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雕塑艺术放异彩
李家渔
从罗马尼亚东南部的县城布泽乌驱车西行,一路鲜花夹道,远近岗峦起伏,半小时后我们便到达莫古拉露天雕塑创作营地。从车上举目眺望,只见道路边,溪流畔,树林间,草坪上,都散落着一尊尊大小不同、千姿百态的白石雕塑,使人感到已置身于雕塑艺术之林。下了汽车,面前出现一座高约五米的妇女塑像。陪同参观的贝内什同志告诉我们,这件作品,表现罗马尼亚妇女按照传统的民族风俗,手捧面包和盐,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
莫古拉雕塑创作营地是罗马尼亚好几个露天雕塑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集中地代表了罗马尼亚当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和成就。每年夏末秋初,当莫古拉风景区游客如云的时候,一年一度的雕塑创作展览开始了。由罗马尼亚雕塑家协会、共青团中央和当地有关部门评选出来的16名代表不同年龄和风格的优秀雕塑家聚集到了莫古拉。事先从附近采石场运来的16组大小、形状和数目不同的石块通过抽签分给了每一个人。然后,他们在一个星期日的同一时刻开始工作。创作时间规定为一个月。到期之后,举行一个庆祝仪式,对参加创作展品的人颁发奖状和证书。然后,所有作品作为永久性展品保留在原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艺术家们在这营地聚精会神,有时甚至夜以继日地工作。先完成作品的人,主动帮助自己的同伴,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集体主义和互助精神。
我们来到一尊名叫《尼亚加夫人》的雕塑前。艺术家雕塑的这位妇女身躯洁白、修长,脸上露出英俊刚毅的神采。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一位花木兰式的人物。在外敌入侵、祖国危亡之际,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前线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大公嘉奖她,并在发现她是女子后将她聘为儿媳。
在一片林木葳蕤、绿草如茵的山坡上,题名《布伦科维亚努捐躯》的作品塑造了罗马尼亚历史上又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们看到,一块高达三米许的石头上雕刻着一位须发飘然、满脸正气的老人;右侧一道白石短墙,上面刻着四个面孔纯真的孩子。这位老人便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罗马尼亚公国的大公布伦科维亚努。由于外国列强对罗马尼亚进行了卑鄙的侵略阴谋活动,布伦科维亚努全家被掳至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苏丹胁迫他纳贡称臣并背叛自己祖先的宗教信仰,否则就要杀死他全家。布伦科维亚努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残暴的敌人当着他的面杀死了他的四个子女,最后把他也杀害了。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慷慨捐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这种威武不屈的气节至今对罗马尼亚人民仍然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是罗马尼亚雕塑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一种表现。莫古拉附近盛产适合雕塑的白色大理石。从古代起,当地人民就开始从事石刻工艺。在布泽乌市博物馆里陈列着已有两千年历史的石刻工艺品。在社会主义年代,罗马尼亚雕塑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在这个露天雕塑展览上,展出的许多作品不仅含义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使参观者流连忘返。一块两米多长的石头和两块小石头被艺术家创作为一件题名《牧羊人》的作品。长石被雕凿为一个拄着手杖、身披羊皮袄的牧羊老人,半没在他前面不远的草丛中的两块圆鼓鼓的白石,象征着两只羊羔。我们还看到,有一个雕塑家将六块约50厘米见方的石头全刻成椭圆形,成直线地放置在一道斜坡上,远远看去活象几滴正在向下滚动的晶莹水滴。我们不禁暗暗赞美这件题名《涓流的形成》的作品确实别具匠心。
当我们离开莫古拉露天雕塑创作营地时,春雨初停。山岗青翠欲滴,野花如火如荼,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这一展览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罗马尼亚雕塑艺术为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一个写照。众多的优秀雕塑作品,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必将在这片“美如花冠”的国土上,在罗马尼亚民族艺术宝库里放射出愈益夺目的光彩。(附图片)
祖先尼古拉·帕斯库作


第7版()
专栏:

神奇的花朵
——英勇的波兰民族
穆立立
波兰人的祖先曾经是古代斯拉夫人的西支。公元九世纪与十世纪交替之际,在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流域的西斯拉夫人的部落经过相互斗争和结合,开始建立了最初的国家组织。在十世纪末和十一世纪初,大波兰地区皮亚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和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合并了大部分波兰土地上的部落,形成了统一的古波兰国家。它的居民被称作波兰人。现代波兰民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1978年的统计,在波兰全国3,500万人口中,波兰族占到98.5%。波兰人还分布在其它许多国家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愿忍受国内的民族压迫,特别是在历次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总有大批波兰人迁往国外,估计现今约有一千万波兰人住在欧美各国。
