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访问记

生气勃勃的上影厂
本报记者 郭伟成
走进上影厂,一股腾腾热气扑面而来,你就会觉得从上到下都有那么一股劲:借十二大的东风,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并且不失时机地筹划、开拍明年的影片。这一来,全年就有20多部片子在手里转。可以预料,上影今年又将是一个丰产年。要是同前几年相比,那进步就更大了。
1978年,上影全年才完成10部影片;1981年,全年完成17部影片;1982年文化部下达的任务是16部,厂里计划完成19部。如果说,一部好的影片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可以视作电影生产的社会效益的话,那么,上影厂出的影片社会效益是明显的: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荣誉奖的《喜盈门》,一年内印制拷贝四千余个,观众达到一亿几千万人次,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还有《从奴隶到将军》、《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庐山恋》、《南昌起义》、《白蛇传》等许多优秀影片,荣获了“百花奖”、“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我带着这个问号,一次、两次、三次地访问了上影厂。
党委书记丁一同志笑着对我说:“要说我们的这点成绩是怎么来的,一句话,是靠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政策,靠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呗。你可以问问我们的创作人员,他们会告诉你:如果没有三中全会制订的农村政策,就不可能拍出《月亮湾的笑声》;没有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就不可能拍出《南昌起义》;没有思想战线座谈会的精神,就拍不好《牧马人》……”
其实,这一切并不象丁一同志现在说话时那么轻松。上影厂也有过“积重难返”、“百业俱废”的时期。为了使上影重新“上”去,党委抓了大量的工作:复查、平反了几百件冤假错案;给创作人员“正名”、晋级;重新制订了近70项制片生产管理制度。这都是在三中全会以来短短的三年多里完成的。如果说,这一切仅仅是花点气力就可以办到的话,那么,还有更为棘手的难题呢!
去年8月,《牧马人》在甘肃山丹军马场开拍了,一阵风也吹起来了。厂里有些同志紧张了:谢晋刚拍了《天云山传奇》,又拍另一部反映“反右”题材的电影,行不行?别犯错误了。党委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集体研究,认为这个戏总的说还是符合党的方针的,可以拍摄,同时又对剧本加以修改提高。
《牧马人》不下马,在兄弟制片厂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这次访问中,我问起谢晋:“从《天云山传奇》到《牧马人》,你的勇气从何而来?”谢晋笑了,“不是勇气。老丁、桑楚厂长和我们都经历过那些曲折,对‘左’倾错误有着切肤之痛,深感不能再重演那不幸的历史了。”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三中全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转折,开拓了电影事业发展的坦途。”
于是,上影厂出现了新的局面,多种多样题材的电影象烂漫的春花,装点着文艺的百花园。
为了尽快改善十年内乱造成的电影创作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以便早出人才,多出人才,从1979年开始,上影党委就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些较有才华的青年创作人员拍摄短故事片,培养他们对影片的总体设计能力。吴贻弓走过的路,具体地说明了上影厂是怎么使用、培养中青年导演和创作人员的。尤其是拍摄短故事片,更是上影厂的一大创新。拍摄这种短片,成本低、周期短、不计管理费,不列入正式生产计划。如果拍不好,就作为练兵“付学费”。拍好了,计入超产指标。“我是第一批拍短片的。”在6号摄影棚的“四合院”边,吴贻弓同我聊起来。“短片情节简单,容易驾驭;另一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全面锻炼人。我同许多青年导演从中获益不浅。看起来,党委这一招是明智而又富有远见的。”
在同徐桑楚厂长谈话时,又讲到对中青年导演的培养问题。他对记者说:“本来准备报废几部短片的,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短片通不过。当这些同志在拍短片时表现出掌握影片总体的能力时,再让他们在老导演的指导下拍大型影片,然后独立拍片,配上有经验的摄影师、制片主任。青年同志们呀,就得给他们实践,给他们锻炼提高的机会。人才不用怎么出得来!”他停了停说,“今年计划拍19部电影,只有5部交给老导演,其它都交给中青年导演了。”望着他那自信的目光,我感觉到了这位人称“电影事业家”所具有的气度。
当然,以老带青,也是厂党委着力抓紧的一环。许多老艺术家在经历了长期沉默以后,又焕发了艺术青春,并且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桑弧带了傅敬恭,吴永刚带了吴贻弓,沈浮带了宋崇,谢晋带了石小华、黄蜀芹。同这些老艺术家接触一下,你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股蓬勃的朝气。张骏祥在江西拍《大泽龙蛇》,汤晓丹在珠影拍《廖仲恺》,黄祖模在拍《张衡》。前些天,谢晋又起飞了:这一次是飞到日本去为《秋瑾》选外景。在虹桥机场,我见到他,谈起日程,“从日本回来后,在上海停一天,就去杭州秋瑾墓旁开拍。”谢晋兴致勃勃地比划着、讲着。这哪象一位花甲之人!年老的老当益壮,年轻的虎虎有生气,上影怎能不上去!(附图片)
上影厂党委书记丁一 王志初摄
谢晋(左二)在西湖工作船上指挥拍摄《秋瑾》 郭伟成摄


