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次难忘的文学音乐晚会
〔西德〕乌苇·克劳特
7月5日夜,首都剧场小礼堂里的观众正期待着“德语国家文学音乐晚会”的开始。
“景山学校的同学来了!”
一个星期以前,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学校合唱队没有接到晚会延期一星期举行的通知,白白劳累了一次。但是,他们今天晚上仍然分秒不差地抵达剧场。剧场里,冯至教授致辞后,观众对中央音乐学院赵沨教授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台上传来小合唱队表演的《罗累莱》的悠扬歌声。那是诗人海涅描述金发魔女罗累莱的一首歌。作家周而复特地为晚会写了一首七律颂扬中德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
海涅激情随雨过,
歌德烦恼逐云来。
天涯纵远人相近,
友谊青松万手栽。
舞蹈家赵青容光焕发,担任晚会报幕。她在舞台上还是第一次承担这种角色。她炽烈的感情激动着每一个人。
朱琳朗诵前解释说,歌德曾经写过一组诗歌,取名《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这种题材在中国的诗词中也是喜闻乐见的。朱琳的表演庄重而动人。
中央音乐学院派来了十二岁的潘淳。他系着红领巾端坐钢琴前,神态自若地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第七号第一乐章。
为什么于是之没有来?这位扮演《茶馆》一剧中王掌柜的演员的名字不是明明印在节目单上么?事情是这样的:一次,我对于是之说:“我们想请一位演员朗诵歌德的叙事诗《普罗米修士》”。于是之欣然同意。但就在晚会举行的前几天,他的右脚突然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行动不便。因此他不愿意瘸着脚在观众前露面。我灵机一动,建议说可以由三个人把他抬上舞台,安稳地坐在椅子上,面对话筒朗诵诗歌。于是之拒绝了,他担心观众因此会认为他将不久于人世。无论怎样动员,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啦!我们只好又请在电影《以革命的名义》里扮演列宁的演员周正朗诵这首诗。虽则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他的表演却令人惊叹不已!
蒙古族电影演员斯琴高娃朗诵歌德的诗《迷妮》。那轻柔的声音仿佛使人感到了诗人对意大利的深切思念。
剧场里又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男低音歌唱演员刘跃刚刚演唱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雷波莱罗的小咏叹调。这时演员杜澎匆匆从青艺剧场赶来参加演出。他要在晚会上朗诵伽俐略的一段独白。可是在晚会前三天他突然说无法参加演出,因为青艺在那天晚上恰好上演一出新戏,杜澎又是重任在身。我一直强调说:“晚会上不能没有布莱希特的作品,因此也不能缺少杜澎。”倒是杜澎找到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说:“整个晚上我有半个小时没有戏,可以不上台。你们可以派一辆汽车接我去首都剧场。”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紧紧地抱在一起。当观众知道这段插曲后,向他报以特别热烈的掌声。他尚未卸装,立即上台表演。人们仿佛听到了伽俐略用宏亮的声音坚定地宣告:“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当作是中心。但是,谁也不是中心。”
董行佶朗诵了席勒的长诗《手套》中的一节。他不愧为一位知名演员。奥地利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施帕林尔先生听过朗诵后惊奇地称赞道:“虽然是用中文朗诵,可是我好象听懂了每一句话。”
突然电话铃响了。这时我们才知道去接为孙道临伴奏的女钢琴家李宝琼女士的汽车在半路上抛锚了。只好速派另一辆车去。老演员陈强朗诵了席勒的名作《威廉·退尔》中“牧童之歌”一节。为此我们颇费了一番唇舌。席勒在剧本中描写了一位父亲被迫用弓箭射下放在自己儿子头上的苹果的情节。“我决不朗诵。这种残忍的事我从来没干过”,他大声抗议道。我不得不再倒一杯竹叶青酒给他。后来他还是勉强同意了。观众被他的声音打动了,因为他的朗诵实在感人肺腑。
晚会上还演唱了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作品。名指挥李德伦的即兴表演堪称一绝,因为他此时此刻不是指挥交响乐队,而是数百名观众。他对观众说:“如果我讲完第一个故事后,引不起诸位发笑的话,我就讲第二个,如果你们还不笑,我再讲第三个”,这简直带几分威吓的口吻。
当金乃千朗诵了席勒的剧作《强盗》以后,李宝琼到底赶来了!孙道临神采奕奕地登上舞台,而观众对后台刚刚经历的这场“危机”却全然不知,孙道临的歌声未落,观众就惊奇地叫道:“他真可以举行一次独唱晚会!”许多人只知道他在影坛蜚声中外,却不知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歌唱家,并在一部影片中扮演这样的角色。他演唱了两首舒伯特的歌曲。当他谢幕后,西德驻华大使修德先生立即走上前去祝贺说:“您的歌声真令人倾倒!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您的德文也无可非议。”
早在解放前,海涅的诗歌就已译成中文,广为流传。海涅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从晚会的节目中我们再次感到了这一点。著名导演谢添朗诵了海涅的诗《西利西亚的纺织工人》。凌子风则用他的四川乡音朗诵了《颂歌》。
台上出现了端庄秀丽的李小玢。这位中央歌舞团的年轻报幕员在晚会上朗诵了海涅的诗歌《一个青年爱一个姑娘……》,听了由冯至翻译的这首十分风趣的小诗,就连剧作家曹禺也不免放声大笑起来。
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外委会主办的这次晚会,给与会的中外朋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它无疑是个可喜的开端,相信今后会继往开来。 史燕生译


