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学习聂耳精神 繁荣音乐创作
孙慎
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聂耳逝世四十六周年了。在三十年代上半期,聂耳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音乐创作,鲜明生动地塑造了作为历史推动者的工农群众的战斗形象,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人民的奴役和压榨,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在今天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新时期,学习和发扬聂耳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学习他深入群众中生活和艺术上不断创新的精神,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聂耳在短短的三年中,创作了40多首为大众呐喊的无产阶级的战歌。这些作品,有写煤矿工人、纺织工人、码头工人和筑路工人的生活的,有写农民同旱灾作斗争的,还有以农村姑娘、牧羊女、歌女为歌曲主人公的,也有写青年学生、少年儿童、报童生活的。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了时代的最强音,对鼓舞和团结人民战斗起了推动作用。
聂耳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深入了人民的斗争生活,和群众同命运共呼吸。聂耳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十六岁那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又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教育和帮助下,他始终满腔热情地投入了斗争的洪流。通过斗争生活,他深刻地了解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激发起要在音乐中表现人民、反映出人民的呐喊的强烈愿望。通过斗争生活,使他认识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当他进行某些歌曲的创作时,他并不满足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而是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不顾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一次又一次地去熟悉生活。例如,为了写《新女性》这首歌,在星星在天、寒霜遍地的秋夜,他花了不少日子步行一个钟头赶到纱厂去观察和了解女工们的生活和思想。为了写《码头工人歌》,他经常到江边码头观察和了解搬运工人的劳动情景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并记录下他们劳动的节奏和音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就连写儿童歌曲《卖报歌》,也是经过多次观察一个报童卖报,甚至亲自帮他卖报后才写出来的。聂耳努力在生活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所以他才能由表及里地认识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在创作中那样生动地刻画出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典型情绪和典型性格。
今天我们有些反映新长征的创作之所以不够深,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深入生活、认识生活不够深。要想使我们的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必须以聂耳为榜样,深入生活,密切联系群众,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新长征的火热斗争中去。
聂耳作品之所以得到广泛传唱,除了它们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之外,还在于它们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聂耳的每一首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确切的音乐形象。如以《开矿歌》、《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开路先锋》、《打桩歌》、《打砖歌》、《打长江》以及《新女性》等为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虽然同样都是劳动生活,但是却各有自己的特点。聂耳善于根据每一首歌词所体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劳动特点,提炼出富有个性的音乐形象,使每一首曲调都呈现出一幅特定的生活画面。又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和《前进歌》等,虽然都是采用进行曲的体裁,但它们的音乐形象也是各不相同、丰富而多样的。在音乐语言和歌曲结构方面,聂耳善于运用生动、明快、简洁而平易的音乐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善于创造与歌词的形式相适应的曲体结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田汉的这首著名歌词非常富有号召力,感情热烈奔放,因之形式上比较自由,虽然很富韵律感,但字句却长短不一,在音乐上是不太容易处理的。聂耳对这首歌词作了创造性的处理,结构完美,词曲浑然一体。特别是对其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歌词的处理更是独具匠心。他把这句歌词在“到了”之后加以停顿,使“中华民族”和“最危险的时候”都得到充分的强调,词曲情绪的结合是那样吻合,而唱起来又是那样顺口流畅。
聂耳在艺术上的创新,是立足于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包括五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又与批判地吸收外国音乐的创作经验相结合,因之他的作品既具有新的气质,又不脱离民族音乐传统,真正做到了革命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相结合。聂耳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创新,也是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刻苦钻研艺术技巧分不开的。由于提高了理论修养,从而得以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由于刻苦钻研艺术技巧,从而得以获取创造性地运用音乐手段的自由。学习聂耳的这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有助于我们克服目前音乐创作上的一般化和缺乏鲜明个性的缺点,推动音乐创作的发展。


第8版()
专栏:剧评

巧构传奇颂先驱
——话剧《猎狼》观后
赵健
青岛市话剧团最近来京演出的《猎狼》(王信敏编剧),是一出富有传奇色彩的表现革命斗争历史的话剧。
剧本依据1929年青岛地下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重整组织、消灭叛徒的斗争史实,巧妙地编成了一个曲折的戏剧故事,生动地将一场特殊的战斗展现在舞台上。
剧中的主角苏玉堂,是这场斗争的组织者。他的一家人都参与了这场斗争。他的妻子苏婶,是地下交通员;他们的大女儿苏大姑,为革命不惜忍辱负重,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表现了革命者的美德。二女儿苏二姑热情、开朗,她在斗争中成长,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话剧通过苏玉堂一家为革命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革命前辈。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光辉品质,将得到发扬光大。
情节性很强是这个戏的一大特点。帷幕一拉开,便是风云突变的大搜捕。紧接着,王福来的兄弟关系、假婚礼中假搜查的真相、关于敌人潜入者真假小七的问题……种种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始终紧紧地攫住观众的心。
但是,值得赞赏的是,在精巧安排情节时,剧作者并没有单纯追求离奇的情节,没有去追求什么跳舞会、美人计、奇装异服之类庸俗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人物的刻画,注意了历史的真实性。例如栈桥茶亭一场,就较好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出场的人物除敌我斗争双方的重要角色外,还有当时处于社会高层的东洋人、西洋人、中国富人和挣扎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的各色各样的城市贫民。……这种对历史环境的展现,是较为真实的。
这个戏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人物精神境界的开掘不够深刻。比如,苏玉堂作为地下党市委的领导者,思想却缺乏应有的闪光,我们很少看到由于他的思想影响,而使周围的人们不断受到启发和鼓舞。此外,剧中某些情节、特别是细节还不够真实,这就减弱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第8版()
专栏:

新苗茁壮 人才辈出
——喜听全国艺术院校小提琴演奏比赛
晓雄
全国艺术院校第一届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已经闭幕。这次比赛集中了全国20多所艺术院校的50多名选手,无论从比赛的规模上,从演奏作品的难度上,以及严格的评比标准,都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通过两轮比赛,评选出少年组一、二、三等奖7名;青年组一、二、三等奖12名。另有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及中国作品演奏鼓励奖各一名。
这批青少年选手,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他们表演大胆自如,各有所长。少年组一等奖获得者张乐,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在比赛中反映出他已掌握了乐曲所需要的各种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手段,虽然才十三岁,却给人留下了相当成熟的印象。青年组一等奖获得者刘健,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她演奏热情、豪放,技巧熟练,音质饱满,在比赛中突出地表现了演奏上的完整性,终以最高比分名列前茅。
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艺术院校所出现的繁荣景象。这些新苗在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栽培下,经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正在茁壮成长。这些人才的涌现,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小提琴水平大有提高。当然要想攀登到更高的高峰,还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需要各地老师不断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为提高小提琴的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对于年轻的选手们来说,今天取得的成绩仅仅是开始,在荣誉面前,只有奋进才能继续提高。


第8版()
专栏:

大地〔版画〕 孙向阳


第8版()
专栏:连载

南昌起义散记
王志之
次日天刚破晓,一阵喊叫把我从梦中惊起。门外开来了一个排的武装,一个个拿着上了刺刀的枪,把我们十八名囚徒,捆绑着押解到了河岸。叫我们排成一行坐下,只留一个班看管我们,河水奔流不断,阳光越来越强烈。那一班看管我们的武装,远远地手持武器在树荫下乘凉,我晒得头昏眼花、口干舌燥,怒火中烧,心想:旧军阀是猛兽,新军阀是毒蛇,他们如此虐待俘虏,真是非人也!
中午,我们被押上一只木船,到潮州,舍舟登陆。我望着两江合流处波涛汹涌,洪水浩荡,想到韩愈的《祭鳄鱼文》一定留有遗迹,惜身无自由,交臂失之!我们被押上火车,运到了汕头。先到了卫戍司令部。当天黄昏时分,我们被几个武装警察押送到海滨,又由木船运上一个小岛。
这个小岛,原来是火柴厂。现在成了俘虏集中营,上面羁押着大约有两千多俘虏。我们被送上小岛的当天晚上,用了一些大白纸(岛上存放大批白纸)铺在地下睡觉;到了夜晚,听着海潮奔腾澎湃,望着星月皎洁,唱起在武汉最流行的《国际歌》和《少年先锋歌》,满怀感慨,怆然泣下。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有一只船向小岛靠拢。船上一老一少,老者掌舵,少者挠桨。我和另外两个难友,悄悄地逃上了船。他们一言不发,急急忙忙地把船撑开,径直把我们送到汕头火车站后面的海岸上,始终没有和我们说一句话,也不接受我们任何报酬,让我们上岸后就急忙划走了。
第二天,我们想法弄到三张去上海的船票,登上了轮船,船头上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有一个人挨到我的身旁来,悄悄问我:“你是王志之?”他见我有些张皇失措的样子,又低声细气地作了自我介绍:“我是教导队的。”提起“教导队”,我们之间立刻涌起了一片亲切之感。他说:“有人说,在火线上看你牺牲了,刚才看了许久才断定是你!”他说,同部队失散以后,他和几个同志得到老百姓的掩护,安全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老百姓还把他们的衣服换了,送上船,买了船票才同他们告别。我听了,对彭湃同志的家乡更产生一种亲切感,也欣羡那些得到老百姓照顾的同志们的特殊幸运!
后来,我才陆陆续续听说,伟大的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保存下来的部队,在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转战粤北、湘南一带,壮大了队伍,终于开上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的部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的光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全文完)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李何林编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编:第一编是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第二编是“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第三编是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王平凡)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儿童歌舞小丛书》
由中国儿童歌舞研究会编辑、舞蹈杂志社出版的《儿童歌舞小丛书》第一集即将问世。这是一本集体舞专集。其中有适合幼儿园大、中、小各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娱性的集体舞十二个,并附有乐曲及动作说明,易于学习并适于普及。这本书将于今年十月份正式发行。(小潭)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全军业余文艺调演在京陆续举行
“八一”建军节前后,为了配合拥政爱民活动,繁荣部队业余文艺创作,活跃部队基层文化生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主办了全军业余文艺调演,北京、南京、武汉部队的节目,近日已在北京演出。
这次调演是继1964年、1965年全军业余文艺调演后的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演出。上两次调演,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赞扬,涌现了许多优秀节目,在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这次调演将分批进行,时间持续到10月份。参加第一批调演的北京、南京和武汉部队演出单位,共演出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40余个节目。这些节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其中有反映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新貌的二人台《庙会相遇》、徐州琴书《陈大妈养鸡》、豫剧清唱《家乡处处春满园》;有讴歌我军指战员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英雄事迹的湖北道情座唱《战地金花》、山东快书《大炮上刺刀》、快板书《侦察英雄杨振华》;有表现我军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和新人新事的小话剧《我们的连长》,扬州评话《喜怒哀乐》,表演唱《拔河》;有歌颂军民团结鱼水深情的男女声二重唱《军民团结气象新》、竹板书《换房》等。
参加这次调演的演员和节目的作者,大部分是常年战斗在基层各个岗位上的业余文艺骨干,其中有战士、报务员、放映员、卫生员、排长、干事等。
这次调演结束时,将对部分优秀节目进行评奖。(焦光国 申若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