在异族统治下的一百多年中,波兰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生存,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举行了多次起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波兰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大贵族的斗争,认为波兰人民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是一个“光辉的榜样”。正是在论述波兰民族英勇的解放斗争时,他们提出了
“谁也不能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受惩罚”的光辉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特别强调了波兰民族在反对当时作为“欧洲宪兵”的沙皇俄国的斗争中的特殊作用。流亡和迁居世界各地的许多波兰人也参加了所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他们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流过鲜血,在法兰西第一共和的旗帜下战斗过。他们曾为巴黎公社提供优秀的将军和士兵,在十月革命中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动员欧洲工人阶级支持波兰人民1863年的一月起义时指出,这一支持不仅是“由于对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同情”,而且也是由于“波兰的地理、战略和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同时还因为波兰人是以“全世界的革命战士身分进行战斗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波兰人民英勇斗争,经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有力支援下赢得了解放。年轻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就把1944年7月22日定为国家复兴节,以永远纪念这个波兰民族解放的日子。
波兰民族也是勇于探索的民族,它为世界贡献了哥白尼、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巨人。有人从肖邦的玛祖卡和波洛涅兹舞曲中感受到波兰民族对乡土的热爱和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的精神。波兰文学界的光辉代表密茨凯维支在他的诗中叙述了一个动人故事:勇士出征去了,他的妻女在沙俄大军逼近而又无力自卫的情况下,为了不受凌辱,变成了神奇的花朵,入侵者中谁要敢于把它采摘,“病魔就一定要将他折磨,愤怒的女神也要将他照顾,发号施令的是那无情的花朵”。那鲜艳美丽然而却能无情惩罚侵略者的花朵,难道不是诗人对波兰民族性格最好的写照吗?(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丹麦的民间中学
李柯
从哥本哈根市往北,坐汽车走上半个小时便是一片讲究的海边住宅区。这里除了一所普通中学外,还有一所专为成年人办的克洛奇罗普民间中学。作为丹麦正规教育的辅助和补充,这种民间学校一百多年来做了不少工作。
克洛奇罗普民间中学比较年轻,创办于1950年。开设的课程有:欧洲思想史、共同市场、音乐、戏剧、心理学、电影、艺术和工艺美术。和其他民间中学一样,教员来自各行各业,并不都具备专门的教学资历。这所学校的教员就包括律师、社会工作者、电影导演和神学家。
各个民间中学有不同的侧重面。克洛奇罗普是要学生做个好公民,对社会有责任感,而不是急于参加政党。有一所离哥本哈根不远的民间中学就只收女生,专门研究妇女问题,也教缝纫和手工艺。也有侧重音乐的民间中学。丹麦共产党办的红色民间中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有一所最著名的国际人民学院,各国学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也来学习经济发展、妇女权利、军备竞赛这些课程。
各个民间中学都是住校,每次大都为期17个星期,一年举办几次。每次只招几十个学生,很少是超过90人的。学习方法是看书、讨论、辩论,不考试,也不记分。有的课可以选修,有些主要辩论课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教员的大部分时间,包括吃饭,都同学生在一起。据说丹麦人的天性爱与人辩论,因此这种教员整天与学生在一起的住校的学校,使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能有机会待在一块辩论。
丹麦从1814年就规定14岁以下的儿童接受免费教育。但是在这个95%是自耕农的国家,实际上许多孩子要整天干农活,没法正规学习。1840年起开始设立民间中学,为了给农村青年能在农闲间隙有学习的机会。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93%的学生仍来自农村。近年来由于农业劳动的机械化,劳动力大大节省,孩子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民间中学逐渐成为大约十分之一的丹麦人进行深造的场所。目前上学的多一半来自城镇。每年参加全天上学的大约一万人。
现在丹麦共有90所各种各样的民间中学。对有财政困难的学校,丹麦政府负担85%开支。丹麦人颇为他们有特色的民间中学而自豪,但也只有在丹麦才能找到这种把辩论作为一种主要学习方法的学校。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未来食物展望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为过去二十年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而粮食产量仅增加了40%。目前,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在挨饿。预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增加一倍。怎样才能使这么多的人都吃饱呢?
