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家庭养鸡开始走向专业化社会化
黑龙江省哈、齐、鹤、佳四市家庭养鸡业的调查
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鹤岗四个城市居民和郊区社员家庭养鸡已基本上实现专业化、社会化。1980年,四个城市的商品养鸡户已发展到13,700户,养蛋鸡91万只,交售鲜蛋1,168万斤,占国家收购鲜蛋总数的70%以上。目前四个城市的商品养鸡户已发展到19,100户,比1980年增长38%,预计年末养鸡可达130万只,增长40%以上。
养鸡户发展快,收入高
这四个城市居民专业养鸡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不过解放初期户数很少,直到六十年代才出现大发展的局面,但十年动乱又遭到挫折。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专业养鸡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群众性的养鸡热潮遍布整个城乡,老养鸡户不断扩大,新养鸡户不断增加。
家庭办鸡场,一般开始都不搞基本建设,多是大屋养鸡,小屋住人,当年养鸡盈利,靠自己积累扩大生产。据齐齐哈尔市的调查,1980年国营鸡场每只鸡平均产蛋16斤,集体单位每只鸡产蛋14斤,养鸡户每只产蛋20斤。国营的不挣钱,集体的每只鸡盈利4到5元,养鸡户每只盈利10到12元。养鸡户的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养上百八十只鸡,“既看家又做饭,抱着孩子拣鸡蛋”,一年收入千八百元。这个市居民韩小芬,今年57岁,喂400只蛋鸡,每月净收入420元,比他家在外面的四个劳动力的总收入还高出一倍多。有人风趣地说:“她的收入比省委书记工资还高”。
从养鸡户发展到养鸡屯
养鸡屯,一般是指在一个生产大队范围内,商品养鸡户超过半数,养鸡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一年交售鲜蛋十万斤以上。
两年前刚刚出现养鸡屯,到1980年,四个城市已发展到17个,一千九百多家商品养鸡户,占到这些屯总户数的将近一半,养鸡十三万四千多只,交售鲜蛋195万斤,每屯平均11.5万斤,每户平均1,000斤。估计到今年年底,四个城市的养鸡屯将发展到41个,4,000户,养鸡33万只。
养鸡屯的发展突破了单家独户的界限,为实现社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为尽快普及科学技术,为养鸡户组织新的联合,为有计划地指导生产创造了条件;为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开辟了新的途径。
服务站正在兴起
随着养鸡事业的发展,这四个城市有一批养鸡服务站应运而生。
养鸡服务站的出现,是我国家庭饲养业走向社会化的起步,也是联合体的萌芽。养鸡服务站目前有五种形式:(1)国家办的。哈尔滨市的新华大队,有三百多家商品养鸡户,市饲料公司和食品公司分别在这个大队设立了饲料供应点和鸡蛋收购点,直接收蛋供料。(2)集体办的。鹤岗市的东兴大队自己成立养鸡服务站,承担一百三十多家商品养鸡户的供雏、供料、收蛋和技术指导任务。服务站把鸡蛋送到食品公司,由食品部门付给10%的组织费;把饲料运回来,每斤收用户五厘费用。(3)街道居民委员会办的。齐齐哈尔市浏园居委会1980年有一百家商品养鸡户,居委会成立鸡蛋代购点,代购的鸡蛋每斤由商业部门付给代购费六分。(4)集体和养鸡户联合办的。佳木斯市长兴大队的二百六十多家养鸡户和大队的种鸡场、孵化场、商店联合成立养鸡服务站,承担供雏、供料、收蛋和技术指导任务,服务站获得利润,养鸡户可参加分配。(5)个体经营的。哈尔滨市庆丰大队社员李显武经市食品公司批准为代购员,自备马车对102家养鸡户收蛋,供料到门,由商业部门付给7%的组织费。1980年收蛋一万八千六百多斤,净收入1,000元。服务的方式多是以合同形式,把养鸡户和孵化场、饲料公司、食品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服务站的建立,为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劳动效率创造了条件。
联合体开始出现
目前这四个城市已开始出现联合体。联合体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属于劳动互助,有的属于技术合作,有的是经济联合。佳木斯市的长兴大队,是以216家商品养鸡户为基础,以养鸡服务站为核心组成初级联合体,由养鸡户选举产生联合体的管理人员。参加联合体的养鸡户除享受统一供料、供雏、收购产品和技术辅导外,还可得到经济扶持和利润分红。这个联合体预计今年经营鲜蛋和饲料可盈利1.5万元。经干部和养鸡户讨论决定,把盈利的三分之一按交售鸡蛋多少分配给养鸡户;三分之一留给大队参加当年统一分配(因为联合体的底垫和养鸡户的饲料地是大队和生产队提供的);三分之一留给联合体用于扶持生产。联合体把养鸡户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成为类似工厂与车间的关系,养鸡户感到有了依托,解除了后顾之忧。当然这个联合体还只是个雏型,尚待进一步完善。
引起了深刻变化
我们走访不少养鸡户和养鸡屯,看到这里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农民家庭养鸡的地位变了,由家庭副业升为主业。养鸡的收入已成为家庭整个经济收入中的主要来源。过去家庭养鸡是为了买油、盐、酱、醋,解决个零花钱。现在养鸡则是为了建新房、娶媳妇、买电视,解决整花钱。一般养鸡屯的社员家庭养鸡收入都占集体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大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家庭养鸡由自给性小生产变为社会性商品生产。一般养鸡户交一次蛋都是几十斤、几百斤。养鸡专业户生产的鸡蛋,几乎全都成为商品,一般的破损蛋就够自己吃了。
农民几千年来的落后生产方式改变了。那种象桌子高的土鸡窝、产蛋不多的土种鸡和“老抱子”孵鸡、散养散放、自然采食的土办法,在这些地方都不见了。看见的都是明亮的鸡舍、优良的鸡种、电气孵化和混合饲料,有的平面饲养,有的立体笼养,养鸡都很讲经济效果。昔日的老太太养鸡不算帐的情形不见了。
农民中出现了“科学热”。不少农民真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学习钻研养鸡技术。他们都很注意选择鸡种和调配饲料,一般都能说出几个品种的特点,有的为了解决饲料中缺钙问题,全家动员起来砸骨头给鸡吃。有的在育雏时加喂牛奶、鱼肝油和多种维生素。有些养鸡户在搞科学实验。不少老养鸡户成了义务技术辅导员。
发展养鸡户给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了一条出路,增加了一个肥料来源。安排城市待业青年多了一个门路。许多困难户由于养鸡富裕起来了。哈尔滨市郊区新华大队的156个养鸡户中已有八十多户由于养鸡富裕起来。这四个城市都出现了一些养鸡“冒尖户”。哈尔滨市居民李秀菊,以前全家七口人靠一人6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住在一间半的破草屋里,每年国家都要补助二百元左右,1973年春借了三百元钱买鸡雏,育成母鸡70只,一年净收入八百多元。以后,每年养鸡一、二百只,净收入一、二千元。到1980年发展到350只,交售鲜蛋5,000斤,净收入三千多元。近两年建了65平方米住房,80平方米鸡舍,儿子找上了女朋友,计划明年养鸡1,000只,交售鲜蛋1.8万斤,净收入一万元。
农业部畜牧总局 李勇 黄景光
黑龙江省畜牧局 康宝中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短评

