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管窥瑞典
本报记者 蒋元椿
从巴黎起飞,两个多小时就到达斯德哥尔摩。从机场到市内高速公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森林和草地,显示了森林占全国面积一半的瑞典的特色。进入市区,穿过陌生的街道,瑞典外交部的英格·约翰尼逊小姐热心地用英语指点给我们看议会、外交部、王宫等的所在。英语在瑞典非常普遍。瑞典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学生从7年级起就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还可选修法语或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我们后来访问的一个家庭,大孩子刚从9年制学校毕业,就能同我们用英语交谈。
在旅馆房间里,床边墙上用托板安装着日本三菱公司的彩色电视机。但是在市内和高速公路上,日本的汽车似乎不多,瑞典的“伏尔伏”牌的汽车却不少。这说明在目前西方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争夺市场、保护本国工业的斗争相当激烈。瑞典从面积来说是欧洲第四大国,但北部在北极圈两侧,人烟稀少,80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较温暖的南部,特别是斯德哥尔摩等几个大城市,因而经济上也只能算是个小国。它的工业化开始于本世纪初,五十年代以后发展很快,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210美元,仅次于科威特和瑞士。它一向依靠木材、铁矿石、纸张、纸浆和少数有特色的产品如凿岩设备、水电设备等在世界市场上保持自己的地位。但它的电子工业竞争能力差,日本电子产品就打入了它的国内市场。
瑞典虽很富裕,但是现在经济也不景气。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74年的4.1%,降到去年的2%左右,今年预计只有1.5%。它的通货膨胀率现在是13.6%,失业人口10万左右。工业大臣奥斯林先生表示,瑞典希望能在能源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保护、水力发电等方面打开一条出路,现在正在研究用盐贮存太阳能、新的炼铁方法等等。但愿瑞典能在这些方面为瑞典经济、也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造成瑞典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成本高。瑞典所需石油全部依靠进口,石油涨价提高了产品成本。此外,三十年代以来,瑞典社会民主党政府大搞社会福利,实行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瑞典成为举世闻名的“福利国家”。但是高工资和高福利(一部分福利费用出自企业)也是产品成本高的原因之一。瑞典的雇主协会送给我们一本小册子,里面在谈到目前经济状况时就提到了这两个因素,并且说,要就是提高生产并且增加出口,要就是降低生活水平,此外别无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问过程中,没有人向我们提到瑞典的高工资和高福利。看来在今天西方经济情况下,这已成为难对付的问题。高福利来自高税收,高税收又来自高工资。1978—1979财政年度,瑞典中央政府的收入88%来自各种税收,其中所得税和资本税的收入占42%。地方政府也征所得税,各省税率不完全一样。一个年薪6万克朗的普通收入者,除了要以56.7—62.7%的收入付直接税,即中央和地方的所得税外,还要付间接税,即消费品的增殖税,以及汽车税、烟税、酒税、能源消费税等等,其中增殖税一项,据英国刊物报道,就要占他收入的20%。而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占全部公共开支的60%以上。结果入不敷出,预算出现赤字,只好在国内外借债。现在瑞典内外债务已达两千多亿瑞典克朗,成为一个很大负担。一般人的心理是税越少越好,福利越多越好,而政府的想法却正好相反,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复杂的社会矛盾。1976年,执政四十多年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在严重的经济困境中下台,但是这个“社会福利”的包袱,现在的中央党和自由党政府却仍然只好背着,无怪乎没有人愿意谈起它了。
工资高,税高,加上一部分工农业消费品要依靠进口,物价自然也高。这在餐厅里就能感觉到。一个菜都在60到80克朗左右。我们三、四个人胃口都不大,一汤一菜、点心或水果、加上饮料,一顿吃下来都要五、六百克朗,合人民币200元左右。一般人的实际收入中,40%左右用于饮食和房租。物价不断上涨,工资的增加跟不上,就难免要引起社会矛盾。
