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七个鸡蛋与千斤粮食百斤皮棉
——介绍受农民欢迎的华容县《科学种田》小报
在湖南华容县采访期间,几乎天天听到关于县农业局办的《科学种田》小报的传说:
南山公社桥梁大队社员蔡连科,自己和两个中学毕业的孩子都不懂科学种田。听人说《科学种田》小报是作田人得力的“科学顾问”,就到供销社卖书的柜台去买,没有买到;又到公社邮电所去买,也没有;打听到小报是县农业局办的,就在5月15日清晨,赶几十里路到县城花七角钱订了一年。
塔市公社和湖北省搭界,不少社员在湖北省有三亲六故。5月份以来,一些过去只逢年过节才来往的亲戚朋友,十天半月就来一次,原来他们是为索要《科学种田》小报而来的。
华容县的《科学种田》小报创办刚两个月,就发行到47,000份,差不多每十户社员有四户订它。
传说和发行数字说明,这张八开、旬刊、每年报费只要七个鸡蛋钱的《科学种田》小报,受到了华容县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喜爱和欢迎。它是怎样办起来的?有些什么特点?农民为什么喜欢它?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科学种田》编辑部。
县农业局办公室的同志一听来意,冲我笑了:“哪是什么编辑部呀!一共就两个同志,原来都是做农业技术工作的,现在组稿、写稿、编审、排版、校对、发行以及给读者回信,全都由他俩包了。郭华翰同志,六十岁了,今天不在,你找陈力同志谈谈吧!”
陈力同志,四十九岁,身体瘦弱,他放下手头正办的事热情地接待了我。谈起这份小报,满怀感情。他说:“创办这个小报,不是谁突然心血来潮,而是县、局领导和农业科技干部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接着他一气讲了几件小事:
今年初,县委副书记、县长卢坤山同志和农业局长来到新建公社和平大队,调查了解实行联产到劳后的新情况、新问题。妇女主任、植棉“土专家”丰腊梅对两位领导同志说:联产到劳以后,一些不怎么会种田的社员着急了,到处求人指教。去年棉花生产,从种到收,特别是打药治虫、整枝打杈阶段,社员们一有空就去找她,问药什么时候打,水怎么往药里兑,果枝怎么留,疯杈怎么去,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简直把她家的门槛都踩烂了。白天她在路上走,有人拦路问;她在地里干,身边一群人。她说:“去年还只是旱土作物联产到劳,今年又加上水稻联产到劳,社员们学习科学种田的劲头比去年还高。我只有一张嘴巴一双手,这怎么好,请领导快想办法吧!”
塔市公社农技干部王东才,今年春节后,天天被请去讲科学种田,开高产“处方”,到元宵节一共讲了15堂,后面排队“挂号”的还有四十多。有的挂上了“号”还怕不保险,拉着老王说:“王科学!你去我屋里讲,有烟抽,有肉吃,有酒喝,亏待不了你!”各公社农技干部都面临这种情况,真是“门槛踏破,衣角扯破,嘴皮讲破”,还顾不过来。
陈力同志本人到去年就实行水稻联产到劳的南山公社农科四队调查。一些社员满有信心地告诉他:
“去年早稻亩产八百多斤,今年要搞它一千斤!”他问准备采取哪些增产措施,社员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每亩下它100斤碳铵,5,000斤绿肥,8,000斤土杂肥,反正‘礼多人不怪’。”老陈告诉社员,施肥要讲科学,氮磷钾要有比例,否则肥多不一定增产,增产也不一定增收。社员一听急了:“那怎么办呢?谁知道氮磷钾各该多少呀!”老陈答应给他们搞个合理施肥的资料,社员们高兴了,说:“那好,我们等着!”
从陈力同志的介绍中知道,华容县委、县政府、农业局的领导同志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就是从这些实际情况、群众呼声中得到启示的。他们感到,农业科技工作必须适应联产到劳以后出现的新形势,切实满足社员群众学习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增贡献的目的。这就要想方设法,尽快把科学种田的知识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社员手中。于是,他们从印资料想到办报纸,决定创办一张以普及农业基础知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交流农业生产经验,辅导农民科学种田为主要目的的报纸。经过短时间筹备,《科学种田》第一期在4月10日出版了,发行量达三万份。以后,订户又逐期上升。
我请陈力同志谈谈办报的体会。他谦逊地说:“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喜欢我们的小报,并不是因为小报办得好,主要是他们对科学技术有强烈的‘求知欲’,迫切要求尽快掌握它。这都是三中全会精神带来的。”然后,他接着说:“《科学种田》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产。我们在编辑时注意了两点:一是报纸的适用性,要让农民兄弟拿到报纸马上派上用场,真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打‘马后炮’,更不作‘挡路车’;二是文章的通俗性,要尽量把深奥的道理通过实例讲得浅显易懂,把那些专用术语变成通俗白话。”老陈告诉我,为了做到这两点,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提前十天编排。例如,5月30日的这一期,讲的是6月1日到10日要干的农活:晚稻育秧,防治早稻纹枯病,控制棉花蕾期疯长,红麻的苗期管理,等等。
针对一些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重大措施和疑难问题组织稿件。文章不仅要讲清这样做的道理,更要细致、准确地讲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刊登农民技术员和高产典型户总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读者感到亲切、实在,有说服力。
有选择地刊登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有关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一般不刊登长篇幅稿子。
为节约发行费用,同时也为把报纸及时送到社员手中,县农业局的几位干部和各公社农科站管种子工作的同志,担负起全部发行业务。每期报纸一印出来,陈力等同志就用自行车驮上自己包送的那一部分,弓身蹬车赶路。到了公社,报纸马上又被接到种子员的自行车后架上了。就这样,除少数山区大队外,湖区平原大队的绝大多数,都能在出版当天读到报纸。即使采用报纸介绍的某些技术措施需要现买药品、器械,农民也有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
访问结束时,陈力同志送给几期《科学种田》,让翻翻提点改进意见。离开华容的这些天来,每次翻阅它们,脑海里就翻腾起在华容听到的一个青年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评价:“这份小报是个杠杆,支点这边是七个鸡蛋,支点那边是千斤粮食百斤皮棉”。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农民对这张小报的喜爱。
本报记者 江世杰
(附图片)
湖南溆浦县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后,曾在国内外市场受欢迎的溆浦白鹅又繁殖起来了。
肖哲仁摄


