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扬军队内部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
——学习朱德同志关于我军管理教育的教导
沈沉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五十四年光辉的战斗历程。在纪念这个英雄节日的时候,我们深深怀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朱德总司令。他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缔造和培育了人民解放军,率领这支英雄军队艰苦奋战几十年,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建军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总结的建军经验,已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学习朱德同志建军经验中关于部队管理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发扬我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创建工农红军开始,朱德同志就十分重视我军的管理教育工作。几十年间,他反复强调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一再指出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的革命军队,除了必须加强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和军事科学研究之外,一定要做好管理教育工作,使部队成为“革命战士的家庭”,“训练工人农民的学校”,“象一个熔炉一样”,“团结自己成为钢铁”。他的言传身教,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培养自觉的战士
朱德同志谆谆教导我们,管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启发战士懂得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懂得为人民当兵、为人民打仗的道理,培养他们成为自觉的战士。他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革命军队的管理原则》、《论解放区战场》等一系列著作中,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1948年5月,他在华东野战军一兵团连排班干部和士兵代表会议上说:“我们打仗究竟为谁,过去许多同志不知道。我们有的同志说国民党军队帮蒋介石打,这是对的。可是说我们帮毛主席打,那就错了。同志们要知道,正相反,我们是为你们,毛主席和我都是为你们,为士兵服务,士兵又为人民打仗,为自己翻身打仗的。”他说,我们的战士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自觉地英勇作战,自觉地守纪律”,就会成为自觉的战士。
朱德同志指出,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首先是政治训练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管理教育的任务。我们的战士往往是抱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来到部队的。当他们还不懂得为谁当兵、打仗的时候,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往往容易在部队紧张的集体生活中,在日常的训练、值勤、劳动中,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军事、政治、后勤干部,特别是连队干部和班、排长,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细心地体察士兵的思想感情,把握住战士的思想脉搏,随时随地根据发现的问题指点教育,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战士克服错误思想,端正服役态度。这往往比一般的政治训练要求更深入,能收到更具体的效果。
对日常生活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朱德同志主张认真地加以分析,“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说,干部对战士的批评应该用平等的态度,用“互相督促和勉励”的方法。按现在的说法,这就是要用疏导的方法。他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说:
“在我们革命的军队中,人人都有蓬勃的上进心,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发扬与引导这种上进心,使其为革命战争而戮力,这就决定了我们部队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是拿出好的榜样教育与激励群众,而不是消极的申斥或近于恫吓的责备。如果能人人积极、上进、向前面看齐,我们的工作就会大踏步地前进,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把一些坏的倾向克服掉的。”
严格地执行纪律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从红军诞生开始,就一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和强大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部队既要打仗,又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为了保证完成这样艰巨的战斗任务,朱德同志一贯主张部队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纪律。早在1931年,他就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指出:“红军的纪律是根据整个的阶级利益、革命利益和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要求红军“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他说,红军的纪律“与白军的纪律专为压迫士兵而设绝不相同”。他在《论解放区战场》一书中又指出:“我们主张极其严格的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这个纪律是建筑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怎样在部队的日常管理中严格纪律,朱德同志作过非常明确的规定。为了使战士自觉遵守纪律,他强调执行纪律要着眼于教育。他说,“维持与执行纪律,主要在于教育。奖励与惩戒都不过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奖励使军中知道努力的方向;惩戒使军中知道应避免的错误。对有功受奖者不应放任,应继续教育,促其继续进步;对有过受罚者,不应仇视或厌恶,而应以爱护的精神教育之,使改正错误。”
