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农房建筑材料生产供应情况的调查
白向银
最近,我们到上海市郊区,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县,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市和泰兴、江阴、武进、常熟等县调查农房建筑材料的生产、供应和应用情况,看了二十几个社队新建居民点和一些水泥制品厂、小水泥厂、砖瓦厂,并分别同各地有关同志进行座谈,了解和发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认识到,为了适应农村新的形势,搞好农房建材生产和供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各地农村形势很好,广大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新建或翻盖房屋
据江苏的典型调查,1979年新建扩建住房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3%,1980年为10%,1981年准备建新房的占总农户的10.8%左右。比较富裕的地方要求建房的农户比例更大。浙江温州地区经济富裕的社队要求建房的农户占总农户的二分之一,收入中等的社队占10~15%。温州梧田区梧三大队共有农户530户,1978年以来共有188户造新房291套(每套约100平方米),其余未建新房的都在积极筹建。
长期以来,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农村也存在不注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问题,致使解放后建房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广大农村的住房条件相当差。据对上海郊区5个县25个大队的调查,从建国到1976年底人口增长43.8%,住房只增加18.4%,按人口平均的住房占有量比解放前降低16.6%。粉碎“四人帮”后,加快了建房速度,四年中新建的房屋超过了建国后二十七年的总和,但住房条件仍未达到解放初期的水平。江苏省农村是全国比较富裕的,据对18个县的典型调查,土坯草泥房还占55.1%。
现在农民收入增加,有钱盖房。江苏全省农村人均收入1977年64.8元,1978年85.4元,1979年99.2元(包括家肥、副业收入达110元)。温州地区1980年人均分配110元,加上家庭副业等收入超过150元。上海郊区农民收入更高,1980年平均每人收入278元。一些生产搞得好的社队,如吴县卫星大队1980年人均432元,沙洲县欧桥大队479元,江阴县华西大队600元等。按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水平,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每人平均达到80元,就有了建房的要求和可能。
各地农民都要求加快农房建设。据有关部门对28个省、市、区(缺广西)11,878户社员家庭的调查,每户平均5 .57人,平均每人居住面积8.4平方米,包括生产、生活、仓库用房和畜圈在内,这个数字是不高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有五百多万农户建了新房,尤以华东、东北进展较快。我们所到的地区,新建的房屋都是砖混结构、机瓦屋面,不少是二、三层楼,标准都比较高。还没有住进新房的社员,除一部分困难户外,大都在积极攒钱备料,许多人已向大队申请地基,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二、必须努力增产农房建筑材料,以适应农村新形势
各地干部和社员一致反映,农房建设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建筑材料。水泥、木料、玻璃都很缺,许多地区砖瓦也不够。国家供应的农房材料本来就很少,加上供应渠道不通畅,又有一部分供应不到农民手里。上海市嘉定县七一公社去年消费的建房材料中,国家分配的水泥仅占总消费量的9%,玻璃占9.7%,砖占9.8%,木材占7.4%。
农村建房需要的建筑材料数量很大。据统计,1980年住进新房的农户约500万户。今年据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计划建房的农户共达640万户,加上漏报部分,估计约为750万户(占总农户的4.2%),按每户平均80平方米计算,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左右。按此估算约需钢材80万吨(按40%农房使用水泥构件,其中20%建楼房,80%建平房),水泥450万吨左右,玻璃620万标箱左右,砖900亿块左右。加上农村学校、医院等公用建筑和社队工业的需要,数量就更大,任务十分艰巨。
要搞好农房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当前首先要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过去平衡建筑材料的产需,主要考虑国家计划内投资和城市工矿建设的需要,对于广大农村的需要考虑不够。这种情况必须迅速改变。建材部门必须面向十亿人民,特别要考虑八亿农民的需要,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因此,各级建材主管部门一定要把做好农房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各项工作都要从为八亿农民服务出发,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统筹规划,千方百计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使建筑材料的生产逐步适应农房建设的需要。
解决农村建筑材料,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方针。温州地区石山比较多,利用石块做地基或墙体,可大大降低造价。江、浙竹子多,可以用竹材做隔墙。上海郊区可以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砌块。
当前要着重抓好农房水泥构件的生产和供应。农村建房最难以解决的是桁条、柱子、楼板等建筑构件。过去农民习惯用木材,我国森林资源很少,木材的供应严重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大力节约木材。发展农房水泥构件来代替木材作农房屋架材料,是比较理想的出路。
江、浙、沪都已在推广农房水泥构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江苏省,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生产农房水泥构件,农民使用比较习惯,现在生产各种规格的桁条、柱子、多孔楼板、门窗框、窗扇等十多个品种。泰兴水泥制品厂等企业还生产成套农房构件,并派施工队为农民安装,很受农民欢迎。江苏省去年计划安排生产8.5万立方米,实际完成29万立方米,供应三十多万户社员建房,回笼货币一亿多元,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的需要。
水泥构件之所以受到农民的欢迎,是由于它本身有很多优越性。(1)降低农房造价,节约资金。木桁条每根三十元,水泥桁条每根八元,用以代替木材,三间屋共节约六百多元。用混凝土楼板、楼梯代木材,可节约的数量就更多。(2)产品质量可靠,既坚固,又便于施工。(3)具有防腐、防蛀、防火等特点。据江苏泰兴水泥制品厂计算,农民盖三间平房(75平方米),全套用水泥构件,可以节约木材6立方米。按每年用200万套计算,即可节约木材1,200万立方米,这是多么大的节约!
