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黄华副总理到达新德里
在机场发表谈话希望通过访问增进了解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新华社新德里6月2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和夫人何理良一行今天凌晨到达新德里,对印度进行为期五天的正式访问。
这是自从1960年以来第一位中国政府领导人访问印度。
他在机场受到印度外交部长纳拉辛哈·拉奥和其他高级官员的欢迎。
黄华在机场发表谈话时首先对印度人民致意。他说:“我来到你们伟大的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感到非常高兴”。
他说:“中印两国是近邻,历史上长期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我们两国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交往,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一直连绵不断,无数友好历史佳话,至今仍为两国人民所传诵。我们两国有很多共同点,都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和建设各自国家的任务。我们需要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他表示,希望同拉奥外长和印度其它领导人进行真诚、坦率、友好的会谈,共同探讨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途径。
他说:“我希望这次访问将有助于增进我们之间更好的了解和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主席比·库·巴苏医生,以及印度—中国友好协会一些领导人也到机场欢迎。
到机场欢迎的还有中国驻印度大使申健以及华侨代表和中国留学生等。
一百多名当地群众举着旗子等候在机场外面。当黄华一行到达时,他们高呼“印中友好万岁”等口号。(附图片)
黄华受到印度外长拉奥的欢迎。 (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中印两国外长在友好气氛中举行首次会谈
黄华拜会印度副总统 印前外长拜会黄华
新华社新德里6月26日电 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同印度外长纳拉辛哈·拉奥今天举行了第一次会谈。
拉奥首先致词,热情欢迎黄华来访。他说,双方通过会谈,两国会更加相互了解,缩小分歧,两国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还就印度关心的国际问题阐明了印度的看法。黄华对印度邀请他来访表示感谢。接着,他就国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地区形势阐述了中国的观点。
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广泛深入、坦率地进行了会谈。明天将继续举行会谈。
印度方面参加会谈的还有:外交部外事秘书沙梯、秘书贡萨尔维斯和印度驻中国大使巴杰帕伊。
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还有:申健、陈肇源和朱青。
会谈前黄华拜会了拉奥,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新华社新德里6月26日电 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和夫人今天下午拜会了印度副总统希达亚图拉和夫人。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希达亚图拉说,印中两国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国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两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应多进行交流。
陪同黄华拜会的有申健和陈肇源。
新华社新德里6月26日电 印度前外交部长瓦杰帕伊今天下午到宾馆拜会了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
宾主在友好的气氛中重叙了友谊,并共同祝愿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会见时在座的有:申健和陈肇源。


第6版()
专栏:

怀念森德拉尔老人
高梁
96岁的印度老人、印度中国友好协会的创始人和终身主席森德拉尔,于今年5月间与世长辞了。三十多年来,他专心一致、孜孜不倦地在印度广大人民群众中,为印中人民友好事业播种耕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近从印度传来的消息说,直到逝世前夕,这位老人还始终不忘并且殷切吩咐,一定要把印中人民友好事业更好地恢复和发展下去。
在深切怀念这位中国人民尊敬的老朋友的时刻,我眼前不禁浮现出他龙钟而崛强的身影。那是在五十年代,有多少日日月月,他穿着一身浅色印度土布的长衣,拄着一根拐杖,周游在印度全国各地,从城市到村镇,所到之处,都亲自向群众讲解印中人民友好的重要意义,组织各界人士参加印中友协分会。
二十五年前,我应他邀请同他一起去到印度北部山区的城镇哈德瓦,参加当地印中友协分会的成立大会。在当地主人陪同和群众的簇拥下,森德拉尔老人和我们走过山城街道,群众中一人在前面喊着“印地秦尼”,许多人在后面呼应“巴伊巴伊!”(合在一起是“印中人民是兄弟”之意),一直来到恒河畔的广场。广场搭起了用彩布围着的台子,已有好几千群众集聚在那里。这位当时年过七十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向群众热情奔放地发表讲话,从两国人民悠久的历史来往谈到现今,反复强调两个伟大民族要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
1958年,柯棣华的妻子郭庆兰同志访印,森德拉尔老人在专门为她举行的群众欢迎会上,表现出热情洋溢、亲切无隙的情景,令人十分感动。提起柯棣华,许多上年纪的印度朋友们无不记忆犹新,引以为荣。1938年,年轻的柯棣华大夫参加印度人民派出的医疗队,到中国抗日根据地工作。在根据地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工作五年,为八路军伤病员精心治疗,最后由于积劳成疾,不幸逝世。逝世前,他在中国结婚生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森德拉尔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这位印度人民优秀的儿子的光辉业绩及其对印中人民友谊的贡献,号召大家学习柯棣华的伟大精神。按照印度的传统,他满怀深情,把一幅沙丽丝巾披在郭庆兰同志的身上。
森德拉尔老人待人热情亲切,坦率诚挚。他讲话生动朴实,结合实际,而且大众化。他经常用过去在殖民主义统治下所遭受的奴役压迫,以及他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亲身经历,说明印中两国人民一向患难与共,相互同情和相互支持,呼吁人们十分珍重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他的话不仅使同他接触的每个人感动钦佩,而且为广大群众所重视和信任。
他在青年时期就同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甘地在一起,作为甘地的年轻助手,投身于印度独立的斗争。他对我说过,在那艰苦斗争的漫长岁月里,甘地和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表示互相关心和支持,甘地、尼赫鲁都曾满腔热忱、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运动的书籍。在印度、中国先后赢得独立后,他立即着手创造印中友协,动员人民积极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而努力。
在六十年代和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两国关系曾出现一些曲折,森德拉尔老人有时也表现得沉闷不安,但他决不灰心转意,相信两国人民能排除一切困难,逐步消除分歧。
事实上,生根于广大群众之中的印中两国人民间的友好感情,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由于森德拉尔和所有友好人士的努力奋斗,印中友协的工作始终没有间断。几年来,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不断发展,两国间的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附图片)
森德拉尔老人在群众集会上给郭庆兰同志披上沙丽丝巾。


第6版()
专栏:

齐奥塞斯库谈罗马尼亚新五年计划
国家经济将由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6月25日电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6月24日开幕的罗马尼亚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在1981到1985年期间,罗马尼亚的经济将由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
齐奥塞斯库在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罗马尼亚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在本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产品、国民收入和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1%、7.1%和5%,都低于过去十年实际达到的水平。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年递增率分别是7.6%和4.5%到5%。积累率由过去的33%降为不到30%。
他说,在已经坚决收缩投资的基础上,今后投资方向将侧重于完成已动工的工程,大量的投资将用于地质勘探、能源和矿业方面。同时,将有巨额投资用于农业和畜牧业。
齐奥塞斯库指出,今后五年中,冶金和钢铁工业产值将增长44.7%,主要着重生产特种钢、合金钢和低合金钢;机器制造工业产值将增长52.5%,首先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生产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同时加快发展电子、微型电子技术和生产自动化器材;化工和石油加工工业产值将增长62.7%,首先是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加工程度,生产新的更高级的塑料和化纤产品,发展精密化学,制造电子技术所需的特殊材料。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产值也将分别增长43.8%和45%。
齐奥塞斯库在谈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时说,在消费品价格五年中将提高8%的情况下,将使职工的实际收入提高16%。住宅建筑将比上五年增长19%。
他在谈到完善计划工作和管理工作时指出,制定计划必须更加重视市场和需求的作用,要始终重视价值规律和其他经济法则,以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为此,在计划和管理方面,既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和国家机关的作用,也要扩大各级劳动人民委员会的职权,使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今后任命中央各部委和企业的领导干部,要分别经过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执行局和企业职工大会的批准;政府每年要向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6版()
专栏:

巴基斯坦上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5%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24日电 巴基斯坦在刚结束的1980—81年度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5%。
这是财政部今天发表的《巴基斯坦1980—81年度经济调查》一书中宣布的。
在1979—80年度,巴基斯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7%。
调查中的临时统计表明,1980—81年度农业生产比上年度增长了4.4%。其中小麦产量估计为1,134万吨,增产5%。棉花产量估计为410万包,保持了上年度的水平。稻谷的产量下降了4.4%,为307.5万吨。
1980—81年度的矿业和采掘业生产增长了9.6%,制造业9.2%,建筑业5.8%。
1980—81年度头三个季度的消费品物价指数增加了12%,批发物价指数增加了10.5%,都比上年度同期有所上升。这三个季度财政赤字为35.87亿卢比,比上年度同期有所减少。
1980—81年度巴基斯坦的出口额增长20%,为28亿美元,进口额为56.28亿美元。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25日电 到1981年1月,巴基斯坦人口估计为8,249万。
据今天公布的1980—81年度经济调查材料说,巴基斯坦的人口增长率为3%。
目前在国外工作的巴基斯坦人有140万。(附图片)
巴基斯坦最大的水电站——塔贝拉水电站。
新华社记者 袁长发摄


第6版()
专栏:

南共联盟主席团委员米尼奇发表谈话
希望谁也不要阻挠波党代会的筹备工作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6月25日电 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南斯拉夫联邦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米·米尼奇强调,波兰有能力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自己的一切问题。他希望,谁也不要以任何方式阻挠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米尼奇是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国际问题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我们对波兰以及围绕波兰局势尖锐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深为忧虑。我们的一贯立场是,只有波兰人民、波兰工人阶级和波兰统一工人党有权在不受外部任何人干涉的情况下,为波兰找到一条克服困难的出路,找到在波兰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完全相信,波兰的政治因素有能力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自己的一切内部问题。”
米尼奇指出,波兰目前进行的社会与经济改革的进程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的。“不管是谁的模式和什么样的模式都不是这一进程的样板,南斯拉夫的模式也不是样板”。“各国人民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别国人民的经验,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这在历史上多次证明是正常的和自然的。这一点肯定也适用于波兰当前的发展进程。当然,借鉴要符合自己的需要。”
米尼奇说:“波兰统一工人党正在积极筹备自己的代表大会。我们希望,谁也不要以任何方式阻挠波兰统一工人党这一团结的正常的进程。”


第6版()
专栏:

埃以美就建立西奈多国部队达成协议
据新华社开罗6月25日电埃及、以色列和美国三方委员会在开罗举行四天会议后,就在西奈建立多国维持和平部队问题达成协议。
据中东通讯社报道,这支多国部队约为3,000人,将代替联合国部队执行维持西奈和平的任务。一名美国人将被任命为部队总监,司令则由参加这支部队的某个国家的一名官员担任。多国部队将在埃及对其领土享有充分主权范围内活动。
据报道,美国将为这支部队派出1,000名人员。
美国代表团团长、助理国务卿帮办斯特纳今天对记者说,美国认为这一协议为今后西奈地区的全面和平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他说,这项协议草签之后将提交给埃及人民议会、以色列议会和美国国会批准,然后正式签字。
本报讯 据美联社6月25日发自开罗的报道,埃以美就组成多国部队达成的协议,将使以色列在明年4月从它1967年战争以来至今还占领的20%的埃及西奈领土撤出军队。
建立西奈维持和平部队是前总统卡特在作为埃以和约附件的信中许诺的。这封信说,如果联合国作不到的话,美国将建立这支部队。由于担心苏联使用否决权,联合国不便建立这样一支部队。
开罗《金字塔报》说,美国已经通知埃及和以色列,澳大利亚、阿根廷、乌拉圭、厄瓜多尔和新西兰已在原则上同意参加这支部队。
一位接近埃及代表团的人士说,美国已经同意承担这支部队三分之二的维持费用。其余的三分之一将由以色列和埃及均分。这支军队估计每年要花费6,000万到10,000万美元。
美国和埃及强调说,参加这支部队的美国军人同美国的快速部署部队无关,快速部署部队是为了在发生苏联的威胁时保护中东的石油利益而建立的。


第6版()
专栏:

波党中央报刊电台电视台部部长易人
新华社华沙6月24日电 据波通社报道,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报刊、电台和电视台部部长最近易人。原部长约瑟夫·克拉萨已由《前景》杂志主编莱斯瓦夫·道卡尔斯基接替。
苏共中央6月5日致波党中央的信中,对波兰的新闻工作进行了尖锐的指责。信中断言,“反对派事实上已把新闻媒介工具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此后,在波党十一中全会上,一些发言者批评中央报刊、电台和电视台部不善于领导,甚至说它的活动对党是有害的。
但是克拉萨在全会上发表书面讲话,不同意这些批评,说这些批评“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全会闭幕时,他发表一项声明指出:“此间对新闻舆论工具作了许多非常严肃的评价,其中有一些我是同意的,但不是全部都同意。”声明说:“围绕着我,不择手段地进行了围剿,在党的机关的某些机构中是这样,在过去和这次全会上也是这样。”


第6版()
专栏:

调解导弹危机仍无成果
美总统特使暂返华盛顿
据新华社贝鲁特6月25日电 美国总统特使哈比卜结束了6月9日开始的第二阶段调解导弹危机的穿梭外交,今天上午离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暂时返回华盛顿。
哈比卜这次重返中东执行他的调解使命,来往于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以色列的首都之间,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了会晤。但是迄今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
在贝鲁特,哈比卜同萨尔基斯总统和瓦赞总理进行了会谈。哈比卜向萨尔基斯转交了里根总统的信。他向黎巴嫩领导人表示:“华盛顿认为只有阿拉伯国家才能解决(导弹)危机,因此美国支持阿拉伯四国委员会的主动行动。”他还表示他“准备为解决黎巴嫩问题作出贡献”。
哈比卜5月7日到27日进行了第一阶段调解导弹危机的穿梭外交后,曾返回美国向里根总统汇报情况。在他的这次穿梭外交开始前两天,6月7日,以色列空袭了伊拉克的核设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这给哈比卜的使命增加了困难。目前,以色列仍持强硬立场,以色列总理贝京昨天在一次以色列议会大选前的竞选会议上讲话时仍坚持叙利亚必须撤出它部署在黎巴嫩贝卡的导弹。
据当地报纸援引美国一位高级负责人士说,哈比卜的调解活动可能在6月底以色列议会大选后再继续进行。


第6版()
专栏:

美政府坚持向沙特出售预警飞机
本报讯 据报道,美国国会反对政府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预警飞机和装备的人有所增加,但政府仍打算并将提前进行这项交易。
美联社6月24日的消息说,在435名众议员中,已有224名联合提出反对向沙特阿拉伯出售先进的雷达飞机的决定;在100名参议员中间,也有半数以上(52名)写信要求里根取消这一计划。他们认为,这一计划“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对美国技术秘密的安全提出了严重问题。”
另据路透社报道,里根政府重申它坚持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预警雷达飞机和装备,以加强国会在1978年批准出售给沙特阿拉伯的F—15战斗机的力量。政府官员表示,他们对争取国会最后同意政府做成这笔交易感到“乐观”。


第6版()
专栏:

苏丹要求利比亚外交人员全部撤离苏丹
乌干达拘留两名利“人民办事处”成员
据新华社喀土穆6月26日电 据苏丹通讯社报道,苏丹外交部昨天发表声明,谴责利比亚策划了昨天上午在乍得驻苏丹大使馆发生的爆炸事件,并要求所有驻苏丹的利比亚外交人员在48小时内撤离苏丹。
苏丹同时宣布召回它驻利比亚的全部外交人员,并委托突尼斯驻利比亚大使馆照管它在利比亚的权益。
据新华社坎帕拉6月25日电 据乌干达电台今晚广播,乌干达政府6月23日拘留了两名自称为利比亚“人民办事处”的成员。
乌干达内政部长基伍达今天在向议会提出的一份政府特别报告中说,这两名利比亚人不在外交官员名单之列。他们是在数周前到达乌干达的。他们关闭了利比亚驻乌干达大使馆,并开设了利比亚“人民办事处”。对此,他们既不同乌干达政府商量,也没得到乌干达政府的同意。


第6版()
专栏:

苏联偷运通讯设备被利比里亚查获
据新华社蒙罗维亚6月24日电 据利比里亚通讯社今天报道,利比里亚当局在蒙罗维亚港查获了由一艘苏联货船私运给苏联驻利比里亚大使馆的一批尖端电子通讯设备。
利比里亚救民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博尔特上校在他和国防部长卡尔佩少将对这些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之后,今天下令扣留了这批设备。据查,这是一批尖端无线电电话中继设备。
运载这批货物的苏联船是在6月18日晚由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驶抵蒙罗维亚自由港的。19日晚苏联船员趁港口保安人员已下班的机会把装有上述设备的三只箱子搬到一辆苏联大使馆的卡车上准备运走。港口官员发现立即命令苏联人将箱子存入仓库,苏联外交官不肯,船员们又把这批货物搬回船上,这就引起当局怀疑。随后,保安人员查获这批电子设备。


第6版()
专栏:札记

“莫斯科之手”新例
何立 文 方成 画
“莫斯科之手”,这是人们对苏联进行侵略、扩张和渗透活动的形象概括。这只罪恶之手,有时赤裸裸、血淋淋,有时巧加伪装、偷偷摸摸,有时二者兼而有之。最近苏联接连向别国私运电子器材的几桩丑闻,就是新的例证。
6月16日,苏联把贴有“建筑材料”标签、总重达十吨的一百四十余只箱子运到孟加拉国的达卡机场。随后,苏联驻达卡大使馆派出卡车强行进入机场,企图把它们抢运走,结果被截住。箱子打开,露出的不是什么“建筑材料”,而是用来监听周围地区无线电通讯的电子设备。在场的苏联外交官非但不低头认错,反而恼羞成怒,动手打人。事隔两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利比里亚。6月18日,苏联将三箱电子器材运抵蒙罗维亚港。第二天,苏联外交官乘港口官员换班之机,利用夜色作掩护,打算把货物偷偷运走,未能得逞。
人赃俱在,铁证如山,一切扯谎、耍赖都无济于事,莫斯科只好装聋作哑。因为苏联的宣传家们纵有如簧之舌,也无法回答:如果不是为了在驻在国搞间谍活动,运进这些超出使馆正常需要的高灵敏度电子设备干什么?要不是怀着不可告人的动机,为何要采取如此不光彩、见不得人的手段?特别是苏联进行这些活动所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更能揭示它的目的。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不久前不幸被害,利比里亚上个月刚要求苏联把大使馆人数由15人减少到6人,以保证对俄国人在当地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惯于兴风作浪、趁火打劫的莫斯科在这种时候向这两个国家偷运进间谍设备,岂不发人深省?
被截获的苏联电子设备虽然现在已难以为苏联收集情报,然而它们却在向全世界发射着另一种警报信号,提醒人们警惕无处不伸、无恶不作的“莫斯科之手”。(附图片)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英国将削减七种外语广播
英国政府25日宣布:英国广播公司将把它的40种对外外语广播减少七种,以节约240万英镑的费用(约折合480万美元)。将要减少的对外广播是对欧洲的法语和西班牙语广播,对巴西的葡萄牙语广播,以及意大利语、马耳他语、缅甸语、索马里语广播。英国广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公司之一,拥有约一亿国外听众。
美三叉戟核潜艇试航成功
美国第一艘三叉戟式核潜艇“俄亥俄号”经过三天海上试航成功,已于6月20日返回造船厂。这艘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全长170米,装备了美国破坏力最强的武器系统。这艘潜艇计划10月份交付海军使用。
英国伊拉克签订贸易协定
英国和伊拉克24日在伦敦签订一项贸易协定。根据协定,两国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经济合作,并在农业、医药、交通、邮电、电力和石油,以及石油化工方面扩大贸易关系。
奥地利已有20万人戒烟
去年11月奥地利卫生部开展“不吸烟也可以”的戒烟运动以来,至少有20万吸烟者戒了烟。
芬兰五千名运输工人罢工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5,000名汽车司机和运输工人26日凌晨起举行24小时的示威性罢工,抗议资方无故解雇工人,要求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