第5版()
专栏:观戏一得

入木三分 有声有色
——谈话剧《宋指导员日记》中的两场戏卢祖品
看了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演出的《宋指导员日记》(编剧漠雁、萧玉泽,导演文卜东、张连伏),觉得这是反映部队生活的难得的一出好戏。它对当前部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写得有声有色、入木三分。其中两场开会的戏写得成功,演得精彩。
部队开会的戏为什么难写?因为反映部队生活的戏,人们常见的无非是政治学习、军事训练,难以构成矛盾冲突。《日记》却勇敢地反映了部队中种种不正之风——特殊化、走后门等。剧中被批评的人物(团副政委姜本正,副连长丛玉升,副军长的儿子、新战士王天明。还有两位夫人:王铁山的夫人黄柳——又一位“马列主义老太太”,姜夫人胡美香)同正面人物的冲突是激动人心的。当舞台上再现现实的尖锐斗争时,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事情说来也很平凡。指导员宋春阳来到二连,马上碰到一桩棘手的事。党支部早已决定派班长马小宝去参谋训练班集训。姜副政委却要宋到任后“做做工作”,改派王天明去,以此讨好王副军长。宋到二连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到底派谁去参谋训练班,是维持支部原来的决定,还是改为军首长的儿子王天明?小王沾染许多不良习气,党支部的决定触犯了他的个人利益,便栽赃诬陷马小宝,最后发展到开枪威胁宋春阳,严重违反军纪。宋向王铁山汇报,王批评了姜袒护他儿子的错误,指示宋和二连领导处分王天明。于是召开第二次会议。
情节并不复杂,矛盾却相当尖锐。第一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实在事关重大,非同小可。第二次会议讨论的则是如何处分王天明。他犯了严重错误,大家都同意给予处分。问题是该不该将他开除军籍?怎样对待首长的指示,是从革命利益出发去体会老革命战士的“一片冰心”,还是怀着自私的目的,象赌博一样企图从中捞取好处?会议讨论的结果,是整个戏的成败关键之一。
剧本文学是通过角色本身的言行集中反映社会的矛盾冲突的,而不是一般的客观描述。戏剧所反映的冲突,它本身应该带有行动性。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两次会议都纳入了戏剧发展的进程,成为发展着的整个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避免了结构松散、内容游离于基本情节之外的毛病。
但是,情节的重要性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仅仅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要写好开会的戏,还必须在情节发展中展示人物多样的性格,以丰富的人物性格推动特定的情节发展。在一段颇长的时间内,或者由于我们的作者不深入连队,或者由于缺乏革命胆略和艺术家的勇气,不敢接触部队的落后面,故意回避尖锐的矛盾冲突,因而有些戏流于公式化、概念化。而《日记》的作者忠实于自己的观察,写出了反映军内不正之风的剧作,演来十分生动。
在这场戏中,黄柳、胡美香在会场进进出出,旁若无人,把正在发言的丈夫和同志,象在家里驱使佣人似地颐指气使。但黄、胡之间又有不同。一个身为副军长夫人、老干部,文化高一些,“修养”好一些,干着不光彩的事仍能保持一种大干部夫人矜持、华贵的派头。胡则象见利忘义的小市民,庸俗得令人作呕。总而言之,这两场戏写出了人物生动的个性,揭示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取得成功的又一个原因。(附图片)
《宋指导员日记》剧照宋指导员耐心地做战士马小宝的思想工作总政文化部供稿