第3版()
专栏:

适应建立多种责任制后的新情况
福建各地把植保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本报讯 记者肖辉家报道:福建今年早稻发生严重病虫害。为了适应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建立后的新形势,全省各地采取多种形式,把植保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帮助社员战胜病虫害。
据有关部门六月中旬统计,福建早稻防治病虫害面积达五百多万亩,占早稻面积的一半。特别是稻瘟病,发病早,蔓延快,面积大。病情之重,为历史上罕见。不少地方的重病稻田不得不犁掉改插中稻。多种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尤其是全省66%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大包干和“双田制”(征购田和口粮田)管理比较分散,给防治病虫害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少社员心急如焚,迫切要求掌握技术,夺回损失。
针对这一情况,福建各地县、社的农业技术干部全力以赴,深入基层加强防治技术指导。有的组织技术服务队,到村子里给社员讲授防治技术。有的将防治方法要领制成录音,带到田头放给社员听。将乐县突击举办了病虫害防治技术训练班,训练了由三千九百多人组成的九百四十多个防治专业队,到生产队同社员并肩灭虫治病。不少地方的技术人员,对包产到户和大包干的队,以队为单位,统一检查病情,统一进行防治,按面积分摊药费,并积极帮助一些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户解决具体困难。福清、华安、平和、南靖等县,在县城、公社或墟场设立了病虫防治技术询问处,由农技人员轮流值班,随时解答群众的疑难。龙岩、惠安等县的一些公社,还成立了“病虫害防治门诊部”,社员有要求,农技人员随叫随到,就地“出诊”。为了方便群众,节省时间,有些地方的农技员还兼售农药。晋江县一些实行“双田制”的地方,农技员“出诊”时不管多少,按实际需要售给社员农药。在闽西一些实行包产到户的偏远山区,社员居住分散,稻田离村庄较远,农技员与社员联系不便。社员就在自己的田里插根竹竿,拴一个塑料袋,袋里放一张纸。农技人员逐丘检查到病虫情况,就将防治办法写在纸上。社员看了,按法喷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社员们感动地说:“技术干部这么关心山里人,我们更有了战胜灾害的信心。”各地农技人员正紧密配合广大社员,抓紧时机,喷药保穗,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力争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3版()
专栏:

巡回讲授农技课
湖北宜都县古老背镇公社农科站,根据农村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势,今年从早稻育秧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到各大队巡回讲授农业技术课。
上图为技术员王仁喜利用社员休息时间,在田边给群众讲授早稻后期管理。 湖北省宜都县人武部 常立益(附图片)


