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朝鲜通讯

好雨知时节
本报记者 周必忠 新华社记者 杨步胜
最近这些天,朝鲜进入梅雨季节。雨点纷纷扬扬,淅淅沥沥,撒遍高山平原,催促着田野里的庄稼拔节生长。人们不由得满心喜悦,连声称道:“好雨!好雨!”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甘肃歌舞团,乘着友谊的长风来到朝鲜,把大型历史舞剧《丝路花雨》奉献在朝鲜人民面前。这出舞剧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选材立意,风格独特而又新颖的舞蹈语汇,旋律优美、韵味古朴的音乐,诗情浓郁、画意盎然的舞台美术,一下子博得了朝鲜人民的赞赏。人们在沉醉之余,又一次击节称快:“好雨!好雨!”
中国的艺术家们6月6日晚在平壤刚刚演完首场,金日成主席便在6月9日下午破例地观看了他们演出的选段《反弹琵琶舞》、《印度舞》、《霓裳羽衣舞》、《盘上舞》和音乐节目。金主席称赞作品很出色,演出很精彩,并祝贺他们演出成功,同他们合影留念。金主席对团长王仲方说,你们的访问对我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必将为加强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金日成主席喜看《丝路花雨》,把朝鲜人民对中国艺术家们的友好热情推向了高潮。剧团在外地访问演出期间,即使在剧场内所有的通道都加满座位,剧场四周也常常仍然人山人海,场外的观众远远超过场内的观众。他们说,在外边听听音乐也好。在朝鲜同志的要求下,剧团延长了访问时间,增加了演出场次。从6月2日到7月5日,先后在平壤、清津、咸兴、元山、新义州等城市共演出19场,观众达三万多人。其间,朝鲜中央电视台还向全国播放了两次全剧的录相。凡是看过《丝路花雨》的人,无不交口称好。《劳动新闻》、《平壤新闻》、《劳动青年》等报纸,都发表专文推荐,指出《丝路花雨》继承而不泥古,学外而不生搬,把中国古代生活照现代人的美感要求表现出来,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称赞舞蹈动作“细腻而又热烈,潇洒而又柔软”、“演技稳健、内在而又有深度”。朝鲜艺术界的许多著名编导和演员异口同声地赞扬舞剧从编剧到舞蹈、音乐、舞美,都独具匠心而又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为深化主题服务。平壤龙北第二女中音乐教员崔大鹏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舞剧反映的虽然是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但我们一看就懂,因为我们的感情是相通的。
面对着盈耳的赞词,中国的艺术家们说,朝鲜人民如此喜爱《丝路花雨》,有着多种因素,有鼓励,有期望,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剧团的先遣组刚刚到平壤,平壤大剧场的副经理便对他们说:剧团一到,剧场完全归你们使用,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演出成功。血海歌剧团的舞台监督蔡明熙,总是自己到火车站拉道具,经常陪着装台、卸台干到午夜两三点钟。清津剧场的电工康胜日,为了赶装配电盘,连续打了五个通宵。咸兴剧场的同志拿出崭新的定音鼓供剧团使用。清津市艺术宣传队的舞台美术家全胜极把剧团的舞美工作者李明强拉到自己的办公室,以笔代嘴,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行笔谈。6月16日,剧团来到兴南化学肥料联合企业瞻仰周总理铜像,并为工人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每演完一个节目,工人们都要上台给演员们献一次鲜花。在元山演出时,江原道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金熙俊对剧团的同志说:“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我们道的山山水水就洒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鲜血。”朝鲜同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之深,给剧团的每一个同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们从朝鲜同志身上学到了许多高贵的品质。
在朝鲜的整个访问期间,中国的艺术家们还时刻注意向朝鲜的艺术家们学习。他们先后观摩了咸镜南道艺术团演出的歌剧《一个自卫队员的遭遇》、血海歌剧团的歌舞和万寿台艺术团的大型歌舞剧《乐园赞》。离开平壤前夕,他们又同朝鲜艺术界的著名编导、作曲家、舞台美术家、演员举行了座谈,学习了朝鲜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朝鲜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给他们今后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自然界的雨应时而降,报告着朝鲜今年有个金色秋天;中国甘肃歌舞团的《丝路花雨》知时而来,预示着中朝友谊之树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第7版()
专栏:连载