透过餐厅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对面的造船岛和岛旁一艘现在当水上餐厅用的白色三桅船,从波罗的海回来的小汽艇曳着艇尾的浪花从它旁边疾驰而过。还可以看到停泊在南岛岸边一艘红白两色相间的客轮。这艘客轮来往于芬兰的赫尔辛基和斯德哥尔摩之间,单程12小时。斯堪的纳维亚三国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对外政策上很不一样,瑞典是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中立国。这使它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享受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和平,对它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但是当前国际局势极其险恶,瑞典处于北约和华约两个集团之间,隔着波罗的海,对面就是苏联。苏联舰队正在波罗的海进行大规模的“演习”;在瑞典东北方的科拉半岛上,集结着苏联的舰队、核潜艇,它们随时可以通过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进到瑞典海岸。那里的核导弹基地无时无刻不威胁着北欧和西欧。在这种形势下,瑞典的中立地位也不能保证瑞典不被卷入战火。正如一位瑞典朋友所说的,瑞典不要战争,但是要为对付强加于它的战争作好准备。瑞典实行包括军队、民防、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总体防御”,实行义务兵役制,除作战飞机等少数武器外,一切军事装备和运输车辆依靠自己制造,以便在得不到外援的情况下也能坚持抵抗侵略。看来这是一项必要的政策。
瑞典虽然是中立国,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立场。它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它同第三世界国家一向有着良好的关系,这次中国记者组应邀访问瑞典,受到热情的接待。即将访问中国的国王和王后陛下亲切接见了我们。我们会见过的几位大臣和高级官员都访问过中国或在中国工作过,对中国极为友好。中、瑞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近年来也有发展。国王和王后的访问,以及即将在中国举行的瑞典能源展览会和巴鲁克交响乐团的演出,将使这种友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推动。可惜我们在瑞典时间太短,对瑞典了解太少,犹如以管窥豹,所见不过一斑。虽然如此,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会议室中昂首屹立在敌人身上的守护神埃利光的形象所表达的瑞典人民维护民族独立的昂藏气概,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附图片)
瑞典空军利用公路起降作战飞机


第7版()
专栏:

谎言遮掩不了事实
梁丽
苏联塔斯社前几天播发了《劳动报》的一篇文章,造谣说中国向南非提供浓缩铀,还煞有介事地说什么“北京和比勒陀利亚不仅安排了事务上的联系,而且也安排了可以说是思想联系”。
谎言遮掩不了事实。真正和比勒陀利亚有这种联系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莫斯科当局自己。有事实为证。
8月7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篇发自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文章,详尽地报道了莫斯科与比勒陀利亚在事务上和思想上的联系。这篇文章成了对塔斯社的反华谎言的绝妙注释。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中讲到,由于苏联与南非两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宝石及战略矿产资源,“比勒陀利亚和莫斯科在为这些产品谋取高价或者起码是稳定的价格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南非商人与莫斯科官员之间显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和经常的接触,以便在有关采矿技术和某些战略矿产市场情况方面互通消息”,“每年有数以千计克拉的来自苏联西伯利亚矿场的钻石毛坯,被用小心隐蔽的方式转移到伦敦一家南非公司的保管库。南非人则付给俄国人几百万美元作为交换”。
文章讲到,苏联与南非供应世界市场95%的白金。南非的产品是按长期合同供应的。苏联的产量为南非的五分之一,卖给国际自由市场,但是“俄国人有个心照不宣的协议,不接受低于南非长期合同价格的自由市场价格,这对双方都有长远好处”。
南非有一家英美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矿业企业,老板叫哈里·奥本海默。《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还列举了莫斯科与这家大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一、英美公司属下的迪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控制了钻石的世界市场,在伦敦设了个中央销售公司。苏联与中央销售公司订有贸易合同。1963年后虽说是废除了合同,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仍常去莫斯科访问,欧洲商人也照样能在这家公司买到苏联的宝石。
其二、南非白金经纪人巴里·萨尔特每年5月都在伦敦宴请200名世界主要白金产销商。届时,俄国人总是与南非人一面品尝美酒,一面谈生意经。
其三、今年上半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全景》电视新闻节目播出了一部苏联与南非商人来往密切的纪录片,这部片子拍了:苏联的一个代表团访问南非金帕莱钻石矿;奥本海默在伦敦宴请苏联钻石白金贸易公司副主席鲍里斯·谢柯耶夫;去年11月,奥本海默的得力助手、掌管世界最大金矿的戈登·华达尔在莫斯科大剧院的包厢同两位苏联官员一起观剧;以及去年9月,南非金矿公司董事长迈克尔·贝克特访问莫斯科交流情报和采金技术等等。