第3版()
专栏:农村漫谈

烘干机广告的随想
永泉
6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上,刊登了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经销烘干机的广告,型号有九种之多,还介绍了各种型号烘干机的使用范围、生产率、降水率、烘干成本、配套动力和销售价格。这对广大农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长在地里是青苗,收到场上是庄稼,进了库才是粮食”。长期以来,每到收割季节,遇到阴雨天,经常发生粮食霉烂的情况。去年,安徽省夏收期间阴雨连绵,全省小麦、早稻霉烂或发芽的在15亿斤以上。因为缺少烘干设备,有的生产队只好把小麦、稻谷分散到各户用锅炒干。可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现在,烘干机大量上市了,粮食霉烂的问题似乎可以迎“机”而解了。
可是,仔细一想,事情并不尽然。在这则广告中,烘干机的价格高的是三万元,低的是1,100元。现在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不只一家一户买不起,就是一个队一下子拿出这样一笔钱来也不容易。何况,烘干机只是在收获季节才使用。俗话说:“有钱不置半年闲”,农民花那么多钱买一套设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不合算的。
据了解,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农民盼望用上烘干机,另一方面市场上烘干机并不畅销。矛盾如何解决?去年夏收期间,湖北武昌县栗庙粮站利用自己改制的烘干机,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为生产队烘干了15万斤麦子和16万斤早稻,每百斤粮食的烘干费只有五分钱。干部和社员高兴地说:烘干机烘干了粮食,也烘暖了人心。这件事给人以启发:烘干机集中使用好。比如,可以试办一些烘干机服务站,或者象栗庙粮站那样开设粮食烘干业务等等。这样做,好处很多:可大大提高烘干机的利用率;便于管理维修,延长烘干机的使用寿命;可以节约能源,降低烘干费用等等。另外,登广告的单位是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顾名思义,应该千方百计为农民服务好。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开展粮食烘干加工业务,事先与生产单位签订好合同,到时候把烘干机送到农村,为农民服务?


第3版()
专栏:

自建简易谷物烘干房
河南省汲县孙杏村公社的一些大队,从前年起,自建简易烘干房。这种烘干房是在普通的房子里,用砖或土坯砌成二尺七寸高的支撑架,上边棚上檩条,钉上木椽。在椽子上铺上铁纱或竹帘,建成炕面。靠墙处砌有通向室内炕下的风道,在风道里安上风机。紧靠风机外边,修个能前后移动的火炉。使用时,将小麦或其它谷物摊在炕面上,厚度一般不超过一尺半,生上火炉,开动风机,将干热风吹进风道,加温炕面,透过空隙,烘烤粮食。
一座有36平方米炕面的烘干房,五个小时可将两万斤含水分23%的小麦烘干,达到国家入库标准,而耗煤只有90斤。去年夏季,孙杏村公社小麦登场时,遇上了连阴雨,不少大队就是靠这种烘干房烘干入仓,使全社小麦免遭霉烂变质的。
这种简易烘干房,今年经过省、地、县的粮食、农机等科研部门的技术鉴定,认为很好,已在河南省推广。  周书淮


第3版()
专栏:

把科技知识及时送给农民
当涂县改进农技资料印发工作
本报讯 为适应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新形势,今年,安徽省当涂县农业部门改进农业技术资料的编写印发工作,注意把农业技术一竿子插到底。
编印农业技术资料下乡,是当涂县农业部门多年来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今年以来,由于全县实行各种联产计酬的责任制的生产队,已由去年的百分之几,增加到72%。县农业部门深切感到必须根据新情况,做好农业技术资料的编印发行工作。从今年3月起,县农业局等单位,迅速组织力量,投入这项工作,并在编写印发上作了三点明显的改进:
一是增加资料内容。过去这个县编写的农业技术资料,内容简单,全部搞成表格式。许多重要内容,都由农技干部在县里召开的会议上讲解。这次考虑到各级的会议都减少了,同时光靠会议讲解,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迅速普及,不如一竿子插到底,把应该让农民掌握的农业技术尽量编写进去。县农业局编写的早稻生产技术资料,过去只编写茬口安排,秧田播种量、播种期和栽插期等。这次他们除上述内容外,增写了种子处理、秧田管理、栽插密度、大田管理等技术要点。
二是增加作物项目。这个县农业部门过去每年只编印早稻、双季晚稻、杂交水稻等三项生产技术资料。今年除补充编好上述三项技术资料外,还新编了中稻、单季晚稻、麦子、黄豆、棉花、油菜等生产技术资料。各种作物的品种介绍也比过去增多,单粮、油就介绍了五十多个,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目前全县正在推广的新品种。
三是增加印发份数。过去编印的技术资料,一般只印几百份,发到公社或大队。这次每种资料印数都在五千份以上,其中《当涂县粮油作物品种介绍》小册子,印了一万五千多份。这样,每种资料都可发到生产队,有的还可发到作业组与农户。县种子公司编写的杂交水稻生产技术要点,不仅发到栽插杂交稻的生产队和作业组,而且凡到公司兑换杂交稻种子的包产到户社员,都给他们人手一份。社员们换了种子,又拿到资料,喜形于色,称赞说:“农业技术象这样一竿子插到底,真是太好了。”
鲁道生


