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聊城地区“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
棉花大发展 夏粮又丰收
聊城地区去年扩种棉花90万亩,总产比历史最高年增两倍,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今年小麦面积减少40万亩,夏粮总产仍增长近三成。
本报讯 记者陈必将报道:山东省重点产棉区聊城地区,去年从本地实际出发,扩种棉花90万亩,总产达323万担,比历史最高年增长两倍。今年,小麦面积在比上年减种40万亩,又遇七个月大旱的情况下,夏粮总产可增2.47亿斤,接近三成,单产增长四成以上。
聊城地区的土质、气候等都适宜种植棉花。五十年代全区种棉花最多的年份达到255万亩,总产88万担。那些年,不但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棉,粮食也大体可自给,甚至有余。1958年“五风”以后,这里的农民吃饭成了问题,从此,棉花被挤下来了,吃饭问题仍然解决不了。从1959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间,全区净吃国家统销粮27.3亿斤,另外还花了8,800多万元救济款及9,000万元贷款,聊城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聊城地委从这个历史现象中认识粮棉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聊城必须着重抓棉花,棉花上去了,就有钱、有肥、有油、有柴,农业这盘棋就活了。高唐县去年下决心调整了粮棉布局,再加上政策对头,老天帮忙,棉花总产由上年的12万担猛增到35万担。这一来,有了经济实力。去冬今春,这个县集体和个人用于小麦生产的投资达600多万元,买化肥、磷肥、饼肥共5,350万斤。为战胜干旱,集体和社员购买柴油机433台,修复1,100台;新打机井、修复机井800眼;社员个人出钱自打手压井5, 500眼。虽然老天不下雨,但全县95%的麦田都浇了水,一半以上的地浇了三四遍。全县28万亩小麦,总产量增长三成多。全区也是这种情况,去年全区光棉花收入6 .7亿元,超过上年农业的总产值,社员分配从上年的人均54元8角上升到126元。去年秋后全区新添置的拖拉机、动力机、大牲畜以及各种农具、商品肥料,是历史上最多的。单以商品肥来说,按政策兑现,全区可得奖售化肥6.2亿斤,返还饼肥3.15亿斤,梯田、粮田加在一起,每亩平均合化肥、饼肥136斤。不少社队去年小麦播种时,土杂肥不算,还每亩施饼肥、化肥、磷肥各100斤。去冬分蘖好,今年成穗高,尽管全区遇旱,总产仍比去年增长。
棉花上去了,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这并不等于粮食生产就自然能搞上去。去冬今春,全区狠抓了粮食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社员们拿出抓棉花那股劲头来抓粮食。今春旱情日趋严重时,社员们联合打井,联合买抽水机的很多,农民们在责任田里打手压井就有6万多眼,有效地扩大了灌溉面积。
今年小麦丰收后,地委算了一笔账:全区集体耕地面积800多万亩,今年各地又进一步调整了粮棉比例,棉田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粮田面积有所减少,但全区400万农民每人平均还有粮田1亩多,只要路子对头,政策不改变,“一亩粮田吃饱饭,增产棉花多贡献”是能够实现的。


