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唯物”了一回之后
程孝先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人们对“人不是神”的认识明确了,打碎了人造神的枷锁。可是,一说革命领袖也会犯错误,则对不住,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幽灵又出来作祟:“怎么,革命领袖还犯错误?”此时,革命领袖应是不会有错的神;如若有错,就不该是革命领袖了。于是,“唯物”了一回之后,又回到了不唯物的原地。
毛泽东同志逝世时,举国哀恸,“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成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后来,历史逐渐恢复了本来面貌,在肯定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勋的同时,也指出他晚年犯有过失,于是,有的人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情淡薄了,似乎他老人家不该永远活在心中了。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历史事实和一分为二的常识都不顾,厥词有声,着形于色。这样,不免又远离了当初唯物的原地。
无论是前者,回到不唯物的原地,还是后者,远离当初唯物的原地,都说明一个问题:有的同志还没摆脱不唯物的羁绊,拔不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泥潭。想改变此种状况,使之唯物得久远、彻底,我看,还是要学习好革命理论,掌握衡人量事的利器。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偶尔的闪耀一次光圈就可精通的,需要下苦功。只有如此,才能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评论一个人的功过,而不一叶障目。当前,首要的是要学好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尤其要学好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这个第一位的问题,把自己的认识统一到《决议》的结论上来。


第8版()
专栏:

珍珠及其他
曾毓秋
我潜入深海采珠。一条鱼雷快艇似的大鱼影子在海底岩石间滑过。就在它穿过的一刹那,我看见了岩缝深处,突然光华四射——那是一颗绝美的珍珠,于是,我屏住呼吸,向它伸出手去;但一抹泥沙泛起,什么也不见了。
我第二次入海,又潜回到那儿。海洋上空掠过浮云,阳光收敛,海的容颜变得严峻。我头晕耳鸣,不得不又一次浮出海面。我确信我找到了一颗稀世奇珍,我不能把它舍弃。我还得再一次探寻。
我又纵身入海,经过浅绿的水层,深碧的水层,青蓝的水层,最后是黑水洋,水压象铁箍一样把我紧紧箍住。我憋得眼前飘出金星,耳朵轰鸣。我几乎以为我快死在海底了。但就在这时,我看到一道灿烂的闪光,几乎把海底照得通明。我又看到了那颗珍珠。我赶紧滑行过去,伸出手把那颗珍珠紧紧抓住!
我满心喜悦,浮出水面,伸出双臂,感谢海洋把它的精华给了我!我要在阳光下,看这颗珍珠有多美!但等我摊开手掌,发现在我掌心的,竟是一颗毫无光彩的黑色岩石!
我诅咒海洋,诅咒它欺骗了我。但是,一个深沉的声音阻止了我:“世上还有什么比阳光下的真实更珍贵!它就在你掌握之中!”
小 海 鸥
“呀!呀!呀!”羽毛刚丰的小海鸥在海风里清脆地鸣叫:“我要自由,妈妈!”
海鸥妈妈给它缠得没法儿,答应它高飞了。
于是,小海鸥一闪身,发出一声欢乐的喊叫,箭也似的射向蓝天。突然它发现自己落入一个看不见的气流漩涡。风象一只强劲的手,拽着它疾速下降,要把它拉到黑森森的海洋里去。它想叫妈妈,但风立即扼住了它的喉咙。
海洋露出白牙狞笑:哗啦!哗啦!你跑不了啦!一股横风又把它提了起来,直上九霄。风从四面八方戏弄它,把它向上下左右抛掷。它现在觉得自己是个孤零零的小可怜儿。也许是记起了妈妈平时讲的飞行知识,也许是求生的本能,也许是逐步琢磨到什么,它倒转身体用整个身躯对准强风;象有人在它背上猛击一掌,它被弹出了漩涡,浑身忽然轻快起来。于是,它赶快飞回礁石。它精疲力尽地投向妈妈怀里。
“妈妈!妈妈!我这一辈子也得不到自由了!”它在愁苦地嘟哝。
“呀!呀!呀!”海鸥妈妈的声音又深沉又和蔼。如果译成人类的语言,大约是这样:“你已经得到了自由!因为你能凭自己的意志挣出漩涡!”


