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海洋法会议为何面临困难
杨秀菊
历时八年之久的海洋法会议曾估计今年下半年就可签订新的海洋法公约。但由于美国政府提出要对去年已经基本达成协议的海洋法公约草案重新审查,使会议不得不推延下去。为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最起码利益,公约草案规定对工业发达国家要求无限制地自由进入海底开发有所约束,而美国认为这不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要求重新审查
海洋法第十期会议今年3月在纽约召开时,参加会议的代表们曾经乐观地估计:这将是海洋法会议的最后一次实质问题的协商,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到加拉加斯在新的海洋法公约上签字了。但是出乎人们意料,会议一开始,美国代表团宣布:里根政府决定要对去年已经基本达成协议的海洋法公约草案重新进行审查,并且要求海洋法会议在美国审查完毕之前不要采取决定性行动。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使历时八年之久的海洋法会议不得不继续推延下去。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目的是制订一项包括所有海洋法问题在内的新的全面性公约。参加会议的包括几乎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各种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组织和有关专门机构的代表。由于讨论的问题多,涉及各国主权和切身利益,因此花费了很长时间,从1973年末在纽约举行开幕式到现在,已经开了十期十三次会议,累计79个工作周,算得上联合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球性会议。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协商和谈判,才在1980年8月召开的第九期会议上,就未来的海洋法公约制订出一个初步草案,这个公约草案包罗万象,对诸如十二海里领海宽度,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海峡的通行权利,大陆架的界限,国际海底的勘探、开发制度,内陆国进入海洋的权利,群岛国,以及有关渔业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研、解决争端程序等等,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其中关于国际海底的勘探和开发,是海洋法的新问题。由于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经济和政治问题,工业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立场和利益分歧,海洋法会议之所以旷日持久,这个项目是重要原因之一。里根政府决定要对新海洋法公约草案重新进行审查,显然主要也是因为对公约草案中关于国际海底这一部分不满。
所谓“国际海底”,是指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公海海底,一般深达3,000—5,000米。那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锰矿球资源,可以从其中提炼出锰、铜、钴、镍等多种金属,其总藏量要比陆地这类金属的总藏量多得多,足够全世界消费上百年。
这几种金属是现代化工业如制钢、宇航、飞机引擎和石油钻探等不可缺少的原料,被列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美国和其它西方工业国家是这些金属的主要消费国,每年都需从国外大量进口。这几种金属的陆地矿藏,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美国所需的钴80%左右就是从扎伊尔进口,锰70%左右从加蓬和其它国家进口。随着近年来国际上对于战略物资的争夺愈来愈烈,一向是金属原料出口国的苏联,也积极大量抢购和进口某些金属。这些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形成压力,使它们千方百计寻找出路,开辟新的矿物来源。被称为“地球第六大洲”的海洋,便日益成为科学考察和工业勘探的目标。
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近年来加紧对国际海底锰矿球的勘探、试采和加工提炼技术的一系列研制和试验活动。美国政府用于这方面的费用已超过二亿美元。一些深海采矿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已开始成功地从深海海底采集了矿球,并建立了中小型的加工工厂,提炼出锰、铜、钴、镍等金属。一般估计,只要继续获得足够的投资和法律保障,到1988年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生产。这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的海洋法公约草案关于国际海底的勘探和开发部分,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将在一个由全体缔约国组成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下进行,同时又允许公约缔约国或任何具备资格的公私企业进入开发。这就是所谓“平行开发制”。但是任何国家或企业要进入开发,须首先向国际管理局提出申请并取得开发合同,申请时要提出两块经过勘探的具有同等开采价值的海底矿地,经管理局批准后,一块由申请者承包开发,另一块保留给国际管理局所属的企业部开发。此外,承包者要以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向企业部转让有关技术,承包者开发海底矿物的利润要按一定比额向管理局交纳。管理局的全部收益除规定开支外,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这种“平行开发制”暂定实行15年。另外,为了保护目前锰、铜、钴、镍等有关金属陆地矿产国的利益,还对锰矿球开发的产量加以限制,即以镍为标准,预测其每年世界需求量增长部分,60%由海底生产,40%由陆地生产。公约草案中还包括“反垄断”条款,规定一国承包的矿址不得超过允许缔约国或其企业开发的海底区域的2%等。
显而易见,公约草案的上述规定是为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最起码利益,而对工业发达国家要求无限制地自由进入海底开发是一种约束,这正是美国及其它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原先所不愿接受的。它们反对1970年联大通过的、已被公认为新的海洋法公约基础的“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它们反对“强制性”的技术转让,反对向管理局交纳“过高”的税额。它们还要求在国际管理局的主要执行机关——理事会中拥有更大决定性的代表权,以保证它们的国民取得开发合同和在其它重大利害问题上的决策权利。这些就是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认为公约草案不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因而要求重新审查的主要原因。
美国的态度理所当然地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一些西方的中小国家也对美国的态度表示不满。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谈到美国的表现时说,他为此感到“担心和忧虑”。
这里必须提到,为鼓励深海开发的投资和提供法律保护,美国从1971年就酝酿和开始进行国内立法的工作。1978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深海矿物法令》,1980年6月经参议院批准后送交卡特总统签署。该法令规定,美国国民从1981年7月1日起就可领取进行深海勘探的许可证,并允许到1988年1月进行商业性开发。
美国的单方立法行动,一开始就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指出这是直接违反联合国通过的“原则宣言”的精神的,也是对海洋法会议施加压力。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士也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如果置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于不顾,而强行单独开发国际海底,不但会加剧同第三世界的尖锐对立,就连投资本身也不会得到国际范围的因而也是最后可靠的保障。因此他们主张仍应致力于制定海洋法公约,通过公约的规定来取得开发国际海底的合法权利。这期海洋法会议将从8月3日起,在日内瓦再开四至五周续会,看来美国政府正面临着如何才是明智的选择这样一个问题。


