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十三项科技成果每年创造价值三十亿元
本报讯 赵紫阳总理在10月24日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作的《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报告中提到,近几年有13项重大发明,每项的年经济效益均在1,000万元以上。记者近日从国家科委获悉,这13项科技成果每年创造的价值达30亿元。
这些发明是:籼型杂交水稻;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高炉冶炼新技术;鲁棉一号;徐薯18;优良玉米自交系330。以上6项每年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都在一亿元以上,有的高达七八亿元。此外还有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高炉喷吹煤粉新工艺;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玉米自交系“原武02”;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橡胶防老剂IPP制备新工艺。


第3版()
专栏:

靠科学技术进步生财
本报评论员
本报今天介绍的13项科技成果,多数是人们所熟悉的。然而,它们能发挥如此重大的经济效益,许多人却是不大清楚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也能给人新的启发。
启发之一:技术进步大可生财;搞经济建设,“翻两番”,一定要自觉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应用于生产实践,就是强大的活跃的社会生产力,就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这13项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再次证明了这条真理。赵紫阳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得好:技术进步可以生财,重大的技术进步可以生大财。然而,可以生财,并不等于已经生财。把可能变为现实的前提之一,是要真正摆脱旧框框的束缚,树立起自觉依靠科学技术搞经济建设的思想。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不少同志一提到发展生产,就是增投资,铺摊子,从扩大外延上打主意,结果,往往是重复运用落后的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很差。这是经济建设中的一条老路子。现在,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如果按照过去的那条老路子,我们的资金、能源、材料肯定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主要出路之一,就是靠科学技术。根据能源、材料、资金几个方面的初步匡算,如果很好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那么,这些矛盾就能解决。客观形势逼着我们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逼人的形势面前,能否自觉地运用科学技术,对每个领导经济工作的同志都是考验。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搞经济建设工作的同志,都应当为开辟新的工作局面,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真要搞现代化,就要真正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启发之二:科技成果一定要让生产靠得上,靠得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切切实实的作用。这13项科技成果,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生产建设中的关键性课题。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新路子以后,人们对科学技术工作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科技工作者一定要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面向经济建设,讲究科技工作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人员和科研经费少的情况下,尽量多解决生产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点上,赵紫阳同志也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科研工作领域很广,课题很多,第一位的,是要研究经济建设中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课题。科技工作者应当在各个方面作出贡献,最重要的,是要在推动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作出贡献。”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许多人逐步认识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赵紫阳同志又在讲话中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实际行动,也将会越来越自觉。


第3版()
专栏:

看看事实信心百倍
——访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
本报记者 肖关根
上海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向记者谈他学习十二大文件的体会时说:“看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学校面貌发生变化的事实,我对实现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充满信心。”他说,为什么相信十二大提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呢?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方面取得胜利的大量事实,证明党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接着,李国豪介绍了同济大学几年来发生的变化,他归纳为“两个转变和两个中心”。
同济大学在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后,变成了一所单科性的土木建筑学校。但是现在,已转变为多科性的理工大学。几年来,先后增设了数、理、化、机、电等新专业,还准备办医科,因为多科性大学办医科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理论扎实,便于开展医工理结合的科学研究。
另一个转变是,学校从闭关自守的状况转变为对外开放,博取各家之长,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同济大学从1979年起以德语为第一外语,并与西德两所大学建立固定的协作关系。现在,同济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吸收西德先进科学技术的中心之一。教育部在这里办了留德预备部,已经毕业了三届大学生,现在西德各大学学习,还有80名研究生在学习德语,准备明年去德国。
在把学校办成教学和科研中心方面,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同济大学成了国内抗震工程的研究中心之一。教育部拨巨款引进一部模拟地震的振动台,这是目前国内所仅有的。李国豪亲自参加工程结构理论研究所的工作,他带领所里的研究人员到唐山地区滦河桥等处进行震害考察,并和所里的几位学术领导人一起,写出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一书。
李国豪在摆了事实以后说,学校的这些成绩,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取得的。十二大提出的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续和发展。十二大把科学、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战略重点之一,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担子很重。今后,同济大学要朝着已经取得成绩的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李国豪强调,加速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是建设好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里要有一批学术带头人,能解决教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既能培养人又能出科研成果。
怎样来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呢?李国豪提出,要逐步改变现在教研组这样的组织形式,成立高、中、初相结合的精干的科研班子。六十年代初李国豪曾经组织过这种科研班子,但在十年动乱中被拆散了。1979年他又组织起一个小班子,叫“李国豪科研组”,共有7个人。在班子里,成员之间建立起一方面工作上领导与被领导、业务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另一方面,团结合作努力做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同志式关系。李国豪主要定方向、任务、规划和从事理论构思与演引工作,同时根据各个成员的特点,指导大家在科研和业务进修中定方向、定课题、定计划、攻关键;中年教师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实验工作。科研组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定期汇报研究进度和学术见解。在李国豪指导和帮助下,班子成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其中有五个人写了23篇论文,有二位中年教师提升为副教授,一位过去从未搞过科研工作的青年助教,也已能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并担任了部分研究生课题的教学工作。目前,全校已建立了17个这样的科研班子,对于推动科研工作和加快人才培养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年经济效益在千万元以上的十三项发明
赵紫阳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受奖的发明中,年经济效益在一千万元以上的有13项;其中在一亿元以上的有6项。”不少读者来信询问这13个项目的具体内容。现据国家科委提供的材料,介绍如下。
——编者
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增一百斤
籼型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由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研究而成,于1981年5月被评为发明特等奖。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受玉米、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但是没有培育出稳定的不育系和具有强优势的恢复系,至今仍处于试验阶段。
我国从1964年开始研究,最初也是采用国外通用的杂交方法,未取得多大进展。1970年改用国外未曾用过的方法,并组织了协作攻关,于1973年先后育成了一批矮秆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并找到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配成了强优势组合。接着又研究解决了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问题,使杂交水稻很快应用于生产,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籼型杂交水稻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米质优良。这几年全国每年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00斤,年增产稻谷约80亿斤,以每斤0.1元计,每年可增收8亿元。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农业出口技术,已转让给美国。(附图片)
荣获发明特等奖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代表袁隆平(右一)向参加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介绍他们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如何作为我国第一项农业出口技术受到国际上重视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第3版()
专栏:

