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加拿大通讯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记孙中山先生三次访问加拿大
新华社记者 张治平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为了准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振兴中华,曾前后3次访问加拿大,在国外华侨中进行了大量启蒙和组织工作,使广大侨胞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山先生于1897年7月第一次到加拿大,他从欧洲乘船抵达蒙特利尔,然后乘火车西行经温哥华来到维多利亚,在此逗留了十几天。
位于太平洋之滨、景色秀丽的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省份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会,也是北美大陆上独一无二的花都。
据记载,华人旅居加拿大始于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当时他们从美国的旧金山和波特兰来到加拿大的西海岸,开荒种地,伐木造船。1858年,弗雷泽河谷发现了金矿;1881年后,加拿大开始筹建横贯全境的太平洋大铁路,直接向香港和广州招募大批华工,于是华人来加者剧增。在北美,凡是华人聚居和集中经商的地区统称“唐人街”,其地点大都在市中心或车站附近。作为旅加华侨的发祥地——维多利亚的“唐人街”占地甚广,侨胞云集,商业鼎盛,曾有“小广州”之称。
中山先生在维多利亚逗留期间亲自走访了“唐人街”的美以美教会礼拜堂,了解当地的政治风情及侨团情况,当时华人社会中保皇之风甚浓,视国民革命为异端邪说,工作相当艰巨。后来,中山先生到坎伯兰街的华人商行“英昌隆”号买东西,结识了店铺主人李其灿父子,言谈颇为投机,于是他每日前往,宣传革命道理,中山先生言辞恳切,深入浅出,听者无不点头称是,为之动容。
在北美,当时有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华侨社团洪门致公堂,在华侨中具有很大影响。1904年,孙中山在旧金山帮助洪门致公堂修订了章程,使其由一个秘密的华侨社团改组为一个公开的革命政党。新的章程说:“夫力分则弱,力合则强,众志可以成城,此合群团体之可贵也。我堂同人之在美国者,不下数万余人,向以散居各埠,人自为谋,无所统一。今幸遇爱国志士孙逸仙先生来游美洲,本堂请同往游各埠,演说洪门宗旨,发挥中国时事,各埠同人始如大梦初觉,因知中国前途,吾党实有其责。”新的章程还明确宣布:“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10年2月,中山先生在旧金山获悉广州新军起义遭到失败的消息后,决定取道檀香山返国。为了给下一次武装起义募捐筹款,他在回国前决定重返加拿大,遍访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各埠,历时一月有余。所到之处,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
在这之后不久,中山先生青年时代的挚友、兴中会会员冯自由从香港来加拿大,秘密组织中国革命同盟会,并任温哥华洪门致公堂喉舌《大汉日报》的主笔,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大力发展同盟会员,使这里的革命气氛为之一振。1910年冬天,冯自由电告孙中山,请他来加筹款,以应广州起义之急需。
1911年(辛亥)正月初八,中山先生第三次来到温哥华时,前往车站欢迎的侨胞有一千余人。孙中山下车以后,即由冯自由等陪同前往洪门致公堂与本埠的同盟会会员见面,阐明了国民革命的意义及此次来加的目的。
1月12日,中山先生写信给他的友人说:“弟已于初八晚到温哥华,蒙各手足之非常欢迎。连日来,弟在公堂及戏院发表演说,听者二三千人,虽大雨淋漓,亦极踊跃,实为本埠未有之盛会。人心如此,革命之成功,可必矣!”当时在温哥华的侨胞总数只有5,000人,而前往聆听孙中山革命演讲的如此之多,足见人们对中山先生的理论和人格感佩至深。
中山先生抵达温哥华不久,加拿大的洪门筹饷局即宣告成立。当时设在香港的革命军需统筹部曾多次来电催款。冯自由对中山先生说,洪门致公堂的会员多数都是劳工阶级,光凭个人捐款,为数有限。各大城市的洪门致公堂都购置有产业,若能将产业变卖,实为事半功倍。中山先生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即同冯自由一道前往维多利亚与洪门致公堂总堂各位执事商议。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加速国民革命,可先把维多利亚致公堂总堂的楼宇向不列颠哥伦比亚房地产公司进行抵押,所得款项可急电汇往香港,作为接济国民革命军起义之用。
维多利亚洪门致公堂率先变卖房产资助革命的义举传出后,华侨社团人心大振,自动捐款资助革命者络绎不绝。
此后,中山先生又转赴加拿大的温尼伯、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地,大力宣传革命方略,先后为国民革命筹得款项10余万元,并陆续电汇香港交黄兴和胡汉民等人,要求他们购置军械,准备武装起义。
3月29日,中山先生由加拿大东部返回纽约,正值广州黄花岗72烈士进行革命发难之时。那就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先声了。
时至今日,中山先生3次游历加拿大的峥嵘岁月和旅加侨胞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仍然深深地激励着广大侨胞的爱国热忱。


