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大兴县自来水公司为使农民用上自来水
研制成功无塔压力罐式自来水系统
用压力罐代替水塔,用塑料管代替铁管,具有投资少、施工快、使用年限长、节电等优点
本报讯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大兴县自来水公司为使我国亿万农民都能吃上自来水做出了贡献。他们在市政设计院大力支持下研制的无塔压力罐式自来水系统,已在本市郊区农村的二千多个大队中推广应用,在我国许多省市得到传播,并且引起了联合国卫生组织专家的重视。
吃水是农民的一大难题。在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至今还是从井、塘、河、湖里挑水。这种落后的取水方式,不仅耗用大量人力,而且很不卫生,极易传染疾病。农民盼望着能象城里人一样吃上自来水。安装农村用的小型自来水系统,按照传统的办法,需要修建水塔,铺设铁管,投资大,用料多,工期长,推广很不容易。
大兴县自来水公司研制的无塔压力罐式自来水系统,以压力罐代替水塔,用塑料管代替铁管,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投资少,仅相当于老办法的五分之二。二是施工快。使用铁水管,两根管子联接需要套扣,两个工人一天只能铺50米。使用塑料管,成本是铁水管的三分之二,两个管子联接时不用套扣,只要把一个管头放在热甘油中稍加膨胀,把另一根冷管头插入即可。由于水管铺设快,加上不用修水塔,一个1,000户的村庄,最快约用20天即可安装一个自来水系统,把水龙头通到户户社员的锅台旁。三是管道的寿命长。铁水管容易锈蚀,在水中含有酸、碱或其它腐蚀物质的地区,铁水管只能用几年,而塑料管埋入地下可使用几十年。四是省电。耗电约相当于老办法耗电的五分之二。
无塔压力罐式自来水系统的主要研制推广者是现任大兴县自来水公司经理刘行昌。在多年的工作中,他目睹许多农民因饮用不洁净的水患伤寒、痢疾的痛苦,决心为解决农民吃水出把力。1965年,他在顺义县木林公社看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师生搞的以煤油桶做水柜的小自来水,受到启发。“文化大革命”中,他到大兴县采育公社等地摸索实践,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今年4月,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几位专家来到大兴县参观考察无塔压力罐式自来水。他们称赞说:“农村用自来水的国际标准有三条,一是水源集中、密闭,受到保护;二是水压在3.5公斤以上;三是水龙头通到家家户户。这三条大兴县都达到了,有必要向世界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推广。”


第2版()
专栏:

深刻的批判 形象的歌颂
——农业生产责任制谚语集纳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流传着不少新鲜生动的谚语,它以朴实形象的语言批判过去的“大锅饭”、“大呼?”,热情歌颂农业生产责任制,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的衷心拥护。这些谚语,生动活泼,含意深刻,现选登一部分,以飨读者。
以下是农民对“干活大呼?,分配一拉平”的批判。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大呼?”的不满,也表述了他们的态度和“对策”:
△喊破嗓子敲破钟,社员迟迟不上工,
村边候、路口等,到了地头坐个坑。
△你走我也走,咱们都是七八九(工分);
你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纳鞋。
△你上坡我上坡,记的工分一样多;
你下田我下田,划个圈圈一样圆。
△集体活慢慢磨,干的多了划不着。
△劳多户你别喜,分多分少不由你;
劳少户你莫愁,分配东西按人头。
以下是农民对实行联产责任制的赞扬和歌颂。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作用,也使人感受到农民的欢欣和喜悦:
△责任到了田,人人争当技术员;
责任到了户,家家都有队干部。
△责任到了人,干部不当监工,
滑人不挑轻工,懒人不磨洋工。
△联到队队翻身,联到户户操心;
联到人人使劲,联到哪里哪里灵。
△大锅饭,清水汤;二锅饭,有点香;小锅饭,赛蜜糖。
大锅饭,懒手懒脚;二锅饭,毛手毛脚;小锅饭,不停手脚。
△大包干办法强,出干劲出产量,
杀大猪宰肥羊,从此不吃供应粮。
△大包干大增产,干部群众都喜欢,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责任制真是行,用到哪里哪里灵
△不搞责任制不联心,不联产量不顶真。
△联产联着心,八分力气掏十分。
△包了工联了产,又治穷来又治懒。
当然,一定的民谚、歌谣,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它不可能准确反映所有地区的不同情况。安清 明英 方云辑


第2版()
专栏:

利辛县胡集区委书记张从先关心社员业余文娱活动
社员文化生活丰富 社会秩序安定
本报讯 安徽省利辛县胡集区区委书记张从先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关心社员业余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赞扬。
1978年初,张从先从王人区调到胡集区委工作后,看到社员为了看场戏或电影,往往需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城镇去。他经过调查了解到,胡集区不少社队就有杂技、猴戏等民间艺术人才,但由于无人组织,这些艺人常年流浪在外。群众文娱生活单调,使一些封建迷信、赌博斗殴等不健康的活动增加。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落实了经济政策,社员吃、穿、住不愁,愁的是缺乏文娱生活。为此,张从先召开区委会研究,决定立即集资建设影剧院。他带头拿出五百元储蓄,以区社队企业盈利为大头筹足了经费。他亲自抓基建,从1979年9月起,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十多次到利辛县有关单位联系建筑材料。为了节约五百元钱的建筑图纸设计费,他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建筑工,研究设计出一张图纸。动工那天,他又手挥铁锨和建筑工们一起铲冰雪、挖根基,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区直干部参加劳动。经过45天的紧张施工,于1980年元月建成了一个面积660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的影剧院。
接着,张从先和区委同志又抓了文化馆、图书室、游艺场、摄影室、篮球场等的建设。去年春节期间,当喜气洋洋的群众首次在新建造的影剧院里看戏看电影时,无不感动地说:“老张同志的心和俺们贴到一块了。”
根据当地群众看戏的习惯,张从先找有关人员把全区民间艺人组成杂技队、组,木偶戏组。为了使文艺节目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还建起了两个电影放映队和一个业余剧团,办起了业余少年艺训班。张从先非常关心小演员们的成长,当他了解到有的小演员在练功时有畏难怕苦的思想时,就挨个找小演员谈心,鼓励他们刻苦练功,为人民学好艺。
在张从先和区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胡集这个有四千多口人的集镇现在已有十多项文化活动。自影剧院建成以来,放映电影一百八十多场,演戏八十多台,观众达三十一万多人次。
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社会的安定。现在,放学后的学生,下班后的职工,收工后的农民,都有了自己爱去的地方,影剧院和文化馆里有看的,有听的,有玩的,人们可以就地娱乐,各得其所。减少了吵架闹事,杜绝了赌博。去年,胡集区被评为地区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刘凤贺 孙应刚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喜看家家泉水流
乐安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老残游记》中对泉城济南的写照。过去,人们认为这是大自然独惠于济南人的。不久以前,我们在冀东沿海一些县采访,惊奇地发现,在农民的庭院里,涓涓流水灌园田,已经相当普遍了。
农民庭院里的“泉水”,不是天然的自流泉,而是农民自己打的一种手压真空井。这种井开凿容易,在水位较高的沿海地区,打下去十米左右,就能接泉见水;设备简单、成本低,花上几十元钱,用上几个小时,井就打成了;使用方便,十几岁的儿童,六七十岁的老人,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压出水来,有的地方称它为“老头乐”。
庭院里有这么一口井,给农村带来了生机,给农民带来了乐趣。农民房前屋后的几分宅基地上,有了充足的水源,瓜菜不断。春天的新韭、嫩菜、羊角葱,夏天的黄瓜、青椒、西红柿,秋天的白菜、萝卜、雪里红,农民自食有余,鲜菜销往城镇,一户一年少则可收入三五百元;技术好又会经营的,每户收入可多达一千元。农民自家有了井,环境改善了,生活也方便了。不必到远处的井台上去担水,节省了劳力;饮水卫生,减少了疾病;在炎热的夏天,农民劳累一天,到晚上冲冲洗洗,又消暑,又解乏。
这种在庭院打井的事,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前些年,那些有心计的农民,就打过这样的井。但是,那个时候,有的地方连农民种点韭菜都被连根拔出来,批判一通,叫作“批修根”。农民要打井种菜,那就是搞“自发”,更不允许它存在了。“左”的影响,堵塞了农村的财路,束缚了群众的智慧。只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庭院里的这种小井才多了起来。