第5版()
专栏:音乐与舞蹈

多采多姿的西北音乐节
方杰 韩望愈
最近,陕西省主办了首届“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近两千名音乐工作者、歌唱家、演奏家,在古城西安演出了绚丽精采的民族民间音乐节目。
这届音乐会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时代的旋律。摇曳多姿的音乐语汇,摹画出西北各族人民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艰苦奋斗、胜利前进的英姿和气概。这届音乐会歌手云集,不仅有西北各族人民的著名老歌手,还涌现出不少年轻的新歌手、新演奏员,还有许多业余音乐爱好者也登上了歌坛。
长安音乐会鲜明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它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扎在古老而丰富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肥田沃土之中。比如,新疆的演出,就有独特的色彩。这不单是民族乐器、民族语言、民族唱法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是民族生活、文化、习俗和性格所决定的。它把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古曲、民歌与新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特有的新疆美、时代美。青海、宁夏、甘肃都有“花儿”演出,但青海高原的就显得辽阔刚健,宁夏的曲回悠扬,甘肃的则如陇河田野般恬美多情。陕北的二人台、革命民歌,陕南的红色山歌,关中的秦腔乐曲以及民间的“蛟龙转鼓”等,不仅显示了黄渭大地民族民间乐曲和古老音乐文化遗产的丰富,而且表现了陕北、关中和陕南人民那淳厚、质朴、豪放的性格,表现了陕北、陕南、关中不同的风习和音乐艺术情趣,表现了这些地方不同的革命历史和斗争生活。
这届音乐会上新创作的节目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以民族民间器乐和歌唱为主体。就是那些描写古代生活和民间故事传说的乐章,如根据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篇《卖炭翁》谱写的叙事曲《卖炭翁》,根据民间历史传说谱写的《兰花花叙事曲》,以及从现实生活出发翻新的民间乐曲《天水四季歌》、《夏地亚那》、《黄河船夫号子》、《枣园来了秧歌队》等,也都是从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传统中汲取营养,又从此时此地人民群众的斗争和生活出发进行了新的创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音乐会上演奏的交响乐《沙漠驼铃》、幻想曲《秦始皇兵马俑》和交响序曲《冬夜听书》,把秦代征战的生活写入现代乐曲之中,把受陕北说书的旋律融合进交响乐曲中,这在我国交响乐的创作和演出上还是第一次,为交响乐的民族化做了可贵的尝试。
长安音乐会是建国三十三年来西北五省区联合举办的第一次音乐盛会,相信通过这次音乐会,西北各民族的音乐艺术之花将更加灿烂开放。


第5版()
专栏:

《垂帘听政》在拍摄中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水银灯光照亮了故宫的太极殿,换上清宫服饰的“后妃”和“大臣”在其间往来。这里是历史影片《垂帘听政》的拍摄现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香港的同行第一次携手将清代末年的一段史实搬上银幕。
站在摄影机前的是影片导演、香港艺术家李翰祥。这位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电影行家说:“能到故宫实地来拍片,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而与内地电影工作者合作,也是我久已向往的。”
影片编剧杨村彬在谈及创作主旨时,这样说:“把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是我们文艺家的职责。”
杨村彬早年曾撰写过话剧《清宫外史》。事过四十年,又以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认识再次执笔。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恰是中国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始。它的情节围绕着西太后慈禧而展开,述及火烧圆明园、辛酉政变以及当年京城人民抗御外敌的斗争。杨村彬认为,让后人重睹这一段过往的史实,将会激发起民族的自尊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有人称这次合作摄制影片,是“同心结合,奋力协作”。摄制组演职员来自六十多个单位、部门。清史研究者朱家净等常到拍摄现场向演员讲述清宫礼仪;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则为影片提供拍摄场景和极少动用的珍贵文物。李翰祥很感慨此间的工作:“拍戏要二百个喇嘛,第二天就有二百个临时演员剃光了头站在你面前!”这位五十七岁的导演也事必躬亲,一起布景、摆设道具。摄制组的工作节奏也随之加快了。
本片副导演许同均、王淑琰向我们介绍说,《垂帘听政》八月十日开拍,迄今已完成九百个镜头。观众们将会在银幕上看到当时的宫廷生活、民情风俗和热河景色。影片摄影汤姆逊(澳大利亚)的手法是颇有新意的。而刘晓庆扮演的西太后慈禧、项堃扮演的大臣肃顺,以及王培(扮演大臣端华)、陈烨(扮演东太后)、香港演员梁家辉(扮演咸丰)等的表演,则要由广大观众来作鉴定了。


第5版()
专栏:书简

一颗颗滚烫的心××同志:
您好。您要我们谈谈参加“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的体会。从哪里谈起呢?现在列车在飞快奔驰,窗外阳光灿烂,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在这收获的季节,“儿童戏剧”的园地里也是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是我国一件令人兴奋的新鲜大事。回想这一个多月,简直象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半个月以前还在长春参加“北方片”会演,演出《喜哥》。半个月以后又来到革命圣地南昌,观摩学习“南方片”的演出。现在,我们把南北两片儿童剧的说明书铺满在卧铺上,有的象“小人书”,有的象“书签”,有的又象贴了邮票的“航空信封”……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充满了儿童情趣,倾注了设计者对孩子的深情。我们一张一张反复地看,一张说明书就是一个戏,这会使你联想很多很多……“吉剧”、“京剧”、“歌剧”、“舞剧”、“话剧”、“小歌舞”、“谐剧”,各个剧种都来为少年儿童演戏;有童话,有传说,有反映现实的,有反映革命历史的,有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来自各省市的,也有来自专区小县的,都给大会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精彩的节目。
舞台上有从事戏剧工作几十年、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也有刚刚从事这个专业的“幼芽”。在《集邮迷的故事》中,演华侨老奶奶的演员,戏很少,只是在最后上一下场,却博得观众席上一片赞扬。她在座谈会上激动地说:“我原以为自己快退休了,要告别心爱的舞台啦……可是参加儿童剧会演以后,我觉得我愿意象老矿工一样和青年矿工一起共同挖掘儿童戏剧的宝藏。”尤其可爱的是“娃娃”们,他们虽然刚刚开始演儿童剧,但一个个在台上那么认真、热情、朴实,在台下又是那么虚心好学。不论是讨论会,还是专业会,他们都全神贯注,虚心地听,认真地记。大会的日程完了,经常在晚上11点过后,这些热心好学的年轻人还把我们拉到他们房间去谈,……谁说我们没有接班人?我们后继有人,而且是一些优秀的新苗。
人们说搞儿童工作的都有一颗“滚烫的心”。写到这里,联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今年过了三个夏天,第一个是在北京,第二个是在长春。按道理东北的夏天是凉爽的,可是当我们到达时竟也挥汗如雨。后来到南昌,当地同志说比往年同时期的气候要热。我们互相开玩笑说:“都叫这些滚烫的心闹腾的。”面对这一切,我们又怎能不激动!尤其是在这次观摩中,“北方片”演出的《喜哥》里,又一次出现了周总理的形象,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爱孩子。“南方片”演出的《宋庆龄和孩子们》里,出现了宋庆龄名誉主席的形象。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爱孩子。他们对孩子、对未来才真正具备“一颗滚烫的心”,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孩子们……。两位老人已离开我们了,但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永远向他们学习,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孩子们。
列车在飞快地奔驰,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终点站——北京快到了。我们将带着南北两片儿童戏剧观摩演出的丰收果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方掬芬 覃 琨
10月14日于旅途


