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力争今春多造林 加快绿化步伐
梧州地区及早准备种苗
本报讯 通讯员胡占元、李建林报道:广西梧州地区各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山多田少的自然条件,把发展林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已提前为今春造林准备了种苗。全地区已准备大量柑、橙、香蕉、桑、板栗、枣子、黄皮、油桐种苗,还有油茶种苗890万株,杉苗2,000多万株。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有关林业的政策,保护林业资源,加快造林步伐,去年梧州地区组织干部深入生产队,帮助社队划分社员自留山和落实山权林权。地区行署还根据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决定着重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适当造用材林,争取在三五年内每人拥有经济林2亩以上,从中增加收入100元。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各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县、社、大队三级林场的育苗任务。地区林业局经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苗圃基地,加强对育苗的技术指导,提高育苗成活率。为保证群众造林对种苗的需要,昭平县还到外地采购回桑苗和茶叶种,并签订了各种果苗合同。


第2版()
专栏:

是谁把西山装点得如此娇妍?
——记首都军民五十年代绿化西山的义务植树活动
西山重绿了!这是本世纪五十年代首都军民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如今,这里林木葱茏,四季风景如画。入春,山桃、山杏花开,满山红遍,互相争妍;盛夏,荫翳蔽日,凉风习习,清幽宜人;深秋,满山红叶,象万簇火把,映得满天红霞;严冬,阵阵松涛绿浪,恰似首都的绿色屏障。这四季各异的千姿百态,使西山的名胜古迹更加生辉,成为闻名的首都旅游胜地之一,给千千万万游人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
是谁把西山重新绿化,并且装点得如此娇妍?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西山林场以及在这里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了解了西山的变化。
西山是燕山的支脉,又称小西山。它东起颐和园的青龙山,西到石景山区的鬼子山,横跨海淀、门头沟、石景山三区,绵延起伏长达近百里。西山由于峰岭连缀,历史上又是森林茂密、环境优美的好地方,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看中这块宝地,在这里建寺院,修行宫。耸立在林荫深处的卧佛寺,开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初唐朝贞观年间。提起西山,人们还会自然地联想到香山公园。它原是金代建造的寺院和行宫。以后,元、明两代都进行过重修,清乾隆年间又扩建了香山28景,形成了一处山清水秀、规模壮观的名园。西山风景区中最雄伟壮丽的一座古老寺院碧云寺,始建于元代。除了这些名胜之外,还有八大处的灵光寺、樱桃园、大觉寺等名胜古迹。金代李晏曾描述西山是:“西山莽莽,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多少年来被誉为“神京右臂。”
但是,由于长期来人为的破坏和战火的摧残,解放前这里的森林破坏殆尽,美丽宜人的西山除几处名胜之外,10多万亩的地方变成了岩石裸露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干旱。
西山还能变绿吗?这是多年来人们关心的问题。一些外国专家曾多次到这里考察,结论是:“在这个地方重新造林,不打井浇水,根本不可能成功。”但在这大面积上靠打井浇水造林是无法办到的。
日伪时期,曾经在大昭山成立过华北造林试验所,雇工造林;国民党统治时期,曾经把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定为植树节,但都没有造起林来。这里依然是光秃、荒芜的旧面貌。
解放后,党和政府决定绿化西山,每年春秋两季组织附近农民上山直播造林,以后又组织了林业专业队,但绿化速度很缓慢。1953年,敬爱的朱德同志来视察,指示要加快绿化。当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绿化的部署,首先成立了西山造林事务所;接着,在林业部的直接指导下,市农林局组织了林业调查队,进行了绿化规划设计;为了准备充足的苗木,扩大了普安店苗圃,还建立了温泉、瑞王坟、南大荒等苗圃,为大规模造林培育树苗。