发展农房水泥构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主要依靠老厂,不要一哄而起,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要再布新点。全国现有水泥制品厂、构件厂的生产能力相当大,仅江苏省就有水泥制品企业2,206个,估计全国共有一万多个。由于压缩基建,这些厂的生产任务大部分不饱满,只要有计划地转产农房构件,就能够逐步适应农房建设的需要。如果一看到农房构件供应不足,就盲目地上新点,既属重复建设,又不能保证构件质量。
其次,要加强技术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农房水泥构件生产最重要的是适用和安全。目前各地生产的水泥构件质量基本良好,但也有个别社队企业的产品质量低劣。必须高度重视水泥构件的质量问题,一定要严格构件生产的技术规程,保证合理配筋和混凝土标号,严格质量检查制度,并在产品上标明制造厂名,出了问题便于查找。对生产水泥构件的社队水泥制品厂,上级工业管理部门要进行检查监督,并从县、市水泥制品厂组织技术人员下去进行技术指导,防止粗制滥造。
要加强农房构件的科学研究,使农房水泥构件逐步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及早制定各种生产技术规范,包括设计规范、生产规范等,以便有所遵循。
关于构件销售,江苏省大部分县和浙江温州等地都是由水泥制品企业自销。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企业按需生产,产品适销对路;二是有利于保证农房材料专材专用,直接供应到农民手里,避免被挪用;三是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流通费用,减轻了农民负担。
三、农房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我们这次调查的过程中,县和社队的同志就农房建设的领导、规划、设计和有关政策问题反映了一些意见,主要是:
第一,对农房建设一定要加强领导。许多同志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已经出现农房建设的热潮,真是家家备料,村村动工。在这种形势下,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关心群众生活。江苏省的卫星大队、同心大队,上海马陆公社等按照中央建设新农村的精神,统一规划,建设新村,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又节约了土地。卫星大队共有3,280人,原来分散住在九十多个村庄里,从1974年开始大队统一规划,集体建房1,318间(每间约29平方米),已有535户住进新房,每人居住面积增加到20平方米左右,总共节约用地四百多亩。经验证明,加强领导,农房建设规划得比较好,进度就快,而且节省材料和土地。许多同志都认为,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重视农房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就一定能够既逐步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又可以节约土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要认真抓好农房建设规划和设计。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建委、建工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很有成效。但有的地、县这两年有所放松,有的社队已在大批建房,尚无规划,放任自流,村屋分散零乱,也有的新村试点过于注重形式,追求前后左右,横平竖直,呆板单调,不利生产,不便生活,被群众称为“兵营式”。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逐步建设,是当前搞好农房建设的重要问题。
第三,要尽快制定法规,严禁占用良田建房。这几年各地普遍占用大量农田修水利、办工厂、建农房。例如,江苏常熟县是亩产双千斤的高产地区,1975年以来已因此减少农田4万亩。上海嘉定县只有集体耕地48万亩,五年来国家征地三万多亩,社队工业和集体用房占地一万多亩。浙江温州地区1980年一年就占地13,100亩。江苏武进县从1972年以来,仅经县批准征用的耕地就有三万六千一百多亩。我们耕地面积很少,严禁占用耕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最近武进县委和政府决定建立市镇和农房建设规划办公室,加强市镇建设和农房建设的领导,并要求各镇、社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布局,节省土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在今年底搞好市镇和农房建设规划。县政府还根据市镇人口多少、集体事业的发展状况,确定了集镇和农村建房用地标准,规定了县、社、大队三级集体事业因基建需要征用生产队土地,一律需经县计委审查、县政府审批后方得征用。严禁买卖、租用或无偿占用生产队的土地。武进县委和政府还决定今年5月底前对县、社、队三级建设用地进行一些全面清理,无论是已经征用、买卖、租用或无偿占用生产队的土地,都要对照今年批准的建设计划,重新审查用地,将停、缓建工程占用的土地和在建工程多占的土地,一律退给生产队耕种。


第5版()
专栏:

“无处不均匀”不可能达到“无人不饱暖”
——怎样看待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
戎笙
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理想和实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突出的典型。它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也常常为人们所误解,最大的误解是把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当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广泛传播,人们对太平天国的研究还不深入的时候,甚至象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发生过这样的误解。他说:“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当时所谓工人为国家管理,货物为国家所有,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孙中山选集》上卷第439页)这种误解曾广泛流传,并为许多人所袭用。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则别有用心地利用这种误解以诋毁社会主义,企图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来“证明”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1970年台湾出版的肖一山的《清代通史》在论述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时说:“此为世界社会主义者梦寐以求之理想,不意洪秀全能于百年前实行之,以故外国学者常称秀全为社会革命家也。”林彪、“四人帮”在思想理论上制造混乱,把平均主义冒充社会主义,也欺骗了不少人。因此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加以剖析,严格划清平均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发布了一个名为《待百姓条例》的文件,其要点是:一、不要钱漕;二、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归天王;三、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四、店铺买卖本利皆系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