第3版()
专栏:通讯

四访列麦
列麦公社,这个西藏高原著名的农业先进单位,我们在四次访问中,看到这里在摆脱了“左”的桎梏之后,发生着多么喜人的变化……
六月下旬,正是青稞吐穗、菜花飘香的时节,记者第四次访问了隆子县列麦公社。这个公社原是西藏高原一个闻名全国的农业先进单位。从先后四次访问中,记者生动地看到,自三中全会以来,列麦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眉眼一年比一年舒展。
记得1976年,我们第一次访问列麦时,正是秋收打场季节。只见未打的青稞、小麦连秆带秸堆在场上,任凭鸡刨鼠盗,无人过问。人们都在海拔四千多米高的“革命坝”上战天斗地。当时,公社党支部副书记格桑陪同我们上“革命坝”参观了那个红旗招展的轰轰烈烈场面。人们餐风饮露,日夜苦战,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下山了。格桑介绍说,自1966年以来,他们便在“革命坝”上大干社会主义,苦干了十个冬春,修了一条十七里长的盘山渠道,以一亩地花五百多个工的代价,开垦出了七百六十多亩耕地,使公社的耕地面积一下猛增49%。尽管坝上气候高寒,土层瘠薄,从1973年起连续三年种的冬小麦都只收回了种子。他们并不灰心,仍要叫千古荒原献出粮食。
1979年9月,当我们第二次访问列麦时,只见“革命坝”上绿油油一片,种的不是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而是豆科一类饲草和饲料作物。陪同我们的支部副书记索朗说,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公社党支部也讨论了“革命坝”的问题。他们感到,开“革命坝”虽然产了点粮食,但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点得不偿失。开出来后又成了个包袱,每年砍柴防霜、维修水渠……不知费了多少劳力。全公社才四百来个劳力,顾了坝上,就顾不了坝下,牧业和副业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坝上一亩地遇最好年景也只能打二百五十多斤粮食,收入才40来元;若用于发展牧业就合算多了。因此支部决定从实际出发,将“革命坝”上的350多亩地退耕还牧。
去年11月,记者第三次来到这里。一进入列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的住宅。房前屋后,牛羊满圈,鸡豚成群。麦场上,打好扬净的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籽等,堆得象一座座小山。接待我们的仍是索朗。他告诉我们,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下达后,大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施展“十八般武艺”,打柴禾、挖药材、捻线编织、养鸡喂猪、修路建房、兴办小水电……获得了农牧副业全面丰收。全公社人均分配收入315元,比1979年增加130元;人均分粮723斤,比1979年增加近一百斤;人均分酥油和清油16斤,分肉30斤,都比1979年大大增加。
最近这次访问,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田野里,青稞、小麦在悄悄地拔节抽穗,油菜花静静地吐着幽香,鲜花盛开的山坡上,牛羊象云彩般在浮动。绿树掩映的庭院里,社员们在编长垫、织氆氇。一切是那样的恬静、充实。眉开眼笑的索朗一见到我们就说,今年,经过社员群众反复讨论,各生产队都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这一下群众的手脚真正放开了,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主动灵活安排生产,干活有劲头,休息有保证,搞副业有时间。现在在地里的时间虽然短了,工效却大大提高。二百多亩土地,往年松土从4月开始,一直要拖到7月才能完成。今年只用50天就松完了一遍。往年到这个时候,队里牲畜一般要死亡一百多头(只),今年只死了50头(只)。今年到六月上旬,公社集体副业收入已达六万多元,超过1979年的全年副业收入。索朗也坦率地谈到,虽有百来户社员住上了新房,可还有一半以上人家住房仍很破旧,群众吃的酥油和肉食也不多,治穷致富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但他们充满了信心。
采访结束了,我们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从列麦的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西藏光明灿烂的前途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本报记者 谢邦民 群桑


第3版()
专栏:农村漫谈

何日鱼道通?
尹石
葛洲坝通航前夕,我有幸在现场目睹试航的壮观,精神为之振奋。当时,不禁由航道联想到了鱼道,据说,鱼道将建在大江一段,过鱼时间要在六年之后。
六年这个数字刚一入耳,脑际顿时闪出一个疑问:六年的时间是否太长了呢?一年一繁殖的鱼类经得起这样长时间的折腾吗?会不会因此使许多珍贵鱼种绝灭呢?
那天,曾听到介绍者这样谈论(大意):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产区,每年的捕鱼量占全国淡水鱼总产量60%;共有二百六十多种鱼类,其中最珍贵的鱼种是中华鲟和鳗鲡(白暨豚未计在内),前者是溯流而上到金沙江产卵,后者是顺流而下入海繁殖,习性恰恰相反。“救鱼”主要是为了救这两种鱼,已在大江一段留下鱼道建筑位置。长江鱼类应以人工繁殖为主,有些科学家坚持要修鱼道,只怕将来三峡高坝建成后,鱼也游不过去;这六年将用海军船只由航道载鱼过坝,现时正在丹江口试验,……
说者无心(当然反映了一种主张),听者有意:原来鱼道的兴建是从“争鸣”中得来的,甚至现在还在“争鸣”中。显然,这种争鸣是争得好的,是从人类手中挽救鱼类,也有利于人类的生活。据说,“救鱼”的呼声已经呼喊了多年。有些群众讲,水利建设的经验已积累了不少,为什么在浩荡的长江上建设这样浩大的工程,要事后才来考虑“救鱼”问题呢?难道兴建鱼道和人工繁殖不可以同时并举吗?
笔者不知个中详情的议论,不一定中肯;不过,我这次从重庆过万县、奉节、巫山到宜昌,看到这些原来靠江吃鱼的城市,却在靠少量的海杂鱼应市;又听说在宜昌一带的最大产卵场,今年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不发情,怀卵少,……这些情况说明,保护和发展长江淡水鱼确是当务之急。现在,葛洲坝通航成功,发电在即,希望能持“救鱼”的积极态度,提早建成鱼道,抓紧人工繁殖,让长江鱼类安全顺利地繁衍生长,使葛洲坝成为名副其实的发电、通航、防洪、便鱼的水利枢纽!