第8版()
专栏:

酒泉谈美
李准
离开了燕支山下的山丹马场,6月4日到了酒泉。因为电影外景场地已经选定,想盘桓两日。
酒泉古称肃州,是河西四郡最为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事实上也是戈壁滩上一个绿洲:一条浩浩荡荡的北大河绕城流过,沿河两岸便有了浓郁苍翠的生命。城外高杨大柳,绿畦碧田,汽车在沙渍石滩中跑了几百里,到了这里顿时有一种从月球上回到人间的感觉。在河西走廊旅行,节奏总是强烈的,因为有丑,美才显得更加可爱。因为有沉沉死原,绿洲和生命才最显得可贵。
酒泉不大,但也有参差几万人家。据当地同志说:酒泉名字的由来,是汉朝票姚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时,曾驻兵于此。因他深入大漠,屡建战功,汉武帝特从长安派人送来几坛美酒,以示对他慰劳。霍去病是个与士卒同甘苦的将军,对皇帝赐送的美酒,不忍独享,便把这几坛酒倒在军营附近一池泉水中,召来全旅士卒聚饮。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肃州改为“酒泉”。
对于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确实感到如饮甘泉。特别是听说“酒泉”尚在,谢晋同志便急着去一看为快。谢晋自幼有“地理癖”,旅途中随身带着的一本“中国地图”,差不多被他翻烂。中国知识分子,把“国”当作
“家”,从他这一本地图上可以看到。
公园进门处右侧有一幅大油画,画的是霍去病与士卒同饮“酒泉”故事,士兵们杯碗交错,欢呼共饮的气氛还是画出来了。不过霍去病的形象,明盔鲜甲,五络长须,仍类庙画中关羽、岳飞的形象。按《汉书》记载:霍去病十八岁便为“票姚校尉”,元狩二年便因功晋封为“票骑将军”,当时也不过二十八岁。性格是“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也就是说,他是个质重寡言,而内里却有胆气的人。如果在创作时,能够再提炼构思一下,人物自然更加鲜明生动。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这幅画有多大缺点,相反我还是很感激这幅画,它用形象宣传了霍去病这个动人的传说,使群众、使青少年增加了文化知识,也就是增加了文明。
穿过一座牌坊,就看到了“酒泉”。泉水清澈如镜,寒气袭人。根据历史记载:这个池原名“金池”,因泉小有酒味,故又叫“酒泉”。池旁有细流,淙淙渗出。我掬了一捧闻了闻,好象没有什么酒味,但水质如此清洌,煮茶制冷饮,想必为上品。
泉池是经过修葺了,象个大井。池后边还新挖了两个大湖,泉湖相映,也颇有趣。不过我和谢晋曾议论,如果当时修建时,把现在这个象八角井似的建筑,变作一只大酒杯形,使一泓清泉尽注杯中,可能更别致一些。
说到酒杯,酒泉文化局的同志又带我们参观了酒泉夜光杯厂。夜光杯是采用祁连山产的黑碧玉磨制成的。这种玉杯光滑细腻,玲珑润泽。在透明的深碧色中,有黑色的水纹和云状的自然图案。据说,名贵的夜光玉杯,注酒于杯中,夜晚在月光下,酒在杯中可熠熠生光。我们参观了这个厂的产品展室,真是璀璨四壁,琳琅满目。谢晋选购了两只平底黑玉杯。他不喜欢高脚杯,因为高脚杯的造型是外国风格。这个厂也生产些其他白玉和碧玉的制品,但水平一般。和厂里同志谈起来,我们建议他们最好专攻玉杯这一项生产,特别是在造型设计方面,尽可能吸收中国民族传统资料。现在他们生产的玉杯只有四、五种。中国酒器,千姿百态,在出土文物中,就有小盅、浅盏、深觞、方觚、大觥、高樽,还有斗、卮、散、斝之类酒具,这些造型,有的浑朴,有的精巧,有的简练大方,有的典雅端重。真是洋洋大观。如能加以吸收融合,就可以制成很多种丰富多采的酒杯。越是具有民族风格,越能行销世界。厂里同志告诉我们:现在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太少。这确是一个问题,建设四化,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不单要有街道整洁,环境美化,还要在日常用的衣饰器物中来播种“美”。


