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农牧渔业部农机化管理局与地方合作
推广使用一批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
本报讯 通讯员徐汉臣报道:今年下半年农牧渔业部农机化管理局与各省、市、自治区农机局签订协议书,推广使用一批农民急需的农业机具。主要有水稻工厂化育秧、玉米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小型喷灌技术、机械覆盖地膜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低温烘干仓综合利用、小型机械养鸡、人力提水等机具。这一措施受到了各地区农民的欢迎。
正在推广的这批农业机具,是从各地历年推广的100多种农机具中选出的产品,性能好、耗能低、价格较便宜。如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插秧机,在吉林省推广试行,有明显的抗低温、防烂秧、早育早插、稳产丰产的效果。这个省今年推广面积已达48万亩,比传统的露地育秧每亩增产稻谷150斤至200斤,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也在进行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工作。玉米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已在12个省、市、区推广770多万亩,采用这种播种技术,每亩下种量由8斤减到4斤,还可节省一半间苗工和一半种子田,并使种子分布均匀,有利增产增收。各地农民急需的烘干机,有些因价格高,生产队或农民买不起;现在采用地炕式的低温烘干仓,造价低,能用于烘干粮食、棉花、烟叶等多种农产品,经济适用,正在各地推广使用。


第3版()
专栏:

择优推广农业机械
本报评论员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大多数地方连年增产增收。广大农民有着继续扩大再生产的迫切需要,也有了添置生产资料的购买能力,这给农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有利的条件。有选择地推广一批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以适应农民要求,是切实改进农机工作的新起点。
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推广农业机械?主要是着眼于农机具实地使用的经济效益。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真正适用的农业机械,向不同地区推广,使农民买得起,用得好,得到实惠,就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取得农民的信任,迅速打开产品销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盲目提倡大办,盲目限期推广,而且不把农机具作为可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商品,单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硬性推广,很少注意制造和使用两方面的经济效益。结果,不少农机具质差价昂,甚至很不适用,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自塞销路,积压产品,也打击了农机生产本身。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农机主管部门总结了经验教训,社队集体和广大农民有了自主权,农机产品的制造、推广工作,必须来一番大的改进。只有择优推广经济适用的农机具,才符合农民的要求和利益,才能够广泛打开销路。
有选择地推广农业机械,要注意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当前在能源较缺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推广消耗能源较少,或者能以人力、风力或太阳能等代替油料、电力的农机具;在分户经营越来越多的形势下,还要选择那些小型多样、使用方便、质优价廉的农机具。因为最佳经济效益的获得,总是以现实的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否则,农机产品再先进,也会由于农村用不了,或买不起,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选择地推广农业机械,还有利于促进农机生产的技术改革。过去,农机产品由农机销售部门包销,农机厂不讲产品质量,不管使用效益,不愁销售出路,一律照常生产,有的产品还在固守五十年代的技术水平,长期不事改革,不求创新,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现在用择优推广办法,打破混在一起“吃大锅饭”的状况,哪种产品好,就推广哪种产品;哪家工厂的产品适销对路,哪家工厂的经营收益就多。这必将鼓励进步,鞭策落后,开展竞赛,使农机生产的技术改革大大提高一步。
有选择地在全国推广使用一批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技术服务、能源节约等项工作,特别是对于单户或联户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要及时进行技术培训,合理安排油料分配。这样,才能保证农机产品的顺利推广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3版()
专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年间增产二千三百五十多万担
我国今年棉花总产创历史最新纪录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邵永力报道,今年我国棉花在连续三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又获丰收,总产量在6,700万担以上,比去年增产700多万担,创历史最新纪录。
今年我国棉花主要产区的15个省、市、自治区中,增产幅度最大的是山东省,棉花总产量预计可达1,900万担,比去年增产550万担。增产幅度较大的是河北、新疆,其中河北省比去年增产280万担,新疆比去年增产70万担。此外,江苏省棉花总产量仍保持在1,100万担的高水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等省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增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年中,全国棉花增产了2,350多万担,等于1951年到1978年二十八年的增产数量。由于棉花增产,我国自产棉花基本可以满足目前国内用棉需要,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加工成纺织品出口,改变了过去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棉花的局面。
近几年棉花显著增产,要归功于党的政策。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在农村的广泛推行,调动了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棉花价格,使农民从种棉中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特别是粮棉挂钩的政策,就使棉农解除了长期以来种棉缺粮的后顾之忧,为调整棉花布局创造了条件。北方各省对一些适宜种棉花的耕地,逐步由种粮食改为种棉花,扩大了种棉面积。仅山东省1979年以来将原来粮食产量很低的1,000多万亩农田改种棉花,使全省棉花产量增加了5倍多。河北、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棉花种植面积也都增加。不宜种棉的一些南方省、自治区的棉田面积则有所减少。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广大棉农采用科学方法种棉,新的植棉技术普遍推广,薄膜育苗移栽、地膜覆盖、以及叶面喷肥、喷施乙稀利等化学控制技术在许多地方应用,对棉花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第3版()
专栏:

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挖了中低产田的潜力
江西粮食大增产经济作物全面丰收
据新华社电 今年遭受严重洪水灾害的江西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经济作物全面丰收。
江西今年6月间连降暴雨,500多万亩早稻受灾。省委当时提出:“早稻损失晚稻补,大灾之年不减产,全年农业夺丰收。”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全年的粮食总产预计比历史产量最高的1979年约增6亿斤,比去年增12亿斤,增长4%以上。皮棉总产超过110万担,比去年增长2成,大豆、油菜籽、芝麻、茶叶、花生增长1至3成,烤烟增长1倍多,生猪、耕牛的存养数和水产品产量等都比去年增加。社员收入也将超过去年,仅上半年,社员家庭副业的人均收入就达68元。
今年是江西农村普遍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第一年。今年农业上突出的特点是:大包干大挖了中、低产田的潜力。有些边远低产田亩产增加三四百斤。全省各地还出现一批平均户卖万斤粮的大队和公社。南昌县就有万斤户1.4万多户。在赣中、赣东南、赣东北等商品粮产区,今年都有一批县的粮食商品率超过50%。


第3版()
专栏:

山东近七百亩花生亩产超千斤
新华社济南11月27日电 今年山东省有81块、总面积693亩6分花生,亩产超过千斤。其中海阳县发城公社忠厚大队农业科研队用地膜覆盖的1亩3厘5花生,平均亩产皮果1,465斤,创造花生高产新纪录。
这些高产地块的产量都经过了山东省农业和科研部门检查验收。
山东省从1979年开始出现花生亩产千斤地块,当时面积最大的地块不超过4亩。这几年,高产地块逐年增多,地块面积越来越大。去年,全省花生亩产超过千斤的共214亩,今年超千斤的面积比去年多两倍多,并且第一次出现百亩以上过千斤的地块。
今年花生亩产超过千斤的地块,一般都是土质肥沃、深厚、经过深翻的生茬地,除施土杂肥外,还打破过去不用氮素化肥作底肥的老框框,施了化肥作底肥。在品种上,选用了“海花一号”等中熟高产的大花生品种。种植上,增加了密度,一般每亩比过去多1,000多墩。管理上,多数采取地膜覆盖新技术。


第3版()
专栏:

束鹿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度
本报讯 河北省束鹿县实行生产责任制两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目前与1980年初相比,全县大中小型拖拉机由2,570台增长到2,985台;棉花、小麦播种机由1,000台增长到1,770台;大中型小麦脱粒机由1,300台增长到3,756台;小麦收割机由295台增长到675台。近两年新添置的农业机械总值870万元,耕作、播种、排灌、植保、收割、脱粒、扬场、农田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广大社员急需增添农业机械。为解决三夏、三秋大忙季节农活挤疙瘩、劳力紧张问题,重点发展了小麦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等收打机械,喷雾器、喷粉器等植保机械和麦播机、棉播机等播种机械。这个县提倡分级购买农业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机械,一般由生产队集体购买;割晒机、脱粒机等中小型机械,由生产队或承包小组或社员联户购买;喷雾器、双轮车等小型机具,一般由社员个人购买。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机管理责任制,调动了农机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


