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甜的说甜,苦的说苦”
陈奋
有一天,在南京长江路口的一家五金商店里,一位顾客要买一副薄叶铰链。一位女营业员和气地问顾客买它做什么用,顾客说要装在门窗上。这位营业员说:这种薄叶铰链,美观轻巧,是优点;但它质地单薄,而且比较贵,也不适合装在门窗上,您还是买另一种吧。说着,她拿出一种普通铰链,并说,这不美观,但便宜,而且适用。顾客高兴地买了,满意地走了。
一笔小生意,寓意却颇深。历来都说,卖瓜的总是说自己的瓜甜,没有说苦的。但是,这位营业员却不然,她卖“瓜”不单说“瓜”的“甜”处,而且还介绍了“瓜”的“苦”处。她让顾客满意,避免了浪费。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很值得提倡的。如果全国所有卖“瓜”的,都做到“甜处说甜,苦处说苦”,而不是象有些广告那样,只说一面,那末,于国家、于集体、于个人,无疑将有莫大的好处。
这种作风,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来说,也很有学习的必要。我们的文艺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几年来出现了许多好的和比较好的文艺作品,主流是好的。充分肯定成绩,总结成功的经验,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激励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繁荣我们的文艺园地。但是,也需要认真说说作品的不足之处,总结总结这一方面的教训,这比一味捧场要好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客观事物总有两个方面。好比一个瓜,总有甜的部分,也有不甜的部分;至于瓜蒂梢子,不仅不甜,甚至还有点苦。同样,一部作品,既有成熟的部分,但也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而这种情况,即使在成熟作家甚至伟大作家的作品中,也会存在。及时说说这些不足,不仅不会贬低作品已有的成就,相反,对于作者向更高的艺术顶峰攀登,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很有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同志虽然懂得“甜的说甜,苦的说苦”的道理,但未必就引起重视。有些评论文艺作品的文章,往往是溢美之词不胜繁多,中肯的批评甚为鲜见,读者看了说是官样文章。有些文章则是卷起毛边说光边,最后不轻不重、不痛不痒捎上几句,末尾还来个“总之,瑕不掩瑜,……”云云。至于有些做广告宣传的,更是尽夸“瓜”甜,待读者买到书之后,仔细一看,便觉得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更谈不上“看到激动处,泪从腮边流”了。这样做,尽管有些同志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言过其实,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结果动机和效果不尽统一,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瓜儿甜不甜,不是靠“夸”出来的。对一部作品,不实事求是地一味地捧,或一味地骂,都不是办法。我们注意实事求是地加以评论,群众就能乐于接受。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事求是和批评自我批评的作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如果都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作风,勤于浇花除草,社会主义的文艺园地定会更加葱茏繁茂。


第8版()
专栏:

大力开展职工业余音乐活动
——听吉林职工独唱会有感
李凌
吉林省职工业余演出团应文化部群众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活动委员会的邀请,最近来京为北京工厂、矿山、大专学校和首都观众演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演出团的成员,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来自工业、交通、林业、矿山各条生产战线,既是生产、工作的骨干,又是职工业余音坛上的一支新生力量。
他们演出的曲目,大部分是自己创作的,以他们自己的歌喉,唱出了他们在四化新长征中的心愿和气概。如《党旗飘扬在我们心头》、《我漫步在松花江上》、《七月的歌》、《歌唱我们的汽车装修线》、《林中彩霞》等歌曲,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职工们生活和社会的新气象。这些歌曲,在曲式、体裁、风格上都有一定的创造。
最可喜的是,发现了一批有着较好的歌音和表演才能的年轻的人才,如男高音韩英环(汽车司机)、女高音赵桂芳(四平地区牙科医生)、郭长虹(林业工人)、褚艳红(长春汽车厂职工)、女中音常晶泽(铁路工人)等。他们不仅声音嘹亮、音质优美、行腔婉转,而且在体现歌曲的情趣、风格上也有较好的造诣。
看了这台演出,颇有感触。我们北京的广大青年职工,有不少是喜欢音乐艺术的。在“文化大革命”前,象电子管厂等工厂,都有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管弦乐队、合唱队和独唱独奏组织。北京市文化局群众文艺处、市工会、工人文化宫对于工人音乐文化生活非常关心,经常邀请一些专家到厂、矿进行辅导;一些音乐团体的作家、歌唱家在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长期的声乐教学活动,举办一些歌曲创作培训班、指挥班、声乐班,轮训了大批职工业余音乐干部。
但在十年动乱中,许多职工的音乐组织遭到破坏,大部分都停止活动了。新进来的一些年轻职工,不但不懂得五线谱,不懂乐器,有些连简谱知识也缺乏,音乐的鉴别力较低,因而一些港澳的不够理想的流行歌曲,一时在一些职工中流传开来。这对培养青年职工的健康的音乐爱好和情操,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有矛盾的。
打倒“四人帮”之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化局等单位曾着力恢复属下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民乐团,也办了多期的歌曲创作、声乐、器乐培训班。全国音协和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也创办了钟声乐团(包括管弦队、民乐队和合唱队)。但从全市青年来说,这还是很不够的。
如何能很好地开展这一工作?我想,我们如果能从吉林等地的经验中,学习他们关心职工音乐生活,号召大批专业工作者面向基层,这对活跃北京市的社会音乐生活,是会有很大的好处的。


第8版()
专栏:

纯朴的艺术 友谊的纽带
——“罗马尼亚电影日”影片观感
曾宪瑞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电影日”映出的三部故事片《甜蜜的竞赛》、《最后一颗子弹》和《雨夜奇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兄弟的罗马尼亚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和生产建设的风貌,他们的胜利和成就使我们感到喜悦和鼓舞。
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电影,具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罗马尼亚的电影艺术家们力求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地反映人民的革命精神,以进一步鼓舞人们的斗志,更加勤奋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彩色故事片《甜蜜的竞赛》(原名《果仁巧克力》),是一部以当代农村生产竞赛为题材的轻松活泼的喜剧片。影片通过两个合作社之间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相互竞赛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反映了罗马尼亚农村的沸腾生活。“黎明”农业社主席斯库特加鲁和“跃进”社主席巴拉斯基娃为了解决各自领导的合作社的农田灌溉问题,争相去聘请电机技术员维克多·阿列克谢。围绕这场竞相延聘一位技术高手所展开的一系列喜剧情节,使观众从善意的笑声中,加深了对生气勃勃的罗马尼亚农村建设的了解。影片揭示的主题思想——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的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大家都过上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使观众受到教益。
惊险故事片《最后一颗子弹》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罗马尼亚解放初期的动乱年代。以大地主赛玛卡为首的武装匪徒破坏革命成果,妄图搞垮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取而代之。警长米克罗万在对敌斗争中不幸牺牲,他的战友罗曼,取出米克罗万遗留手枪中的最后一颗子弹,放在身边,决心为战友报仇,彻底消灭土匪。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罗曼终于以这“最后一颗子弹”击毙了恶贯满盈的匪首赛玛卡。影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氛,罗曼、米克罗万等公安战士造型丰满。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决消灭敌人的决心,和从容不迫地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雨夜奇案》以“推理片”的表现形式,通过一起贪污杀人案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促使人们正视生活,勇于同社会上的犯罪行为斗争。故事的主人公——公安局侦察员卢卡经过与多方面配合调查和反复验证,排除了种种假象和疑点,终于查获杀人凶手是一个建筑公司的会计科长、贪污犯波比。被害者出纳员乔治乌因意志薄弱曾一度受波比蒙蔽干了坏事,当他准备投案自首时惨遭杀害。影片颂扬了为建设社会主义、保卫社会主义而劳动的普通人民,鞭挞了一些没有理想、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蛀虫。影片编导以朴实无华的表现手法反映了罗马尼亚的生活现实,同时对中国观众也具有教育意义。
“电影日”之后,这三部影片将陆续在我国各地放映,广大观众可以又一次通过电影形象了解罗马尼亚人民,使电影交流成为密切中罗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纽带。


第8版()
专栏:

芭蕾舞剧《祝福》第三幕:祥林嫂(郁蕾娣饰)和贺老六(武兆宁饰)结婚后,温暖的家庭给她带来了幸福和希望。
杨亚伦摄


第8版()
专栏:

《祝福》上了芭蕾舞台
周威仑
为了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中央芭蕾舞团正夜以继日地赶排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大型芭蕾舞剧。
早在今年初,《祝福》的第二幕先期问世时,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认为它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旧社会被损害的而又善良忍从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在7月份全剧试演时,它以比较朴素的艺术风格、深重的悲剧气氛、鲜明的人物个性,引起了许多专家和群众的兴趣。
编导蒋祖慧、作曲刘廷禹等创作人员,在广为征求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之后,力求在修改排练中,更能体现原著的精神,同时,将进一步探索芭蕾舞的民族化道路。
《祝福》芭蕾舞剧将于9月份首都纪念鲁迅的演出活动里公演。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有意义的读者奖活动
林耀琛
去年10月,《科学画报》设立读者奖,11月号刊登《谁养斑马》、《环城旅行游戏》、《车速之谜》等三则普及性“世界难题”,要求读者解答,参加竞赛。这项智力测验竞赛,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刊物发行后一、二个月内,编辑部平均每天收到来信2,000多封。竞赛的结果表明,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是青年一代的主流,10万多封答卷,成绩一般都较好。为了认真对读者负责,《科学画报》编辑部邀请了60多位大、中学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并请上海数学会当顾问,对每一份答案进行认真的批阅。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评出特等奖50名,一等奖498名,二等奖5,505名,并对得奖者发了奖品。
这次竞赛,牵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空气。不少单位和家庭在这段时间里,解答这三则题目成了人们谈论的中心。许多工厂和农村青年,为了攻克这些难题,重新复习了荒废的学业,他们在来信中感谢刊物举办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激发了他们重新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和信心。正如不少读者来信指出的,象这样的活动,对鼓励青年积极向上,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了有益的作用。事实证明,只要肯动脑筋,科普杂志和出版工作是可以搞得更活跃,在祖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彩色文献传记片《鲁迅传》完成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大型彩色文献传记影片《鲁迅传》,已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将在九月中旬与广大观众见面。
影片紧密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以珍贵的历史文献概括地反映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光辉的一生。影片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雄伟壮丽的长城开头,以示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子。接着介绍了鲁迅生活、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故乡绍兴、南京、厦门、广州、北京、日本等处的历史风貌。并以“五四”为背景反映了他在北京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业绩和文学成就。影片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的战斗生活,此外,还有一九五六年上海鲁迅墓隆重迁葬的宝贵资料。
(辛明)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鲁迅作品电影改编座谈会在京举行
在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前夕,中国影评学会、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艺术》编辑部最近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鲁迅作品电影改编”座谈会。座谈会有电影界、文艺界有关人士及鲁迅先生亲属等三十多人参加。有的同志认为水华同志拍摄的《伤逝》象一首散文诗,用含蓄隽永的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风格。
小说《药》,原是一个不到五千字的短篇小说,要将这样一篇极为精练的短篇小说改为一部电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两位青年编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们将原来的暗线明写,使夏瑜的形象得到正面表现。影片《药》既忠实于原著精神,又比较通俗。
(朱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