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编烈士英名录随感
刘裕华
家信
先讲两则新闻:
某工厂院子里堆放着几吨水泥,夜半逢雨,有人在宿舍楼房的走廊里吆喝着:“快起来,搬水泥去!”
有人破门而出。有人却阴阳怪气地发问道,“扛一袋给多少钱?”
某剧团在剧场里演戏,预备铃早已响过,布景尚未弄好,团长焦急地说:“乐队,快,过来帮一把!”
有人双臂一抱,嘲弄地问:“有人民币么?”
因为参与编写革命烈士英名录,我的案头摆着许多烈士的遗书,不妨抄录一篇,以清耳目。
“父母亲大人
……
儿这次参加的是淮海战役,这个战役是个决定性的,这些日子仗打得真够热闹了。我们正掐着蒋介石的脖子,再使一把劲,他就蹬歪不得了。明天,我估摸着是一场恶战,儿也可能牺牲,俺和战友们都有这个准备,拚得一腔血,换个新中国,死也是值得的。”
这是一封普通的家信,看过之后,使我浮想联翩。“拚得一腔血,换个新中国”,真是字字掷地有声。这对那些整天喊叫按酬付劳,唯钱是命者,应该是一服清凉剂。
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是无私无畏的。查查我军的战史,几曾见过一个战士在受命冲向敌堡之前问一声:“炸掉一个多少钱?”又几曾见过一个战士在准备牺牲的时候盘算一颗头颅值几块钢洋?因为人民的战士懂得为人民流汗的意义,更懂得为人民献身的价值。
“拚得一腔血,换个新中国!”以此为座右铭者光荣!为振兴中华而献身者同样光荣!
信封
现今的信封儿,不唯纸张精良,单说印在左下角那些花、鸟、虫、鱼,就足以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了。假如有人发起一个信封印花展览会,实在可以和造型别致、妙趣横生的火柴盒贴画相媲美。
可是,你可曾见过四十年代战士们使用的信封么?从我们搜集到的一些来看,全是利用随处拣到的废纸糊制而成。有一个是相当别致的,它长不过二寸,宽不过寸半,是由美国纸烟盒翻制而成,背面贴着一张“壹元”的邮票,正面留有依稀可辨的血迹。显然,信未发出,战士就壮烈牺牲了。
一个信封,似乎不值得大喊大叫,但是,见微知著,先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倒是由此可见一斑。


第8版()
专栏:

大漠的野餐
哲中
从到沙漠来,人们还未沾过一点荤腥,每天每人以垦荒五亩地的成绩向祖国献礼,好象这才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
老队长急得抓耳搔腮,连声说:“不行,身体拖垮了不行!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你们负责任!”
一天晚上,老队长失踪了,一连三天不见他人。
有的说,老队长出沙漠看他爱人去了。他妻子正坐月子,新生的小子还未见过父亲;
有的说,他一定是钻到哪一片沙丘里睡觉去了。从到沙漠来,他就没好好睡过觉,这一回要是躺下了,没有三天五天不会醒。
开拓者们议论纷纷,都希望老队长晚些日子回来,好好服侍他爱人;或者,把欠下的睡觉账还清。
这天早上,晨光里走来一个人,一根红柳扁担弯成一个弓字形——老队长挑着两筐野鸭子从海子那边回来了,身前身后还挂着两只,一只拍着翅膀,一只大声骂人……
老队长乐呵呵地说:“小伙子们,今天开开野荤,你们说说,怎么烹调才称你们的心?”
人们眉开眼笑:山西人说要用醋浇,山东人说要用葱爆,四川人主张多放辣椒,上海人坚持要用糖烧……
谁来掌勺?这人可要选好。
选了山西人,山东人不干;选了山东人,四川人不干;选了四川人,上海人不干……大家的眼睛都朝老队长看,莫非他的老家不东不西、不北不南……
老队长把胸膛一拍,说话了:“我来试试看。”
一片欢笑,掌声一片。……
“开饭罗!”老队长的喊声在大漠上空回旋。
人们排着长龙似的队伍走过来。老队长给山西人一勺醋浇,给山东人一勺葱爆。给四川人多加了辣椒,给上海人特意糖烧……
野鸭肉的香味,在人们的脸上飘拂;
筷子的响声,谱成一首悦耳的乐曲。
老队长乐得合不上嘴,那些鲜嫩的野味象是进了自己的嘴……
一个细心的小鬼,突然大睁开眼睛:“老队长,你怎么没有……”锅里的野鸭肉已经打得一干二净。
老队长拉拉他的衣襟悄声对他说:“别嚷嚷……”
小鬼可不依从,大声地叫道:“同志们,你们瞧老队长……”
人们扭回头看,一下子泪水汪汪。
他们把老队长团团围住,向他伸出几百只碗。
“老队长,尝尝我碗里的……”声音一片。
老队长抓耳搔腮半晌,嘿嘿笑道:“……我已经吃过啦!不信你们钻到我肚子里瞧瞧,我的心有多甜!”……
大漠上的野餐,多么深厚的情感;
燕窝鱼翅再好,咱们不换。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知识的饥饿
周长年 郭远发
不久前一个清晨,一列四百多人的队伍,其中有不少鬓发斑白的老者,焦急地等候在北京图书馆门前。开馆时间一到,人们蜂拥而入,把里面一个阅览室的大门都挤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我们眼前浮现出了解放前饥民们在米店门前排队籴米的情景。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种悲惨的场面已经不复见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却是知识的饥饿者在图书馆门前排队等候进馆读书的场面。
看到这种情景,我们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在高兴之余,心里又有点不是滋味。
人们往往把书本知识比喻为精神食粮。这个比喻,科学地、生动地说明了书本知识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图书馆是书本知识的宝库。但是就拿北京图书馆来说吧,主楼内大小七、八个阅览室,只能同时容纳四百多个读者。可是现在平均每天有一千四百多人去那里读书,高峰时甚至达一千九百多人。据北京图书馆的同志反映,他们那里的这种状况,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是普遍存在的。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包括人们的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当前出现的那种人们的知识的饥饿,反映了我国四化建设的大好形势。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大好形势出现的时候,人们才有这种对于知识的饥饿感。所以我们的干部,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切莫轻视人们对于精神食粮的渴求。有一位老图书馆工作者曾经说:“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用解放初期解决饥民吃饭穿衣问题那种精神来解决当前群众的知识饥饿问题,那么,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就会大有希望。”这样的话是十分中肯和深刻的。
当然,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困难还很多,要马上建设起很多图书馆来是困难的。但是,只要领导重视,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帮助图书馆解决一些目前急需克服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人们的读书条件的。