第7版()
专栏:

培养人才的摇篮
——访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房隆德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是北欧历史悠久的大学。它蜚声世界,瑞典人骄傲地称它为“人才的摇篮”,外国人则称它为“瑞典的剑桥大学”、“瑞典的哈佛大学”。最近,我来到瑞典文化名城乌普萨拉访问了这所大学。
新闻秘书隆德斯楚姆先生首先介绍了乌普萨拉大学的概况。该校始建于1477年,初期只设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系,后来几经扩充,现有神学、法学、医学、药学、自由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七个院系。目前,全校有大学生16,000名,研究生2,500名,教师和职工4,500人,开设1,600多门课程,在150多个研究所里从事着2,000多项科研活动。
乌普萨拉大学培育出一批批人才,对发展科学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瑞典人对世界科学第一次作出独特贡献的就是该校老校长奥洛夫·鲁德贝克教授。1650年当他还是一个青年学生的时候,就首先发现了淋巴腺,并发表了著作。淋巴腺的发现使医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八世纪时,瑞典自然科学出现了第一次繁荣,那时乌普萨拉大学已成为瑞典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许多科学家在欧洲和世界已负有盛名,生物学家卡尔·林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为林奈是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当时人们授予他“花王”的尊称。
进入十九世纪,乌普萨拉大学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又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新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生理学先驱者和第一位达尔文主义者弗里蒂乌夫·赫尔姆格林教授。他通过社会实践,首先发现人有色盲现象。1875年瑞典发生一起不可思议的火车事故,当时对肇事原因有种种猜测,而赫尔姆格林教授提出火车司机可能看不清有色信号的假设。随后他亲自在从乌普萨拉到耶乌勒一线的铁路上对260多个司机的色视觉进行观察试验,发现有13个司机是色盲,于是,他的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同年瑞典当局作出铁路和驾驶人员必须进行色视觉检查的规定。几年之后,世界其它国家也陆续采用了这一做法。
到二十世纪,乌普萨拉大学第一位眼科教授阿尔瓦·戈尔斯特兰德在眼睛的屈光学和乱视眼病理学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由于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磨制眼镜片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今天的眼科专家有了检眼镜,靠着它发现和诊断了许多眼疾病。
乌普萨拉大学对量子化学、光电子能谱、药理和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在瑞典居领先地位,在世界上也属于先进行列。如闻名世界的乌普萨拉地震研究所对世界所发生的较大地震几乎无一漏测,它还能及时而准确地宣布地下核试验的地点、当量和震级,被称为苏美核竞赛的见证人。
乌普萨拉大学也培养出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联合国前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就是该校的法律系毕业生。他的父亲雅尔玛·哈马舍尔德和尼尔斯·艾登在出任瑞典政府首相之前均是该校的教授。校长马丁·赫姆达尔教授是位年逾六旬的医学专家,曾访问过中国,并把针灸首先引进瑞典。他深有感触地说,乌普萨拉大学是一所老大学,出了一些人才,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说着他便屈指算出自1901年颁布诺贝尔奖金以来乌大有七人获奖,占瑞典获奖总数19人的三分之一强。他最后说,“我希望乌大今后出更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第7版()
专栏:

巴基斯坦奠基人——真纳
今年9月11日,是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逝世33周年。
1876年12月25日,真纳生于卡拉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16岁到英国留学,过了两年,就取得了律师资格。
1906年,他登上印度国民议会的讲台,进入了政界。过了三年,他被选入新设立的帝国立法参事会。在数十年从事议会工作期间,他是国大党的重要一员,又是全印穆斯林联盟的主席。为了印度和穆斯林两个民族的融洽关系,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工作。
1916年,他成功地同国大党签订了勒克瑙公约,促进了两个民族的友好合作。但是,1921年,由于他不赞成国大党提出的新政策,跟国大党决裂。在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初期,由于历史、宗教、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穆斯林民族强烈要求从印度划分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在他领导下,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正式通过了“巴基斯坦决议”,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真纳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巴基斯坦于1947年8月14日诞生。当时真纳已经70岁,他担任巴基斯坦的第一任总督。
(据巴基斯坦驻华使馆供稿)


第7版()
专栏:布鲁塞尔通讯

西欧青年人失业为何严重
本报记者 辛树蕃
青年人失业正在严重地困扰着西欧社会。西欧舆论忧心忡忡地写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出学校便直接进入领取失业救济的行列,是不能忍受的。”据欧洲经济共同体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来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西欧国家的年青人(指年龄在25岁以下)失业率均高于成年人的失业率,并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是什么原因造成青年人失业率如此之高的呢?据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一些经济专家的调查,这主要是:
一、经济衰退的直接后果。战后30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当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通常水平时,青年人失业增长率总是比成年人增长率来得快”。这是因为“各企业均不愿吸收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而且一旦企业要裁员的话,往往采取“最后一个进来者第一个出去的政策”。企业主解雇职工要付解雇费,当然以解雇新来者比解雇老职工更划算。
二、人口增长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年中大批诞生的儿童在六十年代走上社会时正值西欧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因而,青年找工作并不困难,但战后西欧的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六十年代初期大批儿童诞生,现已长大成人,进入劳动市场)却赶上了“持续不断的经济衰退”,因而失业人数急剧膨胀。人们估计,西欧国家至少要花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摆脱这战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带来的影响。
三、青年劳动力缺乏竞争力。共同体委员会经济与财政事务总司发表的向企业主的调查报告表明,“雇主不愿雇佣年青人。因为他们觉得年青人的工资不够低,不足以弥补因年青人缺乏经验而带来的损失”。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欧洲共同体各成员国成年人与青年人的工资差距逐渐在缩小。其中最明显的是法国。在体力劳动者中,1948年青年工人的工资仅为成年人的48%,而到目前,已增至62%。一位经济专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1959—1976年青年男工的失业率的增长与成年人与青年人工资差距缩小,有着明显的联系。
以上三个因素在西欧的政、企界看法较一致。但在如何解决青年人失业率过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扩大成年人与青年人的工资差距,使青年人对雇主来说具有吸引力,但另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既会导致青年人的不满,又会增加成年人的不满。因为,以成年人占多数的“工会早就在抱怨雇主们正在利用更为廉价的青年劳动力排斥岁数较大的劳动力了”。


第7版()
专栏:

英国失业工人游行队伍经过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桥。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塞内加尔的猴子面包树
凡是到过塞内加尔的人,除了被它那如花似锦的“绿角区”、闻名的“奴隶堡”等著名风光或古迹吸引外,对猴子面包树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猴子面包树,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叫“桂济”。这种树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二是大。这种干高枝粗的“庞然大物”遍布塞内加尔,到处都有。一棵普通的猴子面包树,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合围起来。至于那较大的,要合围它需十至二十来人才能办到。
塞内加尔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风沙和干旱的威胁最大,然而它们却不能使猴子面包树“低头”、“折腰”。一片一片的猴子面包树林到处茁壮地生长着。
猴子面包树把自身的每一个细胞全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人们:在遇有不可抗拒的灾荒之年,人们可以采摘其果实充饥;对于那些肠胃炎患者,人们可以用其叶子来去病消灾;树皮可以制绳;粗大的枝干是人们最好的燃料。
由于猴子面包树能抗拒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并且不遗余力地为人类造福,所以塞内加尔人认为它有超自然的力量,并从而把它奉为神灵。人们认为它能同人们共享喜悦,分担忧愁。因而每当遇有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人们往往去向猴子面包树祈求帮助。每当人们需要把它砍倒当柴烧时,总是先向它祈祷,然后再大动“干戈”。
在塞内加尔,猴子面包树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在塞内加尔共和国国徽的中央图案上,左半边是狮子,右半边是猴子面包树。塞内加尔共和国的印章中央也都刻有猴子面包树的图案,甚至军人的肩章上也绣着猴子面包树。塞内加尔人认为猴子面包树是力量的源泉,是丰产的象征,并要求人民象猴子面包树一样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自然,振兴国家。
倪广滋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法国学校的新课程
法国的教育学家们开始研究国际象棋与教育学的关系。他们认为学习国际象棋会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决定在学校试开一门新课程——国际象棋。
这一创举,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学家的关注。由16个国家的教育学家和象棋大师组成的一次国际会议不久前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肯定了学习国际象棋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智力。莫里哀学校最初开设了一个象棋俱乐部,孩子们可以随便到里面下棋。老师看到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下棋并且下得很好,于是,莫里哀学校首创开设这门新课程。 (慧杰)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世界上最小的摩托车
瑞士两名设计师莱诺和弗朗斯最近成功地制造了两辆世界上最小的微型摩托车(见右图)。莱诺制造的摩托车长21.8厘米,高22.6厘米。而弗朗斯制造的更小,车长27.8厘米,高19.8厘米,车重只有5公斤。
虽然这种微型摩托车体积很小,但行驶情况很好。只要适应一下只有信封大小的座位就可以开动它,不用时可以装在皮包里非常灵便。这种微型摩托车最大时速15公里,只需四分之三升的汽油就可以行驶1小时。
目前对这种摩托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两位设计师已经收到不少订单,正考虑成批生产。
(敢)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十四年不眠的人
西班牙加纳里群岛上的居民何塞·德—拉·克鲁斯,从33岁起,已有14年没有睡过觉了,可是,他既不觉得累,也不感到疲倦,一切都很正常。学者们对此种异常现象无法加以解释,只是认为,这位居民患有一种现今尚未被人所知的大脑或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梅)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鹦鹉为盲人引路
很久以来,盲人都是用狗为自己引路。但是,美国鸟类学家雷依·贝罗伊科认为,比起狗来,鹦鹉更适合充当盲人的向导。与狗不同的是,鹦鹉不患有色盲症,因而,视力更为敏锐。
经过训练的鹦鹉,能够根据交通信号灯的变换,人行横道上有没有车辆和障碍等情况,来向盲人发出“站住”、“走”、“向右转”等口令。而鹦鹉引导盲人散步是最为理想了,因为它注意力集中,不为外界事物所分散。
鹦鹉作向导,还有另外的好处:饲养费用比狗便宜;它的寿命也长,一个盲人一辈子只要有一只鹦鹉就足够了。
现在,雷依·贝罗伊科本人已经开办了一个称为“鸟类眼睛”的特别公司,向需要者出售经过训练的鹦鹉。根据掌握“口令”的多少,这些鹦鹉售价在250—400美元之间不等。 (树)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蝎子山丘
印度自然科学家拉扎·特哈辛在离乌台浦尔市二百五十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蝎子“殖民地”。上千只蝎把一座高达百米的山丘给完全占领了,整个山丘布满了蝎子踏出来的一条条小道。拉扎·特哈辛的发现非常有价值,因为在此之前科学界尚未发现有如此多蝎子聚居在一起。(刘)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四只眼睛的鱼
在南斯拉夫境内的多瑙河里,有一种四只眼睛的鱼。它两只大眼的位置和普通的鱼相同,但是,另外两只小眼却长在头顶上。这种鱼最大的有九公斤重,身上有鱼鳞,脊背和鲤鱼的一样。(传)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昆虫动物园
美国华盛顿市史密斯研究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昆虫动物园。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昆虫,有小到肉眼难以看见的,也有拳头那么大的。所有昆虫的生活条件,都和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条件相近。因为昆虫的寿命都比较短,所以,一种昆虫死了,要找到新的来代替它,是相当困难的。这个昆虫动物园有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和上百名业余工作人员。(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