现在,农民在庭院中可以自由地打井,再没人搞什么批斗了,这是好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农民欢迎的这一新鲜事物,在一些地方并未引起有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注意。有些同志还拘于“想大的,干大的”。当然,兴办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是必要的,但这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有条件的地方,打一眼手压真空井,费用不多,社员是容易做到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县有几万户到十几万户,如果普遍打起井来,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巨流,能创造出一笔很大的社会财富。
对于这样不需要动用国家和集体的资金,就能办起来的好事,希望领导机关加以总结,给予倡导;并在供应打井机具和打井用料等方面,多为农民提供方便,使农村这项新兴的小型水利工程得以广泛地发展起来。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女羊倌——科洛
藏族女羊倌科洛是青海省海晏县甘子河公社尕海大队的优秀放牧员,今年30岁,多次被评为县、公社劳动模范。
尕海大队是个牧业生产大队,共有二万多只羊。以前,这个大队每年有一批羔羊和瘦弱羊过不了冬,使集体经济受到损失。1977年,大队决定把各畜群中的瘦弱羔羊都集中起来,队里准备抽两个青壮劳力进行补饲,一只羊每天补喂青干草半斤,粮二两,半年后复壮归群,但是许多人认为这是苦差事,还担风险,不愿干。科洛主动向大队要求挑起了两个人的担子。从此,到每年11月,大队把二三百只幼年羊和体弱多病羊抱到她家的圈棚里。
科洛象照料自己孩子一样,精心管理这些刚刚离开母畜的小羊羔。她把这些羊按体质和病情分群管理,重病的和残废不能走路的,留在棚圈里,每天喂三次草料。为了照顾好羊,科洛常常天不亮就起来干活,扫圈、抱草、背水、喂料。她还抽空向大队兽医学习,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兽医技术,自己动手,给羊喂药、打针。在科洛的辛勤饲养下,每年冬去春来时,这一批批瘦弱不堪的小羊,都长得膘肥体壮,欢蹦乱跳,六七月份又回到原来的羊群中。可是科洛因劳累过度,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一次,科洛从山上往回赶羊时,刮起了十级大风。羊群被骤起的狂风刮散了。为了保住集体的羊群,她不顾自己虚弱多病,顶着漫天风沙,四处奔跑。这时,科洛大口大口地吐血。等到把羊一只不少地赶回家时,终于因吐血过多而昏倒在圈门口。她被送进了县医院抢救。经医生检查,她患有心脏病和比较严重的肺结核,必须住院治疗。可她在医院里只住了三天,又回到羊群中间,还是象过去一样,从早到晚,奔忙不息。
四年多来,科洛饲养瘦弱羔羊1,328只,仅有4只死亡,其余都复壮归群。她每年还为队里节约大量饲草饲料,仅去年就节约饲料粮七百多斤。
新华社记者
马集琦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武城县城关公社帮助农民学技术
本报讯 山东省武城县城关公社党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对全社粮、棉等作物连年增产起了促进作用。
这个公社有一个农科站,是1976年建立的。过去,有名无实。1979年,公社党委给农科站派了专职站长,组织了有一定生产技术的十名社员参加农科站的工作。明确规定了农科站的任务:一是繁育优良品种。二是培训农业技术人材。农科站每年从生产队招收十多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科学种田的农民为学员,学习一年以后,经过考核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回原生产队当技术员。从去年开始,这个公社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去年针对棉花的不同生长时期,共搞了14次讲座,每次听讲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很多生产队以共青团员为主,开办农技夜校。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朵朵红莲映绿池
刘德音
相传宋朝孝宗皇帝有一年夏天得了痢疾,御医束手无策,眼看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了,不得已寻来了民间开小药店的医生。那医生把新采的藕捣烂,调上热酒,给皇帝吃。几服药下去,治好了痢疾。皇帝大为叹服,把宫中捣药用的金杵臼赐给了民间医生,并且从此倍加爱护荷花。
荷花是人们喜爱的花卉。“朵朵红莲映绿池,微风吹动影参差”。漫步荷塘,笑盈盈的荷花,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彩多姿;阵阵幽香,使炎炎夏日也减少几分暑气。古代文学家有过许多吟咏荷花的诗词,历代画家也曾以水墨丹青描绘它红裳翠盖的绰约丰姿。其实,荷不仅有赏心悦目的一面,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人们生活中有益的副食品和药用品。