可喜的进展
我国农村历来有家庭养鸡的传统,这项家庭副业所以经久不衰,是和我国农村的具体条件分不开的。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推行,养鸡业开始从家庭副业中分离出来,向着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出现了集体的和个体经营的养鸡专业户,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商品率大大提高,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收入也大为增加。在一些搞得好的地方,市场鸡蛋供应充足,群众十分满意。这是农村禽蛋生产一个重要的新发展。
前几年,为了解决大中城市的鸡蛋供应问题,曾经一度提倡建设大型机械化养鸡场,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现在看来,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一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的机械化养鸡场是可以的,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村(包括某些城镇)剩余劳力发展养鸡专业户,应当是主要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这是切合我国国情,多快好省发展禽蛋生产的一条路子。今天的调查报告,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农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两年实行生产责任制,社队一般又节约出三分之一的人力。如何利用好这些剩余劳力,是一件关系农业全局的大事。包括养鸡在内的各项多种经营向专业化发展以后,它不但能容纳大量辅助劳力,也将吸收许多主要劳力,包括一些有技术专长的劳力。所以,农村各项多种经营专业户的出现,既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增长,也为农村剩余劳力开拓了一条宽广的出路。
加快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逐步把小商品生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是建设农村经济的一项根本任务。哈尔滨等四个城市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实例。我们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学习这些好的经验,探索加快发展养鸡业和其它各种多种经营的路子,为城乡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


第4版()
专栏:

专业承包责任制富了集体有利个人
“养鸭世家”养鸭七月获奖近五千
本报讯 一位名叫王阿标的社员,最近成了上海嘉定县安亭公社的“新闻人物”。他率领儿女三人,从去年10月接手经营季家生产队养鸭场,到五月间已为集体挣得八千五百多元利润,为自家挣得奖金4,900元。
王阿标五十开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然而,去年10月他却做了一件使他的同乡吃惊的事。
生产队有一个养鸭场,因为养鸭辛苦,要冒风险,谁也不愿承包经营。王阿标却把这件事揽了下来。这还不算,他还和队里订了全奖全赔合同。合同规定,由王阿标一家承包饲养5,000只填鸭、一批本地鸭和一批白洛克鸡,全年上交给集体12,000元利润(比上年多交1,000元),超过部分全归承包户;但如果不足12,000元,也全部由承包户赔出。
七个月后,王阿标售出最后一只填鸭,生产队给他记上了4,900元奖金。消息传出,轰动了乡村,许多人跑到鸭场向他讨教经验。
王阿标家三代养过鸭,人称“养鸭世家”,的确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并不是他取得成功的唯一“法宝”。
王阿标订下承包合同是下了决心的,他拿出了积蓄多年、准备盖房子的5,000元钱,暗里作为订合同的“垫底”,万一完不成指标,准备全部赔出;七个月来,他全家住在鸭场里,没睡过一个好觉,一家人没同坐在桌边吃过一顿饭;三家亲戚办喜事,王阿标都没去吃喜酒;三九天里,王阿标每天半夜起来给近千只鸭挨个儿填食;为防止河中尖利的冰块戳伤鸭子的胃部,他和女儿一起把河中的冰敲碎……
眼下王阿标的鸭场里还有一批本地鸭和白洛克鸡没有售出。在合同期余下的四个月时间里,王阿标有充分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绩。他的成功,使安亭公社的干部看清了专业承包责任制的威力。
《解放日报》记者 张志远


第4版()
专栏:

甘肃省兰州市陈坪公社东湾六队养鸡专业户高学兰,从实践中掌握了一套科学养鸡技术,每只莱亨鸡平均年产蛋二百个以上,去年获得纯收入二千多元。  新华社记者 李生才摄


第4版()
专栏:

冠县县委加强调查研究
采取分类指导办法加强和完善责任制
山东省冠县县委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全县棉花亩产达到153.5斤。粮食亩产由1979年的536斤增加到637斤。社员人均收入由54元增加到150元。
从去年开始,冠县的三千多个生产队普遍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其中有专业承包,定额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联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冠县县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各种责任制形式各有优点。在实行过程中,又各自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在加强和完善责任制时,必须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
针对实行定额计酬责任制后程度不同存在“小呼隆”、“吃二锅饭”的问题,县委总结推广了沙阎村大队的经验,从种到收建立固定的个人岗位责任田,使定额管理责任到劳,联产评奖。这样一来,责任明确,利益也比较直接。
对于大多数实行联产到劳或联产到户的生产队,县委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帮助他们集中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变单纯按劳力或按人头承包耕地为以劳为主,人劳结合承包耕地。二是合理定产。县委推广了清水公社按近三年平均产量并参照历史最高产量定产的办法,一方面定产留有充分余地,使社员有产可超、有奖可得,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定产过低,使集体分配流于形式。三是在奖罚标准上提倡“阶梯奖”,即超产在一定幅度之内,实行比例奖,超产超过一定的幅度实行全奖。鼓励社员千方百计创高产,增产增收。
在少数实行包干到户的“三靠队”,除了强调有关规定之外,重点解决了适当扩大公共积累,发展集体经济的问题。在今年落实生产计划时,搞包干到户的队都落实了统一投资。定产部分之内的生产投资由集体解决,叫做“队包定产,户保超产”,并随着公共积累的逐年增加,逐步增加生产队投资比例,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新闻研究生 李明英