周恩来同志所倡导和体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
马列 王凝
说话算数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信”的美德。周恩来同志非常重视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他曾经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写下了“言必信,行必果”六个字。这是他自己在外交实践中始终遵循的格言。
新中国成立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恩来同志《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文章,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一时,周恩来同志又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就朝鲜战争问题向他郑重说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指出:美国军队正企图超越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但是,当时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命令美军越过了三八线,进逼鸭绿江。这样,中国人民就被迫奋起进行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争。
大家知道,我国过去曾经欠了苏联一笔外债,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抗美援朝时期苏联提供军火而形成的债务。对此,我们当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既然欠了债,就一定偿还。即使在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我们仍然千方百计地挤出钱来还债。到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宣布,“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140,600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138,900万新卢布,剩下的尾数1,700万新卢布,我们已经向苏方提出,用今年对苏贸易的顺差额中的一部分来提前全部还清。”周恩来同志的这一宣告,是怎样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我们是记忆犹新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至少在和我们的接触当中,中国外交家证明是完全可靠的”;“他们信守协议的意义和精神。正如周恩来喜欢说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周恩来同志办外交说话算数,已给许多国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种严肃的作风,维护了我们民族的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形成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
实事求是
外交的严肃性,不仅要求我们说话算数,而且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而周恩来同志也是实事求是办外交的模范。
让我们以中缅边界问题为例,看看周恩来同志的求实精神。为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周恩来同志亲自查阅了汉朝以来的有关历史记载,弄清了中国历代对中缅边境地区的管辖情况。他分析了搜集到的各种地图,弄清了各个时期地图画法的不同及其原因。他调查了十九世纪以来有关中缅边界的历次纠纷和交涉经过,弄清了边界未决问题的由来。他还研究了边境地区双方居民的民族分布、居住和耕作情况,以及处理边界问题的国际法论述和国际惯例。最后,他又把所获得的全部材料,同中缅两国的关系和我国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通盘加以研究。可以想象,这样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花费了他多少精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既考虑历史背景、又考虑当前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确定了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方针,并且通过同缅甸政府的共同努力,圆满地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为我国解决同其它邻国之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继中缅边界条约之后,我国同其它愿意解决边界问题的邻国政府都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周恩来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表现在,每当他发现违背我国对外政策的事情时,他一定立即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或补救,必要时还亲自向对方表示歉意,或公开对我们的有关人员提出批评,力求挽回对外的不良影响,维护我国对外政策的严肃性。1967年8月,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竭力煽动极左思潮造成的混乱情况下,发生了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严重事件。对此,周恩来同志多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被烧坏的房屋修好后,周恩来总理特意接见英国代办,对他们搬回去表示庆贺,并且指出,代办处是被坏人烧的,中国政府是反对那件事的,修复费用应由中国政府负担。对于一些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蒙受冤屈,周恩来同志得知后一一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并亲自向他们当面道歉。
周恩来同志最厌恶弄虚作假。当他知道我们有关部门曾在外宾参观游览的地方专门布置一些青少年打扮起来装作在那里游览时,他当着外宾的面严肃地批评了这种错误作法。
对于苏联领导撕毁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的背信弃义行径,周恩来同志怀着莫大的义愤。但是他对于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对中国人民建设事业的帮助,却一直给予肯定的评价。他指示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说明词里应该提到运用了五十年代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经验。周恩来同志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形成了新中国独创的光明磊落的无产阶级外交风格。
(续三)


第7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中国着眼于明天,探索未来
日本《每日新闻》驻京记者对中国的看法
日本《每日新闻》7月2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辻康吾发回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着眼于明天,探索未来——驳“文明的末日形象”的说法》,摘译如下:
看了从日本送来的杂志,发现有一篇文章写道:“中国没有明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曾经引以自豪的文明的末日形象。”我在北京居住了两年多,一直在用相当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中国的动向,但是即使是我,对这一结论也不得不感到愕然。
我认为,中国的现实过于复杂,它不仅有着眼于明天向明天挑战的各种可能性,而且至少在能够预测的将来,中国绝不会发生经过一番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后彻底崩溃的事态。
石油生产的不佳状况对于中国来说已成为严重问题。但是中国的石油生产并不在“激减”。1980年度石油产量是一亿零六百万吨。从原油生产近乎于零的建国初期的情况来看,毋宁说石油在中国经济中已经成了强有力的支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更使人不解的是文章对北京市内自由市场的描写:“看了自由市场的商品,使我感到吃惊,那里只有葵花籽、大米和花生米。好多人围在那里,我也探头望了望,原来是四只象是被人捉来的野鸡放在地上。”北太平庄、红桥、朝阳门等,无论到哪个自由市场,出售的商品,都有100到200种。从全国来看,北京的自由市场的规模还算比较小,尽管如此,已经相当兴隆了。
文章在谈到王府井大街的东风市场时说:“我没有进去看,但是据说商品只不过是罐头而已,与自由市场没有多大差别。”即使在1977年初,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东风市场的商品也有10,000种以上,估计现在有40,000种。象这样一些因传闻和肤浅的观察造成的事实错误简直太多了。
当然,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其社会及经济作出判断时,观察事物的人的主观对其结论有很大影响。
必须注意的是,本来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造成社会不安、威胁着体制的事件,但是并没有形成那么大的冲击,而且是“妥善”地得到了解决,在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很大的伸缩性。中国社会有很大的伸缩性,所以能够吸收日本社会所承受不了的冲击。其最大的实际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可以说就是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中国这个国家和党领导体制也没有崩溃。
第二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在三十多年的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众多的人民得到了相应的利益,这是事实。这一成果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并且在文革后,党重新确认“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对工人增加了奖金,对农民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对集体和个人企业实行奖励。通过这些办法,刺激了人民的积极性,大多数的人民也在这一新政策下把这些作为既得权益。这是不能否认的。
中国现在面临着的真正困难是从现在起到二十世纪末,必须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拥有十亿人口、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探索中把它建设成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全新社会。


