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写在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的日子
儿童影片《四个小伙伴》编剧 姚云
人人都有幸福的时光,今天的时光很不寻常。我从西湖边来到首都,跟北京的儿童欢度“六一”,共同祝贺中国第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作为一个儿童电影的编剧,我由衷地祝愿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跟三亿少年儿童一起茁壮成长。
关心下一代,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祖国的伟大前程。是的,孩子跟我们国家的希望、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是个多年的小学教师,成年累月地跟孩子们在一起。我经常发现他们幼小心灵深处蕴含着社会主义的火花,积极向上的潜力。怎样才能去点燃他们的火花,使他们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健康地成长,长大成为一支建设四化的生力军,无愧于革命父兄?我觉得单靠老师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给予关心,更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关怀,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们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很了解孩子,一部好的影片,远远胜过一堂深刻的课堂教育。因此,银幕上的一些动人形象,就象有益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灵的土地上,成为激励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四个小伙伴》终于在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许多良师的辛勤扶植下,在摄制组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搬上了银幕。但是,多年前,孩子们对我的呼声,还时时留在我的耳边。正是这些声音和期待的目光,多年来鞭策我顽强地走在这条创作的道路上……
那是一个深秋季节。我来到教室门口,只听见里面十分热闹。我好奇地从门缝里一看,原来里面的学生都脱了毛衣,穿着单薄的衬衫,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些破道具,在表演《小兵张嘎》。我知道如果这时去敲门,会让这些兴致正浓的学生大煞风景的;但我又担心,时间太长孩子们会着凉。于是,我也学电影里那样,在门外学着猫叫。这下里面的小演员马上有了反应,他们打开了门,一下子把我包围住了。他们象连珠炮似的告诉我:“《小兵张嘎》,我们看了好多遍,自己都会演了。”还有的学生说:“我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是看《小兵张嘎》,所以我早就知道这部电影好看。”
一个学生突然向我提出:“姚老师,你会讲故事、会写故事,为什么不写电影?”
“对!姚老师写一个我们的电影吧!”一下子孩子们都欢叫起来。
学生提的问题使我愣了半天,才对他们说:“老师只会写儿童文学小作品,那么大的电影,我怎么行呢?”
一个学生又马上对我的话提意见了:“姚老师,你不是自己说的,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吗?”
“姚老师,你会写好的,你写的电影,我保证叫全家都去看。”
“姚老师,如果是你写的电影,我要去看好多好多遍。”
孩子们的话对老师寄予多么大的期望,他们充满稚气的鼓励、纯真的目光,都使我终身难忘。我不忍心使孩子们失望,答应今后一定努力。自从那次以后,我内心就蕴藏着为孩子写电影剧本的强烈愿望,愿为改变两代人同看一部电影的现状,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今天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了,这是全国儿童、教师、家长热切盼了多年的愿望。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我更为激动。这使我深切体会到我们党对少年儿童的重视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从事儿童电影编剧工作的信心。我要用自己点点滴滴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努力为孩子们写作,把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这甜蜜的事业。


