辩论。
许多国家和组织驻联合国的代表在会上愤怒谴责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行径,要求以色列从它所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上撤走,全面公正地解决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从而在该地区恢复和平与安全。
许多中东国家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一致指出,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已经对当今世界的安全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它的侵略行径严重侵犯了联合国成员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代表们强烈要求以色列立即从它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上撤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重返家园、自治和独立的权利。
阿拉伯国家联盟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克鲁维斯·马克苏德在发言中说:“阿拉伯国家已表示相信,中东冲突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在今年9月初举行的阿拉伯国家非斯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解决阿以冲突的决议已为此迈出了一大步。”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一些西欧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说,通过和平谈判实行全面解决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应该建立在保证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安全这一原则上,包括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和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以及所有各方互相承认。他们表示欢迎阿拉伯国家非斯首脑会议为解决中东问题所提出的原则。
但是,以色列并未表露出任何想要立即全部撤出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和承认巴勒斯坦人民自决和独立的权利的意愿。
以色列代表耶胡达·布卢姆在会上发言时声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问题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中心问题。


第6版()
专栏:

就纳米比亚独立问题
安哥拉和南非首次举行直接会谈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普拉亚消息:安哥拉和南非昨天在佛得角首都普拉亚就纳米比亚独立问题举行会谈。这是安哥拉1975年独立以来,同南非举行的第一次直接会谈。
据佛得角国家电台宣布,安哥拉内政部长亚历山大·罗德里格斯、南非外交部长皮克·博塔和国防部长马格努斯·马兰参加了会谈。
双方没有透露会谈细节。但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约翰内斯堡的外交界人士说,双方商定将再次会谈,时间和地点待以后确定,这些人士还说,比勒陀利亚当局同意将南非军队袭击安哥拉南部时打死的安哥拉士兵的尸体交还安哥拉。
南非在美国支持下一直坚持要古巴军队先从安哥拉撤离,然后才同意纳米比亚独立,而安哥拉反对把古巴撤军和纳米比亚独立联系起来。
这次会谈是在南非外长博塔上月访问华盛顿以及美国副总统布什最近访问包括前线国家在内的7个黑非洲国家之后举行的。
美国国务卿发言人艾伦·龙伯格8日说这次会谈是“一积极的发展”,可增进谋求解决这一地区问题的前景。
安哥拉政府和南非当局11月16日曾交换过一批战俘。南非当局将95名安哥拉战俘和3名苏联战俘(其中两名是飞行员)交还给安哥拉以交换在安哥拉扣押的3名美国俘虏。


第6版()
专栏:

西班牙新政府采取新的内外政策措施
实施经济紧缩政策 取消对直布罗陀封锁 重新审议美西防务协定
本报讯 西班牙新政府本月7日举行首次内阁会议。会议就内政外交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为了促进出口和增加收入,政府宣布比塞塔(西班牙货币)贬值8%,并决定将汽油和燃料价格平均提高20%;在对外政策方面,政府引人注目地宣布将于本月15日正式恢复开放由于同英国发生争执而关闭的直布罗陀与西班牙本土之间的交通,以及重新审议西班牙同美国防务合作协定和西班牙加入北约的问题。这些措施反映了工人社会党将要施行的内外政策的方针。
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在10月下旬大选获胜后,就着手组织西班牙内战结束四十三年来的第一届工人社会党政府,工人社会党总书记费利佩·冈萨雷斯出任首相。这届政府由17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岁。其中除少数无党派人士外,均为工人社会党或与之结盟竞选的民主行动党成员。内阁中有9名经济学家,表明政府要大力地整治困难的经济。根据费利佩·冈萨雷斯首相所作的施政纲领演讲,在经济方面,要实施紧缩政策,基本目标是,明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5%,把通货膨胀从15%降到12%,在四年内分批解决80万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失业人数达200万人)。
在外交方面,新政府将继续加强它同拉丁美洲、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长期来,西班牙同英国一直在直布罗陀问题发生争端。为了给谈判创造气氛,西班牙新政府决定取消对直布罗陀的封锁。新政府也调整了某些外交政策,表示要冻结加入北约军事机构的谈判,西班牙是否留在北约将交给人民讨论决定,并开始对北约目前进行的会议的某些决定持保留态度。对上届政府与美国签订的防务条约,也认为有重新研究、谈判的必要。新政府还将签署防止核扩散条约,不准在本土上设置核武器。(附图片)
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12月8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内阁会议决定从本月15日起恢复关闭了十三年之久的直布罗陀和西班牙本土的陆路交通。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制造事端开枪打死黎巴嫩士兵
本报大马士革12月9日专电 记者陈积昌、周国铭报道:12月8日中午,以色列军队在贝鲁特东郊法亚迪耶地区企图闯入黎巴嫩国防部驻地,同黎巴嫩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双方交火15分钟,2名黎巴嫩士兵被打死。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军队在主要交通要道立即设置路障,进行封锁。这是自以色列在6月份入侵黎巴嫩以来同黎巴嫩政府军之间的第一次直接交火。
人们知道,美国总统特使哈比卜最近一次为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在中东进行的调解活动已宣告流产。由于以色列坚持顽固立场,以色列和黎巴嫩在关于谈判的级别、地点和内容等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
据报道,以色列坚持会谈应在贝鲁特和耶路撒冷轮流举行,会谈内容将同时讨论政治和军事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分歧似乎只是形式和程序问题,但实质上这些问题牵涉到黎巴嫩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黎巴嫩领导人严正地指出,如果黎巴嫩接受在耶路撒冷进行谈判,那就将等于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据黎巴嫩报纸报道,以色列坚持会谈讨论政治问题,就是要把以色列炮制的所谓以—黎“安全条约”强加于黎巴嫩政府。据透露,以色列方面提出的条件是:1、以色列在贝鲁特建立一个代表机构;2、在黎巴嫩中部战略要地建立一个监督站,监视贝卡地区的行动;3、把以色列扶植起来的哈达德民兵编入黎巴嫩政府军;4、在黎巴嫩南部的黎巴嫩政府军不准拥有重武器;5、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界建立以色列的巡逻哨;6、开放以—黎边界,允许贸易和旅游的自由往来。一言以蔽之,所谓以—黎“安全条约”实际上就是要黎巴嫩政府接受以色列的“城下之盟”,把黎巴嫩南部作为以色列的势力范围加以合法化。因此,正如黎巴嫩总统杰马耶勒和总理瓦赞等人一再指出的,“以色列的条件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依靠武力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是得不到的”。
以色列头目公开宣称:“如果以—黎不签订安全条约,以色列将不从黎巴嫩撤军。”以色列参谋长埃坦说得更加露骨,他威胁说:“如果黎巴嫩政府不能保证以色列的安全,以色列军队将自己承担这个责任。”言下之意就是以色列军队将对黎巴嫩南部实行长期的占领。
以色列为迫使黎巴嫩政府屈从它的条件,正在加紧对黎巴嫩施加压力。最近一个时期,以色列在它控制的舒夫和阿莱山区不断挑动基督教居民和穆斯林德鲁兹人的武装冲突。以色列一再拒绝黎巴嫩政府提出的以军撤出这些地区,让黎巴嫩政府军进驻和维护秩序的要求。12月1日以色列又一手策划暗害穆斯林德鲁兹教派领袖琼布拉特的罪恶事件,企图激化教派矛盾,扩大黎巴嫩内部纠纷,给黎巴嫩政府制造困难。
现在以色列又对黎巴嫩政府军进行武装挑衅。此间观察家认为,这是以色列为阻挠黎巴嫩问题的和平解决蓄意制造的严重事件。