第7版()
专栏:连载

美国科技界巡礼
保育钧
五、山顶中学的教与学
山顶中学设在纽约市皇后区的一个高坡上。它是一所9—12年级的高级中学。它在纽约并不很有名气,皇后区是纽约市一个比较贫穷的多民族聚居区,这所学校的3,400名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增加了困难。我们选择这所学校参观,正是由于这一点。
“本校有两种课程:准备上大学的和准备就业的。学生入学时可以选择,如果觉得不合适,还可以调整。不管将来干什么,一般的基础课,如语文、数学和科学基础课,每一个学生都得学。”校长史蒂文·费尔德曼先生特别强调:“本校不分特殊的班级,但学生可选学特殊的课程。学校有专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教师。”
这个学校的特殊课程,是相对于语文和数理化等一般基础课而言的。它分两大类:一类是为准备升大学的学生设的,其中包括50门自然科学课。到了高年级可以选学大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美国对学医学的要求比较特殊,在中学里选学医学预科课程的人要经过考试才行,而选学其他课程的人,只要指导教师同意就行了。另一类是为准备就业的学生而设的。课程也不少。我们见到的就有金工、木工、打字、汽车修理、电视制作、制图等。这些课,都有相应的教室和实验活动室。据说,选学这些特殊课程的学生,将来如果要考大学也可以,但要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条件和志趣爱好。
特殊课程如此繁多,安排教学很不容易。校长和助理校长说,这靠教师的水平。本校教师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录用的学过科学与教育学的大学毕业生。至于教学安排,主要靠不断重组班级。学校根据学生们的选择和教师力量,每年重组四次班级。这个工作靠电子计算机进行。
说话间,校方引来了三名12年级的学生。其中一名已被哥伦比亚大学记录在案,一俟中学毕业就可上大学;另一名准备考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还有一名正在纽约州立大学听化学课。原来,美国每年要举行若干次中学生统一考试,其中有的是国家组织的,有的是科学社团或大公司为寻找科技人才而发起的,每次考试中得分最高者,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学金,有关大学的系科看中了,也可以优先录取。山顶中学为了鼓励多出这些尖子,规定凡经允许到大学旁听有关课程的,可以迟到早退。
那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怎么办呢?回答是:另行辅导。哪门功课的学分不够就继续学哪门,直至达到学分为止。功课全面差的只好留级,直到跟上为止,该校留级次数最多的是连蹲三年。我们见到一间教室里,几十名年龄差别较大的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这是在辅导9—11年级中阅读能力差的学生。
校长们把我们带到他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参观。对于一所中学来说,那些实验室无疑是很不错的,室内有空调设备,器材也很齐全,但我们到一间正在做实验的实验室时,却发现里面熙熙攘攘,说笑打闹者不少。实验指导教师对我们说:“这些学生有些想入非非,真没有办法。”
(全文完)