控制出生率是个有效的方法,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由于政治和宗教上的原因,计划生育还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地实行。通过开垦生荒地或改造沙漠来增加粮食产量,在有些地区固然可以,但经济耗费十分惊人,前者需要每年增加五亿吨肥料,后者仅生产一块面包就要耗三、四吨水,显而易见,这些设想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大规模地付诸实践的。
要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出路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威力。目前,科学家们除了继续努力研究如何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肉蛋禽产量以外,还在两个新的领域探索增产食品的途径:一是研究将食品生产中过去废弃不用的副产品转变为可食物品,二是创造新的食物。
向海洋要食品。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目前只提供人类食物的2%。要使海洋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品,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和改进鱼类产品。一些国家已经摸索出几种新的捕鱼方法。日本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训练饵鱼来增加捕鱼量。信号一发出,受过训练的“带头鱼”就会率领鱼群游入鱼网。美国训练海豚聚集鱼群增加捕获量的方法,也颇有成效。此外,人工养殖也是增加鱼类供应的捷径。到1985年,人工养殖的鱼类可使市场供应增加三倍。深海鱼过去被认为味道不佳而很少食用,只用来制喂牲口的鱼粉,将来也要成为主要的营养来源之一。仅这一项每年可多为世界供应五千万吨鱼。这意味着蛋白质供应可增加三千万到三千五百万吨。
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海藻也将成为厨房里的佳肴。淡水养殖的海藻蛋白质含量可达70—75%,而鸡蛋的蛋白质含量只占60%。各种新鲜的、冷冻的和干制的海藻在未来的食物中将占重要地位。
许多人喜欢吃肉,但肉类中的蛋白质含量是较低的,如牛肉,仅含有16%的蛋白质。而且喂养、屠宰牲畜耗费巨大。因此,有人认为肉类在未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要下降,而逐步被肉味蔬菜蛋白质所代替。日本的一家公司已经用一种类似小牛肉纤维质的鱼粉生产出一种“海牛肉”。英国一家公司从蘑菇里提炼出来的蛋白质制造代用肉。目前,为减少生产肉类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人们正在培育少脂肪多肌肉的牲畜。
此外,一些国家正在研究用化学方法合成食物。有的科学家正研究用细菌群体生产替代肉,其蛋白质含量达80%,而成本却比肉类低廉得多。
各国还普遍注意利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例如通过改进技术,将过去在制造乳酪、酪蛋白和某些牛奶蛋白以及啤酒生产中的下脚料回收加工,变成可口的食品。在某些国家,屠宰后动物的血液往往被废弃,有些国家则加以食用。其实,牛的血液占其重量的六分之一,含有15—20%的蛋白质,比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还高,还含有脂肪、糖等成分,只要滤掉其中的碳和钠,就可成为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另外,用于孵小鸡的鸡蛋中过去每年有5%由于未受精而报废,现在通过新技术事先检验,这些和另外5%有疵缺原来被剔除的鸡蛋都能收回食用。
以上的材料说明,通过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广开增加食物的途径,是大有可为的。人类的未来,不但能吃饱,而且可能比现在吃得更好、更经济。任何悲观的论调、无所作为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季力群