第8版()
专栏:

由失足青年的信想起
李公然
《黑龙江青年》登载过一个失足青年的来信,叙说他在一次旅途中,看见青年乘务员张桂新和一个解放军战士舍身抢救一个落水妇女。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象一个聚光镜”照透了他“丑恶的灵魂”,使他多日坐卧不宁,促他反省,催他自新。
之封信使我深深感到,好榜样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他的思想、意识、行为,对社会、对别人,都产生着好的或者坏的影响。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两千多年前的孟母,三择其邻,看来她是深知这一点的。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公而忘私,积极上进,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公德,守纪律,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各级领导者,由于职务、地位、声望与一般群众不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对别人,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应该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领导者的思想端正与否,直接关系着那里的风气。我们国家在三年困难时期,口粮严重不足,物资极度缺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度过如此严重的难关,在有些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由于我们的各级干部,从党中央主席到基层支部书记,从政府总理到生产队长,带头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与群众同甘共苦,在这种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尽管物资那样缺乏,“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却很少发生。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终于奇迹般地度过了难关,重振了经济。
今天,调整经济,重振社会风气,各级干部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只要各级干部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搞好党风,那末,一个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定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8版()
专栏:

争渡曲
陈玉坤
噗噜:桨入水,
哗啦:浪打碎。
水中山影:渐渐摇翠,
舷边浪花:慢慢晃醉。
点点白帆:接云飞,
一把新网:手中坠。
白鲢,跃出水面:真大!
鲤子,欲跳龙门:真肥!
开江的鱼:好多!
渔民的心:好美!
划在前的:丰产户,
压阵脚的:作业队。
争渡——富在船头,
争渡——美在心内。
哗啦:坚冰刚刚打碎,
噗噜:桨下股股甜水。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怎能照录?
梁健怀
最近听到一位同志说,现在有的干部到上面开会,手提一部录音机,首长作报告,键子一按;回到本单位,仍旧将键子一按。据说好处有二,一是避免了记录之劳顿,一是将上级指示“原原本本”传达贯彻了。
妙哉!录音机竟有这大好处,但这却给我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不难想象,录音机是可以将上级会议的情形“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但若回去贯彻,只是“键子一按”,可就有点糟了。
譬如,党中央号召要搞活农村经济,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如果领导者只去照“录”照“放”,却不去管扬什么长,避什么短,本地是怎样一个“地”,该制怎样的“宜”,那么,党中央的政策怎样能真正落实到基层?按本宣科,照抄照转,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落实的措施,这样的领导者,虽然手里不一定都提着录音机,其实这所为,也不过是一台“录音机”。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当“录音机”,是惰,是官僚主义,是不称职的标志。但愿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少有一些“录音机”。