第8版()
专栏:随感录

夜读有感
杨侍粮
斗室之中夜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由想起了一位县委书记。十年浩劫前他是公社书记,以后便是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虽然职位不断上升,可他家的住房面积一直没变——还是一间平房,对面屋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两家共用一间厨房。县委盖了新楼他不去住:“我住的还过得去,很多人还不如我的居住条件,以后再说吧!”县委办公室要为他和对面屋之间打间壁,他不准:“我们住得很好,为什么要把我和工人隔开?”就这样他在这间屋住了十多年,至今还住着。从客观上讲,他这五口之家需要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可是,他头脑中想的问题比我们多,他明白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和人民。
我早就想写一写他,他不同意,我只好说某县有位县委书记,而不敢妄自披露他的姓名。何以此书记不让报道?我想,一是谦虚;二是避嫌。其一不讲自明;其二,是他的一些上级和同级反对他这样做,说他是“出风头,笼络民心”。可见由于社会的积习过深,要发扬正气,即使是只严格要求自己,也还是相当难的。潜存于广大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浩然正气是有的。然而就整个社会来论,正气的发扬仍然不足,邪气还远远未能荡除。今天,不只需要人们象某县委书记那样默默地做,更需要舆论机关为正气助威,大力宣扬存在于干部和群众中的为民造福、为国争光、为民除害、为国分忧的精神。而这所需的音响要比杜甫当年的呐喊,还要高昂得多。


第8版()
专栏:

信念的星
〔蒙古族〕巴彦布我们依偎着她,望着她,——幼驹盯视妈妈似的;因为她诚实坚定……因为诚实,她种子似的有土便蓬勃起生命;而且,以一个个丰收推掉苦寒与贫穷……也许,她就是一棵苦难中挺起的树,挽着清风与阳光,在贫瘠与古老的空间,远播着绿荫与新生……在乌云与饥渴中,她敏捷而镇定驭手般选准驰驱的前程;一次次,铁流由她而汇成;但她不是神。她没有私利而敢于面对失误与成功……在带领昨天和今天的跋涉中,她因成熟而有力,她因智慧而年轻;我们望着她,信念便卷起新世纪的晨风……


第8版()
专栏:风物小志

香妃冢与娘娘宫
李俭
1928年夏天,我某日路过陶然亭,顺便入内一游。那时这里十分荒凉,没有什么建设。进门不远便看到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兀自立着。山根南坡,有一块简陋不齐的碑碣,上刻“香妃冢”三个大字。右上角又有一块片石,上面题有几句偈词,寥寥数语,颇堪一读。
去年秋初,我到北京,便中重游陶然亭(这是平生第二次)。园内风光面目较之五十多年前,可是大大的不相同了。里面建筑的有纪念馆、供销店、大食堂。宽广的人工河,一片汪洋。河内男女青年兴高采烈地划船。还有一只小汽艇破浪翻花,为游人助兴。岸上甬路四通八达。树林茂密,百花盛开。真不愧是首都南城一个好风景区。只是所谓“香妃冢”和它的残碑断碣,不知哪里去了。我来游园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故物和镌刻的偈词,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究竟成了什么样儿啦,没想到事与愿违,十分怅惘。因之又联想到,不论那香妃?是真是假,为什么埋骨在这个地方?再说陶然亭是怎样一个亭子?建于何时?何以命名叫“陶然”?皆无文献可考,问谁谁不知。
春节前由京归里,连日又想起天津的文物来。
天津原是一个县,听说在明朝时候,曾叫过天津卫。因为那时它是北京国都东南面的大门,起着保卫作用。因此几百年来靠近天津的四外地方的人们,都管去天津叫“下卫”。我童年时代还有人民喜闻乐道的“三宝”:“天津卫,有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如今这三宝都早已先后毁掉了。只有一座未登“宝”位的古老建筑“娘娘宫”,还存在着。不过也破坏得不成样子了。
天津本来古迹就少,真希望有关部门手下留情,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值得游玩观赏的古迹。如果一座城市光是大楼又有什么特色呢?
社会是前进的,五十年来人事的变动,景物的变迁,新陈代谢,莫可究诘。笔者年近八旬,言念及此,感慨系之。


第8版()
专栏:

绿洲〔木刻〕 徐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