英国广播公司这部纪录片把莫斯科弄得很尴尬,当然也引起了各国记者的兴趣和追问。奥本海默今年5月在法兰克福回答西德记者时,承认华达尔确是去过莫斯科,他认为苏联和南非“在这些市场有共同利益,当然双方需要互相了解”。莫斯科则难以抵赖。苏联驻伦敦副大使符拉基米尔·布可夫回答英国记者时,不得不承认确有奥本海默宴请苏联官员之事。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儿子、苏联非洲研究所所长阿那托里·葛罗米柯则对瑞士记者辩解说:“苏联与这些经营钻石的卡特尔确有接触,但不能把这混同为与南非政府的正式间联系。”
事实是确凿的,辩解是多余的。全世界人民都能从这些事实里知道,在世界范围的反对南非种族主义者的共同斗争中,谁同比勒陀利亚的种族主义者有着共同利益和事务上和思想上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可以知道,苏联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谣诬蔑中国,它想用这些谎言遮掩的是些什么东西。


第7版()
专栏:

美西军事基地谈判为何陷入僵局
张启华
美国和西班牙就延续还是更新两国之间友好合作条约问题,近几个月来已进行了5轮谈判。
据报道,目前双方在马德里进行的谈判已陷入僵局,原订本月签署新条约的计划已经告吹,双方决定将条约的有效期暂时延长8个月,分歧问题留待今后继续通过谈判解决。
美西友好合作条约的核心问题是美国使用西班牙四个海空军事基地和有关设施,以及两国之间协调防务政策的条款。它起源于1953年美国和西班牙签订的军事协定,之后经过1970年、1976年的修订而延续下来。现行的条约将于今年9月下旬期满,因此条约的更新或延长便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用向西班牙提供军事、经济援助作为它使用军事基地的报酬。比如1976年签订的为期5年的条约,曾规定提供12亿多美元的援助。这被人称为“单纯的租借协定”。这项协定后来引起西班牙当局的不满。今年4月,美国国务卿黑格访问马德里,以及7月西班牙外交大臣佩雷斯·洛尔卡访问华盛顿,双方商讨这项谈判的有关事宜时,西班牙当局对美国在西班牙领土上设置军事基地并没有争议,但它主张条约必须更新,因为过去的谈判是在佛朗哥独裁统治时进行的,签订的条约不利于西班牙,已“不再符合西班牙的政治形势”。外交大臣佩雷斯·洛尔卡说:过去美国从军事角度出发往往把西班牙看作主要是“象一艘航空母舰一样的一块领土”。他要求美国抛弃这种态度,让西班牙“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情况下发挥积极的、有力的作用”。这就是说,西班牙首先要求把所有的军事基地置于它的主权管辖之下。此外,据西方观察家分析,马德里政府还希望新的条约能为这个国家增加经济技术和军事方面的好处。
鉴于西班牙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保卫西方海上交通和抑制苏联扩张必不可少的前沿基地,华盛顿不得不理会马德里提出的条件,声称“希望与西班牙谈判达成一项互相感到满意的防务协议”,但几次谈判的结果表明,在涉及基地的主权和补偿方面,双方分歧不小。美国抓住老框框不放,要求对基地拥有管辖权,不愿彻底改变现有的协定,西班牙对此感到不快。这是迄今谈判未能如期达成协议的主要原因。
美西更新条约谈判中断,并决定把现有条约延长8个月,这件事发生在马德里要求议会准许它申请加入北约之后,不是偶然的。在马德里看来,一旦西班牙加入北约的问题获得解决,它就可以在西方取得“平等伙伴”的身份,按照北约的军事安排,共同使用军事基地,从而避免国家的主权受到损害,以此来安抚国内反对加入北约的人。因此,将美西新条约的签订推迟到西班牙加入北约之后进行,可能使西班牙在同美国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但是,西班牙加入北约的问题刚刚提交议会讨论,目前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难题,能不能在今后8个月内顺利解决,也还难以断言。
不论如何,在美国与西班牙围绕军事基地的下一轮谈判中,激烈的讨价还价还将是必不可免的。


第7版()
专栏:

匈牙利重视粮食生产
徐步清
匈牙利原是一个农业比较落后的国家。从六十年代起,由于重视粮食生产,变粮食进口国为出口国。近几年,匈牙利平均每年生产粮食1,250万吨,按人口平均每人有粮食1.17吨,在经互会各国中居首位,在全世界也居先进行列。
匈牙利的粮食生产迅速发展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国家在财政和价格政策上大力支援农业。
自六十年代起,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1961年国家对农业提供的投资为55亿福林,1978年增加到283亿福林。国家投资分为贷款和补贴两部分。据统计,仅1976—1978年,国家给予农业的各种补贴达150亿福林。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业机械价格,从而缩小了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二、大搞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科学种田。七十年代,匈牙利对农业的投资绝大部分都用于农业的机械化。因此,农业机械化进展迅速。据报道,1960年,只有4.7万台拖拉机,1979年增到6.4万台,此外还有收割机1.5万台,农用载重汽车2.4万辆。目前,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和运输等已机械化,收割也基本实现机械化。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匈牙利重视农业科学技术。除了改良土壤、扩大水浇地面积及精耕细作外,还特别注意使用良种和增施化肥。