为了使战士自觉地遵守纪律,他要求干部执行纪律一定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做到“官兵一体服从纪律,绝无例外”;而且要做到“赏罚公正严明”,他指出“在革命军队中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分,不应有爱恶生熟之别”。
为了使战士自觉地遵守纪律,朱德同志主张在严格管理、严格执行纪律的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发动战士对部队内部的管理工作、对干部的领导作风、管理方法提出建议和意见。他要求干部虚心倾听战士的意见,而且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他把广开言路、倾听战士意见生动地比喻为“打开窗子透进新鲜空气”。他说,战士的批评如果是正确的,干部就应该作自我批评,这样可以消除隔阂,增进团结。战士提出的好的建议,应该及时采纳。对于不正确的意见,要说服教育。他一再提出既要反对官僚主义、军阀主义、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他说:“群众可以提意见,但仍旧要听指挥,极端民主化是无政府主义,一定要反对。”
象家人兄弟一样关心爱护战士
朱德同志反复强调干部要关心爱护下级和战士。他说干部是“士兵的勤务员”,应该兢兢业业地“为士兵服务”,应该“象家人兄弟一般”,和战士“相亲相爱”,“亲密合作”。
他在《革命军队的管理原则》和《论军队的管理问题》等著作中指出,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下级和战士。
他说,“首先,应在政治上注意,举凡有关政治荣誉、政治地位、政治教育机会等问题,切不可熟视无睹,必须认真替部下正确解决。”他还指出,干部要创造条件,帮助战士立功、当模范,当优秀投弹手、神枪手、技术能手,使每一个战士都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政治上关心爱护战士,就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好调查研究,了解战士的每一个进步,及时加以表扬、鼓励;了解他们的弱点,及时给予帮助、纠正。要象园丁培植树苗一样,对部属和战士全心全意地加以扶持。
他说,“其次,在工作上关心部下,如指导其工作的进行,考察其工作的成绩,表扬其优点,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困难问题等,使其工作有成绩有进步。”他主张干部在给部属和战士下达命令、交代任务的同时,要教给具体的办法。在部属和战士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他说,“最后,才是物质生活上关心干部和战士,但这也是必要的。”抗日战争时期,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就提出要在供给上做好保证,发动群众大搞生产,使部队过丰衣足食的生活。对战士的日常生活,他关心得无微不至。他说,“部队要注意卫生,保证战士身体健康。要使战士们懂得卫生常识,要按时起床、按时睡眠;要注意开窗,使战士呼吸到新鲜空气;天气冷了要烤火取暖;吃的东西要煮熟,要吃开水不吃生水。战士一旦害了病,一定要好好照顾,连长一定要亲自去看一下,害病的人今天点名不到,你就一定要去看一下,使有病的同志感受到阶级友爱的温暖。病了的人看连长来看他了,心里就舒服,再请医生看一看,病就容易好起来。以后要把这点形成一个制度。负伤的更应该去看,他需要什么东西,就给他解决,不要把这看成是特殊。”
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
朱德同志特别强调干部的模范作用。他多次引用我国古代兵书中“自古以来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这句话,来勉励干部与战士甘苦共尝,处处以身作则。他说,我们的干部都应该做这样的“名将”。
他指出,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是阶级兄弟、革命同志,职务上虽有区别,人格和政治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干部完全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和战士在一起劳动、学习和生活,不能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他又指出,我们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是为战士服务的,因此要处处做战士的表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干部应该是最积极、最坚决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干部应该是最认真的;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军队的纪律,干部应该是模范。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干部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干部和战士发生了矛盾,干部首先要做自我批评。他还主张干部正人必先正己,他说:“如果怕部队把样子做坏,就首先把自己坏的地方纠正一下;要去教人家,首先要把自己的方法搞好。”