第7版()
专栏:

纽约市皇后区的山顶中学的学生在练习打字。
赵 之摄


第7版()
专栏:

达达尼尔海峡之行
吴士梁
达达尼尔海峡位于土耳其西北部,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联结欧亚大陆的枢纽。
土耳其人把达达尼尔海峡叫做恰纳卡莱海峡,把博斯普鲁斯海峡叫做伊斯坦布尔海峡,都与海峡所在地的古城同名。
达达尼尔海峡全长65公里,几乎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倍。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马尔马拉海的北口宽3,200米,连接爱琴海的南口宽3,600米,最窄处位于恰纳卡莱市与对岸的基利特巴希尔市之间,约1,250米;达达尼尔海峡深60米,最深处为120米。颇有意思的是,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水,由于黑海和地中海所含盐分比重不同,而发生交流现象。黑海海水从表层向南流动,经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流入爱琴海;而含盐量较多的地中海海水,由下层流至达达尼尔海峡,并进而沉入马尔马拉海的深沟里,最后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坠入黑海南部。因此,在两个海峡里,看起来,表层海水流动平稳,实际上,下层水流湍急,时速达五公里。
从安卡拉西行六百多公里,就进入达达尼尔海峡所在的恰纳卡莱省。境内层峦叠翠,三分之一的土地为森林覆盖。拥有40万人口的省会恰纳卡莱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市内浓荫蔽日,闹市区集市熙攘,鲜果、蔬菜、海鲜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给。大道两旁富有民族特色和古意盎然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清真寺的金色圆顶和高高的宣礼塔,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恰纳卡莱城堡和对岸的基利特巴希尔城堡,犹如巍然不动的两个巨人,警惕地守卫着海峡大门。拾级登上古城堡最高处,极目眺望:东边近处,恰纳卡莱市隐现在葱翠绮绿之中;远处,群峰叠嶂,白云缭绕。西边,马尔马拉海一碧万顷,水天相连,波光粼粼,机轮游弋,百舸争流。绵延数十公里的海滨,以其和煦的阳光和蔚蓝色的海水吸引成千上万的来自各地的游客。时当黄昏,信步海边,欣赏海上落日余辉,倾听波涛拍打沙滩的声音,令人留连忘返,遐思悠悠。
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样,都因其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平均每年有两万多艘各种船只往来通过两个海峡。土耳其国防部长哈留克·巴于尔肯今年初曾经指出,“土耳其的两个海峡,使土耳其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近几年来,苏联推行南下战略,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一直成为它觊觎的目标。
面对这一形势,土耳其在加强同北约和美国的关系的同时,正在更加注意加强自身的防务。土耳其人民把达达尼尔海峡比喻为“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而“恰纳卡莱纪念碑”屹立在海峡附近的山岗上,显示着土耳其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和保卫祖国的决心。(附图片)
“恰纳卡莱纪念碑”高四十二米,如同一座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峡附近的山岗上,面对惊涛骇浪,俯视着达达尼尔海峡大门。


第7版()
专栏:

突尼斯解决就业门路多
刘作文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棘手问题,突尼斯也不例外。据官方公布的数字,1978年突尼斯失业人口25万,占劳动人口总数的15%。为了安排他们就业,突尼斯政府采取了许多适合国情的措施,取得了可喜成绩。
突尼斯是一个小国,自然资源贫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不大,企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较高,用人少。在这种情况下,每年要安排数万人就业确非易事。但是突尼斯政府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创造就业机会,尽量使更多的人能得到工作。早在1967年它就成立了侨工、就业和职业培训劳动局,负责职业培训、安置就业和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等工作。劳动局在全国各地设有六十多所职业培训与进修中心,招收失学的中、小学生和组织在职徒工、工人、干部进修不同的科目,学制一至四年不等。学员毕业后,由劳动局推荐给工厂企业,先试用半年,然后由厂方择优录取。十多年来,劳动局总共培训了30万人,使40%的失学青年学到了一门技术,其中70%找到了工作。
从1964年开始,突尼斯就向邻近国家和欧洲共同体国家输出劳动力,1975年侨工达14万人。这批人到国外做工,不仅减轻了国内的压力,而且每年还能为国家创造一笔相当数量的外汇,突尼斯1977年的侨汇收入达7,300万第纳尔,居全国外汇收入的第三位。现在,突尼斯正争取向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输出劳动力。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突尼斯政府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外国资本家到突尼斯办厂,从1973年到1979年的六年中,突尼斯引进外资10亿第纳尔,引进各类项目6,000个,提供了近十万个工作岗位。
突尼斯政府最近制定的新投资政策规定,凡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投资建厂者,除享受一些优惠条件外,还可以得到国家提供的一部分资金。新的投资政策不仅将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局面,也将为就业开创广阔的前景。
突尼斯的农业、建筑业和旅游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的宽广领域。政府决定在农村扩大种植经济作物,仅凯鲁迈地区种植棉花一项,预计今后五年内就可解决6,000人就业,其他如种植烟草等也可安置数千人。每年安排在建筑业工作的职工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5%左右。目前直接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职工达10万人。国家还鼓励商店扩大经营项目,招收更多的售货员。