第4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不畏艰险的人
——记辐射育种工作者袁朝昆
袁朝昆今年四十二岁,是四川省宜宾地区农科所的农技师,瘦高个子,不善言词,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喜欢实干的人。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搞辐射育种工作二十年来,积下了上千个品系的稻种。
放射性照射种子,能使种子产生变异,改变种子的结构、成分和育性,但若照到了人,将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最初跟袁朝昆一起搞这工作的六个同志,都先后改行了,但他却不顾个人安危,在放射室度过了二十个寒暑,并且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医生检查他的身体,发现他的白血球比正常人增多三四倍,时常冒汗、发高烧,怀疑他有病,劝他趁早改行。可他想到原子辐射育种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科研项目,国内同行单位为数不多,总是毫不介意地说:“我搞了那么多年原子辐射,现在刚刚摸到点经验,怎么舍得丢开呢?”
袁朝昆乐于探索、勇于创新。1972年,他看到黑麦免疫力强,抗倒伏,而小麦产量高,易倒伏,于是大胆设想:将黑麦和小麦杂交,吸取双方的优点。黑麦和小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系。袁朝昆利用辐射处理的方法,终于使它们杂交成功,亩产达六百斤以上。他培育成功的宜辐糯一号,也是别出心裁地采用单株活体照射的方法搞出来的。他运用高剂量诱变照射的办法,使籼稻诱变成早熟、高产的糯稻,此品种经四川省12个地市五千多亩田试验鉴定,亩产都在800至1,000斤,大大超过当地糯稻的产量,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并作为良种在全省推广。多年来,袁朝昆在其他同志协助下,利用钴源辐射处理了水稻、小麦等原始品种79个,育成4个新品种。他培育的中籼稻202和晚稻316,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均名列前茅。他培育的耐寒晚稻501,使从未种过水稻的高寒山区也获得亩产七、八百斤的好收成。此外,多年来他还为云南、贵州、湖北、青海等省的220个单位照射种子六千多斤,果树枝五千多条,菌种、禽蛋、酒类、中药材等近六百个品种,五千多个盆钵。
袁朝昆1958年毕业于四川万县地区农校,后来参加过两个月的原子能和平利用训练班,数理化基础不算好。但他以顽强刻苦的精神,先后读了数量遗传学、辐射遗传学、辐射化学、辐射细胞学、数理统计学等大量书籍。同时一门心思钻进辐射育种室。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成了一名从事钴源照射、计量、课题设计的多面手,现在是四川省放射学会的理事。最近,宜宾有个单位要设计一座50万克镭当量的钴源辐射室,请别的单位需花7,000元的设计费,设计出来还不敢保证施工。后来找到袁朝昆。他凭着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多年实践的经验,没几天就设计了一个方案,分送全国13个单位鉴定,都认为设计经济、保险、有创新。现已批准施工。
现在,袁朝昆想运用“拉郎配”的办法,把多年通过辐射育种培育出来的“偏才”种子,聚合杂交成“全才”。去年他搞了一个粒重遗传力试验,初步获得了成功。
本报通讯员 徐业尹 杨亚光
新闻研究生 罗茂城


第4版()
专栏:来信

种子繁育供应渠道不宜“一刀切”
最近到阿城、呼兰等县,听到一些社、队对种子问题反映很强烈,主要是数量不足,质量差,价格高。
现在,全国普遍实行“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从总体上看,这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有益的。但是,目前,由于我们各级种子部门大都是刚刚建立,经验不足,问题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种子繁育、供应渠道上由种子部门一家经营,则不能适应种子供求的现状。
我在阿城县一个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队田间里,看到从种籽部门买来的“龙单二号”玉米种子,虽然经过筛选,但仍夹杂着不少土块、石粒、玉米穰子等杂物。据社员们反映,今年从种籽部门买来的玉米种子,发芽率很低,一般在60%左右,最低的只有42%,而每斤价格却高达五角五分。为了保苗,必须加大播量,这就增加了农业成本。就是这样的种子,供应数量也不甚充足。对于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社队困难则更大。如机播玉米,每穴只能下一两粒,种子发芽率低,就会造成严重缺苗。呼兰县莲花公社过去是省、地、县种子工作先进单位,所制的种子不但能自给,还支援外社队。但今年不行了,玉米种子也需靠“上边”下拨。想自己繁育良种,由于得不到“自交系”,而一筹莫展。建议对有条件的社队,允许继续实行“四自一辅”(即自选、自育、自繁、自用,由国家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办法。据了解,不少地方这样做效果较好,同时积极稳步地推行“四化一供”的方针。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黑龙江松花江地区农机局 张志


第4版()
专栏:来信

假充良种 坑人不浅
最近,在我旗附近的树林召公社万太兴和三倾地两个生产队了解到,去年10月中旬,两个持有“湖北省汉阳蔬菜良种场”介绍信的人,到这两个生产队推销蔬菜种籽,声称他们拥有的18种种籽,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亲本来源,并印有“蔬菜杂交优良品种说明简介”。两个蔬菜生产队买了不少菜籽,仅三倾地一个生产队就买了价值近二百六十元的菜籽,准备栽培四十多亩蔬菜。今年开春,菜农高兴地先将“快速早生甘蓝”入土育苗,结果出来的却是油菜秧苗。这一下,才知上当受骗,于是其它品种也不敢入土了。生产队长唉声叹气,社员怨声载道,大家说:“骗走生产队几百元菜籽钱是小损失,影响了伊克昭盟东胜地区市民吃菜可误了大事。”
我想,既然是汉阳蔬菜良种场派出来的人,就不应该欺骗菜农;如不是汉阳蔬菜良种场派出的人,那么,来人携带的介绍信、品种说明简介、付货发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内蒙古达拉特旗农办 苏文
(据湖北省汉阳县县委办公室来函说,汉阳县根本没有“蔬菜良种场”这个单位。——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