第8版()
专栏:剧评

人民要汝添光热
——从陈素真再度来京演出想到的
赵寻
息影二十一年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今天在北京重上舞台,演出了她的拿手剧目《梵王宫》。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事隔二十余年,北京的观众并没有忘记她。这正是一个老艺术家最大的欣慰。
1957年春,陈素真在北京演出《梵王宫》。她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叶含嫣这个艺术形象,曾使首都戏剧界的同志们惊叹、折服。真是:一曲《叶含嫣》,声名满京华。
这次,陈素真到北京来,当我重看她演这出戏时,哪里想到剧中那娇痴而又有点调皮的叶含嫣,正是阔别舞台二十一年的64岁的陈素真扮演的!由于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她的嗓音有些沙哑。但陈素真毕竟是有巨大艺术魅力的艺术家,观众很快就忘记了她的嗓音,而被她那细腻的表演所征服,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特别是“梳妆”那一大段戏,台上只有叶含嫣一个人,没有一句台词,却演得满台是戏,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上美的享受。叶含嫣先是对镜理妆;喜乐一响,她的内心和外在的动作节奏立即改变了。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她兴奋,又有些慌乱。你看她:插花时扎痛了鬓角,穿衣时穿反了裙子,出门时头碰了门框……陈素真用这些细节和舞扇、舞辫等舞蹈动作,活脱脱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在等待所爱的人即将到来之前的紧张而又欢乐的心情。她在这段戏里的表演特点是:手上有戏,身上有戏,眼里有戏,心里有戏,动作脆,节奏强,感情逼真,心理变化细腻而层次分明,使观众目不暇视,叹为观止。当年田汉同志就曾在诗中赞道:“辫飞情焰叶含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能取得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陈素真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是与她对待艺术的严肃态度和刻苦精神分不开的。正如田老说的,她“极爱艺术,并愿为它献出其全部精力”。她不分冬夏,勤修苦练。她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融化京剧等各个剧种中有益于自己表演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逐渐使自己的表演独树一帜。
从陈素真略带沙哑的嗓音,不能不使人们联想起她那坎坷的经历。三十年代初期,她16岁演出豫剧《反长安》,就名噪汴梁;解放初期,在西北、华北、中原的剧坛上,她享有盛誉。1957年以后,这颗豫剧明星消失了。十年浩劫中,已摘了右派帽子的她,由于说了对江青“不敬”的话,又被戴上“帽子”,全家赶下农村达十年之久。假如这二十来年,她能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将会给人民的戏剧事业作出多少贡献啊!
陈素真对党是有感情的。解放前她虽是河南梆子的名演员,但作为一个“戏子”,在旧社会倍受歧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建国后,陈素真才在政治上翻了身。1956年7月陈素真给当时的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同志写信,申诉她在前两年受过的冤屈。田老本着党的团结、教育和改造艺人的政策精神,始终关心着这件事。他为此在1957年6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需要这样的演员》的短文,为陈素真说了话。那时,陈素真来京治嗓子曾住在田老家里,临行前田老送了她一首诗:
中州云起几歌仙,
苦练勤修数汝先。
几度弓腰明月下,
何妨碎步铁窗前。
袖舞辛酸艳容女,
辫飞情焰叶含嫣。
人民要汝添光热,
珍重珠喉惜盛年。
这是田老对陈素真艺术创造的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
田老关心的当然不止陈素真一个演员,但田老毕竟了解和关心她,并为她呼吁,同时又以“人民要汝添光热”的诗句来勉励她。人民需要的又何止一个陈素真,人民需要千千万万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陈素真曾表示要在晚年把自己的艺术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是极良好的心愿。在四化建设进程中,祝愿陈素真为人民再添光热,也祝愿千千万万戏剧艺术家为人民多添光热!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推荐《作家的童年》丛书
凤礼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当捧起一本文学读物的时候,一定会想:写书的作家们,小的时候是和我们一样的么?新蕾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作家的童年》丛书,就是为适应少年儿童的需要而编辑的。已经发行的第一辑《我的童年》,收录了郭沫若、老舍、丁玲、冰心、张天翼等九位作家的童年生活。
尽管每一位作家的童年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爱读书、爱学习、爱劳动和敢于反抗压迫的好的思想和品德。
郭沫若是在四岁半的时候开始读书的。他为什么那样早的发生了读书的好奇心呢?一方面是母亲的教育;
一方面是他自己对书的兴趣。“白日是读经,晚来是读诗”。到了小学的时候,郭老已将《史记》读过一遍了。升入中学以后,他又读了不少的外国翻译小说。这些,为他后来能写出那么多的书,打了基础。
老舍的一家,祖祖辈辈全是文盲,到他这一辈,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他知道自己念书不易,所以他从来不在衣着饮食娱乐上有什么要求,相反,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咬着牙发愤念书”。
书读得多,如果不独立地思考和消化,也不会成为写作的里手。这一点从小就要培养。丁玲在桃源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念书的时候,各种功课都是得百分,只有语文和写字常常只有八十多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不愿抄书,都是写自己的话,联想丰富,文章则拉杂重叠,因此得分少,但那真正是她自己的东西。
在逆境中生活过来的作家,他们在童年时就培养起一种敢于反抗压迫的性格。杨沫出生在“书香门第”,但是在家里却象个孤儿,没有温暖,不时地遭到毒打。在这种逆境中她养成了不哭喊、不求饶的反抗性格。从家庭中的压迫,她又看到社会上的压迫,逐步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我们把这套丛书向广大的青少年读者推荐,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如同味道鲜美的果实,能使读者从中体味出它的甘甜,从中得到营养。


