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浩气长存天地间
——谒鲍狄埃墓记
 唐伯新
整整95年前——1887年11月6日凌晨,《国际歌》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心脏停止了跳动。8日,幸免于难的巴黎公社社员和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把他的骨灰护送到拉雪兹神父公墓。人群中爆发出“公社万岁!”“鲍狄埃万岁!”的吼声……95年后的今天,在初秋之晨,我伫立在他的墓前,晓风习习,思绪绵绵,那动人的场面,不禁浮现在我的面前,更增添了我对这位无产阶级老战士的崇敬和怀念。
鲍狄埃墓碑底座是一整块长方形花岗石,没有华饰,更给人以质朴、坚定、刚毅之感。底座西高东低,好象鲍狄埃微微倾身向前,迎着冉冉旭日;又如欠身起来呼唤不远处公社社员墙前倒下去的战友。底座正面镌刻的碑文是:“欧仁·鲍狄埃 1816—1887”。长年风吹雨淋,字迹不那么鲜明了。底座上斜放着一册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打开着的书本,左页自上而下有几行铭文:“献给歌手/欧仁·鲍狄埃/巴黎公社社员/1816—1871—1887/他的朋友和景仰者们敬献/1905”。右页的铭文是:“起义者/让·米泽尔/蛛网/面包的话/地球之死/国际歌”。这六行铭文都是鲍狄埃所作著名诗歌的题目。书的下端有一株桂树,枝叶茂密,部分枝杈突出于书的上端,象征诗人的荣誉、多产。如今收入《鲍狄埃全集》的诗歌大约有250首之多。
鲍狄埃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1816年10月4日,即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战败后的一年零四个月,鲍狄埃诞生在巴黎第二区。由于家境贫寒,鲍狄埃只上过小学,13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做工学艺。为了养家,他每天做工十三四小时。之后他当过纸店伙计和绘制印花布图案的技工。贫困象影子一样紧紧地纠缠着他,“经常缺乏面包”。在《我饿了》一诗中,他把贫困比做蛀虫,说蛀虫折磨活人比折磨死人更难受。在《面包的话》一诗中,他借面包之口说道:“吃吧!我就是生命。”《国际歌》的第一句歌词就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它气势磅礴,感情深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完美地表达了鲍狄埃鲜明的爱憎和宽广的胸怀,这样伟大的诗词是同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的。
1830年7月,巴黎人民英勇起义,推翻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复辟政权。当时年仅14岁的鲍狄埃参加巷战,并写出了著名的《自由万岁》一诗。起义后建立的“七月王朝”,使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斗争更加尖锐了。列宁指出,鲍狄埃从1840年起“就用自己的战斗歌曲对法国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巨大事件作出反应,唤醒落后的人们的觉悟,号召工人团结一致,鞭笞法国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府”。
1848年2月,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6月,巴黎工人又举行武装起义。32岁的鲍狄埃拿起武器同敌人英勇战斗。六月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鲍狄埃的身体虽然遭受了战争的创伤,但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意志也更加坚决了。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鲍狄埃当选为公社委员,并任第二区区长等职。这时,年已55岁的鲍狄埃以全部身心投入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政权伟大尝试的壮举,参与了反对凡尔赛军队的殊死战斗。5月28日,公社在血泊中倒下了。巴黎全城一片白色恐怖,鲍狄埃被缺席判处死刑,受到通缉。他在朋友们的掩护下避难英、美,直到1880年获大赦才重返巴黎。
巴黎公社起义是鲍狄埃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有人问他是否认为公社可以获胜,他回答:“马上获胜,这不可能。但事业是正义的,我没有权利犹豫不决。”这真是气贯长虹的豪言壮语。公社失败了,但并没有动摇鲍狄埃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信心。他预言:旧社会“睡不了安稳觉”,“旧社会的壁垒将象墙壁一样土崩瓦解”。他号召劳动者纵情高呼“公社万岁!”并主张从摇篮时代起就教给孩子们说“公社万岁”这几个字。在他看来,公社只是明天的一个前奏,一个导言。就在巴黎硝烟未尽、河水犹红,自己被判死刑、遭到搜捕的险境下。他始终不气馁,不悲伤,在第十一区的一间地窖里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歌》。
1816—1871—1887,这三个年代镌刻在鲍狄埃墓碑上,也深深刻在一切共产主义战士的心上。他在贫困中死去,却“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纪念碑”(列宁语)。他告诫老年人不要相信甚么“隆冬是年事渐高的写照”,而提出“冬天也有青春漫漫,年迈也有春日融融”。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虽已安息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的高贵品德和远大理想却永葆青春,激励我们继往开来,为美好的共产主义明天而竭诚奋斗!