玉米自交系“原武○二”每年增产粮食八亿斤
黄淮海玉米区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栽培面积一点三亿亩,占全国玉米栽培面积百分之四十。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理想的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的夏播玉米杂交种,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胡世昌等同志于一九七四年育成了早熟、硬粒、大穗型玉米自交系“原武○二”,该自交系综合性状优良,用“原武○二”自交系做母本组配的杂交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省肥省水、品质好、适于机械化种植等优点。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山东省十二个点的示范亩产为八百七十六斤至一千一百四十八斤,比其他杂交种增产两成以上。一九八一年在黄淮海地区已推广种植一千多万亩,以每亩增产八十斤计,每年增产粮食八亿多斤,以每斤一角二分计,年增收九千六百多万元。
这项研究于一九八二年七月被评为发明二等奖。


第3版()
专栏:

“鲁棉一号”每亩增产皮棉30斤
“鲁棉一号”是一个高产、稳产的新棉种。该棉种由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庞居勤等,从1961年对棉花进行品种间杂交,又于1971年对选育出的一些较好的品系进行辐射处理,再经选育而成。这个新棉种具有结铃性强、成熟较早、霜前花多、抗逆性强、适应性强、增产幅度大等优点。它的缺点是纤维拉力强度较弱。
“鲁棉一号”皮棉平均亩产比优良棉种岱字棉15号增产30斤左右。这个品种现已在山东等省全面推广,全国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总产量增加250万担以上,按每斤2元计算,每年约可增收5亿元。
这项研究成果1981年5月被评为发明一等奖。


第3版()
专栏:

“优良玉米自交系330”年增产值5亿元
由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培育成功的“优良玉米自交系330”,最近获得发明一等奖。
这个自交系,雄穗发达,配合力强,抗逆性和适应性都极强。七十年代以来,用它作亲本组配的大量优良杂交组合,从黑龙江种到海南岛,每年播种面积都在5,000万亩以上,增产幅度在20—35%,每年可为国家增产粮食40多亿斤,价值5亿元以上。


第3版()
专栏:

“徐薯18”年增产值亿元以上
徐州地区农科所的育种专家盛家廉等培育成功的“徐薯18”,于1982年7月被评为发明一等奖。
这个品种既抗病又高产。在无病区,它的产量比长期在我国薯类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胜利百号”增产近40%,薯干增产55.3%。在薯类根腐病重疫区,“胜利百号”因染病而绝产,“徐薯18”能正常生长,夏薯亩产可达3,000—4,000斤(我国薯类平均亩产2,000斤左右)。1981年,据河南、江苏、山东等6省统计,“徐薯18”推广面积已达1,200多万亩,增产鲜薯60亿斤(折粮12亿斤),每年约可增收1.5亿元左右。


第3版()
专栏:

节能显著的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
这项发明由天津大学史绍熙教授等研究成功,于今年1月被评为发明二等奖。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能耗和环境保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史绍熙教授等的发明,改变了传统使用的把燃油喷入燃烧室,与室内空气均匀混合燃烧的办法。它的耗油率由原先的210克/马力·小时,降到167克/马力·小时,功率提高30%。这项发明自1968年推广以来,全国已生产105系列柴油机500万马力以上,以每马力小时降低油耗20克,年工作1,000小时计,每年可节省柴油10万吨,节约4,000万元。


第3版()
专栏:

高效、安全、成本低的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这项发明是开采急倾斜煤层(倾角50度以上)的一种采煤法,由淮南矿务局科研所张作湘研究成功,1981年5月被评为发明二等奖。
这种采煤法具有很多优点:工作安全可靠,十多年来使用这种采煤法的工作面,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巷道掘进量小,回采工艺简单;工作面生产能力大,效率高;坑木消耗小,成本低;劳动强度低。它与正倾斜平板型掩护支架采煤法比较,工作面平均单产提高2.3—5倍;工作面效率提高2—2.5倍;坑木消耗由每万吨煤2.5—3立方米降到0.6—0.8立方米;掘进率大幅度下降,每采1万吨煤少掘400—500米巷道,采区吨煤成本由4.2—4.6元下降到1.2—1.4元。这项发明已在全国有关煤矿推广(适应于煤厚1.3—10米,倾角50至90度,厚度和倾角变化不大的急倾斜煤层),每年可增值5,000万元。


第3版()
专栏:

橡胶北移栽培技术使我成为第六产胶国
最近获得发明一等奖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
橡胶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国际上一些科学家认为,橡胶只能在南、北纬15度以内的无台风地区栽培。我国的橡胶科学工作者和各有关学科的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协作攻关。他们和广大农垦职工一道,经过三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首创了一整套适于橡胶北移的独特栽培技术。目前我国已在北纬18—24度的范围内种植橡胶640万亩,种植面积占世界第四位,产量居第六位。这几年,年产干胶12.8万吨,产值近8亿元。


第3版()
专栏:

高炉冶炼新技术为钒钛磁铁矿利用奠定基础
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首创的新工艺,于1979年12月被评为发明一等奖。
攀枝花铁矿含钛高,由于钛铁很难分离,高炉冶炼出现了大难题。国外冶炼钒钛磁铁矿,渣中二氧化钛含量只能维持在15%以下,超过这个限度,就无法正常冶炼。我国冶金工作者所创造的新工艺,解决了炉渣中含二氧化钛高达24—30%的冶炼问题,做到渣铁畅流,生铁合格,高炉顺行,并达到了高炉冶炼一般铁矿石的生产指标。这一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为攀钢建设和我国丰富的钒钛磁铁矿的利用奠定了基础。主要由于这项新技术的发明,近年来攀钢每年上交利税1.3亿元。


第3版()
专栏:

橡胶防老剂Ipp制备新工艺综合效益高
由抚顺石油炼制研究所、南京化工厂等单位协作研究成功的橡胶防老剂IPP制备新工艺,1982年3月获发明三等奖。
橡胶防老剂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抗老化添加剂。这项发明和老工艺相比,产品收率由70—80%提高到98.5%以上;工厂成本由每吨1.8—2.2万元降到1.1万元;每吨产品的三废由2吨降到0.1吨,并且实现了连续化仪表操作。


第3版()
专栏:

高炉喷吹煤粉新工艺节省焦炭降低成本
高炉喷吹煤粉新工艺,是一项新的节能技术。这种新工艺,是首都钢铁公司喷煤试验组研究成功的,1977年12月被评为发明二等奖。
过去,高炉炼铁都是用焦炭。这项发明采用无烟煤粉代替部分焦炭。每吨煤粉可替代0.8吨焦炭。高炉喷煤设备全部自动化,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在高炉具有高温(1,150℃)、富氧、精料、好焦、高压条件下,每吨铁平均可喷煤粉120公斤至160公斤,节省焦炭100公斤左右。首钢从1966年至1978年喷吹煤粉167万吨,平均每年节约460多万元,每吨生铁降低成本5.5元。现已大面积推广,估计每年节约3,000万元。


第3版()
专栏:

浮法生产玻璃工艺投资回收快
浮法生产平板玻璃的工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此项技术首先由英国在1959年研究成功,并且长期垄断,现在国外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全是买英国技术,只有我国是自己攻破的。
参加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研究的,有洛阳玻璃厂、秦皇岛玻璃研究所、杭州新型建筑材料设计院、株洲玻璃厂、建筑材料研究院、秦皇岛玻璃设计院等单位。这项研究成果于1981年7月被评为发明二等奖。
采用这种工艺,不仅劳动生产率比传统工艺提高2—4倍,而且投资回收快。近两年洛阳玻璃厂改建了一条浮法生产线,投资1,600万元,1980年生产170万标准箱平板玻璃,即创利税2,600多万元,1981年又创利税2,790多万元。


第3版()
专栏:

延长电接触元件寿命的润滑剂
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具有优良的润滑性和抗腐蚀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电子工业、航空与通信工业中大量使用的电接触元件的寿命、可靠性、磨损、腐蚀等老大难问题。这项研究由北京航空学院彭道儒完成,于1982年10月被评为发明二等奖。
电子工业中,用量大、应用广的电接触元件,如插接件、开关件、电位器等,普遍存在不耐磨损、不耐腐蚀、寿命短、可靠性低等问题。采用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后,有的无线电元件厂的成品率由30%提高到近100%;有的无线电元件厂大大增加了元件的出口量;有些工厂将其用于高频转换开关,使其使用寿命延长9倍。目前,使用这种润滑剂的单位已达1,500多个,每年多获利润3,000万元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