第7版()
专栏:

静静的科威特
张颖生
来到海湾西北岸的科威特,首先得到一个印象是静。这个盛产石油的国家,平均国民收入居世界首位。城里车如流水,市面繁华,但并不显得嘈杂、喧嚣,而是十分安静。
科威特全国大约有60万辆汽车,几乎平均两个人就有一辆。特别是首都科威特市,车辆更多更集中,上下班的时候,汽车一辆接一辆地在马路上奔驰,象一条条滚动的长龙。但是,在汽车拥挤的街头,除了汽车马达声和车轮磨地发出的沙沙声外,很少听到那令人烦躁、讨厌的喇叭声。
科威特人认为,喇叭噪音和喧闹声不仅刺耳难听,而且影响工作和生产,有损人体健康。保持安静,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
科威特没有禁止汽车鸣笛的禁令和标志,但开车人都尽量少鸣笛。这除了人们的文明礼让外,也有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科威特马路路面较好,顺行道和逆行道是分开的。城里的主要干线有快、中、慢车道,汽车根据车速择道而行,要改变车道就亮方向指示灯,用不着按喇叭。交叉路口除了立交桥之外,还有许多大转盘,各路车辆驶到那里时都自动减速,打开方向灯,顺着转盘转到各自要去的路线,也很少听到喇叭声。在狭窄的小巷拐弯处看不到对面来车时,必要的鸣笛也常常是发出轻而短的喇叭声。遇到街上有行人时,汽车司机也常常不鸣笛,而是自动减速,甚至停驶,让行人走过后再加速前进。
车静,人更静,在科威特很难听到人们大叫大嚷的喧闹声。在街头、商店、超级市场里都给人一种静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参观科威特举办的书籍展览,时值科威特的新年,加上阳光明媚、清风宜人,人们扶老携幼而来,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然而在集聚着几千人的展览大厅里,既无人喧哗,也未闻小孩哭闹。人们静静地观看,静静地选购,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休息,轻声细语地交谈。
科威特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正拔地而起。但是在建筑工地旁,既听不到建筑机器的轰鸣声,也听不到人们的嘈杂声,水泥是从远处搅拌好运来的。一幢幢高楼好象也是静悄悄地矗立起来了。在科威特人的生活中,是不是没有热烈、沸腾的场面呢?当然不是。例如在观看足球比赛时,歌声、喝采声、对失球的惋惜声,真是震耳欲聋。但是,这种情况只发生在运动场里。人们走出运动场,就听不到那嘈杂声了。(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牛顿的一绺头发
伟大的英国科学家依撒克·牛顿死因于多种疾病。然而他的死因多年来人们并不很清楚。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们编写出版了《伦敦皇家协会记事和回忆录》一书,其中有关回忆牛顿的文章讲到,牛顿由于日夜坚持研究试验,大量有毒物质毒害了他的肌体,使他晚年重病缠身。当时在牛顿的实验室里弥散着多种有毒物质,但缺少防护器具。长期以来,牛顿在加热各种金属和打开熔化金属的坩埚时,没有使用必要的防护面具,连双手也不加保护。那时的实验室也缺乏必要的通风系统,常年弥漫着对身体有害的各种气味。回忆录中还记述了牛顿的后代保存下来了一件珍贵的遗物——在牛顿死后从他头上剪下来的一绺头发。
后来科学家对牛顿这绺头发做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头发里含有铝、锑、汞和砷四种有毒元素。从此,才找到了牛顿病死的确切原因。鲁文(附图片)
关景宇 插图


第7版()
专栏:

“什么也没有”
——越南政治笑话一则
在越南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听说政府已发布命令,禁止在集会时呼喊胡志明主席的遗训‘什么也没有比独立和自由更为宝贵的了’”。
“啊?这是为什么?”
“因为集会的人们总是喊‘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
方 成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