第7版()
专栏:国际医药卫生

现代化电信技术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
去年某一天,一位居住在匈牙利偏僻农村的老人心脏病猝发,这时一个小孩赶紧用电话向首都急救站呼救。救护飞机闻讯赶到,病人化险为夷。这是发生在匈牙利边远小镇上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小孩、一部电话就使老人死而复生,可见电信对人类卫生保健是多么重要。
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它用于卫生保健事业上。
在泰国和其它东南亚国家,救护车普遍装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在急救途中,随车医生边抢救,边把病人病情向院部汇报,以便医院采取措施,准备好抢救器械和必需药品。
芬兰政府为林区工人免费安装一种急救专用电话,伐木工人发生工伤事故,只要拿起电话呼叫,直开飞机随即可到。
非洲国家十分重视卫生教育,电台、电视台定期播送卫生知识。
塞内加尔等国还开办电话卫生知识问询服务。
对于心脏病人,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争取时间,有的国家在病人家中通过电话线路,安装了一种袖珍电子心电测试仪。
测试仪装在患者胸口,分别与一示波监测器和电话机相连,远离病人的医生既可随时通过电话静听病人心律波动,通过示波监测器观察病人心电图脉冲变化。
法国儿童医院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分别监视病儿病情演变情况,并能挨个进行“查房探视”。装在新生儿病室中的电视设备可随时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并能测试体温与值班护士对话等。这种“电视大夫”把护理工作化零为整,节省了大批医护人员。
一些海运发达的国家,地面站与远洋船只之间都建有紧急无线电呼救联系。海员一旦身染重病或发生人身事故,船长就可通过双路无线电话与地面站联系,要求“无线电医生”紧急会诊。
目前,澳大利亚有一种“飞行医生”,即在飞机上巡回给病人看病的医生。他可以只身飞行行医。医生在飞行途中,可以通过无线电话向病人或家属了解病情,提出临时抢救方案,作出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还可通过无线电话向基地医院介绍病情、请名医会诊、订好床位、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透过“飞行医生”这实例,人们依稀可见未来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医疗手段,再加上现代化交通工具,人类的健康将更有保障。
赵全有 郑海宁


第7版()
专栏:国际医药卫生

美国心脏病与戒烟
据报道,心血管性疾病是美国第一号疾病。每年有近一百万人被它夺去生命,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一半。吸烟对心脏有极大的危害,它加速心律、增高血压和阻塞血管。统计数字表明,吸烟者患心力衰竭的是不吸烟者的二倍。美国心脏协会估计,如果人们不吸烟的话,美国每年至少有十二万人可以避免得心脏病死去。
(大炤)


第7版()
专栏:国际医药卫生

出生时嘴里长牙的婴儿
不久前,二十二岁阿根廷妇女苏萨娜产一奇特男孩。出生时,医生发现他嘴里长了四颗牙齿。该婴儿出生时体重三千六百克,其他器官与普通婴儿一样发育正常。这一奇怪现象已引起医学界的注意。(丽常)


第7版()
专栏:国际医药卫生

用酶改变人的血型
日本群马大学的医学专家最近发现,用几种特殊的酶,可以随意改变人的血型。每个人的血型取决于他的血球表面上多糖的组成。群马大学古川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试验用特殊的分解酶来分离红血球表面的糖,A型血和B型血便能变成O型血。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