第7版()
专栏:

沙特阿拉伯掠影
曾俊祥
8月下旬,我们应沙特阿拉伯奥利航运公司之邀,对吉达、延布、达曼、朱拜勒等城市和港口,作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
由于过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去沙特访问的人为数甚少,当我们步入吉达机场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时,人们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在办理入境手续时,海关官员边翻阅护照,边向我们颔首微笑,表示欢迎说:“中国来的!”
奥利航运公司主席穆罕默德以隆重热情的传统礼节接待我们。当晚11点,他在家里设“全羊”宴为我们洗尘,出席的有奥利先生的至亲好友,一些记者也闻讯而至。大家欢聚一堂,觥筹交错,情意深切。奥利先生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我亲自邀请来的第一批中国客人。我能在自己家里接待中国朋友,感到非常高兴!”他还说:“中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我们两国人民应当有正常的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他表示,要通过各种渠道为打开两国关系的大门而努力。
席间,欢快的气氛、友好的情谊、动听的音乐,使我们忘却是在远离祖国万里之外的他乡作客。直至凌晨1时半,才席终人散,尽兴而归。
历时一周的访问中,我们无论到哪里,都强烈地感到石油财富对改变沙特阿拉伯国家的面貌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政府每年从石油收益中拨巨款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并绿化环境、改造沙漠,使一个原来荒凉落后的沙漠之国,出现了绿荫处处、高楼林立、交通繁忙的兴旺景象。
吉达是沙特最大、最繁华的港口城市,居民上百万。城建规模相当现代化。通衢大道两旁耸立着高楼大厦。宽阔平坦的新建马路纵横交错。城郊有高速公路连接其他城市。新区布局也颇为得体。小巧玲珑的街心花园分布各处,花草树木比比皆是,赋予这邻近沙漠的城市一片宁静幽雅的气氛。置身其间,仿佛到了一个苍翠浓绿、环境清幽的亚热带城市,毫不感到这里就是炎热难熬的红海之滨,周围又是一望无垠、热气腾腾的大沙漠!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在市区及海滨,点缀着许多造型美观、用银子雕成的圆柱以及牌坊,还有阿拉伯人的十二生肖的大浮雕,给城市披上一层浓烈的阿拉伯民族色彩。
我们游览市区时,还看到一个住宅区,由几十幢十几层的高楼组成,但空无人居。陪同介绍说,这是为使终年飘泊的牧民定居而盖的。当局在各城市周围都兴建了一批楼房,几乎是免费提供牧民长住。谁料,他们住惯了帐篷,有的搬来不久又重新投入沙漠的怀抱。是啊,沙漠是牧民的家,那里自有他们的乐趣。浪迹天涯、“天高任鸟飞”的生活才是牧民豪迈的本色。他们怎么会眷恋于嚣闹的都市生活呢?
吉达港是海湾地区现代化港口之一,能同时停泊万吨轮40多艘。仓库、堆栈,整齐干净,管理得井井有条。在装卸牲畜的专门码头,围棚里除了来自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牛、羊外,还有许多骆驼。我们禁不住有点纳闷,心想:城内外奔驰着各种汽车,难道还需要进口骆驼来代步或运输?陪同似乎觉察到了我们的疑问,便解释说:沙特人民喜欢喝骆驼奶,也爱吃骆驼肉,所以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骆驼。他还介绍牧民啖食骆驼的独特方式:把骆驼宰了,取皮开膛,掏出内脏,然后又把宰好的羊塞进骆驼膛内,几十个人围着大锅,边煮边吃,载歌载舞。……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沙特更是终年如此。这里水比汽油贵好几倍。民用汽油每立升的价格合人民币1角,但1立升矿泉水(主要靠进口)则约要7角。沙特政府依靠石油收益,在沿海建立了许多耗资巨大的海水淡化厂,向城镇廉价供应淡水。我们在各地游览时,常常看到路旁有许多用水泥构筑的蘑菇形储水塔。每户房顶上也几乎都有圆筒形的储水铁罐,由专门供水的汽车把水泵到罐里。另一种供水途径,是由淡化厂通过管道直接把水输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首都利雅得的淡水就是由东部朱拜勒淡化厂用管道输来的。
淡化水也用来绿化城市、改造沙漠和灌溉农田。从飞机上俯视或乘车穿越沙漠,不时可以看到树林和草地点缀其间,有的则连成一片,变成了绿洲。改造沙漠已初具规模,这里不再是想象中的不毛之地了。
由于得益于淡化水的滋润,现在,沙特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四分之一。政府计划到1985年争取粮食全部自给。
我们在沙特曾遇到一位久居当地的中国人。当他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大陆时,十分欣喜,一个劲地询问祖国的情况。但他特别关心祖国的石油生产和建设。他说,如果祖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就能象海湾国家或沙特一样,利用石油收入加快建设,使祖国迅速强大起来。这样,身居异国的中国人就更扬眉吐气,不受歧视了。他真挚的话语,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切的祝愿:他们多么渴望祖国快快繁荣富强,展翅飞翔呵!