荷,也称莲和芙蓉,其花开放时曰芙蕖,未开之前叫菡萏,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适合在水位稳定的浅水湖泊、池塘里生长。它的生长规律有点与众不同。据《群芳谱》记载:“凡物先华后实,独此华实齐生”。一般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荷却是“花实相连而出”。每年“清明”前后栽种,待到炎夏来临,荷花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莲子已孕育在莲房之中,莲藕也在泥中成长。夏末秋初,花褪残红,籽粒饱满的莲蓬,甘美鲜嫩的莲藕就成为市场上的应时佳品了。
荷的籽实莲子,生在万窍玲珑的莲蓬之中,是植物种子中最长寿的。因为它外壳坚硬,古人称为石莲子,传说吃了能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一点固不可信,但莲子营养价值很高,能补脾养心,是名贵的滋补食品。我国有名的洞庭“湘莲”,广昌“白莲”,福建“建莲”等品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荷的肥大根茎——藕,生于淤泥而质白味甜。根茎中有管状小孔,折断处有藕丝相连。这些藕丝是由藕的木质纤维组成的,不易拉断,因而出现藕断丝不断的现象,“藕断丝连”的成语便由此而来。藕含糖分和大量淀粉,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也是营养丰富的副食品。江苏宝应湖的名藕“美人红”、河北的胜芳藕、杭州的西湖藕等品种,更是甘脆爽口,蔬果皆宜,远近驰名。提取藕的淀粉制成藕粉,老幼欢迎。在夏日的餐桌上添一盘凉拌藕片,使人增进食欲,消除暑热。巧手的厨师还能将莲子或藕制成各种佳肴点心,成为宴席上独具一格的中国风味。
“芙蕖耐夏复宜秋,一种今年便满沟”。荷是高产的水生植物,有的地方每亩水面藕的产量可达千斤。荷既可观赏,又兼食用药用,还能出口换取外汇,一举数得,何乐不为!李锡武插图(附图片)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四川凉山发现一棵双季枣树
据《工人日报》报道: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河坝的解放军某部三连的营房内,有一棵枣树从1976年以来,每年开花两次,结两次果。第一季枣于6月底、7月初成熟;第二季枣紧接着又开花,于9月收获。
这棵枣树是1964年从山坡上挖来移栽的,当时只有一尺来高。1976年这棵枣树开始结两季枣,二季枣只有一百多颗,不足两斤,味道不如第一季枣香甜。1977年以后,第二季枣逐年增加,个头、味道也渐渐接近第一季枣。这棵枣树的根须长出的三棵小枣树,移栽后,从开花结枣起,也是一年结两季枣。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茶籽可提取优质食用油
茶园不但生产茶叶,还可以利用茶籽提炼优质食用油。这种油呈淡黄色透明状,有茶叶香味,是一种高营养食用油。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春华等人经过多年研究之后提出来的。
茶籽是茶叶生产中的副产品,过去因它含有破坏动物红血球的茶皂素而不好利用。夏春华等人在研究中,成功地解决了茶籽油和茶皂素的分析、制取以及利用的方法,并确定了茶籽榨油和茶皂素提取的工艺流程。用茶籽的种仁榨油,出油率达15%左右。机榨的毛茶籽油加入适量碱液精炼后,皂素分解,茶籽油即可食用。(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温岭一株铁树频繁开花
浙江省温岭县城关镇居民陈松生家的一株铁树频繁开花。这株铁树,高近四米,主干直径四十厘米左右,树干上长有七根枝杈。这株铁树从1950年至今已开花七八次。近几次是:1977年开过一次。1979年开过一次,最近又开了花。以往每次只开一二朵,至多开过四朵,今年开了五朵,花毛茸茸的,呈嫩黄色,每朵花的花盘直径约三十厘米,厚约十厘米,远看状如一颗粗大的向日葵,近闻清香扑鼻。
陈松生家的这株铁树开花的消息传开后,连日来,人们一批批争相前往观赏。江凫生 林良方


第2版()
专栏:

消灭少量贮粮害虫新工具
本报讯 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研制成的“民用微型杀虫器”,经有关科研单位鉴定,它的结构精密、使用安全、杀虫效率高、价格低廉、操作方便,适合民用。
粮食滋生害虫造成浪费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和个人储备粮的增多,防治少量仓贮粮食害虫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去年,在全国第二届粮食贮藏专业学术交流会上,与会的专家对“少量贮粮害虫防治”列为主要课题。
“民用微型杀虫器”是以低压聚乙烯为原料制成的,体积小(长110毫米、直径31毫米),利用气体杀虫,装入一克磷化锌,就可杀灭一千多斤粮食中的害虫;装磷化铝1 .5片,就可熏蒸一万五千多斤粮食,杀虫率可达百分之百。这种杀虫器使用方便,用塑料薄膜把粮食密闭,把杀虫器插入粮内,就可把害虫杀死。
马杰(附图片)微型民用杀虫器


第2版()
专栏:

新疆塔城地区骆驼连年增产
新疆塔城地区坚持贯彻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使骆驼生产连续四年获得增产。这是裕民县红旗公社放牧在夏季牧场上的驼群。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