经过两年的准备,1955年,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了三年绿化西山的决定,号召义务植树。从这年春天开始,以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造林大军开赴西山各处,打响了绿化这里的战斗。这支绿化大军坚持造林三年多,到1958年,造林7万亩,栽了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各种观赏树40多种,共2,100多万棵,花费了50多万个劳动日,基本上完成了规划的宜林荒山的绿化任务。
林业战线的职工、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劳动,终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打破了不打井浇水不可能造林的断言。当时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造林事务所只有几间茅草房,肩负重任的林业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军民,每天从这里踏上西山,进行地形、土壤、气候等综合调查。根据考察的情况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宜林山地提前整地保墒;雨季利用针叶树二次生根的有利时机,栽植或带土坨移栽针叶树;秋季,利用截干造林的办法,在整好的地上营造阔叶林。这就能有效地克服干旱石质山区的不利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保障造林成果,也为预期完成造林计划赢得时间。
科学的指导为重新绿化西山提供了依据,但是要实现它,还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代价!整地保墒,要靠军民的双手上千万次顽强地同石头打交道。酷暑,顶着炎炎烈日;严冬,迎着凛冽的寒风。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手磨破了,掌震裂了,鲜血染红了镐把,没人叫过一声苦。造林时,要求带土坨栽植树苗,每个土坨必须在5斤以上。一棵棵带土坨的树苗,全靠军民用双肩挑上山去。当年在这里参加造林的同志告诉我:“西山虽然这样大,可我们的脚印却铺上了不知多少层!”他们还讲了当年在打鹰洼造林战斗的情景:把树苗运往栽植地点,要穿过三条沟,翻过三道梁。担负运苗任务的北京军区工程一团一连指战员们把打鹰洼比作上甘岭,下决心要在规定时间内把它攻下来。带队的鲍连长,冒雨运苗抢栽,一次就挑30棵带土坨的树苗,一个上午就往返跑三趟,硬是把扁担压断了。
有了这一步,还要接着再迈第二步、第三步,坚持走下去。1958年,造林基本完成之后,为了加强管护,建立西山试验林场,北京市委、市政府又组织中直机关、全国政协、高等院校24个单位,分片包干抚育管理幼林和补植造林。当时中央机关领导同志都带头参加了义务植树。1962年以后,600多名城区高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参加了林场的建设,继续抚育管理着幼林。这些青年们随着树木一起成长,如今有的当了场长,有的当了技术员,成为林业战线的骨干力量。
从1955年开始在这里义务植树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栽下的枫树、油松、侧柏、洋槐等树木,已长大成材。如今,这里绿树成荫,山青林好,不但起着美化首都、防御西北风侵袭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使名胜古迹更加生辉,成了供人们游览的风景区。现在,全国人大正式决定开展义务植树运动,希望各界人民继续为首都的绿化作出新的贡献。孙 卫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要想富,多栽树”
诗 万
据史料载,三国东吴有个太守叫李衡,他为了给后代置备一份“恒产”,便雇人在家乡的沙洲上种了千棵桔树。然后,他对儿子说:我给你养了不吃饭不穿衣的千头木奴,到时每年都能向你献一匹绢,你生活就足够了。李衡死后,俸禄断了,桔树长大了,果实多了,他的子孙们吃穿不愁,成了富户。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办事要有远见,造林可以致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重视造林的“太守”也不乏其人。有一位省委第一书记要求当一名造林的志愿兵,山西有十个县委书记、县长成为造林模范,在皖南有一位地委书记,每次过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岭,都要点一点参天古木,看看是否都安在。他还不止一次地对这里的县委书记说:“如果少了一棵,我可要唯你是问。”
有句农谚叫“要想富,多栽树”。事实就是这样。怀远县支湖公社牛王大队社员吕芝林坚持种树十年,近年收入1,500多元,他用一棵泡桐换了一部缝纫机。灵璧县大陈大队社员沈洪潮,更是尝到了栽树的甜头。多年来,他按政策办事,在房前屋后种了400多棵树。前年,除了盖新房有了用材外,收入达2,000多元,添置了大衣柜、五斗橱、自行车、缝纫机等家具。
春季造林季节即将到来,中央号召每人义务栽3至5棵树。我们应当早准备,抓住时机,来一个军民齐上阵,大搞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