第3版()
专栏:农村通讯

春还沙海
本报通讯员 田捷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靖边县,建国初期还是一片春风不度的沙海,经过三十多年的植树造林,现在已经成为林木葱郁的塞上绿洲。
古诗曾说靖边“黄沙碛里本无春”,其实错了。公元413年大夏国贵族赫连勃勃巡游到此,这里还是林密草盛的好地方。赫连勃勃随后在此兴建了统万城。只是后来历代大量垦荒,植被被破坏,沙漠才夺走了这里的一片春光。建国初期,靖边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5%。
解放以来,靖边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一片沙、一架山、一道滩、一个流域地集中连片治理。他们首先用了五年多时间,造林20多万亩,堵住高墩沙、五台山和雁墩山等几个大风口。接下来,用了三年多时间,在24万多亩的滩涧地上,按田、渠、林、路配套要求,全部营造了护田林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靖边县委进一步落实了党的林业政策,提倡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大大加快了绿化的步伐。近年来,每年造林都在15万亩以上。目前全县造林保存面积达216.6万亩,每人平均12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在毛乌素沙漠南沿已建成一条东西150里长、南北4里宽的长城防风固沙林带,面积22万亩;陕蒙交界的北沙基干林带,全长134里,面积800多亩;白玉山环山水土保持林带长156里,面积10万多亩。滩涧地区耕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林带林网锁住了条条沙龙。全县有80万多亩荒沙被固定或半固定。
植树造林使这里收到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过去,只能种糜谷、马铃薯等作物,现在小麦、玉米已大面积种植,全县粮食总产由六十年代的五六千万斤增加到1.053亿斤,翻了一番。林业收入增多了,每年采伐木材收入300多万元,柳编产品运销13个国家,去年收入119万元。林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树多叶多,枝梢多,今年上半年,羊已达22.5万多只,比1979年增加10.9%;大牲畜存栏数达到40,128头,比1979年增加39.3%。


第3版()
专栏:

92%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
温江地区粮食总产增一成
本报讯 记者刘宗棠、罗茂城报道:近年来,四川温江地区92%以上的生产队落实了“大包干”责任制,全区小麦、中稻产量二十年未能做到的亩产分别超过500与800斤的计划第一次实现了。同产量最高的去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加10.2%,油菜籽总产量增加31%。丰收后社员踊跃向国家交售粮油,全区提前超额完成了粮食、油料征购任务,不少地方市场上的粮价低于国家议购的牌价,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情况。


第3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奇妙的植物嫁接
范良智
在拥有300多个品种的牡丹中,有一种“楼子牡丹”,株高逾丈。坐在楼上观赏这种富贵花,艳收眼底,香沁心脾,别有情趣。翻开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你也许会大吃一惊:这种富贵花,竟是在臭椿树上嫁接而成的。
臭椿树上嫁接出的“楼子牡丹”,不是嫁接技艺的第一个产儿。汉代《氾胜之书》载有:将10棵瓠子苗嫁接在一根藤蔓上,结出的瓠子异常大。这是关于嫁接技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后魏,有人用棠梨作砧木嫁接梨,“梨大而细理”。宋代以后,嫁接技艺被广泛应用,苏东坡写的《物类相感志》中提到:杨梅嫁接在桑树上,结出不酸的杨梅;梅花嫁接在冬青树上,开出墨梅。元人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将梅树嫁接到桑树上,梅子也变得不酸;把桂花嫁接到石榴树上,开出的桂花石榴般红。
现代科学把嫁接技艺推进到了更神奇的境地:你想要灰黑色的棉花?那就把棉苗嫁接到向日葵上;你想得到红色的棉花?那就把棉花嫁接到凤仙花上;稻苗嫁接在稗草上,得到抗寒、耐肥的新稻种;小麦与高粱嫁接,得到抗病、高产的新麦种……
为什么植物嫁接能得到新的品种呢?简单地说,因为嫁接也是一种繁殖——无性繁殖。它通过两种植物的芽与芽或枝与枝的“婚配”,使得两种植物的细胞融为一体。科学实验发现,亲缘关系近的,一般都能接活。远缘嫁接也有成功的,但在理论上还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嫁接,是一项应用价值很大的技艺。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最初,人们看到两种相邻的植物,或因风雷损害,或因禽兽致伤,居然生同根、枝连理,受到启发,有意将不同种类的植物嫁接起来,获得了成功。
千百年来,嫁接技艺在农、林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繁殖出很多抗逆性强、质量好、产量高的植物新品种。近年来,它在瓜类蔬菜育苗和防治枯萎病、霜霉病方面的应用,又取得了显著效果。可以想见,这种传统技艺,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解决剩余劳力的出路 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
武清支持社员办工商服务业
本报讯 通讯员郑云生、韩金起报道:天津市武清县为搞活农村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从事工、商服务业。目前,全县从事工业、手工业的308户,从事修配、饮食、缝纫等服务业的1,117户,还有700多户搞商业和运输业。
武清县社员工、商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家庭副业、家庭手工业到专业性的生产服务;从无固定的地点、店堂到有固定铺面,从一户社员单独从业到几户社员联合经营的过程。过去,社员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或来料加工,多属于家庭副业或家庭手工业性质。现在,有厂房、有设备、有资金的工业性生产已开始出现。汉沽港公社勤劳十队社员方培昆和方培川兄弟,于1981年5月营建6间厂房,购置生产设备,自筹流动资金,建起了小型饮料厂,专门生产清凉饮料“格瓦斯”,供应远近多家饮食店铺。上马台公社肖刘杜大队社员杜玉文、祖继方、李淑英三人,集资4,000元,办起了经营小农具、百货、文具、副食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商店。
武清县社员自办的工、商服务业,已经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0个月社员工、商服务业的营业额,已经达到225万元。400多户社员经营的日用百货和服装,品种多,样式新,价格也较合理,很受欢迎。东马圈、崔黄口等集镇的一些社员自办烘炉,生产铁制小农具,获得社员的赞誉。
社员自办工、商服务业,解决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发挥了各种人才的作用,扩大了劳动致富的门路,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收入。据统计,今年以来,从事工、商服务业的社员户已向国家提供了15万多元的税金。