第5版()
专栏: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纪念吴承恩逝世400周年、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最近在江苏省淮安县和连云港市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22个省市自治区95个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同志。江苏省有关负责同志陈超、许符实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共收到论文68篇。代表们还凭吊了吴承恩墓,参观了吴承恩故居“射阳簃”,访问了连云港市的花果山。(亦 有)
△“韩荣志、郝建国、李书良摄影作品”最近在首都展出。韩荣志、郝建国、李书良同志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在战争年月,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记下了许多珍贵的战斗场面。如韩荣志的《村落战》,郝建国的《突破外事沟》,李书良的《坑道炊事班》等作品,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个战斗的缩影。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三位新闻摄影艺术家今天仍十分注重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又有许多新作问世。如韩荣志的《铁流滚滚》,郝建国的《飞马颂》,李书良的《子弟兵的母亲》等,是他们近年来创作的新成果。 (江水)
△“中国菊花品种展览”即将于11月1日在上海市人民公园开幕。这次菊展规模较大,参加的地区有成都、武汉、长沙、北京、沈阳、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天津等12个城市,展出品种菊丰富多采,有独本菊、多头菊、大立菊、悬崖菊、塔菊、小菊盆景等各类菊花及各种菊花造型。
花展预计展出24天。在展出期间还要举行评比活动,推选出栽培最好的品种菊,同时还举办统一品种命名、学术讨论、交流经验等项科技活动。 (富 山)
△“红楼梦画展”今天在天安门内端门楼上展厅正式开幕。这次画展是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由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主办的。
这次展出的120幅作品,是经过一年多筹备,在数百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出作品中不仅有人物画,还有青绿山水画和花鸟画;既有老画家作品,又有中青年新作。不少作品在选题、取材、构思、造境、技法、色调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力求具有时代的气息和风格。展览拟于11月底结束。(德 升)
△“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北京”邮展,将于10月27日至11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北京市集邮协会希望通过这次邮展,引导广大集邮爱好者和青少年的集邮活动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李 保)


第5版()
专栏:

农民生活的音诗
刘玉山
《胶东人家》这组静物油画之所以在“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中获得人们一致的好评,首先就在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现实农民生活的面貌,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就拿组画的第五幅来说吧:你看,房子是新盖的,在它的明亮的窗前炕头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垛新花被和新毛毯,它们高的几乎要碰到新裱糊的顶棚了。在被子的旁边,很自然地放着一本儿童杂志——《小葵花》,一只颇富地方特色的布老虎,和一个装着没有绣完的花鞋垫的针线笸箩。这些,不但使画面增加了温暖的生活气氛,而且使人感受到一种活跃而质朴的文化气息。画家就是这样以一幅幅普通渔民家庭瑰丽多姿的画面,向我们说明了:如今,他们的日子已经不只是温饱,而且还过得满红火热闹哩!生活本身是美好的,组画真实而典型地描写了这种美,于是,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把农民的被子垛摆进画面,而且作为静物画的主要形象,真是破格之举!它饱含着画家深厚的感情,认为非把它画出来不可。正因为这种美首先感染了作者,所以他画出的画也同样能感染观众。观众也仿佛被这位画家领进了这个普通渔民的家庭,并为渔民殷实和富足的生活感到高兴。透过这幅画,观众还能联想到这个房间的主人那种纯朴、善良、勤劳的身影。这里画的虽是静物,但它却间接地表现了人——他们的品格、性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套组画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也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色彩上由第一幅的浅蓝调子到第五幅的桃红色调,从雅淡到绚丽,好象一首从舒缓到强烈的交响音诗,一幅比一幅高昂,从而把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在造型上,画家是用清晰的轮廓、细小而均匀的笔触和不同的层次交待出来的。构图虽然都统一在一个正方形的比例中,但又各有自己的格局:既有坚实的结构,又有轻重虚实的变化;既丰富饱满,又不显得堆砌。这些都造成了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上的谐调,也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第5版()
专栏:

胶东人家(组画之五) 曹昌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