第2版()
专栏:

水产系统建成投产23座冷库
本报讯 通讯员高立础、李挺报道:1981年,我国水产系统有23座大中小型冷库建成投产,总计新增低温冷藏库36,000吨,贮冰库27,000吨,日冻结加工能力和机制人造冰能力各1,300吨,对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鱼货烂损将发挥重要作用。
加冰和冷冻,是目前水产品保鲜、贮存的主要方法。1978年以后,水产系统集中力量逐个解决冷库建设和投产的各种问题,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平均每年增加低温冷库万吨以上,1981年更上一层楼。
23座大中小型冷库,布及13个省、市、自治区。使海洋渔业保鲜设施调整得均衡合理,也为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白惠新的新房为啥令人眼热?
辽宁省金县阿尔滨五队社员赵文玉、白惠新两口子,去年自打四五月间盖了一幢新房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幢新房有啥好看呢?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这座白墙黑门的小院。院门一开,左边那排禽舍里的鸡鸭鹅就又叫又跳,我们数了数,20多只;猪圈里,四头肥猪正伸着懒腰,最大的一头,足有500多斤,象一头牤牛。大队书记白忠滨说:“白大姐养猪,在我们大队是能手,一年卖两口杀一口。”女主人笑着说:“大兄弟,还是党的政策好,前些年‘割尾巴’,你大姐怎么也养不起来呀!”
这座小院有四间正房,两间厢房。厢房既当仓库又做井房。房顶上有水塔,一根铁管穿过房顶通向屋内电井,一按电钮,水泵嗡嗡作响,水就上升到水塔。
正房尤其漂亮。三尺高的石基,有台阶与院中铺石甬道相接。拾级而上,正对双扉对开的房门,门上有雨搭,雨搭上悬着半球形露天照明灯。四间正堂,分客房、寝室、厨房和储藏间。厨房里有白瓷砖的灶台,有烧暖气的炉子,有上下水道,有厚玻璃水缸;寝室里盘了瓷砖镶边、离地半尺的吊炕;客房里沙发等家具应有尽有;储藏间放满了食品餐具。每个房间里都有刷上银粉的暖气包。女主人告诉我们说,盖这套房,总共花了好几千元。
我们问:“这么多钱,攒了多少年?”这不觉勾起白惠新的苦楚:他们于1966年结婚,她比丈夫大一岁。她念过六年书,勤劳而灵巧;丈夫不识字,但有一手好手艺。打结婚那天起,两口子就决心攒钱盖新房。他们勤奋劳动,省吃俭用,攒了十三年,别说盖新房,连买幢旧房都不够。白惠新望着三个孩子对丈夫说:“老话说,女大一,哭泣泣,你娶了我算倒霉了。”丈夫说:“别迷信,攒不了钱不怪你,只怪‘割尾巴’的怪政策。”到了1979年,党强调多劳多得,以后又搞生产责任制,他们可以施展技能了。丈夫耍手艺,给生产队外出包工,一年能挣2,000多元。她参加队里生产,又养猪养鸡,一年也挣上千元。二三年功夫他们就攒了八九千元。房子盖成后,她高兴地逗丈夫说:“女大一,笑眯眯,你娶了我福分不浅哩!”丈夫说:“别迷信,没有党的好政策,你怎么会笑眯眯!”
本报通讯员 张景东 本报记者 陈宝玉


第2版()
专栏:

船用净水器试制成功
长期以来,在海上流动作业的渔民饮水,普遍遇到“两高三多”(浊度高、硬度高,细菌多、毒素多、污物多)。浙江温岭县塑料厂与海滨渔业大队机械厂试制成功的船用净水器,给渔民带来了福音。
这种净水器是用无毒的塑料制成,直径十一厘米,长二十厘米,圆筒体,内装活性碳吸附剂和高功效的过滤物。经过净水器过滤后的水,基本上能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
江凫生 陈景贤


第2版()
专栏:

一家富了帮全村
山东省宁津县时集公社刘菜园村,前些年光顾种地,社员多年没有现金分配,生活过得很紧巴。村里有个叫张文升的社员,有铸工手艺,1979年夏天,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启发下,他同外面签订来料加工合同,搞起了铝翻砂。他每天晚上支炉起火,把废铝加工成铝锅、铝勺、铲子、温酒炉、墨斗、角尺等产品。自己既不购原料,也不销产品,一点也不耽误集体生产劳动。仅半年时间,他一家的收入就过千元,1980年收入了4,300多元,成了全县有名的冒尖户。
张文升富裕起来,社员们没有不羡慕的。可是苦于自己没手艺。张文升想:自己能富起来亏了党的好政策,也是与党支部的支持、左邻右舍的帮助分不开的。咱是新社会的农民,可不能自己富了不顾别人,应该帮助大家一块富起来才对。从1979年冬天开始,他就主动把左邻右舍的社员们请到家里来学手艺,先帮助6户社员支起了翻砂炉。这些社员技术不过关,他就上门指导,使他们的收入也迅速增加。
这样一来,刘菜园村没有不想学习这个手艺的。支起翻砂炉的6户社员,心里都感激张文升这个热心人,怎么能眼看着别人过困难日子呢?于是,他们又和张文升一起,帮助全村社员学习翻砂技术。1981年,全村除6户无劳力的社员外,家家都搞起了铝翻砂,最少的户一年也收入千元以上。一些本县和外地的社员听说了,纷纷来刘菜园取经。张文升和村里的社员们都热情接待,耐心传授。 段玉文


第2版()
专栏:

废塘变成金盆盆
河南省永城县高庄公社共青团员和青年开展挖小藕池活动,已挖成大小藕池七百六十个,一九八一年喜获丰收,收入约十四万元。
高庄公社有大小六条河流通过,水资源丰富,公社团委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组织团员、青年开挖小藕池。并具体帮助有的团支部解决藕芽不足的困难。葛店大队第三团小组,八名团员都栽了藕,每人收入一百多元,公社团委及时地推广了这个团小组的经验,全社有二千五百多名团员和青年参加了这项活动,挖藕池二百多亩,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群众高兴地说:这些青年人使废河塘变成了金盆盆。
张 显


