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同下沉搏斗的城市
刘玉树
在墨西哥,有一首妇孺皆知的民歌,开头两句是:“瓜达拉哈拉城在平原上,墨西哥城在湖中……”刚到墨西哥的人听到这首民歌,必定会感到大惑不解。因为,当你乘飞机到达墨西哥城,首先看到的是:在国际机场的跑道上,不断地有轰鸣着的大型客机起飞、降落。进入市区,平坦宽阔的马路上车如流水;林立的高楼大厦和高耸的纪念碑纷纷映入眼帘。这是一个繁荣、活跃的现代化都市,哪有下沉在湖中的迹象呢?
可是,美丽的墨西哥城确实在下沉中。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到达墨西哥谷地时,他所看到的墨西哥城是湖中岛城,只有三条人造大堤从湖岸通向城中。谷地四周是起伏的高山。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沧桑之变,从湖底升起了今日的墨西哥城。所以,墨西哥城是建立在干涸的湖底上的。据科学家论证,湖底是第三纪火山灰的沉积,十分松软,这种地质的特点是含水量多,压缩性大,强度很低。许多年来,由于大量汲取地下水,引起下部软粘土层的强烈压缩,因而造成世界上罕有的大面积沉降。若以墨西哥城东北残存的特斯科科湖的湖面为基准,1910年城中心的索卡洛广场高出湖面1.9米,到1969年则比湖面低5米,目前低达7米。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
如果你到市中心繁华的改革大街漫步,并有一位研究土力学的墨西哥朋友陪同,你就会发现一些下沉的秘密。那老远就能看到的独立纪念柱是1910年建筑的,七十年内桩基相对上升达10米。为了遮盖地面同纪念柱底座间出现的空隙,建筑师们在底座下填土,造成一个由底座至街面的斜坡,然后铺上草地,砌上大理石台阶,绿茵衬着洁白的大理石,使纪念柱显得素雅、庄严。现在由街面到底座有15级台阶。由于地基下沉,据估计,到2000年还得添4个台阶。
在改革大街北侧、华莱斯大街尽头的革命纪念碑广场旁边,有一口废弃不用的深水井,井内钢管因地面下沉,相对上升竟达12米之高。
位于改革大街东北的卡布奇纳斯教堂,是1782年建成的,背靠一个小山包。由于靠山一侧的土质比较坚硬,而其它部分土质松软,产生了不均匀沉降,其中一侧下沉达3.40米,致使教堂严重倾斜。墨西哥政府在1976年进行抢修。工程师们研究出一个方案,首先把教堂里地面上的重物(约三千吨)取走,接着把教堂从屋顶至地基加固成一个类似钢架结构的整体,然后在地基的地面上和地面下每隔3米插一根钢梁,每根钢梁下面支上控制桩,桩上附有类似千斤顶的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升降。这项工程只花了75天时间,就把教堂缓缓顶直。控制桩在建筑工程上是个创举,解决了高大建筑物因地面下沉而引起的问题。
地面沉降还引起其它问题。如地下电缆和管道断裂,排水困难等等。墨西哥城由于四周有高山阻挡,雨水和污水只能排入特斯科科湖。每当雨季,湖水向城中倒灌,往往成灾。为了向谷地外排水,在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都曾开挖过大型排水渠。但是,以后由于地面下沉,墨西哥城地面渐渐低于排水渠,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不得不建立水泵站,把雨水和污水抽入排水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政当局又从1967年开始兴建一项深埋大口径排水管道系统,管径为5—6.50米,埋得最深的管道在地下237米处。这项工程最大排水量可达每秒200立方米,历时八年才建成。
为了挽救下沉中的城市,墨西哥学者对软土地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因而造就了不少土力学和地面沉降专家。他们的研究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7版()
专栏:

崇高心灵寓乐章
——纪念罗马尼亚音乐家埃乃斯库诞生一百周年
冯明洋
那是1889年7月24日,在罗马尼亚斯莱尼克举行的音乐会上,一个从维也纳音乐学院回到故乡度假的学生,首次登台公演。当他用小提琴演奏了辛热列根据歌剧《团的女儿》和《浮士德》咏叹调的旋律改编的两首幻想曲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报纸评论这样赞扬:“年方九岁的埃乃斯库以惊人的熟练技巧演奏着小提琴……”
这位初出茅庐、惊倒四座的九岁学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罗马尼亚音乐家乔治·埃乃斯库。(1881—1955)
在音乐方面,乔治·埃乃斯库表现了多方面的才能。他既是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又是钢琴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遗产,不仅是罗马尼亚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今年8月19日是他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世界许多地方都在纪念他。
1881年8月19日,埃乃斯库出生于一个有音乐传统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酷爱音乐,并以其美妙的歌喉而享有盛名。在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下,埃乃斯库从小便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满3岁时,听到农村乐队的演奏,产生强烈兴趣,马上用木头做了一把玩具小提琴,装上几根绳子当作弦。后来有人送给他一把小提琴,经过一段练习,他几乎能把听到的旋律丝毫不差地拉出来。1888年,7岁的埃乃斯库被送往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9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894年又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在五十余年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中,他从不脱离人民,辛勤地从事于音乐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两种社会、两种思潮、两种音乐文化交替的时代。埃乃斯库“一面朝着过去,另一面朝着未来”,为罗马尼亚现代音乐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同代人称他是“代表着罗马尼亚最纯洁、最崇高的心灵。”他自己则谦称:“我只不过用自己的心灵为祖国服务。”是的,这是一颗永远闪光的心灵。人们记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年代,埃乃斯库留在罗马尼亚,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而斗争。正象他自己所说:“我用我的武器:钢笔、小提琴和指挥棒来为祖国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保卫祖国的事业中同样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他用音乐鼓舞和慰问战士,有力地推动了爱国运动。埃乃斯库对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极其愤慨。1937年,他和西班牙人民站在一起,痛斥法西斯独裁者,并为筹募基金支援西班牙人民而义演。
埃乃斯库的崇高心灵,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的。他认为,“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微妙变化的唯一方法。”他的主要作品《罗马尼亚诗篇》、《罗马尼亚狂想曲》、《乡村组歌》、《童年回忆》和歌剧《埃弟普》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
为了创造富有罗马尼亚独特风格并为世界人民欢迎的音乐作品,埃乃斯库作出了艰苦的努力,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对祖国的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人民生活和民歌语言的理解、提炼和运用,以及从中汲取音乐创造的灵感,正是构成埃乃斯库的作品独具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他的心灵同祖国和人民息息相通的主要体现。
埃乃斯库的崇高心灵,也闪耀在他的整个表演艺术中。他的小提琴艺术和指挥艺术,都具有朴实自然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乐曲的处理,精确而深刻,富有诗意和创造性。他的指挥,动作洗练,手势简明,但却表情丰富,充满了感染力和鼓舞作用。
这位崇高的艺术家总是生气勃勃,不知疲倦地为发展、普及音乐和培育音乐人才,献出自己的精力。他除了在祖国工作外,还漫游世界,进行旅行演出。每到一处,他广结乐友,热情传授琴艺,在同代音乐家中留下了深远影响。在西尔万·万特撰写的《小提琴名家传》中,埃乃斯库的门生就有十余人之多,其中包括当代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附图片)
五岁的埃乃斯库(1886年)


第7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中国皇后号”首般来华前后
童九训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远渡重洋,来到我国广州。中外史家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开端。但是,据现有的材料记载,我们确切地知道,在“中国皇后号”来华之前,就有一位名叫约翰·里德亚德的美国人来过广州。而且,他和“中国皇后号”首航来华还有着重要的关系哩!
里德亚德是康涅狄克州人,曾在印度传教和英国船队工作。1776年起,他参加了英国柯克船长在太平洋上的最后一次冒险航行。就在这次航行中,他到了我国广州。也是在这次航行中,船上有的水手把在美国西北海岸拣到的一些海獭皮,无意地带到广州卖掉了。从这里,里德亚德有幸亲眼见到了奇迹:这种毛皮在西北海岸只要六便士就能买到,在广州却能卖到100美元!这件事震动了里德亚德,使他脑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并决意豁出生命去实现它。1871年,他回到了美国。这次,他确实自愿地做了虔诚而积极的“传教士”,不过并非劝人们去信仰上帝,而是要商人们相信,从西北海岸运毛皮到中国去换茶和丝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他在纽约、菲拉迪菲亚、波士顿以及法国的巴黎等地向商人们狂热地进行宣传。但是,他那近乎神话般的宣传,谁也不相信,即使有个别的商人半信半疑,也不愿和他合作去冒险。就这样,他一生抑郁不得志,1789年在一次尼罗河上游的旅行中丧生。
不过,菲拉迪菲亚有个商人,名叫罗伯特·摩里斯。独立战争时期,他曾做过财政官员。他在和里德亚德谈话之后,虽然对海獭皮的事也不相信,没和他合作,但却愿意派船到中国去。紧接着,摩里斯就和以丹尼尔·巴克尔为代表的纽约商业团体共同投资,筹备一次航行。他们买进并装备了360吨的“中国皇后号”。
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要大力开展海外贸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摩里斯偶然听到里德亚德的奇遇,便有了“中国皇后号”的远航。至于“中国皇后号”来华能在历史上成为中美关系开端的标志,却又是多亏了另一偶然事件的发生。
原来,在“中国皇后号”出发前两个月,即1783年12月,就有一艘55吨重的单桅船,名叫“哈瑞提号”,满载着人参,由波士顿启航来中国。当航行到好望角时,遇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他愿意用两倍重的熙春茶(绿茶中的一种)与人参交换。船长黑勒迪见此重利,何乐不为?于是,交换完毕后,“哈瑞提号”便不去广州而折回美国了。黑勒迪船长哪里知道,正是他自己这个“错误”,使“中国皇后号”成为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而不是他的“哈瑞提号”。
1784年2月22日,“中国皇后号”驶离纽约,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远航。船长名叫约翰·格林。船上的商务总管名叫马扎尔·山姆尔·肖,波士顿人。他在独立战争中立有战功;1786年,他是美国驻华首任领事。船上运往中国的货物有棉花、铅、胡椒、皮货、人参等。“中国皇后号”还带有一封美国国会发给的类似航海护照的信件,以备沿途城市或地区的首脑们检验。当它绕过好望角驶向巽他海峡的时候,遇到了一艘法国船,并且和这艘法国船一道来中国,8月28日胜利到达广州,碇泊于黄埔港。
在广州,通过当时的洋商,“中国皇后号”顺利地卖掉了运来的货物,买进了大批的中国特产,有红茶,绿茶、棉布、瓷器、丝织品等。同年12月27日离广州返航。归途中,在好望角稍事停留,于1785年5月10日安抵纽约。这次航行共投资12万美元,获净利37,727美元,约为本金的25%。
“中国皇后号”首航成功,揭开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序幕,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1784年前,美国人是不了解中国的。“中国皇后号”回国后,船长山姆尔·肖就向当时的外交部长约翰·洁伊报告了航行经过;纽约报纸发表长篇报道,其他城市有的报纸也转载了。美国出现了“中国热”。山姆尔·肖在报告中说:“中国人对我们非常宽厚。”后来有的称赞就更进了一步。例如,1834年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约翰·福伯斯在一封信中就说:“我从未在任何国家看到有如同在此地一般的诚信无欺之高度商业道德。”美国哲学会杂志第一卷的祝词中还希望能够幸运地将“中国人的勤劳,他们的生活艺术和勤俭持家介绍进来。……”
题图:曹金秋


