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文艺创作需要崇高的思想境界
郭志刚
人们常常喜欢把文艺作品称为“精神食粮”,把作家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精神”和“灵魂”这些字眼中,就很庄严地包含着读者对于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境界的严格要求。在创作中,作家思想境界的高下,会直接影响到对题材的处理方式和开掘深度,决定着他所提供的“精神食粮”,是否具有充分的思想和艺术养分。
我们看到,有的作品虽然反映了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反映了主人公所受到的生活的沉重压力,但人物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给人的印象是美好的。但是,也有一些描写当前社会生活中诸如住房问题等“社会性苦恼”的作品,其反映的生活现象虽然斑斓多彩,它的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却是贫乏的。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现象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局部看,也许并不悖于真实,因为它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真实的思想情绪;而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即从全体生活上来看,那样写就不够真实了,因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它本身还不等于社会主义。正如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所说:“不错,社会主义应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变成了林彪、‘四人帮’宣扬的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不只是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保证人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要建立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要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恰恰在这点上,有的作品强调精神的东西少了。它抬高了物的筹码,却降低了人的价值。因此,这样的作品,虽然不乏精彩的描写,却不能给人更多更美的艺术享受,因为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生活显得太贫乏。
同样,在思想格调上,不同的作家对于同一类题材的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作,载《芙蓉》1980年第三期)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作,载《十月》1981年第一期),这两个中篇的作者,如果从艺术才能看,我以为后者也许更出色一些。但如果从作品的思想格调看,前者比后者要高。这两篇作品,都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的社会生活。《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通过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姐妹鸟,告诉人们的是“不要烦闷,不要颓丧”,作品中一再出现了那具有象征意义的鸟儿的歌声:“好好生活,好好生活”。尽管在主人公的航程上布满七灾八难,它给予人们的却是信心和希望。与此相应,作品中呈现的整个生活画面的色彩,始终是健康的、明朗的。而《晚霞消失的时候》情况就比较复杂。一方面,作者用流畅而娴熟的抒情笔调,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十年动乱期间某些社会和人生的侧影,特别是细腻地勾勒了这一动乱在各种心灵上造成的震动、变化和创伤,但可惜,作者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从忧郁和创伤中摆脱出来,倒是以赞赏的眼光看着他的主人公们用宗教信仰来抚慰受伤的心灵。这样,就给这篇写得很有才气的作品,带来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在思想情调上显得灰暗、消沉了一些,就是对生活画面的摹写上,也未始不有扭曲之嫌。
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中外文学史上,凡是感人的文艺作品,都有较高的思想境界,都体现了各自时代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伦理水平;而任何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也总是希望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先进思想的陶冶,获得更高级的思想、艺术享受。作家既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应该用当代最先进的思想武装起来,在错综纷纭的生活中,看得更远、更深和更高一些。不然,他怎样塑造他的主人公的灵魂,又怎样通过他的主人公的灵魂去塑造读者的灵魂呢?


第8版()
专栏:

生活·诗·舞蹈形象
隆荫培
总政歌舞团新创作的舞蹈《桥》和《车轮滚滚》,是以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中著名的“十人桥”的英雄事迹和支前模范民工妇女小车队的战斗生活为素材的。这两个舞蹈所以能使观众思想情感受到较强烈的感染,引起对那战斗岁月生活的联想和体验,就在于它们有着来自那战斗生活的诗情,塑造出了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
《桥》的情节内容,是以一个老战士故地重游,面对新建成的大桥,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在他的思潮中断断续续地显现出昔日战友的身影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而逐步展开的。看了这个舞蹈,我不禁想:没有当年的人桥,那会有今天宽阔的崭新的大桥?这种人桥的精神——为了人类解放,为了共产主义的明天,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克服一切困难而献身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吗?《桥》在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色。它没有烦琐地描写战斗过程,而是力图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出发,真实地再现当时战斗生活的风貌。作者较好地调动了舞蹈、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表现手段,使得人物的款款情思,开始时如涓涓的细流,逐步地形成为波涛汹涌的江河;动与静的鲜明对比,单人、双人、群众舞蹈场面的穿插,不同时代、环境的转换,都紧扣人物思想情感发展,因此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
如果说《桥》是气势磅礴的带有史诗色彩的舞蹈,那么《车轮滚滚》则更接近于抒情诗。舞蹈以高昂的欢乐的情绪为基调,表现一支推着小车支前的妇女民工队伍一段战斗生活的经历。轻快的节奏,丰富的队形构图,具有鲜明民间色彩的舞蹈动律和造型,塑造出老解放区农村妇女朴实无华,但又闪耀着新时代光彩的英雄形象。这个舞蹈在一定的侧面上典型地概括地表现了淮海战役人民群众千军万马、争先恐后地去参加追歼敌人的真实情景。
《桥》和《车轮滚滚》虽然也有美中不足,主要是舍不得割爱可有可无的一些细节,因而舞蹈有些拖沓和琐碎,但作者们生活底子较厚,相信他们经过反复修改排练,不断地加工和提高,一定会使这两个舞蹈更加完美起来的。