第3版()
专栏:

组织农民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中共湖南岳阳地委副书记 刘阳春
我到一些社、队作调查,看到不少地方正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事实表明,近两年普遍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高涨起来。因为农业生产水平同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更紧密了,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产条件,扩大再生产;劳动效率提高,农村有了更多的剩余劳力,又有余钱余粮,可以在农田基本建设上适当投资。那种以为责任制建立以后农田基本建设没搞头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为了把农民这种积极性恰当地组织起来,持久地发挥出来,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要清除“左”的影响,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去年,我们全区的绝大部分地方继续兴修农田水利。但是,有十来个公社基本上没有行动,在等待、观望。据调查,并非那里的群众不想搞,也不是那里不需要搞,而是干部有思想包袱。他们由于没有彻底肃清“左”的思想影响,认识不清,把过去的一平二调、瞎指挥等错误,同农田基本建设划了等号。过去,我们在农田基本建设中,确实存在搞平调、瞎指挥、图形式那些错误的东西,今后必须坚决摒弃。但是,从我们地区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全区三十年来国家投资只有4.9亿元,社队集体自筹了3亿多元,群众投工有9亿多个,完成的土石有24亿多立方米,现在全区已有82%的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粮食总产量得到迅速发展。
二是要经常研究新问题,更加深入扎实地抓好政策落实。责任制的建立,对如何落实水利政策,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比如,国家水利投资如何合理分配;自筹资金、投入劳力如何合理摊派;非受益农户搞协作支援的报酬如何解决,等等。这都要求比往年研究得更加细致,落实得更加具体,丝毫不能马虎大意。“谁受益,谁负担”,这是一个总的政策原则,具体到各个地方,就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加以解决。现在群众中已经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象湘阴县去冬修大堤就采取按受益田亩摊工,按工收费,以费抵工,当年结账的办法,群众都很满意。我们认真总结推广群众中的新鲜经验,落实政策的工作尽管复杂,也是不难做好的。
三是要讲科学,讲效益,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十分爱惜人力物力。首先要确定主攻方向。今年我们全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在保证个别重点工程的整修外,主要是放在小型水利、田间工程、水土保持、改造低产田和现有工程的配套挖潜上。这适应分户经营的形势,也符合投资少、见效快的要求。其次是要有一个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各项工程都要服从这个整体规划。现在,社员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千家万户不能各自为战,谁想搞就搞,你挖一条渠,他修一口塘,势必打乱水系,互相干扰。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发动群众反复讨论,权衡利弊。这样制定下来的水利建设规划,才能产生法律般的约束力。


第3版()
专栏:

贵州农民夜校蓬勃兴起,星罗棋布,全省进夜校学习的农民已达27万多人。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铜鼓公社铜鼓大队苗族姑娘正在夜校攻读。
本报记者 周浩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