第7版()
专栏:

确凿的罪行
邓润
越南当局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在柬埔寨战场上,悍然使用毒气、毒剂等化学武器,妄图以此来削弱民柬武装部队的战斗力,挽救越南侵略军的被动困境。
今年五月二日,当我们在梅莱山战线访问被民柬武装部队拔除的越军奥斯罗劳直升飞机场据点时,守卫在这里的民柬国民军某部战士,向我们揭露和控诉了越南侵略军的罪行。
奥斯罗劳直升飞机场据点面积约两平方公里,越军在一九七九年底修筑了这个据点之后,驻有一个团的兵力,成为奥斯罗劳地区主要前进支援和补给基地,经常出动大批兵力进行扫荡,对民柬梅莱山战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据点内只有一口水井,是唯一的饮水来源。二月十六日,在民柬武装部队的强大炮火轰击下,据点内敌人被打得惊慌失措,仓皇逃窜。敌人在溃逃前,向这口水井内投入了大量的毒药。当民柬武装部队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攻占这个据点后,不少战士曾误饮了井内的水而中毒。事后经化验证明,敌人投入井内的毒药是砒霜。在我们仔细察看这口水井时,由于气候炎热干旱,井内的水已被蒸发干涸,在井底面还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灰白色的微量结晶粉末。据国民军战士介绍,如遇雨存水时,在井内水面还漂浮一些白色气泡。
越南侵略者在柬埔寨境内,使用化学武器野蛮地屠杀柬埔寨人民,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仅从今年以来,侵柬越军在马德望省的诗梳风县、三洛县、奥德赛达地区、梅莱山地区、茶胶省基里翁县,以及菩萨省的列县等地,分别用飞机撒放化学毒剂,或用大炮发射毒气弹,或向水井、池塘、溪流内投放毒药,使不少柬埔寨军民被毒死,更多的是中毒受伤。
越南是《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的参加国,尽管如此,它还是在柬埔寨战场使用化学武器。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越南侵略者是一伙嗜杀成性的刽子手。
(附图片)
侵柬越军在奥斯罗劳直升飞机场据点内的工事残迹
邓润摄


第7版()
专栏:

巴士底狱和法国国庆
李南友
法国巴士底狱被攻占已经一百九十二周年了。
巴士底狱于1369年4月22日,由巴黎市民雨格·华勃里奥主持举行奠基典礼,1382年落成。它位于巴黎东南部,那时仅是个军事堡垒,最初的用意,并非为了把它作为监狱,而是用来抗击英国人,保卫巴黎。
在查理第六(1380—1422年在位)统治期间,它就逐步成了监狱。里面有八个高大的炮楼,四周深沟高墙,只有通过吊桥才能进去。这里主要关禁国王用密令逮捕来的人。相传第一个被囚禁在这里的人,就是那个亲手建造这个堡垒的工程师。这里曾关禁法国的一些大贵族和冉森教派教徒,如奥尔良公爵,尼摩尔公爵,也关禁过一些著名的学者,举世闻名的伏尔泰曾两次被关押在这里,福耳特耳也曾在这里度过一些岁月。由于对被囚禁的人实行严格隔离,这里只能同时关押42人。
巴士底狱是法国人民最痛恨的封建专制制度的象征。
1789年7月12日,当巴黎人民觉察到国王路易十六策划用武力驱散制宪会议的阴谋时,他们就立即行动起来。14日清晨,七八千市民不顾大资产阶级的约束,冲进残废军人院武器库,夺得了300支步枪。他们高呼:“到巴士底狱去!”那里藏有大量武器、弹药,城堡上已架起大炮,对准圣安东工人区。人们包围了巴士底狱,要求守卫司令德洛内交出武器,但他却下令开枪打死打伤一百多人。革命人民义愤填膺,架起大炮、云梯,冲入内院,占领了巴士底狱。占领巴士底狱的胜利,粉碎了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阴谋,拯救了资产阶级的制宪会议。7月17日,路易十六在50个制宪会议代表的监护下,来到了巴黎,被迫接受红、白、蓝三色帽徽,以示承认革命。在7月14日胜利的鼓舞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波澜壮阔地向前推进。
在1789—1791年间,巴士底狱被巴黎人民拆毁,并在其基址上建立了一个纪念塔,高100米,顶立金翅自由神像;在以前监狱的地方,还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大家在这里跳舞吧!”
1789年7月14日作为一个伟大的日子载入了史册,它象征着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被推翻,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开始。1880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把7月14日作为法国国庆节的正式法令。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所有法国城市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和阅兵仪式。
(附图片)
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油画)。


第7版()
专栏:

日、美、欧汽车战
西德《明镜》周刊(6月8日)的这幅漫画,生动地反映了日、美、西欧之间正在激烈进行着的大鱼吃小鱼式的汽车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