第6版()
专栏:最后消息

最后消息
本报讯 华盛顿消息:美国众议院12月8日以346票对68票通过1983年度防务拨款法案。这是美国在和平时期最大的一次国防预算,全部费用高达2,310亿美元。
本报讯 一批南非士兵9日凌晨,乘直升飞机袭击了邻国莱索托首都马塞卢市内的非洲人国民大会游击基地。在这次袭击中有37人死亡,其中包括两名妇女和5名儿童。这是南非军队对莱索托发动的第一次袭击。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一场爆炸恐吓事件震惊华盛顿
新华社记者 于恩光
12月8日上午9点多钟,一辆白色中型货车停在华盛顿纪念碑的东侧。从车里出来一个身穿蓝色滑雪衣、头带黑色帽盔和透明面罩的人。他手握电子仪器,声称车里有1,000磅炸药,准备爆炸华盛顿纪念碑。
消息传开,美国联邦政府和市政当局一片惊慌。大批武装警察和报纸、电视台记者赶到现场。当局立即封锁了市中心的交通要道,关闭了纪念碑附近的八个政府办公大楼和七个博物馆,两万多名政府工作人员上班不久就被打发回家。位于纪念碑北边约600米处的总统府——白宫,被层层警戒,总统原定在面对纪念碑的“国宴厅”举行午宴,由于这一突发事件而不得不更换地点。
威吓要炸毁纪念碑的人究竟是何许人?其目的何在?联邦调查局通过现代化电子设备很快查出:白色货车的车主是来自迈阿密的一家旅馆的维修工,名叫诺曼·迈耶。警察决定同他谈判,但遭到拒绝。这个被认为是迈耶的人只同意同在现场采访的一个记者对话,于是美联社的史蒂夫·科马罗被选中。科马罗同他五次接触后获悉,此人有很多要求,其中比较明确的是要求就取消核武器问题举行全国性的讨论。
紧张的僵持局面持续了一整天,整个首都处于恐怖之中。下午7点半钟左右,那辆货车在夜幕中开始移动。周围的警察立即开枪射击,当场打死车上的这个人。据警察在午夜时分宣布,这个被打死的人就是六十六岁的诺曼·迈耶。警察还证实车里并没发现什么炸药。一场虚惊,一条人命,这场闹剧延续长达15个小时。
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电视台不断播映现场实况,同时请联邦调查局官员、反恐怖主义专家、反核武器运动人士以及心理学家从各方面进行猜测、分析。可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它究竟说明了什么,谁也没有结论。据联邦调查局查明,此人是反核运动的活跃分子。看来,这一事件除了说明在美国这个社会里怪诞之事太多之外,也说明美国最近的反核武器运动似有发展。(附图片)
图为诺曼·迈耶手持电子仪器,在白色中型货车旁的情景。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难忘的柯棣华大夫
任 远
1941年冬,我在晋察冀边区军民反击日寇扫荡的战斗中,右脚踝部负伤,痛得不能动弹,也不能自己起床。军区卫生部的大夫详细地检查伤情,认为伤势比较严重,需要将右腿下部切除,以防病情扩散,这使我顿时不知所措,犹豫难定……
次日早饭后,当我正静静地等待着手术之际,来了一位大夫,年纪三十岁上下,中等身材,两颊稍有消瘦,留着黑黑的短胡,一双明亮的眼睛,皮肤有些黑红,好似外国人,但他会说很流利的中国话,这就是柯棣华大夫。他对我端视了好久,蹲下身子,仔细地用手慢慢地从上到下对我的右腿摸来摸去,一边摸一边问我,疼不疼,我回答不太疼。他沉思片刻后,坚定地又很亲切地说:“不必动手术,右腿可以保住,我负责亲自治疗好了,他的伤口虽然严重,只要将砂子清理出来,浮肿就会慢慢地消失,伤口可以愈合。”
当天上午九点,柯棣华同志捧着一大堆换药用的医疗器械和药物,大步走到我的床前,打开昨日护士包扎的绷带,细心地先把伤口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镊子小心地将溃烂的坏肉取下来,用洗干净的药布深入到伤口里,仔细地进行清理,然后轻轻地敷上一层黄色的药膏。第一次换药花了大约一个小时。柯棣华大夫站起来。对我高兴地说:“好了,你好好休息,有什么感觉告诉我。我每天要亲自给你换三次药。你放心,伤口会好起来的。”
从此,每日早、午、晚三次都是由他一人按时给我换药,慢慢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他一边换药一边问我:你是什么地方人,上过什么学,什么时候参加革命,见过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同志没有。当他知道我是陕北人时,更是热情地要我给他讲陕北延安地区的军民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他总是赞不绝口,说中国人民真伟大,毛主席真伟大,将来我们印度会象你们一样打败侵略者,团结起来建设自己美好的国家,使人民真正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景。
柯棣华同志对同志非常诚恳热情、平易近人,对伤病员更象慈母一样热心护理。他很好学,善于从伤病员了解他所需要的中国情况和经验。每到一地他都要用中国话同当地老乡详细谈话,了解边区军民英勇抗敌斗争的动人故事。他很善于总结经验,对各种病例认真加以分析。因此,他的经验非常丰富。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我的病情一天一天好转,十几天后,腿上肿胀消失下去了,伤口逐渐缩小了,也不感觉疼了。整整30天,我的伤口完全愈合,可以下地走路了,他高兴极了。由于柯棣华大夫的精心治疗,我的伤口没有留下残疾,和我的左腿踝部完全一样。
今天,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柯棣华同志,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鞠躬尽瘁,革命到底!


第6版()
专栏:

英·甘地总理会见我妇女代表团
据新华社新德里12月9日电 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今天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妇女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陆璀向英·甘地转达了邓颖超和康克清对她的问候。英·甘地以全体印度妇女的名义请陆璀团长转达她对她们两位的热烈问候。
陆璀表示,中国妇女愿意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友谊,并且希望这种友谊象长江和恒河一样源远流长。英·甘地说:“我对你们美好的话语表示赞同。”


第6版()
专栏:国际札记

寒流中的阳光
苏联新闻界一位人士最近说:“太阳光温暖的力量比北风的力量还强,这个寓言也适用于日苏关系。”
几天之后,苏联驻日大使拜会日本外相,对预定明年访苏的日本经济使节团寄予莫大的期望,主张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来改善两国关系,同时又坚持苏联在归还日本北方领土问题上的立场。
看来苏联把发展日苏经济关系看作是太阳,而日本要求归还北方四岛则成了北风。换言之,苏联认为日本为了同苏联发展经济关系,迟早会放弃收复北方领土的要求。
然而寓言不等于现实。日本为了对付世界性经济衰退,当然希望进入苏联这个市场。但是以为日本为了经济上的一点好处会把北方领土送给苏联,那就太欺人了。日本外相安倍向苏联大使严正指出,撇开领土问题的睦邻友好和单纯的经济关系紧密化,是难以办到的。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阳光诚可爱,寒风实难当。当西伯利亚的寒流朝着日本列岛袭来时,哪有阳光的温暖可言呢?
·象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