第8版()
专栏:影评

苗苗可喜有童心
于敏
这是一棵新苗,有新的色和新的香。
看那苗苗,她多有意思。哪象个老师?简直就是个孩子,一个大孩子。要不,她怎么从高高的礁石上往下一跳?她想用一跳来“征服”顽皮的娃娃,可是征服娃娃的不是这一跳,而是从一跳中迸发出来的童心。她哭,她笑,她想不通,她想通了,她动摇,她坚持,都是真的,没半分作假,无一不出于她的童心。这个水晶般的人儿
,看似稚气,可是稚气里包含着成熟;看似嫩弱,可是嫩弱里孕育着强壮。调皮娃娃的捣乱算什么,哥哥的阻挠算什么,司令员秘书的威势算什么,娇纵儿子的妈妈那无理取闹算什么!她勇往直前,一切都不在话下。不谋私利,所以她不畏权势,无所顾忌。当老师的童心和学生们的童心心心相印时,爱的火花迸发了,这火花里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啊!
但是,爱,谈何容易!小苗苗需要爱。大苗苗,即老师也需要爱。“天地君亲师”,封建时代对老师只是“礼”,不可能有真正的爱。资产阶级把教和学都拴在钱袋子上,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我们的社会,师生之间可以有真正的爱,不幸历史的大曲折无情地嘲弄了我们。老师成了天生的“资”,学生则是天生的“无”,学校成了“兴无灭资”的战场。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师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岗位。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人民正向你们鞠躬致谢。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们的高贵品格,也正是我们人民的高贵品格!
《苗苗》没有直接描写老师们受到的屈辱,只是用几个人物,折射出那个畸形的时代的后果。那个开口爷爷、闭口爷爷的小胖,那几个恶作剧的娃娃,都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们只是稚气地反映了大人的影响,在儿童世界里制造纠纷,却完全不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们向弱者进攻,没想到老师是强者。她不是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啦?一拐一扭还不擦眼抹泪呐。小结巴倒是被他们套弄了,但是她在老师的帮助下渐渐成为强者。环境在改变,小好汉们也在改变。相打而后相知。大孩子、小孩子,他们的童心融为一体。他们笑了,我们也笑了,不过眼睛蒙上了一层泪花。
《苗苗》出自新人之手,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等等。新人而有清新的匠意,是可喜的。电影界当前有一种炫奇斗巧的风气,可喜的是《苗苗》没染上这种流行病。作品保持了中国老百姓所喜见的质朴、简练、明快的风格,所以弥觉可贵。
十多年儿童电影的空白,由《苗苗》开始填补了,好啊!当然,也希望创作者看到不足的地方。比如,杨小亮是个关键人物,可惜在他身上某种意念代替了活泼生动的性格。不管怎么说,影片成功之处在于写了童心,写了真正的儿童而不是小大人。
一只金鸡飞向《苗苗》。这鸡引吭长鸣,一定会唤来更多的人。辛勤地创作吧,为了三亿双殷殷期待的眼睛。


第8版()
专栏:

早上好〔木刻〕 温泉源


第8版()
专栏:

《小月亮与穿山甲》出版
儿童中篇小说《小月亮与穿山甲》(作者谢璞),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写的是农村儿童小月亮和她的哥哥小芒芒、表哥冯娃一起,为水利建设出力的故事,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有趣。(文之浚)


第8版()
专栏:

文化部召开艺术创作题材座谈会
最近,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十二省、市艺术创作题材座谈会,就深入生活、创作规划、文化体制和当前文艺形势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会上,吉林、辽宁、甘肃等省同志介绍了为创作者深入生活创造条件的经验,受到广大与会代表的重视。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同志等到会讲了话。(武)


第8版()
专栏:

《电影新时代》出版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大型电影文学双月刊《电影新时代》,最近已与读者见面。该刊以繁荣电影创作、倡导艺术创新、扶植新生力量为宗旨,以青年电影爱好者为主要对象。刊物图文并茂,以文学性为主。(晓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