太平天国英雄们把自己的平均主义理想在天京城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把天京城内各种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工人,按其技艺,分类集中,称为“诸匠营”或“百工衙”。这种组织创始于金田起义后不久,但它们只是作为军队的后勤供应部门,比较简单,只生产军需用品,对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影响不大。在天京实行的“诸匠营”或“百工衙”则完全不同,把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场拆散了,把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取消了个体手工业,由政府派遣官员管理,组织集体生产。与此同时,取消了私营商业,废除了货币,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由太平天国政府统一供给。家庭拆散了,把每家男女老幼按性别年龄分别聚居于各馆中。
大约在1853年底,太平天国刊印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份文件是《待百姓条例》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与平均主义有关的,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取消一切私有经济。一切土地收归公有,照人口平分使用。二、农副产品,一切归公。“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三、对整个社会进行大改组,每二十五家为一个单位,称为“两”。“两”是社会基层组织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行政单位。“两”的领导人称两司马,管理本单位生产、分配、宗教、军事、行政、教育等一切事务。四、在这个“小而全”的自然经济体系中,每家房前屋后种着桑树,男人种田,女人蚕绩缝衣裳。每家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农闲时,则从事手工业生产。五、生活资料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婚娶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按“通天下皆一式”的原则,由国库按定额分配。六、鳏、寡、孤、独、废、疾等六种人的生活,全由太平天国政府包下来。七、对丰收和欠收地区,采取
“丰荒相通”的办法,一律拉平。上述一切措施的总目标是“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均匀”和“饱暖”,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最高理想。农民小生产者在封建社会里,遭受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极端低下。他们憎恨贫富悬殊的现象,具有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愿望。但是,小私有、分散经营、生产规模狭小等等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只能按照小农经济的标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平分一切财富的思想,企图把整个社会经济改造成为划一的、平均的、无差别的小农经济,企图消灭商品交换,永远停滞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自然经济中。其中按人口平分土地的思想,反映了千百年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它不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不反映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早期在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财富的来源是教徒的捐献和战争中的缴获,或“打先锋”所得,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军中实行的平均主义,不是分配领域里的平均主义,是不与劳动报酬相联系的军需供应制度。因而它是完全正确的,实行的效果证明也是很好的。但是把圣库制度推向社会,这就触动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所有制。他们不仅否定了地主阶级的所有制,也否定了商人的、手工业者的所有制。连农民小生产者少得可怜的一点土地和财物,也宣布归天王(或天父)所有。农民小生产者平分财富的要求,针对地主阶级是正义的;针对商人、针对手工业者则是反动的。他们竟然设想,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甚至连鸡和狗都要上缴国库,劳动者手中不能保留任何剩余产品。这是分配领域里的平均主义,与早期在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迷信行政权力支配经济生活。在劳动报酬上,不管力农或惰农,体力强或体力弱,轻活或重活,熟练劳动或非熟练劳动,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也不管产量高低和质量好坏,无差别地一律平均分配。每一个劳动者所得到的消费资料,都是一个平均数。这样的分配方式,在没有掌握科学世界观的农民小生产者看来,仿佛是唯一合理的。他们不知道,这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他们从合理的愿望出发,得到的却是一个不合理的结果。他们甚至设想,把社会上各种人的各种生活统统包下来,“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分配,就不得不把人们的消费水平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平均主义的天然伴侣是禁欲主义,是普遍的贫困。
《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实施,甚至没有认真地宣传过。平均或平等的思想只是在个别的并未广泛散发的宣传品中有所反映,广泛散发的大量宣传品却热衷于宣传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他们在实践中所推行的主要的也不是平均或平等,而是君主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