第3版()
专栏:

贯彻自愿互利原则 利用资源和人力
宿松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联营组织
目前已有七千多农户参加各种形式的联营组织
本报讯 据《安徽日报》报道:安徽省宿松县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劳力资源和生产习惯,群众自愿互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组织。到目前止,全县已有七千多户社员参加了联营组织,多种经营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宿松县陈岭公社杨辛大队干部萧家有,家里有70棵桑树,因不会养蚕,又没有房屋和设备,桑叶年年被人家采去养蚕。去年春天,本大队有养蚕技术和有房屋、设备的两户社员,向他提出联合经营的建议,得到他的同意,合股养了两张春蚕,收茧150斤,纯收入300元,每股只花7个工,得款100元。
新兴公社新兴大队高西屋生产队社员高东升,会养棚鸭。但是,养棚鸭需要三人以上,他一家人手不够,便邀请本社一位亲戚和两位社员联合经营。按三股投资,筹集资金865元,买了小鸭、饲料和搭棚用料,并确定了按股分配的原则。经过92天喂养,成鸭一千只,除去成本,每股分526元6角。
宿松县委发现这两个典型后,认为这是加快发展多种经营的一个好形式。于是,在全县推广。目前,全县多种经营的联营形式已发展到五种:一是个人之间的联营,小的三四户,大的五六户,有的联合经营饲养业,有的联合经营工副业。二是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联营。陈汉区的传统副业土纸生产,过去只准集体经营,不准社员私人经营,年产量不到一万担。1979年采取集体与个人联合经营方式,由集体出原料,社员出劳力、出技术,收入按比例分成,年产量猛增到八万担,去年上升到20万担。三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联合。这个县的黄大湖,有40万亩水面,湖岸线长达300华里,水质好,饵料多,是发展渔业的好地方。今年县里把沿湖的三个区、八个公社、四十多个大队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了黄大湖渔业公司,全湖划成一百股,每股投资100元,联合经营,按股分红。四是国家与集体之间的联营。凉亭公社瓷土资源丰富,质量好,过去社员只挖瓷土出售,去冬经过协商,实行国家与集体联营,成立瓷土公司,县里投资五万元,公社出瓷土、出劳力,投资一万元,双方签订了合同,很快就可投入生产。五是本地与外地联营。佐坝公社处沿湖地区,有蚌源、水源,养蚌育珠有优越条件,但缺乏资金、技术,一直发展不起来。今年这个公社主动与上海市嘉定县朱桥公社挂钩,签订了联合育珠的合同,朱桥公社出钱,派七名有育珠经验的技术员(生活费用和工分报酬由本单位解决),佐坝公社出蚌、出劳力,并派三人专门跟朱桥公社技术员学技术,收益对半分成。今年计划吊蚌6,000只,可收入四万元,现已吊蚌两千只。


第3版()
专栏:

宁德县南埕大队十二名知识青年成立植保服务公司
据新华社福州7月28日电 福建宁德县漳湾公社南埕大队成立植保服务公司,专门承包水稻病虫害防治业务,解决了实行包产到户后社员防治病虫害的问题。
今年春天,南埕大队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但在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当地12名有一定灭虫经验的回乡知识青年,在大队的支持下,4月底成立了植保服务公司。他们大胆承包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的二千七百七十多亩水稻田,起早摸黑搞虫情预测预报调查,防治了四次水稻病虫害,对本地早稻危害较大的三种病虫害的防治率都在国家植保局颁布的标准以下,防治效果达到94%。
这个大队的植保服务公司得到县植保站的扶植,技术上归他们直接管理,并租借给喷雾器及劳保用品。植保服务公司同生产队和社员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规定:水稻按季承包,双方满意则延长合同。生产队和社员按早稻面积每亩付植保费3.5元,承包水稻从插秧到收获全过程的病虫害防治。农药和机油由公司负责。在防治中要确保质量,如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由植保公司负责赔偿。现在,植保服务公司每人每月纯收入50元。
实行专业公司承包防治水稻病虫害,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成本。公司承包的植保费由未承包前每亩平均5 .21元降到1.71元,低于历年的防治经费。二是节省劳力。植保公司采用先进机动喷雾机,每天可喷药80亩,比社员手工撒药提高工效近20倍。


第3版()
专栏:

宜昌县采取四条措施
制止开荒炸石 保护三峡风景
湖北省宜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制止在三峡沿岸毁林开荒和劈山炸石。
宜昌县位于壮丽的长江三峡两岸,举世注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就坐落在宜昌县城南面的西陵峡出口。几千年来,这一带自然风景优美,神话传说很多。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三峡沿岸的一些奇山怪石和古树遭到严重破坏。近两三年,峡江两岸劈山炸石、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种状况如不迅速制止,不仅破坏了三峡风光,而且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砂俱下,给葛洲坝工程带来危害。
为了保护壮丽的三峡,今年以来,中共宜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采取四条措施,解决损坏三峡风光的严重问题。一是责成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检查,迅速撤走了县内外在峡江两岸的十多个搞副业的采石队,并规定今后不准任何单位到峡江两岸炸石;二是发出《关于坚决制止毁林开荒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公社党委和林业部门紧密配合,立即制止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树木;三是落实政策,调动群众爱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对干部群众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教育。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邀请国家长江水保局上海—重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调查组的专家给县直机关干部讲课,并录音整理,印发到公社和管理区,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采取四条措施以后,峡江两岸劈山炸石、毁林开荒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龙伟


第3版()
专栏:

绿春县派人保护珍稀动物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珍稀动物,开展科学研究,云南省绿春县人民政府于去年10月决定将位于本县的黄莲山划为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绵延千里的黄莲山,峰峦重叠、溪河纵横,适宜野生动物生活栖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峡峪中,有国家保护的一类珍贵动物蜂猴、黑长臂猿和二类、三类保护动物马鹿、白鹇、野牛、虎、豹、孔雀、长尾雉、蟒蛇等。可是,近几年,由于毁林开荒、火灾频繁,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生存和保护的条件,加之附近村寨的群众乱猎滥捕,使这里珍贵稀有的动物逐渐减少。为切实保护野生珍稀动物,绿春县向全县发出通知,严禁一切人员到黄莲山范围内搞毁林开荒和乱猎滥捕野生动物,禁止买卖野生珍稀动物及其皮张,同时派专人管理。
云南省绿春县委办公室 范正保


第3版()
专栏:

切莫滥杀大鲵鱼
四川省巫山县官阳区的起阳河和骡坪区的三溪河里,生长着许多大鲵鱼。我们最近到那里采访,常见人们打死爬行在河滩上的大鲵鱼,心中很难过。他们打死大鲵鱼的原因有两条。一、认为见到大鲵鱼不吉利;二、不知道大鲵鱼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
大鲵鱼俗名娃娃鱼,是世界上十分珍贵而稀有的动物,凡产大鲵鱼的地方,都应加强管理,切莫滥杀,白白糟踏。
四川省巫山县广播局 许守亚


第3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没有双臂的能人
湖南临澧县青年农民曹永金今年二十七岁,是个生下来就没有双臂的人。经过长期的磨练,他不仅生活上能够完全自理,而且在农副业生产中干得很出色,被社员们称为“能人”。
曹永金家在杉板桥公社月星大队铜山湾生产队,一家十口,父母健在,弟妹七人,身体均无缺陷。1954年3月15日,曹永金出生时,左右肩关节完好无损,但却没有双臂。此后,他发育正常,身体也健壮。
曹永金从小脑子机灵,动作敏捷。他家门前有一棵两丈多高的大树,树干上有个对穿的小洞。他四岁时,常站在离树十多米远的屋檐下,用左脚趾夹着小石子,朝那个小洞甩去,久而久之,能准确地穿洞而过了。七岁那年,他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他做功课十分认真,练习用右脚趾翻书,左脚趾夹笔写字,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学习成绩优良,多次被选为班长,评为“三好学生”。
曹永金的双脚同普通人的一样,所不同的是,他的脚象手一样灵巧。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洗澡,甚至在后脖颈抓痒,他都是用脚来干。成年后,他就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给生产队放牛,当记工员,牛放得膘肥体壮,算盘打得好,工分记得清,社员们很满意。后来,他看到本地没有修理人员,社员们为此很伤脑筋,他就到别的公社去拜师学艺,先后学会了许多修理项目。现在,他常常挑着工具担,走村串户,为邻近社队修理喷雾器、打稻机、手推车等农机具,还为社员们修理打火机、门锁、胶鞋等日常生活用品。今年,他还同生产队签订了制作鞭炮的合同,一至五月就完成全年合同指标的75%。他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能够贴补家用。曹永金多次出席了县、社召开的“群英会”。
新华社记者 曹光晖 李业英
新华社通讯员 吴学然


第3版()
专栏:图片新闻

姚淑先为增产白木耳作出贡献
福建省古田县大桥公社社员姚淑先
(右一),最近被任命为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社员经过长期试验,用锯木屑栽培白木耳获得成功。这比用椴木栽培白木耳产量提高10至20倍。目前已在全县各社队普遍推广这个栽培新方法,以提高产量,增加社员收入。
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