三、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匈牙利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了使农业生产工业化,近几年来,匈牙利出现了工业化生产体系、农工联合体和农业联合企业等新的农业生产形式或组织。这些组织各有特点,对此国家不强求一致。
四、扩大国营农场和生产合作社的自主权。自六十年代以来,匈牙利改变了用行政方式领导国营农场和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国家通过收购价格、投资补贴、银行信贷和签订合同等经济手段来调节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保证国家计划的贯彻。农业企业可按照利润原则自己制定生产计划,自行规定农产品价格,自行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直接同国外发生贸易联系,并有权决定企业内部的分配。
五、按劳分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匈牙利采取“劳动决定分配”的原则,获利多的场、社可额外分红。对歉收的场、社也给予贷款,以保证其收入不低于平均年收入的80%。农民的收入已基本赶上了工人。1978年,农业劳动者每月的平均收入为3,445福林(约合人民币344元),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民同城市工人一样享受免费医疗、退休和多子女补贴等待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瑞典重视钢铁厂废渣的利用
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吨的炉渣从钢铁厂的高炉、转炉中倾泻出来。如何利用这些废渣,是各国钢铁企业关心并致力于解决的课题。瑞典奥克萨拉松钢厂(简称奥厂)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已在高炉、转炉炉渣的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十年来,奥厂在炉渣处理方面,除把常规的水冷和气冷高炉渣粒用于建材和水泥的骨料外,还研制出一些新产品。如利用炉渣热能的新工艺和新方法。
麦若泰克工艺是奥厂发明回收高炉渣热能的一种新工艺。其原理是将1,300多度的融熔渣由循环渣破碎后进入粒化器,然后到冷却器,在冷却器里与通入的空气或水相遇,产生500度的热空气或250度的水蒸气。热空气用于工业干燥,蒸气可用来发电。实验测定,该工艺回收渣热的效率高达65—75%。
该厂利用高炉渣热的另一方法是干燥水冷高炉渣粒。该厂采用四份水冷渣粒与一份融熔热渣在流态化床中相混合的办法,使水冷高炉渣粒得以干燥。这种方法既利用了炉渣热能,每年又可节约价值80万瑞典克朗的干燥用油。另外,奥厂通过破碎、磁选将钢渣中的金属与渣分离,再经筛选提取渣粉作为适合农业生产的含磷肥料,该厂每年可生产这类肥料约4万吨。(保生 隆德)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用袋装混凝土盖房
目前在第三世界日益盛行一种廉价的建筑方法,即把10∶1的砂子和水泥混合后放入特制的透水塑料袋内,再把塑料袋浸入加有催化剂的水中。塑料袋既为砂和水泥提供支承作用,又能在浸渍时迅速渗入足够的水。静水压力使一小部分混凝土透过袋子,形成均匀的混凝土壁。紧接着就可以在墙上抹灰。据发明此法的西德赫希斯特公司称,在非洲、中美洲、印尼、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用此法已建造了30万间房子。此法可节省50%的砌砖费用。
(科迪)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新型淘金器
澳大利亚金属探测器有限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名叫“金轮十八”的淘金器(见左图)。它可以在河床上挖沙和洗矿,全部操作自动化。采用“金轮十八”淘金器淘金,可比传统的费力费时的淘金方法快10至15倍,是淘金者理想的淘金工具。
“金轮十八”淘金器重约17公斤,圆碗的直径为458厘米,可以调整水流速度、旋转速度及高低度,无论专业的或业余的淘金者都可使用。(郁)(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房间可以移动的办公楼
英国建筑师采特立克·泊赖斯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吉尔曼纸张公司设计了一幢可以改变房间布置的办公楼。这幢房子由一个钢筋混凝土地基和一百五十间立方形房间组成。所有房间都可以在地基上移动。每当需要重新组合房间时,可以把要求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就计算出房间如何移动组合的方案。然后,人们根据计算结果,用吊车把房间安放到新的部位上。
(融)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袖珍声波驱蚊器
最近,日本一家公司研制成功一种袖珍声波驱蚊器。这种袖珍声波驱蚊器使用一个小电蕊提供电源,可以发出一万赫兹的声波。这种声波蚊子最害怕,蚊子一感到这种声波,就会避而远之,不敢靠近,因而达到了驱蚊的效果。
这种袖珍声波驱蚊器小至可以放在手心(见右图),比一包香烟还小,因而携带比较方便,很受人们的欢迎。(葱)(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