第7版()
专栏:

哈努曼和孙悟空
李楠
在新德里,一如在其他印度城市一样,不少飞禽走兽似乎都受到尊敬。神牛在大街上悠闲地漫步。猴子在政府大楼攀上攀下。松鼠在林荫道的树枝上玩耍。各种鸟声从早到晚不断。夏天,鲜艳的孔雀有时甚至会飞来庭院。
印度人大都笃信宗教,许多人把动物视为神圣。神牛当然是最受爱护的,猴子也是一样。性格活泼的猴子和安静的神牛不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描写过恒河畔的圣城贝拿勒斯一座神庙:“那地方的猴子众多。它们既然被奉为神物,所以就很放肆,总是随心所欲地到处乱爬乱跳”。一位曾在新德里住过几年的朋友告诉我,他晒在阳台上的衣服一不小心会被窜来的猴子撕掉。有所政府机关最近发现机密档案被猴子抄走了。新德里一家医院里,猴子也是常客,因为病人和来看望的家属饲养猴子,这使医生们感到为难。人们问一位待产的产妇为什么要饲养猴子,她轻声解释说:“因为我希望生一个男孩。”
印度南方,在乡村的古道旁,特别是在有水的地方和浓荫蔽日的菩提树下,人们会遇到用石头刻成的各种神像,其中包括神猴像。
印度的神猴叫哈努曼,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名主角。史诗描写:哈努曼所在的猴国有美丽的湖泊,茂密的树林,繁盛的花果。哈努曼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夺回爱妻,恢复王位。哈努曼勇敢善战,神通广大。它会变化,会隐形,能纵身跃过大海,只手托起高山。在神猴的创造上,注入了古代印度人的浪漫情思和宗教色彩。
哈努曼还被认为是忠实的象征,因为它答应帮助罗摩,忠于誓言,虽遇多种艰难险阻,不改初衷。在印度的三大节日之一的十胜节中,人们赞美罗摩,也赞美哈努曼。哈努曼还被认为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的化身。德里、孟买等不少城市都有神猴哈努曼的神庙。每逢星期二,从早到晚前来礼拜的人流不断。新德里中心的一座神庙据说已有上千年历史。神猴的形象刻在石板上,那尖尖的脸型、灵巧的跳跃姿态,使人们自然联想起中国《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二者都是惹人喜爱的神猴。
在印度有一种说法认为,哈努曼出现的时间比孙悟空早得多,孙悟空的形象受哈努曼的影响。这种说法固然没有确凿的根据,但认为《西游记》写了那么多佛教故事,中印两国人民早有来往,哈努曼和孙悟空的地位、性格和本事又那样相似,因而产生了孙悟空这形象的创造可能受了哈努曼影响的想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说哈努曼和孙悟空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两国人民的想象力如此不约而同,这不正好说明两大民族的心息息相通吗?