第2版()
专栏:

三铁匠联办电影院
1981年国庆节晚上,湖北省应山县陈巷公社草店街上,三个铁匠自筹资金办起的电影院首次开始放映。影院座无虚席,观众个个笑逐颜开。
这三个铁匠是草店街上的黄大才、秦叶忠、孙启友。8月初的一天,他们到骆店大队电影院去看电影,回来时议论开来:要是草店也有个电影院,乡亲们就不用走十几里路到骆店去看电影了。三个铁匠仔细分析了一下各自的实力,决定合起来盖一座电影院。第二天,他们就去找公社管理区,在得到管理区领导的支持后,三铁匠马上自筹资金1,300元,向私人借款1,300元,信用社也支持,贷给了2,000元。他们将自己准备建新房子的砖、瓦,也全部拿了出来。8月15日,电影院正式开工兴建。经过20多天,一个有700座席,还有简易舞台和化装室的影剧院落成了。9月20日,县电影公司经理冒雨赶到草店,让草店社办电影队同三个铁匠签订了联合经营电影院的合同。
三铁匠电影院自10月1日开始放映到10月底,共放电影13场,演戏24场,收入达1,300元,接待观众两万多人次。草店远近的群众,提起三铁匠,常伸出大拇指称赞。
姚东明 耿洪涛


第2版()
专栏:

集体关心老人 老人热爱集体
陕西扶风县午井公社南坡大队,年逾八十的老人种掌明,捐款为生产队购买电视机一台,村里人都夸他为大伙办了件好事。
种掌明老人身板硬朗,直到七十二岁的高龄时,还坚持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现在虽说有生产队管吃管喝,可是他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连自己卖鸡蛋的钱也舍不得花销。去年秋天,他把600余元存款交给生产队长,为集体购买了一台电视机,还请剧团为社员演出了一场木偶戏。
吴 明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冰山上的雪鸡
袁兴夏
一般地说,鸡大都喜欢温暖的阳光。在天山和青藏高原上的雪鸡却与众不同,异常喜寒厌热。它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爱在冰川和永久积雪地带活动。严冬时,很多高原的动物或搬家,或冬眠,或钻穴入洞,而雪鸡对严寒却无所畏惧,冬季从来不作垂直迁徙。它是我国特产的珍贵稀有野禽,是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
雪鸡的模样大体象鸡,但体高个大,一般为2至3公斤;羽毛呈浅灰色,略带白色斑点;翅膀短圆,不善远飞,而腿脚健壮,极善奔走。隆冬时节,它们成群的在雪地里玩耍,一见人影,瞬间不见,要捉到它们很不容易。然而,它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在遭到天敌老鹰的跟踪追击时,往往采取鸵鸟的办法,将头深埋雪中,以为这样可以免于被捕杀,结果正好丧了命。
每到春天,高原从隆冬中苏醒,春风刚刚吹裂雪山的坚冰,一对对找好情侣的雪鸡,便纷纷离群交尾,亲亲热热地在雪山岩隙中营巢成家。5月,雌雪鸡产蛋,开始孵化小雪鸡。出自天性,温驯的雌雪鸡在孵化阶段,变得十分凶狠,根本不允许其它动物或同类走进自己的窝儿。它不怕风吹雨打,经常忍饥挨饿,为保证孵化温度,从不肯随便离开。雌雪鸡蹲在窝里孵小鸡时,雄雪鸡则在附近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敌情,便急速起飞,扇动双翼,发出短促响亮的扑打声报警。经过20多天孵化,小雪鸡破壳而出,再过数天,双亲便带领自己的小儿女出外觅食,到10月、11月间,小雪鸡就可以展翅飞翔、独立生活了。
雪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禽中珍品”之誉,历史上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如今是驰名中外的佳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新疆时,新疆各族人民为他准备了许多雪鸡。雪鸡做成的汤,清澈见底,不用加作料就满室飘香。雪白的雪鸡肉色香味兼备,是上等的冬令补品。
雪鸡的绒羽质轻,保暖性能好,是优良的枕、垫、褥被的填充材料。它还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药用价值,是一种很难求得的治疗妇女病的良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把雪鸡骨头磨成粉末,拌上香油,治疗烫伤。将雪鸡油抹在手脚上可以防冻。国家早已明令保护雪鸡,不准乱捕乱猎,但由于长期保护不力,致使雪鸡资源急剧减少,这种情况急待改变。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宿县人民1970年在新汴河大堤栽植的大片泡桐树现已成林,既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又促进了牡业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第2版()
专栏:

农民自建的养殖中心
江苏无锡县西圹大队新建成一座蚕茧养殖中心,为当地发展科学养蚕业创造了条件。新华社记者 代纪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