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象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象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喝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那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第8版()
专栏:

南昌起义散记
王志之
铁军东征离武汉
1927年以后,武汉处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连天气,也阴晴不定,风雨无常。
7月中旬的一天,驻在武昌城外的二十四师教导队,在日晒雨淋中,完成了三天的演习,顶着倾盆大雨开了回来。
第二天拂晓,雨后初晴,分外凉爽,号音也显得特别嘹亮。集合号还没有停止,四百多青年战士已经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潮湿的广场上。这时,残剩在房檐下的夜色正在迅速消逝中。
大队长孙树成在各中队报告后,立刻发出洪亮的口令:
“立——正!”队伍静肃地伫立在广场中。
国际歌声冲破了大地的沉寂,东方的天边已泛起了日出前的红光。
师长叶挺亲自来参加朝会,向大家讲话的则是恽代英同志。
灿烂的朝霞照着他那清癯的面庞。他用锐敏的眼光,透过度数相当高的近视眼镜,爱抚地在队伍里望了几遍。
“同志们!”随着他的喊声,全场一致立正。“我们目前的形势危险得很,可能碰到的困难不晓得有几多!但,革命是任何危险吓不退,任何困难挡不住的!”很清晰的湖北口音突然停顿在这里,一会儿,他用很沉重的低声说:“请稍息!”
“现在,我们革命中心的武汉,真是四面楚歌!”他缓过一口气,继续说,“下游是蒋介石的封锁,上游是杨森的进袭,到处的豪绅地主买办资产阶级都在利用各种机会向革命进攻。同时,英帝国主义也想趁火打劫,把一船船印度兵运到武汉来……”
对形势作了详细分析以后,代英同志严肃指出,在内忧外患交迫下,应该同时作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巩固团结,摧毁一切反动派的进攻;一方面加强革命武装,准备迎接新的任务!
“同志们!我们在这里必需弄明白:巩固团结,就为的是要坚持革命。我们决不能用放弃革命来取得团结,决不能用投降来代替团结!为了坚持革命要争取团结,为了坚持革命也不要怕分裂!”他讲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一只手取下了眼镜,一只手摸出手巾来揩揩满脸的汗水。我想近一个月来,在一般同志中纠缠不清的团结与分裂的问题,该在这几句话中迎刃而解了。我左顾右盼一下,大家正张着嘴出神地听着。
代英同志的讲演深入浅出,无论讲多长的时间,没有谁感到过疲乏;可是,他的讲演,却很少超出过两个钟头。
讲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没有料到,师长今天竟一句话也不向大家说,就陪着代英同志走了。更想不到的是大队长宣布:今天放假半日,十二点钟归队,随时准备着候令出发。
散队以后,人们都忙着出发前的准备。①


第8版()
专栏:

美育拾零
黎庶之
少年时代,兴高采烈地参加过春游和重九登高。童年,怀着天真的遐想,还看过七巧彩云,念过“天上星,亮晶晶,好象青石板上钉铜钉”一类的儿歌。后来,年纪大了,忽然悟到,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传统的、朴素的美育吧。
确实,人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接受美的熏陶;而且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在很长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人称美有三类: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对的。但实际上,它们却经常交织在一起,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啊。
松、竹、梅岁寒三友,应当算是自然美了,但是它们作为诗、画乃至音乐的内容,也就进入艺术美的领域。“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等,抒发、寄寓着坚贞劲节、纯洁忠实、满怀瞩望的情操……如此等等的例子,在中国的诗词、绘画和音乐中真可谓不胜枚举。它们应属美育的一部分有益教材,至少是辅助教材。
艺术美,能够把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集中起来,作突出的表现,无疑更能感染人,打动人。所以,从艺术美中得到启发,人们会增强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园林渐觉清阴密”,“午阴嘉树清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等,当你从诗词中接受这种种美的影响时,不就反过来开导着你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感受吗?我们,对于祖国美丽山河的深厚感情,怎样来自这类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交互作用,只要稍稍回想一下,就是完全可以清楚的。在这里,美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吸收,是统一起来了。因此,可以赞成,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不妨读点诗词,欣赏点绘画等等,也不妨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山光水色、星月云霞。这种实际存在的爱好,是不可忽视的。
只是:一要善于吸收真正属于美的东西,以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受,去体验,而不要沾染上这中间常常含有或带来的消极因素;二要更加注意自觉地从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中,从反映这些生活的艺术作品中,去感受更新、更美的人物、事件、场景、道德风貌,锐敏地认识这中间的美之所在。


第8版()
专栏:

夏趣(摄影) 刘振祥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徐霞客和他的母亲
李知文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是我国明末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跋山涉水,写出了具有高度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少负奇气,好学不倦,博览图经地志而不愿求取功名。他的旅行,绝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鉴于“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川内外,探奇测秘”。
徐霞客之所以具有“倾泄四海,踔蹋五岳”的雄心和志趣,是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徐霞客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家藏图书丰富,为他后来的旅行提供了思想和学识上的准备。徐霞客的出游,尤其深得母亲的赞助。他母亲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妇女,深明大义,不囿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赞助儿子的志向和爱好。徐霞客十九岁那年,父亲病逝。服丧期满,徐霞客便想出游。但又想到母亲年迈,应当留家侍奉。母亲觉察儿子的心意后,便鼓励他“志在四方”,力劝儿子出游。徐霞客二十二岁时(公元1607年),第一次出游太湖,母亲特地为他缝制了“远游冠”,以壮行色。公元1624年,他母亲已经七十多高龄了,还特地陪同儿子一道游历了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和勾曲,路上母亲总是精神爽然地走在前面,以减轻儿子远游的顾虑。母亲的教育和鼓励,是徐霞客一生矢志游历,有所贡献的重要因素。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寓教于乐的课堂
朱育珉 江更生
人们常说要提倡“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获知识于课堂之外”。如果你到上海市青年宫(原“大世界”)去看看,那么就会相信这是办得到的。
在青年宫里,当然主要是娱乐活动。那里有着三、五个剧场,轮换演出着青年所喜爱的音乐、杂技、曲艺、戏剧。暑天屋顶平台还放映露天电影。音乐茶座为劳累的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游艺场的电子游艺吸引着兴致勃勃的青年,摄影廊里展出着青年宫旅行社摄下的祖国山河的千姿万态。
被称为“大世界”特色的哈哈镜,现在配上其他光学镜,组成了一个“光学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霓虹灯的大字:“你是第几位了”。边上设置的数字管正随着进门的人流不断跳动,显示出你是第几位参观者。在电子人体秤旁标着:“看!地球对你的引力”。这些设想巧妙的语句,常常使人们一笑之后,印下了科学的道理。
上海自学青年咨询站也设在这里。许多名师在这里接受青年的咨询,为他们出主意,选课题,帮助他们自学成才。
你如果想学一些技艺,那么青年宫里也能为你提供方便。一期又一期的摄影讲座、书法讲座、灯谜创作学习班等等,把青年的工暇业余带往有益的活动中去了。
青年宫配合形势主办各种主题会。不久前举行了《祖国颂》专题活动。整个宫里用戏曲、歌咏、诗画、摄影、灯谜等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青年们既沉浸在欢乐之中,又受到一次“爱祖国”的形象教育。
青年宫为基层团组织举办联欢活动。每逢此时,宫里培养的文艺骨干和厂里的青年服务队都大显身手。美术爱好者在“为君画像”,书法组在“为君写座右铭”,还有“为君篆刻”、“为君理发”、“为君裁剪”……名目众多。在这里不计报酬为大家服务的青年都有着自豪感。人们赞扬说:“雷锋精神回来了。”
目前我国文化娱乐设施不十分普及,而有些文化站、俱乐部却搞得冷冷清清,甚至有的馆址被移作他用,这多么可惜。发挥发挥文化娱乐设施的作用吧,它对于我们四化建设和提倡文明礼貌是会有贡献的!


第8版()
专栏:

母亲
江苏南京 孙友田自从母亲给我穿上她做的布鞋,我便开始了在大地上的旅行。我会走路,增添了她的忙碌,夜半了,还守着那盏小小的油灯,为了我一双爱动的赤脚,常常熬红她两只明亮的眼睛。鞋面,是她织的粗布,鞋底,用她纺的线绳。为了我能踩碎带刺的蒺藜,她的纺车呵,常常摇碎三更……她喜欢一面做鞋,一面看我写字,我的字哟象她的针脚那样齐整。她用累了一天,仍不闲着的手,把我的道路铺得那样平。我长高了,布鞋也越做越大,她俯身去取鞋样,白发映入我的眼中。我知道她熬了多少心血,她知道我走了多少路程……


第8版()
专栏:

言教与身教
旭席
《晋书》记载:“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这是说陶侃之母拒绝接受公物。“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彻所卧新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这是说陶母截发招待客人。
文章虽著墨不多,但陶母教育其子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范逵说的“非此母不生此子”,说明陶母平日对陶侃品格上的感染、教育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作家长的读读这样的短文,颇有教益: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儿童抚育和教养水平,在“五讲”“四美”活动中也可做到言教、身教,为孩子们起表率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