第3版()
专栏:问题讨论

应该珍惜创造性劳动
读了《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讨论,感到这里大有文章,希望能广泛展开议论。
江苏省计委一位同志对我说过,他们那里有个下放到农村落户的女知青,掌握了一套饲料配方,专包养鸡,已包到千多只。用的饲料少,鸡长得又快又好,很受群众欢迎,对社会、集体、群众、个人都有利。本人收入虽多,却不尚浮华,用所得收入买了不少图书、仪器,继续探索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奥妙。
我认为,这个女知青承包养鸡,就象培育水稻杂交品种的科研工作一样,他们的劳动价值不应该用劳动时间的长短,付出的体力消耗的大小去衡量。几粒稻种,一纸规程,可以使全国一年增产几百亿斤粮食。这是一般的劳动所无法比拟的。一个饲料配方,一套养鱼办法,也会收到类似效果。陈志雄承包鱼塘,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同属创造性复杂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自然力、社会力和科学力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人们一旦掌握其中奥妙,不用增加任何劳动支出,就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经济收益大大提高,为社会贡献巨大财富。为此就必须认识掌握自然、社会的各种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具体实践,力争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只要这样做,不管这个人是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都应该得到承认。衡量这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能看上班时间,应该看它的社会经济效果,对社会贡献大小。
在我国,由于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人们对劳动很不珍惜,尤其不懂得珍惜创造性劳动,不能正确估计它的价值。我们可以花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外汇从国外引进一项技术;如果这项技术是自己人,特别是农民、青年搞成的,就瞧它不起,多给几十、几百、几千元人民币就认为是剥削,不应该。倘如此,四化就没有希望。许多人只讲“智力投资”,不讲智力开发;对这方面有大贡献的人就不讲按劳分配,甚至歧视、限制、打击,这个弊端不纠正,投资再多,也难顶用。
北京 李凯明


第3版()
专栏:

这里有个陈志雄就好了
湖北省应山县城郊公社星燃大队第四生产队,有七十亩水面的池塘,可以用来养鱼。去年,生产队实行责任制,由于大家缺乏养鱼技术,没有人敢承接养鱼合同,只好安排一个人计日工养鱼。搞了一年,投喂牛粪、青草二万多斤,塘水都变黑了,年终仅捞起斤把重的鱼一千一百多斤(其它管理都正常)。今年又照老样在搞,还不知下年如何。社员们看了《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后说:我们这里要有个陈志雄,我们就把水面包给他,每次来还以客相待;不管怎样,有了陈志雄,就能多产鱼。
湖北 瞿光照


第3版()
专栏:

值得讨论清楚的问题
我们与陈志雄所在的高要县沙浦公社一河之隔,对陈志雄这类承包办法,接受较快,还有所发展。从鱼塘到厂场、企业,都采取了类似的形式,收到显著经济效果。承包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本队社员投标承包后串连自己亲朋一起经营。二是公开投标,联合经营。不论社队内外的人都可参加投标,取得承包权后与生产队社员联合经营。三是本队出场地、工具由外社外队人承包鱼塘或厂场,直接向队包干上缴收入。这三种办法的共同点,都一致规定完成国家的上调任务,不论哪种做法都有较好的经济效果,受到基层干部社员的欢迎。如元咀生产队开办一间砖厂,过去技术未过关,每年仅收入三、四千元。后来让出场地、工具交由外队人来承包,每年上交纯利一万元,这个只有20户的队,仅砖厂一项每户可增收500元。
对上述做法,目前议论很多,上下看法不一。直接得益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认为上面三种承包形式都好。但是,一些领导机关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联合经营可以搞,但不宜与外地人(指外县)搞。再是,不赞成生产队出场地、工具给外社、外队人经营鱼塘、厂场,怕完不成上调任务;担心本队劳力出路受影响;还觉得这样做似乎有点集体收地租的味道。生产队的同志对这种主张想不通。但由于这些问题未搞清楚,不敢放手搞,希望报纸开展讨论,求得一致。
广东 杨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