第8版()
专栏:影评

言简意深
——评动画片《三个和尚》
松林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在我国举办的第一届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美术片奖。这部短片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言简意深。
言简意深,是美术片创作上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美术片常常以短片为主,但篇幅短小并不意味着简单和肤浅。例如一幅好的漫画,只是寥寥几笔,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一部好的美术片也应该如此。动画片《三个和尚》从一个简单的故事里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本来是一句简单的民间谚语,编导却巧妙地赋予它生动的形象,运用幽默的手法,把这句讽刺性谚语所包含的思想表现得入木三分,给人很多联想。影片所批判的这种人多反而难办事的不正常现象,切中时弊,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短片完全可以做到片短意不短,而且能够“由小见大”。一部短片,由于故事简短,情节不可能十分曲折和丰富,如果不在寓意深刻上花一番功夫,很可能成为一个平淡无味的东西。《三个和尚》之所以成功,它的奥秘主要也在这里。
《三个和尚》手法简洁,它开门见山,从头至尾,就是描写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到三个和尚的几种不同情景,对比鲜明,细节生动,动作富于表现力。例如庙里只有一个和尚的时候,他自己挑水,自己饮用,悠然自得,就是观音菩萨面前的净壶中他也灌满了水。老鼠出现时,他也去赶走。两个和尚的时候,就得两人抬水吃了,而且抬水时连水桶也要准确地放在两人正中间,谁也不肯吃亏。老鼠来了,谁也不管。到三个和尚的时候,不但无人挑水,连原来观音面前净壶中的水也抢喝一空。结果老鼠猖獗,终于引起一场大火。着墨不多,但影片的主题已经不言而喻了。观众们可以各自从三个和尚的表现和不幸的结果中去思考,去分析,去品味,去联想许多东西……,达到了言简和意深的统一。
《三个和尚》不但言简意深,而且言简意新。电影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美术电影主要还应该为儿童服务,因此必须使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三个和尚》在表达这句旧谚语的主题方面,又有新的创造,把“三个和尚没水吃”最后变成三个和尚有水喝,而且可以喝得更好。这一点补充是很必要的。“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剥削阶级自私自利的意识形态,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思想,提倡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新思想、新道德。所以《三个和尚》从这个角度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影片的思想性。当然,不是所有讽刺批判的作品都要加这样的结尾。但是我们批判旧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新的,只要创作者从这一点出发,那么任何讽刺批判的作品,都可以从中创造出新意来。


第8版()
专栏:

花间小憩〔水粉画〕 李清拂


第8版()
专栏:

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
——赞全军业余文艺会演部分节目
辛冶
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是最近来京参加全军业余文艺调演的南京、武汉、北京部队三个代表队的共同特色。
帷幕一拉开,部队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表演唱《海岛篮球赛》,《拔河》,都是反映战士们的业余体育活动的,前者以球落大海为终场,后者以绳子拔断为结尾,热烈、欢快,充满了情趣。还有《举起水壶当酒杯》的男声小组唱,用敲击压缩饼干箱和钢盔来代替手鼓、沙槌的伴奏,充分显示了战士的智慧和乐观精神。这几个节目没有说教味,活泼、欢快,却富有教育意义。虽然,《拔河》没宣传骄傲使人落后,《海岛篮球赛》没论说事在人为,但通过人物的几个细节、几个动作,观众就领悟到了这些朴素的哲理。再看小话剧《酒香人不醉》里的排长拒收战士的礼物,《陶乐报到》里的副连长从“保温桶”变成“热水袋”,《我们的连长》里的连长一心扑在连队战士身上却忘记了照顾家里的儿子,都是部队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一旦被搬上舞台,人民军队中良好的风气,便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演唱剧《接英雄》、二人台小戏《庙会相遇》和小喜剧《喜从何来》等,同样没有板着面孔教训人,可是,它们的“言外之意”,如当了英雄不可居功骄傲啦,必须正确理解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啦,等等,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
这些节目的教育意义又是和它们所特有的地方风格分不开的。以曲艺作品为例,南京代表队重扬州评话、徐州琴书等,武汉代表队重湖北道情、河南坠子等,北京代表队则重相声、快板书等。代表队的成员,既熟悉部队的生活,又擅长乡土的艺术。所以,说到这些节目特有的风格,又不能离开它们所赖以产生的广泛的群众基础。细看三个代表队的节目单,就可以知道,参加自编自演自导的人员,既有机关的科长、干事、教员、保密员、放映员,也有部队里的连长、指导员、排长、战士、卫生员、报务员等。在《战地金花》中,连当年在战场立了功的“五朵金花”之一的陈健茹也参加了演出。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当然就不能不出现各种优秀人材。例如:禹宝东不仅编演了相声《我爱我的称呼美》,而且在独幕话剧《我们的连长》中扮演的老兵也颇有个性。徐晓阳在小话剧《酒香人不醉》中竟一身二任,既扮演代销店的营业员,又扮演城镇入伍的新兵。季英范的女高音独唱,厚实、明亮,不仅有很好的素质,而且有一定的训练。有了各种优秀人材,就容易产生灵活的活动方式。他们的多数节目是轻便易行的曲艺、演唱,而服装、道具较为复杂的话剧,在他们手里,也删繁就简,颇有中国画写意的风格。如《酒香人不醉》,竟然是四个人的戏三个人演,同一张景片加同一张桌子可以变成不同的两堂景用。这对一切都讲究符合实战要求的部队来说,又是何等的适合啊!


第8版()
专栏:艺术杂谈

电影插曲小议
高歌今
贴切、动人的插曲,是我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之一。三十年代电影中的《渔光曲》、《新女性》、《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电影插曲,到处传唱,鼓舞着人民勇往直前,去迎接抗日救亡的高潮。五十年代的优秀影片《上甘岭》中的主题歌《一条大河》,也曾一曲难忘,风靡全国。这是一首由女卫生员在朝鲜坑道里唱的抒情歌曲,广大观众深为它那优美动人的曲调,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歌词所感染,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热爱和平建设、反对侵略战争的崇高感情!
好的电影插曲,必须与影片中的规定情景相符合,与规定情景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相符合,才能相得益彰,不致喧宾夺主,或者成为多余。《一条大河》是如此;《甜蜜的事业》中的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是如此。这首插曲的歌词和曲调,亲切、舒畅、昂扬、抒情,既符合影片主人公当时的欢乐的心境,也唤起人们一种满怀革命理想,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
但是,现在有些影片,插曲不少,但唱得不是地方,词曲与规定情景也大相径庭,听了使人觉得很不真实,感到非常不舒服。例如有一部影片里,一个女战士坐在炭窑口缝补衣服,身受重伤的排长在一旁睡着了。此刻两人已掉队,陷入了强敌追困、缺药少食的困境中。在此之前,影片也没有交代两人之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关系。而这个女战士却突然悠闲地唱起情歌来,还把重伤员排长吵醒了。这种与影片的规定情景不协调的插曲,破坏了影片的真实性,也破坏了观众的情绪。
现在“每片必唱”似乎成了一种惯例。打仗也唱,抓特务也唱,炼钢也唱,打球也唱,谈情说爱更没完没了地唱,真是“戏不够,歌来凑”。有时甚至一部片子里竟塞进好几支曲子,特别是一遇矛盾激化的情节,音乐或歌声就往往轰然而起,而且拖得很长,这样,影片既显得拖沓冗长,观众更是啼笑皆非,大倒胃口。其实大可不必每部片子都搞插曲,影片《暴风骤雨》里就没有一首歌,音乐也很少,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影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