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真知灼见 为国分忧
——访抚顺市财政局长田欣毅

8月26日上午,辽宁省抚顺市财政局长田欣毅正在汇报工作,突然接到省里转来的国务院有关部门电话通知:务必于27日赶到北京,参加正在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在火车上,老田思忖:为什么让我参加这个会议?而且还这么急?27日晨,他赶到北京。领导同志请他下午头一个发言,他再三推辞才改排在第二个;第二天,国务院领导同志听取会议汇报,又邀请他参加;第三天,上午到财政部座谈,下午国务院负责同志专门听取了他的汇报……
连续几天的紧张活动,老田终于弄清楚这次请他进京的根由。原来是8月初,他曾就抚顺和全国当前财政出路问题,给国务院负责同志写过信,之后又向《中国财贸报》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记者将这一谈话整理成内部情况反映到中央,受到国务院负责同志的重视,便引出了这次北京之行。
老田说,我当过厂长,知道一点企业的底数,那真是“遍地是黄金,潜力大得很”。最近,我到石油二厂搞调查,工人说了实话:每年多弄个千儿八百万可以不弯腰。我认为这些话并不夸张,问题在于领导上如何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办法,把这不费多大劲的“千儿八百万”抓到手。
根据抚顺市财政局的调查,田欣毅认为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于眼睛向下,挖掘企业潜力,向经营管理、挖革改、综合利用要财富;同时,财政部门要兼顾国家和企业利益,调动企业内在动力,激发企业努力增收节支,效果必然是“给企业让利一小步,国家收入可进一大步”。
这是真知灼见,在当前很有普遍意义。参加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的同志们听了他的介绍,反应强烈。二
一个市财政局长的意见,引起许多同志的重视,说明他的见地很有分量。9月2日,记者访问了他。老田体魄强健,思路敏捷,看上去不象52岁。他在1946年17岁时参加革命,19岁入党,20岁时任人民银行辽宁义县支行行长,26岁时任抚顺市分行副行长,后又调任市统计局长。十年内乱中下放农村,1974年到石油三厂担任分管经营工作的副厂长,粉碎“四人帮”后,调任市财政局长。
据有关同志介绍,老田事业心强,干劲足,有魄力,干什么钻什么,工作一贯很有成效。他到财政局后,干事生龙活虎。凡属重要工作,他坚持两个“自己动手”:一是调查研究自己动手;二是总结材料自己动手。1979年,为使用好支农资金,他深入清原县调查后,发放了20万元贷款支持农民发展木耳生产,一年后,全县木耳产量达10万多斤,总收入达到100万元,名列全省前茅。1980年,他和经委、银行的同志一起到抚顺钢厂调查,总结了利用内部货币进行经济核算的经验,这个办法已有200多个企业推广了。今年4月,他到石油二厂调查,总结了减产增收的经验,提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具体意见;6月又到抚顺市东三路副食商店总结了推行经济责任制的经验……
记者问老田:“看来您很善于抓问题,也善于运用典型指导工作,是不是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老田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体会,主要是我一直记着李富春同志在五十年代讲的一句话:占有资料,分析研究,找出矛盾,提出办法。这些年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他接着说:“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搞好工作,我在1960年参加了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函授班,坚持业余学习,获益非浅。我还得了毕业文凭。”
“当时您担任什么工作?”
“统计局长。”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工作忙,能坚持上函授学校,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三
今年,当他了解到国家财政有困难,心急如焚,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增加财政收入问题。我请他进一步谈谈自己的想法。
他说,今年以油、煤、钢、电、铝五大行业为基础的抚顺市工业生产都将缩减,但财政收入任务并没有下调,算来算去,全市还有三、四千万元收入任务安排不下去。怎么办?向上伸手吗?这只能替国家添难,而不能为国分忧。向下压也不是办法。所以这个问题我一直思来想去,成了一块心病。不久,我听说石油二厂通过多方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在原油加工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减产不减收。于是马上到工厂实地考察,证实这个厂的经验切实可行,自己的心情豁然开朗,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推广了这个厂的经验,全市各厂纷纷提出挖潜措施,财政收入任务顺利落实下去了。
后来,我又想:如果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千万职工、数千亿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都能把潜力发挥出来,经济效果一定是很可观的。退一步讲,如果把扩权试点的6,600个企业管好,每个企业平均增收100万元,就是66亿,这不解决了大问题吗?就是出于这种想法,我和办公室的同志商量后,向国务院负责同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赶巧记者来采访,我也顺便提到了这件事。中心意思是:企业潜力很大,想办法把潜力挖出来,财政增收就大有希望。
听了这一席朴实真挚的心里话,联想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同志在介绍田欣毅时所说的,他不光是个财政局长,而且远比一个财政局长想得更深更远。事实确是这样,田欣毅同志不愧是一位胸怀全局、具有真知灼见的干部!
《中国财贸报》记者 方黎辰 照片摄影 管绍熙
(转载《中国财贸报》,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市场随笔