第8版()
专栏:生活里的科学

雁阵、鱼游和节能
程荣逵
尽管南来北往的大雁它们那划破苍穹的长鸣并非整齐划一,但是即使是在茫茫夜航之中,它们的队形也总是秩序井然。
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从鸟翼的扑动的空气动力学分析,人们知道,当翅膀扑下去的时候,翼上方的空气便变稀薄,压力随之下降,形成一个低压区,相反,翅膀下方则成高压区,鸟体便被举起。当领头雁双翅扑动前行时,其双翅翼梢各产生一股“压差气流”。于是其身后的雁便依靠这股上升的气流托住一只翅膀,它又可托住再后的一只雁的一只翅膀。因此除了领头雁外,所有的雁均处于单翅飞行的状态。它们正是利用这股微弱的向上的“压差气流”,节省体力以求胜利抵达目的地。
无独有偶,长途洄游的鱼也总是列队前进,井井有条。它们亦深知借助第一排鱼游动所造成的一股前进的水流省力而进;而且它们还会不时地调换自己的位置,时而游向费力的奇数排,时而退居省力的偶数排……
至于那些寿命不长、身体羸弱的蝶类竟也能从北非到南欧,飞越地中海,说不定还有不为人们所知的节能高招哩!人类的本领当然远远凌驾于各种生物之上。人们不但善于开发各种新能源,而且也巧于节省各种能源。
就拿目前被列为“第五能源”——“节能”来说吧,人们早就十分重视了。比如本世纪初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有感于夏季早晨的大好时光竟为人们睡梦所浪费,于是首先提出了改变夏季作息制度的建议——初夏把时钟拨快一小时,待到秋分再拨回。保守的英国议会竟三次否决了这项建议。倒是德国看出它的巨大获益,尽管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厮杀正酣,他们率先于1916年采用了夏时制。仅仅几天之后,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也都争先效尤。法国议会更通过法令,称夏时制乃“珍惜电、石油和天然气”之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更多节约燃料,更充分地利用白天的光线干第二班的活,甚至采用过“双倍”夏令作息时间,即将时钟拨快二小时。据说,德国当年便节省费用一亿马克。英国专家1970年对夏时制的经济效果的调查指出,由于晚开路灯、机关和住宅的灯,每年节约的燃料费值一亿英镑左右。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十亿人民若也采用夏时制,其节约的费用更惊人!且据国外统计,由于白天“延长”,交通事故可减少3~4%。至于下班后那“多出来”的一小时更是谁都欢迎的。早起早睡不还是长寿之道吗?
也许,开始时人们会不太习惯。“怎么,八点多了。太阳还姗姗去迟!”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其实在江南的许多农村里,人们一直就是在不自觉地实行着“夏时制”的。我国古代“击壤歌”中就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措施,既不用拨投资以增设备,亦无需巧构思算之再三,真是举手之劳,一纸文书,何乐而不为!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杀风景”
丙望
《义山杂纂》一卷,传为唐代李商隐所作。鲁迅先生评价该书“颇亦穿世务之幽隐,盖不特聊资笑噱而已。”其载
“杀风景”条目有“花下晒裈”、“苔上铺席”、“松下喝道”、“背山起楼”之类,很有点耐人寻味。前些时相约友人往京郊览胜,风和日丽,风景宜人。但也遇到若干败兴之事,乃拟作“杀风景”数条,未知阅者有同感否!
风景区内突现粗大烟囱
竹林中逢醉汉
游客丛中两人为琐事龃龉
诵读古碑连篇别字
文化胜迹乱题歪诗
剧场内吹口哨,喝倒彩
这类与“五讲四美”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事,大约还可以举出不少。既然大家都认为它们是“杀风景”,那就努力使它们销声匿迹吧!


第8版()
专栏:文化鳞羽

近两千年前的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杜玉生 徐金星
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大郊寨村北,靠近洛水堤岸边,有一高大夯土台,东西残长约31米余,南北残长约41米余,残高8米,台四周保存有上、下两层平台建筑遗迹。下层平台当系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四面,各有五间建筑,按当时崇拜四灵(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习俗,四面墙壁分别涂饰青、白、朱、黑各色粉,迄今色彩尚依稀可辨。
据遗迹现象推测,台的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台四面的建筑,应是观测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天象的衙署。这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址——东汉灵台。
东汉灵台创建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位于东汉首都洛阳城南郊。著名科学家张衡,亲自主持与组织了东汉灵台的天文工作,他在此创制的用以观测天象的“浑天仪”,使人们坐在室内即可观测天体运行的情况。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可以测知千里之外发生的“陇西地震”,人们“皆服其妙”。至曹魏、西晋时,灵台仍继续使用。它作为国家天文台达二百五十年之久。
这座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对研究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第8版()
专栏:

渔人与海〔油画〕
丘阳


第8版()
专栏:

白夜〔木刻〕徐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