农民阶级是单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获得解放的阶级。他们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不能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们从来没有制定过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造社会的方案。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均匀”和“饱暖”。中国农民阶级千百年来进行了千百次英勇的斗争,其中包括发展到单纯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革命,最终不免陷于失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农民阶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解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引导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在福州举行首届学术讨论会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的首届学术讨论会,最近在福州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一百余人。
讨论会以研究《资本论》第二卷为中心,着重讨论了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讨论中有人提出,为了搞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应该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划分副类的思想,把第Ⅰ部类内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两个副类,还可以划分为生产劳动对象和生产劳动资料两个副类;第Ⅱ部类内部也可以划分为生产生存资料、生产发展资料和生产享受资料三个副类,还可以分为生产个人消费资料和生产集体消费资料两个副类。关于如何区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讨论中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靠生产要素量的增加而扩大生产规模,是外延扩大再生产,靠生产要素质的提高而扩大生产规模,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另一种意见认为依靠增加投资、增加劳动量和扩大生产场所三者之一而扩大生产规模,就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依靠劳动效率的提高或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两者之一而扩大生产规模,就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再一种意见认为,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靠投资、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果同比例增长达到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效率和采用先进技术而达到生产规模的扩大。纯粹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或纯粹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一种抽象,实际经济生活中两者是交叉的。因此,新建、扩建企业基本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但也包含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因素;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基本属于内涵扩大再生产,但也包含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因素。
会上,还讨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否提出过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在分析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公式时,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两大部类增长速度是平衡的,并没有提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的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已有明确的论述,这正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马克思还说过,为了扩大再生产,要多为第Ⅰ部类制造生产资料,可见已经有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的思想。有人提出要用“较快增长”代替“优先发展”。因为“较快增长”表明一种客观趋势,是以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应增长为条件的,而“优先发展”是带有主观意图,容易产生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的偏向。讨论中还谈到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是不是扩大再生产规律的问题。有的人根据把积累率高低的变化和确定两大部类积累率先后顺序的变化引入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得出有时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较快、有时则消费资料生产增长较快的多种结果。他们认为不应把问题绝对化和片面化。(高思之)


第5版()
专栏:

方志敏遗著《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出版
最近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以下简称《略述》)一书,是方志敏烈士在敌人囚室里所写的一部自传,也是他在狱中所写篇幅最长、内容最为重要的著作。
在《略述》一书中,作者以生动感人的文笔,朴实而真实地记载了他本人和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实。
方志敏在南昌狱中,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方志敏自述》、《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略述》等书。《略述》手稿在狱中写完后无法递送给党组织,以致一度流落在民间。一九四○年叶剑英同志在重庆读到这本著作时,特为题诗云:“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在《略述》中,把他们赣东北苏区的工作,总结为五种革命精神:一是民主精神,二是创造精神,三是进步精神,四是刻苦精神,五是自我批评精神。(郁乃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