第8版()
专栏:连载

重回上海忆童年
周海婴
斗鱼
父亲的房间里有两只鱼缸。一只矮而圆胖,紫红色的边沿,短短的三条腿。它虽然晶莹透明,我却并不喜欢,因为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乐趣。缸里养着几条金鱼,呆头呆脑,但却非常娇气。上海的自来水氯气很重,再加上我们不会侍弄,所以养不几天,有的金鱼就肚子朝天,翻着眼睛夭折了,这使我非常扫兴。
但是,另有一只鱼缸,情况却不一样。看上去,玻璃不怎么光洁,质地也不怎么贵重。高约英尺半,宽约一英尺。也许原本就不是为家庭养鱼而制做的,只有在某些生物标本室里仿佛看见过这种东西。
这只鱼缸,放在父亲写字台的右侧。紧贴南窗,冬天,太阳从窗口射入,把水缸晒得很暖;夏天来了,顺手一挪,将它移到西墙之下,就比较荫凉。这只鱼缸里养着十尾斗鱼,非常惹人喜爱。父亲每在伏案写作,感到劳累时,就停下笔,唤我一起来观赏鱼的遨游姿态。这种斗鱼,身体扁平,色显暗褐,呈流线型,约有三英寸多长,几条带纹横贯全身。外表极其平凡,但却活泼善游。忽而上升,忽而下降,追逐咬斗,灵活异常。从不见因为失去控制而冲撞在狭窄的玻璃壁上。它不象金鱼那样:慢条斯理,懒懒散散,即使外界有什么震动,也只是摇摇尾巴,沉入缸底完事。
当时,我不知那些斗鱼的来历。后来读到母亲所写的《我怕》一文,看到有这样一段记述:
右方,靠在藤躺椅可以鉴赏着一缸“苏州鱼”,是夏天病重的晨光,内山先生特地送来的,共十尾。看看那鱼的活泼姿态,给与他不少的欢喜。……
这种鱼,母亲在文章中称之谓“苏州鱼”。有的人告诉我,它也叫斗鱼。我们都热爱它具有的许多优点:生命力极其旺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饲料不必特别精选,偶尔忘记,两天不投食也不打紧,无须经常换水,在不好的条件下面,仍能运用自如地遨游,绝不象金鱼那么娇气和懒散。内山完造先生为什么在1936年的夏天,“特地”送这么几条斗鱼给父亲呢?想来也许寓有一番深意吧,大概一方面是为了使父亲得以赏心娱目,消除疲劳,一方面也是为了希望父亲能以自己的坚强毅力,斗败病魔的袭击,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也许是“天随人愿”吧,经过一场严重的折磨以后,父亲的疾病,居然有所减轻,能够起床活动了。这不但使我们全家和他的朋友们庆幸,而且使他自己的心情也感到愉快。每在空闲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往鱼缸里换水,铺沙,布置水草,再把鱼慢慢地放下去。有时看到水草过密,怕妨碍鱼的呼吸,又去掉一些,撒下干燥的鱼虫以后,静静地观看鱼在水中吞食争夺的情形。我有时乘大人不备,伸手入水,想捞一两条鱼来玩玩,然而斗鱼极其敏捷,往往从指缝里溜掉。没有办法,只好最后放弃这种念头。  ⑦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少些和好些
凡城
省里某局长到地区视察工作。第一顿饭,摆了十二个菜。局长老大不高兴地说:“为什么搞这许多菜?这不是逼着我们犯错误吗?”这顿饭在“下不为例”的结语下还是吃下去了。
饭后,秘书即向接待的同志传达局长的精神:“四菜一汤的例不能破,无非是菜的量搞足一些。不是有一种说法:‘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吗?”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会说话
公孙虹剑
天气闷热,一天,公司经理来财会室办事,一进屋,一身汗,于是,告诉行政部门给买个电风扇。行政部门的人去请示负责财会的女副经理。她指示:本着勤俭的精神,买个便宜的。那位行政人员买了个八十多元的,这位副经理还大发雷霆:“谁叫你买这么贵的?你就是腿懒!不会多跑几家吗?!”
事隔几日,上级来检查工作,到了财会室,看到了电风扇,说:“这个风扇小了点,应该买个大的。”那位女副经理马上接言:“是啊,他们去买的时候,我就说了,谁知他们就是腿懒,不会多跑几家。”


第8版()
专栏:

醉〔木刻〕
江碧波
她沉醉于古代雕刻艺术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