访问是短暂的,但沙特的建设,尤其是人民的热诚、朴实和好客,令人难忘。我们深信,通过两国人民更多的交往和接触,一架友谊之桥不久将会出现于北京与利雅得之间!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伊克巴尔诗二首
顾子欣译
阿·穆·伊克巴尔(一八七七—一九三八)是巴基斯坦近代最著名的诗人,在巴基斯坦有诗哲、诗圣之称。他一生写过《驼队的铃声》、《杰伯列尔的羽翼》、《汉志的赠礼》等十部诗集,其作品不仅深受巴基斯坦人民欢迎,而且在南亚次大陆、中近东和伊斯兰教国家广为传播。今年十一月九日是伊克巴尔诞辰一百零五周年,我国届时将举行纪念活动。这里选译他的两首名篇。
致旁遮普的农民你过的什么生活,它多么不可思议——你漫长的岁月备受践踏,堕入尘泥!那厚厚的尘垢窒息了你胸中的火焰——醒来吧,听黎明正发出庄严的召唤!人是泥造的,要从泥土中索取面包;生命之流不应在黑暗中白白消耗!谁若不全力拚搏而自甘屈辱,谁就是一个天生的卑贱的懦夫!要打破一切种族和种姓的偶像,要冲决陈规的桎梏走向解放!这才是真正的胜利,信仰的王冠——全人类同怀一个理想,亲密无间!快把这心灵的种子撒播在大地上,这种子里蕴育着未来丰收的希望!繁星之外另有天宇繁星之外另有天宇,你的爱也将接受新的考验——那迢遥的苍穹并非一片死寂,千百支商队在那里跋涉往返;在别的花园里有新的栖巢——莫要只满足于地球上的爱恋;既有许多旅舍接纳你的痛苦,又何必为一个失巢伤心哀叹?你生就是一头翱翔的雄鹰,当振翅凌霄于天外的青天;别让眼前的昼夜将你束缚,你将获取新的时间和空间!过去我常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如今我的心和其他的心脉脉相连。


第7版()
专栏:

天使像·古药店·歌咏场
——苏联爱沙尼亚首府塔林漫游
唐修哲 孙润玉
爱沙尼亚首府塔林是我们这次波罗的海之行的终点站。这个45万人口的小城位于里加湾与科普利斯基湾之间,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从维鲁旅馆高楼上俯首下望,浩瀚辽阔、一碧无垠的大海就在我们眼前。这里港湾深阔,风平浪静,水秀沙明,是理想的水上运动场所。
在卡德里奥尔格公园与海岸林荫路的会合处,一尊长着双翅、手擎十字架的青铜天使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导游向我们讲了塑像的来历。1893年,俄国战斗舰“美人鱼”号从这里出海,触礁沉没,舰上人员全部遇难。1902年,为了悼念死者,爱沙尼亚雕塑家阿曼杜斯·阿达姆松塑造了这座16米高的纪念像,人们把它叫作“美人鱼”。伫立在岩石上的天使面向大海,眺望远方,既象是在为受难的亡灵祈祷,又仿佛期待远航的船只安全返航。这座造型美观的天使像,如今成了塔林城绚丽景色的一个部分。
塔林的古建筑保护得很好。该市副总建筑师告诉我们,全苏联还没有一个城市象塔林这样保存着这么多十四、十五世纪的建筑。他领我们参观的市政大厅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据说,这座雄伟的哥特式建筑不仅在波罗的海,而且在北欧建筑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八角形塔楼的尖顶上,立着一个叫做“老托马斯”的风标。他手持旗帜,身佩利剑,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俨然在守卫着城市。
在市政大厅旁,我们见到了欧洲一家最古老的药店。它始建于1422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塔林人对此颇感自豪,有人说:“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这里买药了。”这座古老的药房原是市政局的财产,后来卖给了匈牙利人约翰·布尔哈特家族。老布尔哈特的第五代孙子是著名的医学博士,1725年彼得大帝病危时曾派人请他去彼得堡治病。只是在途中得悉彼得大帝病逝,医生才中途折回塔林。这座药房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战火的破坏,经多次修复,外观与初建时已大不相同,但药房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用过的写字台、黑橡木制的栏杆和药柜等。
塔林城里还耸立着许多古老的城堡与塔楼,大多用厚厚的石块砌成。爬上塔楼顶层,便可鸟瞰全城:明净的海湾、狭窄的小巷、随风转动的风标、高耸入云的教堂、坚固的城堡……要是没有古城四周高大的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的别墅以及停泊在远处的万吨货轮,你会感到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城廓之中。