在部队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战士的思想、行动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往往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干部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管理教育方法。朱德说,用这种方法管理部队,“就彻底地改变了旧军队中的官兵关系和管理方法,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官兵关系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它是历史上任何军队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朱德自己就是“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的最好的典范。他既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几十年来,他一直过着士兵一样有规律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休息时他和战士一起打篮球、下象棋;在延安他和战士一起开荒搞生产;井冈山上“朱德的扁担”的故事更是传为美谈。他对干部的模范作用在部队管理教育中产生的力量,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说:“干部不怕死,战士就自然勇敢了;干部肯吃苦,战士就再苦也甘心。”
朱德同志关于对部队要加强管理教育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领会,贯彻运用到当前部队管理教育工作中去。(附图片)
朱德、陈云、邓小平、黄克诚、聂荣臻、杨尚昆、林伯渠、罗瑞卿等同志视察官厅水库。这是视察后在休息。


第2版()
专栏:

在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全军军事训练取得新成绩
据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评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取得可喜的成果。全军指战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练兵热情空前高涨,在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道路上迈开坚实的步伐。
近几年来,全军指战员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以崭新的姿态,把教育训练摆到了战略位置上来。各部队、各军兵种和各院校的领导干部精神振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军事训练。各司政后机关密切配合,加强对教育训练的领导,训练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更加活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练兵热情。今年,陆、海、空军投入全训的部队是我军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训练质量好、效果比较明显,全军的教育训练和院校建设,今年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把真理标准的讨论引进军事训练领域,使干部战士吸进了新鲜空气,开阔了眼界,勤于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缩短了训练和实战的距离。各部队从实战需要出发,组织干部战士学习各军种、兵种知识,熟悉多种武器,加强诸兵种合成训练,使单一兵种训练的局面迅速改观。部队和院校的军事训练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和创新,军事素质特别是诸军兵种合成作战的能力明显提高。许多原来只懂得步兵的干部,学会了在诸军兵种合成作战条件下组织进攻和防御。数以百万计的战士除了掌握射击、投弹、刺杀等五大技术外,还学会使用各种新型武器,做到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空军、海军专业人员的训练周期大大缩短,大批飞行员、舰艇指挥员提前走上保卫祖国的战斗岗位。
担负着为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培养人才任务的全军各军事院校,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建立起了完整的干部培训体制。各院校改革了招生制度,改善了教学条件,采用了电化教学,还成立了北京、南京、西安、石家庄、郑州等地区军队院校的教学协作中心,使教学训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有将近二十万名年轻的军事指挥员、政工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从院校输送到了全军各部队。
在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活动中,全军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军事科学技术。各总部、各军兵种、各部队从1979年开始,先后开办了现代战争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讲座,组织近千名高中级干部系统地学习。许多同志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写出了有价值的军事学术论文。一些部队的军以上干部迈开双腿,进行实地勘察,熟习地形,研究作战的组织指挥,积累了有关天文、地理、历史、社情等方面的大量资料。高中级干部带头钻研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对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里雷锋多
一天中午,辽宁省丹东市繁华的七经街上,一辆急驶的大客车突然漏电起火。车头白烟弥漫,火焰乱窜。车上没有乘客,只有一个司机在浓烟烈火中拚命扑打。有人大喊:“快闪开,快闪开,油箱要爆炸了!”
就在这个时候,只见一个虎彪彪的青年从街旁店里冲出来,迎着烈焰猛扑上去,打开发烫的车门,拖出负伤晕倒的司机,背起来就跑。他刚把司机放到路边一辆手推车上,同另一个战士推起车子向医院奔去,客车就被烈火吞没了。
这个青年,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徐明光。
丹东的一些群众告诉记者,我们的战士心灵美,在他们心灵深处爱党、爱国、爱人民,不论战时和平时,都自觉地为保卫和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忘我战斗。人们激动地说:“哪里 人民有危难,解放军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了解放军,哪里的人民就有了安全感!”