胳膊肘朝哪拐?
汪长纬
多次碰见这种情形:每当营业员和顾客发生口角时,其他营业员,以至商店负责人,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一哄而上,把顾客批评一顿,有时甚至讽刺、挖苦一番。这大概就是俗话说的“胳膊肘朝里拐”吧。殊不知,这种“拐”法,把营业员的作风“拐”坏了,把企业的声誉也“拐”糟了。
看来,“胳膊肘朝里拐”的“里”,应当再加上几笔,变成真理的“理”才好。显然,这对文明经商,提高服务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严禁借用银行帐户的非法行为
记者最近在江苏省一些地方采访,了解到许多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不顾国家规定,为了牟取巨额收入,非法把银行帐户转借给一些投机倒把、诈骗分子进行诈骗活动,甚至为他们开出介绍信,代办结算,托收承付,严重破坏了国家金融制度。
武进县潘家公社曹家大队针织厂,以“赚得钱对半分”的条件,把本厂银行帐号非法借给吴县斜塘公社南洲中学教师王雄耕,并开具介绍信,由王雄耕和沙洲县生产资料公司等10多个单位签订了提供尼龙丝的假合同,骗进这些企业订货款1,424,000元。案件破获时,王雄耕已从中领取了“奖金”、“活动费”6,250元。
宜兴县扶风公社蒋圩采石场把银行帐号非法转借给无锡钢铁厂工人杜学明,杜学明冒充外商代理人,和一些单位签订假合同121份,总金额竟达1,590万元,骗来订货款1,082,400元,杜个人领取“押金”9,900元。
据调查,这些转借银行帐户的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可以从投机倒把分子手中得到占转帐资金总额3%到5%的“管理费”,最高可达15%。按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规定,不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营业执照和不经银行批准,个体工商户不得在银行开立“往来帐户”,更不允许投机倒把分子利用国家金融渠道汇兑、承收诓骗款项。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分行的同志对记者说,早在1977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帐户管理办法》中就强调“各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帐户,只供本单位业务经营范围内的资金收付,不准出租、出借或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至于以牟取非法收入为目的转借银行帐户、代办结算业务,这已经属于投机倒把性质,更应严肃处理。他们建议:一,加强银行帐户管理办法的宣传,使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明确银行帐户的严肃性和转借帐户给国家造成的危害。二,把银行帐户管理工作从过去“重开户审查、轻使用管理”改为“开户审查和使用管理并重”。把银行帐户管理同企业财务管理结合起来。三,尽早公布、实行正在讨论修改的《银行法》,以便对违法转借银行帐户的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作出处理时,有法可依。 新华社记者 费强


第3版()
专栏:

积极为老企业技术改造服务
沈阳水泵厂生产高效节能新设备
新华社编者按:沈阳水泵厂的实践经验表明,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大有用武之地,出路广得很。出路之一就是把生广服务方向从主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转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服务上来,为他们提供大量先进的装备。沈阳水泵厂这样做的结果,既促进了兄弟部门的技术改造,又使自己摆脱了生产下降的困境,找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新华社沈阳电 新华社记者章墨渊、赵力报道:原来主要为基本建设服务的沈阳水泵厂,及时改变服务方向,积极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高效、节能的新设备,为企业生产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今年,这个厂改造了供油田、煤矿和电站用的四种泵,都已成批投产,大受用户欢迎。
沈阳水泵厂是我国最大的水泵厂。过去,这个厂生产的各种泵主要供新建和扩建的企业使用。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因此,尽管有些产品效率低、耗电量大、使用寿命短,工厂从来不愁销路。可是,从去年开始,由于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缩小,下达给这个厂的任务骤然下降了一半多,今年基本上没给任务。想自找出路,用户又嫌产品落后,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工厂领导下决心把生产方向及时转到主要为老企业技术改造服务上来。他们瞄准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首先选择效率低、耗电多的采油用注水泵和矿井用的排水泵作为突破口,对产品进行改造。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这个厂已改造成功的一种注水泵,效率从原来的69%提高到78%,而且在选材和结构上比老产品坚固耐用。第一台注水泵在大庆油田安装使用以后,每月可节电12万度左右。大庆随即向沈阳水泵厂订购了22台。大庆的技术人员作了这样一个估算:大庆现有注水泵200台,都是有名的“电老虎”,如能在明后两年将这200台老泵全部换上新泵,一年便可节电2.8亿度,大体上相当于一座5万千瓦发电机组一年的发电量,一年节省下来的电费足够购买这200台新泵。明后两年,单是大庆一家的订货,就占到这个厂年产量的十分之一。
沈阳水泵厂改造的供煤矿井下用的两种排水泵,效率分别比老产品提高5%到7%,节能效果也很显著。目前,这两种排水泵已接受用户订货170台。


第3版()
专栏:

福建省长马兴元等深入厦门东渡港
解决建港工程中的难题
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省长马兴元等领导同志,8月中旬深入厦门东渡港建设工地,察看工程进展情况,研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为建港工程解决了许多难题。
厦门东渡港,是福建省新建的一个重要港口,动工于1976年。但是,工程进展缓慢,质量受到影响。到今年7月底,第一期工程才完成45.5%,与原定计划差距较大。
福建省省长马兴元,副省长王炎、张遗,以及省有关部门和厦门市的领导同志,一起到东渡港工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们要求每个项目都由施工单位提出完成期限,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也由省、市有关领导单位当场作出答复。港外铁路是整个码头的重要配套工程。由于拆迁和征地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有一段铁路一直无法施工。这次省领导同志察看现场后,当场决定,责令厦门市政府负责解决拆迁和征地问题,并限定时间完成。


第3版()
专栏:

交通部直属港口、航运企业挖潜
提高了运输效率
本报讯 交通部直属港口、航运企业广大职工,努力挖掘内部生产潜力。今年头8个月,月月完成装卸、运输计划;1至8月份,沿海港口吞吐量共完成全年计划的70.2%,沿海、远洋和长江水运货运量共完成全年计划的69%;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为全年计划的52.1%。
今年以来,为了解决外贸海运量激增而码头泊位不足的矛盾,交通部发动港口、航运企业广大职工,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提高装卸、运输效率。全国第一大港——上海港在泊位紧张、任务加重的困难条件下,职工利用原有码头、库场的同时,积极扩大浮筒作业和增加锚地作业,把浮筒作业点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6个,新增加吞吐能力100万吨。秦皇岛港今年煤炭运输任务比去年增加20%,但港口场地堆存能力有限。职工们挖掘潜力,扩大了煤炭堆存能力,使上半年煤炭吞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 许永平


第3版()
专栏:

玉堂酱园名不虚传
山东省济宁玉堂酿造公司前身为玉堂酱园,始建于清朝中叶,生产的酱菜、酒类等传统产品久负盛名。今年以来,玉堂酱园的职工努力提高传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积极试制、生产新品种,受到消费者欢迎。
卢传友 刘永勤 摄影报道(附图片)
玉堂酱园生产的松花蛋,蛋黄呈五彩糖心,蛋清呈半透明状,食后留有余香。这种蛋畅销日本和香港。这是待运出口的松花蛋正在装箱。
工人们精心制作传统风味的酱菜——包瓜。
产品在出厂前经过认真检验。


第3版()
专栏:

海峡隔不断骨肉之情
——记邮电职工为台湾同胞寻找亲人的几个小故事
台湾与祖国大陆已经隔绝了三十多年。然而,海峡隔不断炎黄子孙的骨肉之情。不少在台湾的同胞思乡心切,通过海外经转,纷纷向大陆写信,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这里记述的,是邮电职工热心为台湾同胞寻找亲人的几个小故事。
三十年后得音讯
去年8月的一天,沈阳市铁西区邮电局在处理疑难信件的时候,发现一封从香港发来的信,信封上写着:“沈阳市铁西区齐贤街二段二十一号罗桂珍收”。
投递员刘金铎拿到这封信,当天就赶到齐贤街打听,没有找到收信人。这时,又接到一封从美国发来的信件,上面写的收件人地址与前一封信相同,收件人姓名除罗桂珍外,还有罗忠瑜、罗忠海、罗连俊三人。刘金铎连忙拿起这封信,再次来到市公安局户籍科。在民警同志的协助下,终于查明收件人住在大西路六段十八号。原来,罗桂珍有一个哥哥,解放前去台湾,三十多年杳无音讯。这封信就是她哥从海外寄来的。当罗桂珍和父亲罗连俊接到两封来信时,真是又惊又喜。
冒风雨代寻亲人
不久前,湖北省监利县邮电局接到一封香港来信,要求帮一位在台湾的八旬老人寻找失散三十多年的妻子和女儿。上面写的收件人地址是“湖北省监利县城”。
监利县邮电局非常重视这封来信,当天上午,派人分头四处查寻。老投递员邓业先正休息,他听说为台湾同胞找亲人,连忙赶到局里要求出班查找。这时外面正在刮风下雨,他冒着风雨,一连去几个地方,走访了十几家住户,都没有收获。后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城关镇广场宿舍找到了收件人。
原来,这位在台湾的八旬老人,老家还有妻子和三个儿女。三十多年来,他们骨肉分离,暗地里不知流过多少相思泪,作过多少团圆梦啊!如今,他的老伴还健在,三个儿女工作、生活都好。她们一家收到信后,真是欢喜万分。她们盼望台湾与祖国大陆尽快实现统一,盼望合家团聚的时刻早日来临。
家书何止抵万金
有一天,福建省福州市邮政局古楼分局收到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件,封面上写着:“福州市仙迹境十七号常绮收”。投递员带着这封信,到“仙迹境”一带查了半天,没有结果。投递二组组长林云恭接过这封疑难信,心情很不平静。他想,为海外同胞寻找亲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邮电职工的光荣责任。于是,他又骑车来到“仙迹境”。这里街道变迁很大,当年的老住户所剩无几。林云恭挨户进行访问。有人告诉他,此处原有一家姓常的住户已经迁往古屏路。他连忙赶到那里,还是没有查到收信人的下落。林云恭并不因此而灰心,他把这封信揣在怀里,每次出班,都要设法查找。经过了半年,最后获悉古楼区教师进修学校有位女教师叫常绮。他立即赶到那里,果然找到了收信人。
常绮接到这封封面已被磨破的海外来信,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常绮自幼父母双亡,她和哥哥相依为命。后来哥哥考入国民党海军学校,解放前夕随学校迁往台湾,从此失去了联系。如今意外地收到哥哥寄来的书信,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她紧紧握着投递员的手,无限感慨地说:“你们为了投送这封信,费了很多心血,真是‘家书胜万金’啊!”
郑雁


第3版()
专栏:

工·商·短·波
云南仪表厂消灭职业病
云南仪表厂为产生有害气体的车间安装抽风排气装置,对接触放射物质的车间实行了封闭作业,职工中没有发现职业病。
120全景照相机制成
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研制的我国第一台120胶片全景照相机,已经通过鉴定,将移交天津照相器材厂投入生产。
(据新华社)
广西八一锰矿年年植树
本报讯广西八一锰矿结合采矿生产和矿区建设,坚持年年植树造林,绿化矿区。目前,全矿区已植树造林1.7万多亩,其中茶树590亩,果树1.3万多株。平均每人造林5亩,种树千株。
基建工程兵部队节油
本报讯基建工程兵部队把好油料的分配和使用关,上半年节约各种油料1,323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