离开古城,我们又来到海边。在卡德里奥尔格公园的一侧,参观了塔林著名的露天歌咏场。这是一座相当宏伟的建筑。整个设计结构新颖,音响效果良好,是欧洲最出色的音乐台之一。舞台背对大海,呈抛物形,可供3万人同台演唱。听众席安置在临海的天然半圆形高坛上,一次可接待15万观众。
歌咏节是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共和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69年歌咏节百年大庆时仅演唱者就有3万人,外加20万观众,平均每六个爱沙尼亚居民中就有一人参加了歌咏节活动。在一部纪录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歌咏节的动人场面。人们从共和国的各个角落来到首都。塔林街头到处是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人群。在海滨歌咏场的舞台上,不同年龄的歌手聚集在一起引吭高唱;观众席上鸦雀无声,一片肃静。遇到倾盆大雨,场内仍然秩序井然,只是台下增添了无数把张开的五色斑斓的雨伞,使场面显得更为壮观。
不难想象,这种感人的场面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歌咏节中也同样出现过。通过这次旅行我们发现,波罗的海沿岸这三个毗邻的共和国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这里的居民都能歌善舞,民间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神奇感人的传说,三个共和国首府的古城都保存完好,而且都有自己的标志:里加的标志是一只风信鸡;维尔纽斯是皮列斯山顶上的城堡,而塔林则是市政大厅屋顶上的那个叫“老托马斯”的风标。但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还在于,这里的居民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每当我们来到一个城市,只要谈起当地人民的斗争历史与古代建筑,他们都会骄傲地说:“我们的城市虽小,但是我们有许多可以引为自豪的地方”。是的,里加的自由神像、维尔纽斯的圣安娜教堂以及塔林的海滨歌咏场不都是最好的证明吗?


第7版()
专栏:

改建中的巴黎铁塔
谭文魁
最近,作为巴黎的标志而闻名于世的艾菲尔铁塔,被人们拦腰套上了一件硕大无比的绿色保护网,开始了自其问世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一次最大的改建工程。
艾菲尔铁塔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迎接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而兴建的。塔重9,000吨,高320米,分3层,每层有平台。塔上设电梯,登临第三层即可俯瞰巴黎全貌。随着岁月流逝,铁塔渐渐走形,电梯亦不能胜任每年350万游客的运载量。
改建工程首先将铁塔第二层原来每平方米重量为400公斤的混凝土平台,改由厚度8毫米、每平方米重量为95公斤的钢板替代。这项改建将使铁塔的总重减轻1,000吨,可延长塔的寿命。其次,审检各个塔架,重新喷漆,改装四座电梯,使之可同时上下自如地运行,改变过去分层递进载运游客的办法。
改建铁塔还有三项工程。第一,铁塔第二层上的豪华饭店将迁移至第三层。原地将重新开设一个大众啤酒馆,以价廉物美为宗旨,为参观者服务。第二,建设一个“居斯塔夫·艾菲尔”接待大厅。人们在这里可以组织学术会议;举办讲座、招待会和放映电影。第三,建设一个视听博物馆。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介绍铁塔历史和建筑特色的影片和电视节目。在博物馆入口处的邮政服务点,游客们所发信件都可盖上艾菲尔铁塔的纪念邮戳,同时参观者的亲友可将信件从世界各地径寄艾菲尔铁塔,由游客自行前往领取。“巴黎—艾菲尔铁塔”,这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收信人地址啊!
此外,铁塔将建一个为各国游客及巴黎居民生活服务的“艾菲尔铁塔”广播电台。
总改建费用计1.9亿法郎。改建后的艾菲尔铁塔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花都巴黎。到2000年,每年的游客数目将达500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