去年“六一”儿童节,丹东五金交电零售商店营业员郭玉华11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在江边玩耍,失足掉进水里,急流很快把他们卷出了二十多米。江边的孩子齐声呼叫救人。战士于启坤、李学明和裴跃中听到喊声,飞步奔向出事地点。于启坤顾不得脱衣,一跃跳进江里,冒着被江水卷走的危险,把紧紧抱成一团的两个孩子拚力托出水面。其他两个战友连忙把小孩拉上岸来。孩子连吓带淹,神智不清。他们就背上两个孩子,边走边打听,找到了孩子的家。孩子的妈妈郭玉华含着眼泪一再请他们留下姓名和地址,好带着孩子到部队去,感谢他们救命之恩。三个战士异口同声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说罢就大步走了。
我们的战士,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把为人民造福、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看作人生的最大幸福。星期天、节假日和业余休息时间,不少战士都是在为人民做好事中度过的。驻地附近环境脏了,他们不声不响地打扫干净;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了,他们挺身上前帮助维持秩序;五保户、敬老院的老人有困难,他们轮流去帮助挑水劈柴、洗晒被褥,送医送药……
某部通信连技师江树新,想到群众进城修理无线电器材不便,经常在休息日背上工具和自备的零件到郊区走村串户,给社员义务修理收音机、电视机、缝纫机和挂钟、座表,焊补铁制生活用具,一年贴了不少钱。有人说:“江技师,你这样贴工又贴钱,太亏了!”他说:“只要群众方便,我自己节省点就有了。”
某团参谋长辛桂林,带领一百多名干部战士从盘锦返丹东,主动担负五节车厢的服务工作,协助列车员打扫卫生、送茶送饭、扶老携幼。群众赞扬他们:“真象雷锋那样,乘车几百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天深夜,某部通信营突然接到医院告急电话:丹东某厂送来六十多名伤员,请部队支援输血。营值班干部立即集合队伍,一百七十多名战士飞快下床,列队赶到医院,争先献血。33个战士的6,600毫升的鲜血流进了负伤工人兄弟姊妹的血管,并且不要一斤糖、一个鸡蛋的营养钱。在场的群众感动地说:这是集体的雷锋。军队和人民,真是血肉相连啊!
新华社记者 周泽民
本报记者 李健羽 黄明松


第2版()
专栏:

海底开路人
——记海军某防救船大队副中队长汤东征
在大海底部,到处重峦起伏,礁石林立。海军某防救船大队副中队长汤东征就在这海洋的“山林”中,从事打捞、救生、抢险、施工,被誉为“海底开路人”。
有一次,汤东征带领一支潜水小分队,到海防前线执行深海打捞沉船的任务。为了掌握60米水下沉船的第一手资料,需先“侦察”。汤东征穿上潜水衣,带好头盔,迎着小山般的涌浪下潜。
潜水自有三分险。按规定,空气潜水装具下潜的极限深度是60米,超过了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汤东征心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
汤东征迅速潜到海底。他穿着140斤重的潜水衣,承受着相当于六个大气压的海水压力,呼吸急促得象拉风箱一样,嘴唇嗦嗦发麻,连说话的嗓音都变得又尖又细。作业船上的指挥员用电话告诉他,如果不适应,就赶紧出水。汤东征却咬紧牙关报告“感觉良好”。
被打捞的是一艘三十多年前的沉船。倾斜的甲板上长满了海蛎、珊瑚、水草一类的海生物,象一座陡峭的山坡。断裂的钢板纵横栉比,犬牙交错,好似一只老虎张开了巨大的血口。60米深的海底,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清。汤东征在那里吃力地爬着、摸着,每前进几步,豆大的汗珠就从额上、背上、腿上淌落下来。他以惊人的毅力,从左舷一步步爬到右舷,又从右舷摸到舱底,终于判明了船首的方向和船只倾斜的角度,探明了船舱中部分货物的形状。
在不畏艰险的共产党员面前,重潜装具潜水的极限深度被突破了。战友们顺着汤东征闯出的路子,纷纷潜入茫茫海底,开始了紧张的施工。1977年以来,汤东征担任了潜水小分队队长职务。每逢复杂的情况,他总是打头阵;遇到危险的时刻,他都要当先行。他是全分队下水次数最多、工时最长的潜水员。
汤东征入伍十三年来,多次立功受奖。去年,上级给他荣记一等功。他领导的分队也荣立集体二等功,成为海军防救部队的先进典型。
本报记者 王金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