第7版()
专栏:

晶晶有喜来之不易
晶晶终于有喜了。近几天,一些国家驻伦敦的记者相继发出关于中国送给英国人民的礼物雌熊猫晶晶的喜讯。
这件事为什么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呢?原来,晶晶有喜来之不易。1974年,我国赠给英国人民大熊猫一对:佳佳和晶晶。可是,这“小两口”感情一直不好,无法繁殖生育。加之,去年,晶晶又因病动了三次手术,生育希望更渺茫了。
人们记得,今年年初,美国华盛顿动物园的雌熊猫琳琳急于求偶,但雄熊猫新新根本不予理睬。美、英两国经过协商,决定用专机送佳佳跨洋成亲,如果产仔归两国动物园共有。结果还是失败了。
大熊猫能否在中国以外地方繁殖?许多国家的生物专家为此煞费苦心。去年,墨西哥查普尔特佩克动物园的雌熊猫迎迎生下一个12厘米长、85克重的幼仔。这条消息曾轰动一时,因为这是中国的大熊猫第一次在国外生育。可惜,喜讯余音未了,刚出世的幼仔却被粗心的妈妈压死了。
专家们在难过、失望之余,认为这毕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成功,因为这表明在中国之外繁殖大熊猫是可能的。他们反复研究,认为墨西哥动物园的熊猫之所以能受孕,第一条原因是雌熊猫迎迎和雄熊猫贝贝长期生活一起,相处和谐;另一条原因是墨西哥动物园所处纬度与熊猫的故乡相似。然而,美国华盛顿动物园的专家说,他们没有这样做,平素让新新和琳琳两地分居,只是在春季才让它们“鹊桥相会”。有的专家说:其他国家也有雌、雄熊猫长期一起生活而不受孕的。专家们看法还不一致。总之,如何使大熊猫在中国以外受孕产仔一直是个探索的课题。7月,在墨西哥的迎迎又顺利生下一仔;在伦敦的晶晶有“喜”。于是,动物专家们又要兴趣盎然地进行新的探索了。
外电报道说,晶晶最近十八周的变化,经过试验证明,确系有孕,按照120天至125天的孕期计算,将于最近几日“临盆”。这次怀孕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现在,伦敦雷真特公园的管理人员和专家们正在为即将出世的熊猫仔忙碌着。英国人民,特别是最喜爱大熊猫的儿童正在热切地等待着、盼望着这个佳讯。 ·陈诗信(附图片)
晶晶在伦敦动物园里。


第7版()
专栏:

帮百忙的大婶们
伦敦市切尔西区有个独特的妇女组织,它的名字颇为有趣,叫“帮百忙大婶”。它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宗旨是“为人们的各种需要提供帮助”。当时,许多英国家庭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变得贫困,不少家庭妇女需要走出家庭自谋生计。这些妇女没有受过什么职业训练,但干家务活却很在行。因此,在“帮百忙大婶”这个组织里,她们可以大显身手,用她们自己的话,是除了法律和医务以外,什么活都干。六十年来,这个组织的大婶们确实干了许多有益的事,帮了不少人的忙。
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当然是临时代管家务:做饭、刷洗地板、看管婴幼儿、接送孩子上学以及带领孩子游玩等等。她们还替养狗的人家蹓狗,替休假的店员站柜台,替医院的病人买花,为别人的婚礼当证人,为外地来的妇女开汽车或当游伴。她们当然也为老年人干了许多事。“帮百忙大婶”急人所急,曾帮不少人摆脱窘境。例如,有位大使把等着用的裤子忘在伦敦,是她们派人送到法国的。有个美国人想开设个水貂养殖场,但当时伦敦的旅馆和养猫、养狗场都不许水貂进入,大婶们就让水貂在她们的办公室过了一夜。有个人在到伦敦途中汽车坏了,又找不到零件,眼看要赶不上回家过圣诞节了,大婶们乘早班特别快车给他送去了急需的零件,使他得以在节日与家人欢聚。
有些工作也是很不容易干的。就拿代人蹓狗来说吧,乍一听来这该是个简单活儿。但有时客户介绍的情况不实,说是蹓两只老实的小狗,其实是两头爱咬人的大狗。有的狗一上街就快步乱窜,把大婶都累垮了。再就是娇嫩的小叭儿狗,只能放在篮子里提着,结果是蹓人而不是蹓狗。
与她们提供的服务相比,大婶们得到的报酬是相当低的。由于这是社会上少不了的一种服务,同时又有充足的劳力来源,在伦敦,“帮百忙大婶”算是个办得成功的行业,历久不衰。
·梁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